怎样塑造成功者-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暂时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用幻想来弥补。
“幻”就是虚无飘渺的意思,所以,幻想,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切实际、
不能实现的想象。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那些脱离实际的人或可笑的
人才经常幻想。但是,随着人们对自身心理现象的进一步了解,随着人们对
科学发现规律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幻想的态度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看过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镜头
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并不因为它脱离现实而鄙视它,相反,
在欢笑之余,禁不住赞叹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造力。此类富有幻
想和创造性的动画片不仅孩子们百看不厌,而且成人也爱看。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幻想只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正常形式。幻想
是想象的一种高级形式,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以幻想为前提的。
虽然,幻想不是科学发现,但它可能给重大的科学发现提供可贵的启示。
从概念上讲,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
程。也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描述来形
成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是心灵在有意识的和清醒的状
态下产生或再现多种符号功能的能力。通常,想象可以分以下几种形式:
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描述在脑中形成相应的事物或动作的形象的过
程。例如,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可以根据别人对大海的描述而在头脑中想象出
大海的形象。再造性想象是想象的最基本形式,它的必要条件是有一定的语
言能力和经验积累。可以说,语言是想象的媒介,经验是想象的基础。语言
能力强,知识、经验丰富,想象就容易完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培
养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使孩子对生活有更丰富的体验。
联想性想象:根据某一刺激形成与之有关的事物的形象而并非刺激本身
的形象的过程。联想由此及彼,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和流畅性。如由吃饭联想
到读书,由鱼和水的关系联想到人与空气的关系、解放军与老百姓的关系等。
创造性想象: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产生从来没有过的新形象
的过程。而且,这种新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者,即使一时得不到社
会的承认,但迟早会被社会所接受。例如,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在当时被视为
异教,根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但它却是创造性的产物,是伟大的科学发现。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
要实现这种形象似乎为期很远或可能性很小。所以,幻想的特点是:远离事
实,远离通常的逻辑,似乎有些离奇古怪。幻想可以是胡思乱想,也可以是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虽然,幻想的创造性成份很高,但它与创造性想象最大
的区别在于它的随意性、缺乏现实性和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么,这样说来
幻想是不是毫无意义呢?不是的。幻想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心理补偿。
其实,幻想是一种心理补偿,对于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就用幻想来补
偿。例如,嫦娥奔月就是典型的例子。事物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思维可
以是无限的。操作上完成不了的事,可以通过无限的幻想来完成,来补偿。
我们每个人都有幻想,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实现而暂时实现或永远实
现不了的事情。而儿童的幻想更多,是因为对于儿童来说,他们能力更有限,
因而有更多想实现而实现不了的事情,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补偿。这
也就是为什么一些能千变万化、本领高强、所向披靡的故事(电影、电视)
形象,如孙悟空、希瑞、奥特曼等特别受到孩子们喜欢的缘故。
因此,作为家长,不能消极地看待孩子的幻想,要鼓励孩子去幻想。但
是,“思而下学则罔”,家长在肯定孩子幻想的基础上要对孩子加以引导,
引导孩子不断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是
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基础。否则,会使孩子陷入脱离现实、胡思乱想的境地。
智力与智力开发
父母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智力,
所以都在拼命地努力着,但成效并不总是与愿望成正比。
望子成龙或望女成风是许多家长的普遍心态,使自己的孩子在智力上出
类拔萃也是当今父母的普遍愿望。因此,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就自然而然地
成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力呢?也许有人说“智力就是学习的能力”;也有人
说“智力就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人说“智力就是包括观察力、记
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语言能力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或者有人干脆认为
“智力就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总之关于智力的说法很多。其实,人
们研究智力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智力的统
一的说法。
看来,在智力问题上过分地强调定义的细枝末节,对于实际的教育实践
是毫无意义的;但如果对智力一无所知,要讲智力开发也是无稽之谈。
我们认为,由于智力活动是人脑的机能,而智力活动只有通过外在动作
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理解智力时需要从“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来
考虑。智力活动作为人类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而大脑的活动又离
不开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能”或“能量”,因此,智力的内隐部分应
该以神经活动能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内。生物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机体的活
动能以三磷酸酰甙(ATP)的形式存在于体内,供神经元活动的能量也不例外。
而能量供应的不足,将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进而影响智力活动的水平,这
可以从极度饥饿后智力活动水平下降这一现象得到证实。但是,承认了ATP
与智力活动有关系,也不等于就知道了ATP 与智力活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到
目前为止,我们尚无法用实验加以确切证明,尽管这种关系的存在是勿容置
疑的。智力的外显部分则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只有在活动中才
能体现出来。当一个人在学习时,智力就体现在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方面;
当一个人参加社会活动时,智力就体现在言辞和应变能力方面;当一个人进
行艺术创作时,智力就表现于艺术作品之中。如此种种,智力体现于活动的
每个方面。但智力在每个活动中的分配并不平均,正因为这样,在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才会出现有的人善于言辞表达,有的人善于艺术表演,而另一些人
则精于数字运算等参差不齐的个体差异。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比较两个孩
子的优劣时,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为而下结论。
下面的两个智力模型将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理解什么是智力,并对实践
中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液——晶智力模型
该模型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液态和晶态智力两个因素构成的,液态智力
是指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那部分,如知觉和动作的反应速度、
短时记忆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晶态智力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获
得的概念、知识、技巧等并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因此,晶态
智力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关。晶态和液态智力是一个人智力总体的
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人一生中的发展变化也不一致。这一模型告诉人们,
液态智力表现出到成年期有衰退的趋势;而晶态智力则显示出持续增长的趋
势。
2.智力的树状模型我们知道,一棵果树最后能否开花结果,结果多少及
果实的质量如何将取决于这样一些重要因素:(1)种子的质量,这首先决定
了种子能否发芽生长;其次,决定了发芽生长后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
力;再一个就是决定了这棵树苗对泥土中营养成份的吸收情况等。(2)泥土
和阳光,这决定了树苗能否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以及进行正常的新陈代
谢。(3)培植者,这决定了能否为树苗及时提供必要的肥料、预防自然灾害
和病虫害的威胁。如果种子是优质的、泥土是肥沃的、阳光是充足的、培植
者(园丁)是勤劳且有科学种植头脑的。那么,将来这棵果树一定能结出丰
硕的果实。
人的发展(这里着重强调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也一样。儿童的
智力发展水平,将来能否成才,也有一些决定性的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
这将决定一个孩子出生以后是否正常,其生命力及抵抗力如何,接受外界刺
激并作出反应的基本能力的强弱等;其次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主要的物质条
件)、文化背景等;第三是家长和教育者(学校和教师)及社会环境(气氛
和形势等)。另外,就智力结构本身而言,人的发展与一棵树的生长相仿。
我们称之为智力发展的树状模型(简称智慧树)。
人类智力发展树状模型
从这一模型中,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智力的构成、发展特点和影响智力
发展的因素等有关方面。智慧树的根部是指视、听、味、嗅、触等感官渠道。
对于树木来说,根系发达是良好生长的必要条件。对于智慧树来说,吸收信
息的视听嗅等各感官发展得越充分、越全面,智慧树将长得越粗壮、越高大。
智慧树的树干代表智力的各个方面尚未分化时的“原始”状态,或称“原始
智力”。它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动手或操作技能的习得,以及社会化和个
性的形成过程等诸方面。人类个体作为智能动物,从出生的一刻起就表现出
一定的智慧。例如,新生儿很快就能学会用哭来召唤母亲。但是,这时候的
哭声可以代表许多内容:尿布湿了要哭,饥饿了要哭,疼痛了要哭,不舒服
了要哭,受惊吓了要哭,困了却不能自己入睡也要哭。这说明,此时孩子的
智慧是不分化的,这种不分化的状态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在整个打
基础阶段,也就是在个体有成就表现以前,都处于这种未完全分化的状态。
对于植物界的树木来说,树干越是粗壮、挺拔,树本身将越高大,树冠越繁
茂。如果是果树,结出的果实将越丰硕。对于人类的智慧也具有同样的道理。
如果知识经验的积累丰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良好个性得到培养,
社会化过程能得以顺利完成,那么,以后发展和发挥才华的潜力就越大,取
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取得成果的层次也就可能越高。智慧树的树冠代表
智力的最终分化和最后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智力最终并不以一种浑然一
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总要以能归属于某一领域的成就的形式表露出来。
例如,有的人可能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有作为,有的人具有领袖的风范,另外
的人则可能登上了科学技术的高峰。树有千姿百态,人才各有千秋,这又证
明了不可避免的个体差异。我们无法种植两棵完全一样的树,更无法培养出
没有差异的两个人。纵然有两个在同一领域登峰造极的人,但他们的成名之
处总有不同,或他们所涉及的或擅长的其他方面不同。
模型图的另外两个部分代表影响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生活
环境和文化背景(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
对养育子女的态度等)就像树木赖以生长的土地,而社会大环境(包括社会
制度、政治形势、有关政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方方面面等)就像树木生
长于其中的气候条件。如果风调雨顺、阳光充足,则能长成大树。从文革十
年对人才发展产生的影响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当然,智力的发展与树木的生长不能完全等同,不言而喻,前者不仅复
杂得多,而且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真谛就在于此。
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孩子一旦出生,父母已无法改变他的先天条件。此时父母能做的事
只是在现有先大条件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最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由于个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即使是先天条
件不利的孩子,只要后天教育培养得法,仍然有希望正常发展,甚至出类拔
萃。
三、父母在对孩子施予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整体开发,任何片面和过
早规定孩子的学习方向都不利于他的最佳发展。
认知的飞跃
今天不会的,也许明天就会了。但
孩子的所有能力都不是突然发展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他的认知水平在不同时
期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发展平缓,有些时候却会从一个阶段飞跃到另一个
阶段。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这样4 个阶段:感
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
与自己的身体联系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这
样6 个时期:①重复反射时期,大约从出生到1 个月左右。此时的新生儿只
靠先天的反射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例如,只要孩子的嘴唇碰到物体,不
管是乳头还是手指,或是其他什么东西,他都会自动地吮吸。这种反应在开
始时是被动的,但几天以后,这种被动的反射就会逐渐变为积极寻找刺激的
主动反应。最简单的表现为,当他饥饿时,并不消极地等待母亲把乳头放入
口中,而是母亲一旦把他抱到怀里,当他的嘴唇刚触到母亲的胸部,他就开
始急不可待地寻找乳头,②习得动作和知觉的形成时期,大约从满月到4 个
月左右。这时候开始出现最初的习得性动作。例如,当婴儿的手偶然触到自
己的嘴时,嘴企图将手含住,但他又不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头和手,他只是
把头和手作为统一的整体运动,头往右移动时,手也向右移动,显然,嘴是
赶不上手的。这种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它意味着一种主动性行为的出现。经
过多次失败,他终于有一天成功了。从此他就能经常随心所欲、趣昧盎然地
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拳头了。③目的动作的形成时期,大约从4 个月到10 个月
左右,习得动作出现以后,婴儿就开始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某些动作,并运用
这些动作。例如,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偶然地动了一下自己的腿,引起了挂在
头上方摇篮上的铃铛发出声响,这种偶然的结果(声音)使婴儿又动了一下
腿,铃铛又响了一下。慢慢地,婴儿终于发现了铃挡声与自己动腿之间的关
系,于是他就兴奋地蹬踢着自己的小腿,使铃铛不断地发出悦耳的“叮当”
声。④手段与目的之间协调的形成时期,大约从10 个月到12 个月左右。在
上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婴儿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和目的是有一定联
系的。这种联系使孩子意识到,要达到某种目的,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
式来完成。⑤感觉运动的智慧时期,大约从12 个月到18 个月左右。这时期
是婴儿通过积极试验发现新方法的时期,此时孩子的行为已开始闪现智慧的
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