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们的七十年代 >

第13章

我们的七十年代-第13章

小说: 我们的七十年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与美的表达,给尚处蒙昧之中的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一个时代的图景得靠许许多多的有志者一同勾勒,正如那些热血青年在“美展”前言中所说的:“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光明交叠在一起,构成我们今天多重的生活状态,坚定地活下去,并且记住每一个教训,这是我们的责任;世界给探索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文革”十年积累起来的考生足有570万之多,他们齐齐坐到了考场里,结果只有22万多名考生能够“挤”进大学。对于540多万名的落榜者而言,重振旗鼓,披挂再战肯定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不过,面对不能回避的落榜,一种适当的安慰和得体的鼓励显然是必要的。于是,在七十年代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句人们早已遗忘的口号又被重新喊了出来,并赋予了它更积极的含义。    
    一个人在年轻时受些挫折,可能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走得更为坦荡。如今,可供落榜者发展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多了。    
    梁效    
    “文革”期间由江青一伙控制的写作班子很多,它们有“呼风唤雨之气势,颠倒黑白之才能,含沙射影之功效”。这些个班子又像倚仗着主人威风,张牙舞爪的恶犬,逮着谁咬谁。那会儿风头最劲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个批判组,它只有一个笔名——梁效,就是“两校”的谐音。    
    后来有人为了讽刺他们,随手涂抹了一首打油诗,叫做“给梁效画像”——上海牌汽车,气魄太小,高级钢丝床,睡得我直不起腰。牡丹烟味怎么那么辣?糖醋鲤鱼端上饭桌竟然已经不会跳。哼!怎么能保证我精力充沛,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大作来定稿?中央首长可没让咱们白效劳,赏下冬瓜一筐,芒果两枚,茄子三条……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先声。这篇小说在控诉和揭露之后,发出了一声呼喊: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在它之后的一两年里,又接连出现了小说《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白玉兰》、话剧《于无声处》、散文《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怀念苏珊》、诗歌《小草在歌唱》等。而真正使“伤痕文学”得以命名的小说还是《伤痕》,它说的是一个叫王晓华的女中学生,在母亲被打成“叛徒”后,毅然与母亲划清界限,下乡去了农村。她以为界限分明就会迎来光明,不料“血统论”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她的成长机会一次又一次被剥夺。“四人帮”被粉碎后,母亲来信要她回去,万没想到,她回去后,饱经磨难的母亲已经去世,她最终才发现永远无法再抹去被戳在心上的“伤痕”。    
    1979年又出现了一些更有针对性的作品,如电影剧本《苦恋》、《在社会的档案里》、《女贼》、话剧剧本《假如我是真的》、中篇小说《飞天》和《调动》等。千千万万捧读“伤痕文学”的人,在这些文字和影像里,看到了“文革”的荒诞和对人性的摧残,也在阅读的同时,抚平着自己心灵的创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