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939-危险的脚步 >

第7章

939-危险的脚步-第7章

小说: 939-危险的脚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片说明    
    ■这位珠峰遇难者无疑是幸福的他的墓碑上有缅怀的话语和妻儿的照片    
    ■高山玫瑰那灰白色的花朵实在没有任何惊人之处但它却把人们引领向群山    
    把现代登山的起源赋予浪漫的爱情无论事实如何人们都是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的    
    ■1787年日内瓦医生索修尔带着测量仪器和20多人登上了勃朗峰现代登山运动从此诞生了    
    ■勃朗峰下沙莫尼小镇上索修尔的雕像是一个标志冰川雪水就从他的脚下淌过    
    ■1988年40辆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把200多人的给养运进珠峰北侧大本营    
    ■珠峰北侧大本营海拔5150米,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在珠峰的注视下举行了开营式。    
    ■珠峰北侧牦牛可以把物资运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这些巍峨高峰的上半部好像有一条警戒线谁也过不去    
    ■1924年,第三次远征珠穆朗玛峰的英国登山队最后的合影。    
    ■1924年英国登山家马洛里在珠穆朗玛峰面临一个抉择是三度折返还是死亡    
    图为攀登中的马洛里    
    ■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北侧发现的20世纪20年代的登山装备。    
    ■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1980年在珠峰北侧单人无氧成功登顶由此带来梅斯纳尔时代    
    ■到了珠峰李致新才发现登山的苦他才只见识了一点点    
    ■突顶出发前在大本营。    
    ■到1988年氧气瓶已经轻巧多了    
    ■修建完毕的登山路线队员们可以借助固定的绳索架设的铝梯攀登    
    ■1985年攀登纳木纳尼峰是李致新和王勇峰在登山生涯中最严峻的一次入门课    
    ■1988年双跨珠峰是一次群英会,三国登山好手会聚珠峰。    
    ■出发前,天津同义庄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把他们的中队旗寄到了中国登山协会,希望登山队员们能把它带到珠穆朗玛峰上。    
    ■三国登山家在珠峰上创造了跨越奇迹。    
    ■李致新(右一)和登顶的队友们。    
    ■无论登山的设备多么完善,珠穆朗玛峰也不会让人们轻易成功。    
    


1988年·文森峰·梦想的诞生1988年 文森峰·梦想的诞生(1)

    文森峰南极洲最高峰海拔5140米      
    南纬78度35分西经85度25分    
    1988年12月3日上午6时8分 李致新和王勇峰成功登顶    
    在这里他们确定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    
    “慢慢长大之后,我发现,登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家人。”1988年,登完南极最高峰文森峰的回国的飞机上,不知道为什么,正在记日记的李致新突然想起了妈妈。他妈妈有非常严重的心脏病,不能受惊吓和刺激,而他的儿子却让她始终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这样想着的时候,泪水就淌了下来。“登那么多年山,那是哭得最伤心的一次。再后来,母亲去世以后,这种歉疚的心情一天强似一天。”这是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次海外登山,在这里,他们成为世界上第18、第19个登上南极最高峰的人,也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确定了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    
    南极的第一份礼物:生死合同    
    1988年11月25日,智利,彭塔阿雷纳斯,地球上离南极最近的一个城市。机场上停着一架DC-4远程运输机。候机大厅里,望着大肚膛的运输机,李致新和王勇峰的神情有些茫然。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第一次海外登山,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险,他们要去的地方在今天也很遥远的地方。11月14日出发到达旧金山之后,他们经过迈阿密、圣地亚哥,用去了10天的时间,才到达彭塔阿雷纳斯。    
    到了彭塔阿雷纳斯,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直奔图书馆,尽管到了地球最南的城市,尽管第二天就要开始真正的登山活动了,他们却没有见过要去攀登的山峰。对于文森峰的所有认识仅限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甚至没有见过文森峰一带的地形图,连文森峰的照片也没有见过。在图书馆里,他们和文森峰第一次谋面,伴随着照片与他们相识的还有外国登山队的成功和多次失败。    
    文森峰,我们来了,越过海峡,就是南极了。他们的目光越过南美的阳光和蓝天,望向寒冷的远方。    
    飞行员帕特向他们走了过来,微笑着递过来一份美国政府的照会,上面的内容比帕特的微笑要冰冷得多,这是一份美国政府关于南极探险的照会:《给计划去南极的访问者的公开信》。上面是这样的内容:美国政府非常支持去南极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但那里环境十分险恶,飞行航程长,恐有不测,本政府对参加这次探险活动人员的生命安全概不负责。    
    照会上还特意注明的一点是:如发生意外,尸体就地掩埋,不能运送回国。    
    只有在照会上签名,才可以登机。    
    这就是南极的见面礼。虽然签下“生死合同”是每个去南极的人都会碰上的,但在1988年,去南极探险和进行科学考察的中国人毕竟很少。    
    金庆民,这位与李致新和王勇峰同行的女地质科学家先在照会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这一年已经快50岁了,这位身高才1.54米的瘦小女性有着惊人的勇敢和毅力,1986年,曾经参加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首次环球科学考察活动,当年在经过德雷克海峡时险些遇难。那是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一个海峡,连接着大西洋和太平洋,以大风暴和冰山多而出名,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峡之一,中国的“极地号”是在两座冰山合围之前冲过去的。这一次,她和李致新、王勇峰将飞越这个海峡。    
    南极的危险,金庆民是有过见识的。而对于飞往南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南极有一种奇怪的天气现象,叫“乳色天空”,狂风卷起漫天冰晶,太阳透过冰晶反复折射,形成日晕;冰晶使天空变成白茫茫一片,看不见远山,看不见地平线,甚至看不见对面的人。在空中飞行的飞机,由于无法靠地面的参考物辨别是上升还是下降,机毁人亡是常见的事情。不少到过南极的探险家和科学家都遇上过这种情况。    
    金庆民没有给两个年轻人作什么解释,只是迅速地签名之后,微笑着把照会递给了李致新。    
    李致新和王勇峰对于南极的危险没有什么认识,但对照会的到来也不觉得突然。前一天,他们的美国队长吩咐大家对装备和食品做最后的分检时,他们已经有些感觉了。美国队长说,飞机飞越海峡时,如果飞机发动机一旦停车,分批往下扔东西,先扔技术装备,然后是食品,最后是御寒用品。    
    他们的美国队长是美国著名的南、北极探险家麦克·登,同行的还有三位美国同行,探险家柯瑞斯、工程师杰克和麦金利的幸存者沃勒。    
    这支中美探险队一共只有6人,和李致新、王勇峰以往参加的登山活动完全不同,每次登山,加上后勤人员至少几十人,大家在一起不会孤单和寂寞,可这一次,所谓中美联合登山队也不过是6个人,他俩总是有点不踏实。    
    飞行在德雷克海峡上空时一个螺旋桨不转了    
    这架DC-4运输机是加拿大和美国南极探险组织的一架退役的军用运输机,它将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飞越气候恶劣的德雷克海峡和南极上空。飞行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爱国山营地。    
    南纬80度,这个数字人们不陌生,人类对南极的认识是从这里开始的。1911年2月14日,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这个纬度建立了第一个营地。应该说,中国人对于南极的认识是来源于1911年的世纪探险。    
    南极,让人们想起的只有寒冷。即使在夏季,这里也只有零下40度,而冬季的最低温能到达零下88度。和阿蒙森一样在1911年探险南极的英国船长斯哥特在遇难前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们无法忍受这可怕的寒冷,也无法走出这帐篷。假如我们走出去,那么暴风雪一定会把我们卷走并埋葬。”    
    而他们要去攀登的文森峰是南极大陆埃尔沃斯山脉的主峰,也是南极洲的最高峰,海拔5140米。它位于南纬78度35分、西经85度25分的南极腹地。1958年,美国军用飞机在南极上空飞行时,发现了这座山峰,它的海拔高度虽然不算高,但相对高差比较大,山峰陡立、拔地而起,是一个冰雪的世界,没有生命,没有人烟,所以被探险家称为“死亡地带”。    
    签下了“生死合同”之后,李致新和王勇峰他们开始登机了,虽然此刻正是智利的夏天,但大家已经在短袖T恤外面加衣服了。那里究竟有多冷?不知道。该准备什么样的装备?不知道。看美国人怎么穿,自己就怎么穿呗。他们学着美国人的样子,鸭绒衣、毛线帽、高山靴,整整齐齐穿好,上了飞机。    
    飞机一边是座位,一边放东西。飞机的舷窗很破旧了,向外望出去,李致新发现右侧的发动机还在渗油。这飞机能飞十几个小时?看起来,探险从现在就开始了。    
    飞机轰隆隆吃力地爬上了天空。副驾驶开始教大家如何使用救生圈。李致新扑哧就笑了,这要是真掉海里,就是淹不死,也冻死了,纯属多此一举。    
    飞机在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宽5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上空飞行着,下面是蓝色的大海和密集的浮冰。李致新说,他看见了蔚蓝海水中跃出的鱼。    
    南极洲,这块约占陆地面积十分之一的银色世界是极其神秘的,儿时起,李致新就梦想着有一天,能踏上这片神奇的大陆,看看她那连绵的海岸,起伏的冰山,一望无际的冰原;更有那可爱的企鹅,顽皮的海豹。可真正到了这里,才发现,那只是教科书里的浪漫。即使是企鹅、海豹这些极为耐寒的极地动物也只能在南极的洲头海岸岛屿上滞留,绝不敢深入到南极圈内的冰雪大陆。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是折磨人的。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简直要摧毁人的耳膜,看看美国人,个个带着耳机闭目养神,中国人是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摸出张纸,团起来塞到耳朵里。接下来的折磨是没有办法的,饿!五六个小时过去了,肚子咕噜咕噜叫了起来,美国人开始面包香肠大吃起来,三个中国人只有咽口水的份儿,随身一点食品都没有带,饿得没有办法了,只有闭上眼睛,不看,忍着。    
    很快,飞机上沉寂起来,每个人都昏昏沉沉的,飞机在和南极的气旋作周旋,一会儿迅速抬升,一会儿大幅下落,气流撞击机身发出强烈的颤动。飞机越过德雷克海峡,进入南纬66度34分的南极圈。    
    “看,一个螺旋桨不转了!”    
    李致新突然一声大喊,飞机上的探险家们都被惊醒了。大家都向舷窗外望去。果然,一个螺旋桨一动不动,而且,那个机翼还在渗油。    
    人人都望着机长,等着他的指令。    
    21时30分,人们等来的是机长微笑的通知:准备着陆吧。飞机上的人们大声欢呼起来。    
    走出机舱,清冽的空气迎面而来。真是一个绝好的天气,没有一丝儿风。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冰原。这个时候,北半球的祖国已经是夜幕低垂了,可在神奇的南极大陆却像白天一样明亮。11月,南极已经进入了极昼期,24小时都可以见到太阳。这会儿,阳光正斜照在茫茫冰原上,金色辉煌,万物生辉。    
    气温已经是零下40度了,每个人都又冷又饿,美国人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往一个大帐篷里跑去,拿着面包、饮料走出来。三个中国人还继续抗着,他们身上没有钱,哪儿也不敢去。其实,那是一个免费供应的补给点,美国同伴没有把这个细节告诉第一次到这里的中国人,那些人一定奇怪呢,这些人,不吃不喝十几个小时,够厉害。    
    爱国山营地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站,三个小时之后,一架小飞机来了。飞机可真小,人可以摇动它的翅膀。它落在雪里,要靠人们去拉。这个小家伙将把他们运往文森峰大本营。    
    小飞机一次只能坐两三个人,每个人只能携带50磅的食品和装备,它一次次起飞,把人们运往目的地。    
    文森峰大本营设在海拔2300米的冰原上,三个小时之后,他们降落在大本营。    
    一下飞机,呼出的热气在脸上结起霜,大胡子的美国人个个都像圣诞老人。    
    美国队长指定一个地方让大家挖雪,挖着,挖着,雪下的秘密露了出来,吃的,喝的,还有电台。    
    大家在雪地上开始挖雪洞,帐篷搭在雪洞里,食品装备也要放在雪洞里,否则,暴风雪不知会把它们卷向哪里。    
    安置好帐篷和装备,三个人累得浑身像散了架,钻进睡袋昏睡起来。    
    一觉醒来,已经是11月26日下午了,太阳还是像睡之前,斜照过来。    
    有了精神,肚子开始抗议了。化雪烧水。这四个字在南极实施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小锅水几个小时也不冒热气,巧克力冻得像石头一样硬。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刚喝一半,已经冻上冰了;刚煮好的麦片正要放进嘴里已经是凉的了。    
    大家正和时间拼抢吃东西的时候,只听李致新一声惨叫。看去,他伸着舌头,上面滴着血。原来,他要舔勺子上的麦片,舌头却被粘上了,一使劲儿,舌头上的皮被撕了一块下来。南极,真的要冻住一切吗?    
    南极每年分为两季,11月到次年3月为暖季,4月到10月为寒季。极点附近,寒季为连续黑夜,暖季为连续白昼。每年只有在暖季才可以进入到这个地区,因此,攀登文森峰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15日到12月5日,现在,留给李致新和王勇峰的时间只有一周了,必须抓住最好的天气周期。    
    拉着雪橇,拖着沉重的装备,他们开始向1号营地进发。    
    


1988年·文森峰·梦想的诞生1988年 文森峰·梦想的诞生(2)

    建立营地实际上是和风暴的拼抢    
    1961年,文森峰被一支美国登山队征服。截止到1987年,先后有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35名登山探险家涉足。但文森峰在地质科学领域也仍然是个空白点。所以,在这一年,美国“麦克·登探险网”的代表、南极探险家麦克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组织中美联合探险队攀登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中方欣然同意。一是考虑到我国的南极站的位置是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实际上还没有进入南极圈,在南极建站的14个国家中,长城站是最靠外的,中美合作南极探险无疑可以扩大我国南极考察成果。二是改革开放后赴海外登山对于中国登山界来说尚属首次,对提高中国登山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有意义。于是,1988年4月26日,中美双方达成了协议,中方派出3名有一定科学专业知识的队员参加联合登山队。有关南极探险的费用筹集、路线安排、营地管理等由美方负责。    
    1988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中美联合攀登文森峰登山—科考活动的请示报告。武汉地质学院毕业的李致新、王勇峰和南京地质矿产所的副研究员金庆民入选。    
    在这一年,李致新和王勇峰成为第18、第19个登上南极洲最高峰的人。也是从这一年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