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 >

第25章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第25章

小说: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片笑声中,证婚完毕。李敖在结婚证书中写下了四句话: 

        证人从老, 
        证书从俗, 
        正朔从伪, 
        三从出炉。 
        李敖想,小屯若生古代,一定是三从型女人,她思想忠贞保守,对不熟的人常常一言不发,看来架子很大,被郑南榕的太太叶菊兰、林世煜的太太胡慧玲戏称为“王大牌”。其实,真正能了解自己、帮助自己的,还是小屯。 

        1993年春,小屯生下一个男婴,李敖给他取名戡戡。 
        1995年冬,小屯又生下一个女婴,李敖为之取名谌谌。 
        李敖对自己与小屯的这桩婚姻怡然自得,三年后,他有文记之: 
        太太小屯,儿子戡戡,别人下海,我们上山; 
        太太小屯,女儿谌谌,上山以后,旁若无人。 
        不亦快哉! 
        自从与小屯结婚后,社会上再也未见有关于李敖情事的花边新闻了。 
      
     白眼看“台独”

        “台湾独立运动”(简称“台独”)是特指以否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以争取“台湾独立建国”为目标的一切政治活动。“台独”最初起源于50年代,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当局的镇压,台独分子只能在海外的少数地方活动。进入80年代以后,岛内政治反对派进入活动高峰期,随着当局对“台独”的宽容放纵态度,“台独运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发展,滞留海外的“台独”头面人物几乎全部回到了台湾,把岛内当成主要舞台,从言论层面上升到“实施阶段”,民进党公开把“台独”列为“政见”,一些“台独”激进分子进入了台湾的权力机构。在国民党内亦有人提出了要求当局改变“一个中国”的政策,统独之争也自然成为台湾政治思想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在与党外人士的联合作战中,李敖几乎无役不投,成为党外的主帅之一。但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一些党外人士逐渐地滑向了“台独”的深渊,李敖便毫不犹豫地表露出自己的不同观点。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党纲草案中写有“台湾前途应由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决定”,态度还较暧昧。但四年后在民进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就有人提议将“建立产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的条款(即“台独条款”)正式写进党纲。李敖在批判民进党的政治“缺德”、迷信无知、派系斗争、藏头缩尾、奴颜媚骨等特性的同时,亦尖锐地批评了以民进党为主流的“台独”思想。 

        早在60年代,李敖在批评文学创作中的“乡愁情结”时,就已表露出他对一个中国观念的固守。他说:“许多外省的朋友,他们写诗填词,俨然以‘作客’的姿态出现,这是很不得体的小气派。他们一提笔,就满纸是‘他乡’、‘旅次’、‘客次’、‘逐客’等等的立场,这是绝对不妥的。这简直是有意划分中华民族的共同血液与山河。”①在他的思想视野中,“中国”从来都没有局限在小小的台湾版图之内,而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这从他在中学时代写下的言志诗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到八、九十年代,党外势力兴起,当一些人提出“台独”的口号时,他的这种意识更加明确。他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祖国统一最终必将实现。他在答记者问时预言:“台湾未来将被中共取得,国民党会消失,‘台独’空忙一场。”①1991年7月6日,台湾《联合报》登一消息,称“今年四月底海基会首次大陆行,中共媒体一开始亦称其为台湾‘省’海峡交流基金会,后来改称台湾海基会;这次用语如出一辙,是否有意凸显海基会的地方性色彩,值得注意”,“中新社、新华社口径一致”,“与上回用语如出一辙似又玩‘矮化’游戏”。李敖认为,《联合报》的报道是不公正的,“台湾为中国的一个省,国民党伪政府并不争执……台湾既是中国的一个省,海基会不是台湾省海基会,又是什么?台湾之于大陆,明明是一个省的孤悬在外、明明是一个省的地方割据,在事实上与逻辑上,称做‘台湾省’,都是名正言顺的,又何‘矮化’之有?”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台独”思想是心胸狭窄的表现,是“岛国的褊狭之见”(insular prejudice)只有实现统一大业才有大中华的气象。他在《怀念郭国基先生》一文中借这位民族英雄的话说,“‘大陆这么大的财产’,是共同的祖先开垦的,‘财产未分,大家有份’……他没有因为对国民党的厌恶而影响到他基本方向的清明,而影响到他对整个中国的热爱,而影响到他采用狭小的眼光舍弃他对整个中国的关切。”“为正确目标而奋斗的人,要有‘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的气象,不要因苍茫而小家子气,只求跟偏安的、自私的一党独大共存,而忘了河山千里的指顾。” 

        在《拿破仑与台湾独立》等文中,李敖具体阐述了这一思想。拿破仑在少年时代便参加科西嘉岛的独立运动,他的父母都是“科独”的激进分子。在一次斗争失败后拿破仑醒悟了,他认为“科独”并不能带给科西嘉真正的独立,当包力将军提议勾结英国以反抗法国的时候,拿破仑拒绝了,他说:“这样做,等于把科西嘉由法国转卖给英国。”这自然不应该是科西嘉的前途。李敖由此论述道:“拿破仑献身‘科独’运动,他可以举出一千个科西嘉应该独立的理由,但是,一朝他有了世界性的眼光和‘大陆’的胸襟,他觉悟到他不该再以一个小岛褊狭之见来夜郎自大,当然也毫不自卑,你看,他以一个又矮又小的科西嘉人,最后统治了‘大陆’;真正有大志的人,他不怕‘大陆’统治小岛,而要用小岛统治‘大陆’。”“36000平方公里的台湾,只不过比8700平方公里的科西嘉大一点点儿,有眼光和胸襟的台独豪杰们,不妨想一想。” 

        他在《没有国是孤岛》一文中说,一个医学院的教授教学生实验,教授把大便放在杯中,伸手用指头沾了一下,就朝舌头上一放,并加以品味,然后说:“学科学要有实验精神,我现在尝大便,就证明这种精神。现在你们每一位都照我这样做一次。”学生无奈,都照做了,可是做完后,教授讲评说:“事实上,我用的是食指沾大便,可是朝舌头上放的却是中指。我根本没尝到大便——你们实验精神是好的,可是观察力太弱了。”李敖由此引申说:“有一个强大大陆政权的存在,‘台湾’独立就没有可能。以为负隅顽抗可以维系小朝廷的人、以为这种强大不足以拿下台湾的人,他们实验精神是好的,可是观察力太弱了!”在《与其做好梦,不如做大梦》一文中他又说,“如果没有中国大陆‘宗主国’似的泰山压顶、隔海磨刀,在现实利益上,台独是一个好梦;但是,有这一压顶与磨刀现象而不予重视,只是关起门来一厢情愿以为‘台独’可行,就太不识世界大势、不明敌我关系了,也太天真了。” 

        在“台独”思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人当年从英国移民到新大陆,但并不妨碍其建立独立国家,“看到美国独立后如此风光,如此跟祖国(英国)友好,台湾独立的前程岂非似锦哉?”对此,李敖在《美独与台独》一文中详细追述了美国独立建国的经过,指出美国独立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要求,其素志也不过是在争取“英国人的权利”而已,他们是“因做完整的英国人而不可得,才愤而离家出走的做了美国人,他们的独立是很勉强的。”最后说:“美国大陆离开了英国小岛,在两百年前的世界里,都真情不过如此;两百年后的天真人士,居然以为台湾小岛可以离开中国大陆,并引美国为证,他们真昧古而不知今了!” 

        他在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民进党人士中严重的“夜郎症”,即盲目的自大。在《台湾的“夜郎症”》一文中,作者以民进党“立法委员”张俊雄为例说:“张俊雄在竞选演说《台湾客栈?美丽乡土》中,公然说:‘台湾的面积占世界第32位,比以色列大好几倍!’我看了这种大言不惭,真吓了一跳!苟有一点世界常识,都知道纵使台湾独立成国,它的面积排名,也在108名以外,又何来第32位?至于说‘比以色列大好几倍,也是笑话。台湾面积36000平方公里;以色列面积20700平方公里,连半倍都没有,又何来好几倍?”作者说:“古代夜郎的自大,在于交通不便,因而不知别人之大和自己之小;现代夜郎的自大,却是狂妄无知,抹杀别人之大和膨胀自己之小。世之比夜郎还夜郎者,吾在台湾见之。” 

        不难看出,李敖的眼光是宏大而宽广的,在统独问题上,他不仅认识到了海峡两岸同文同种的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而且也注意到了台湾的历史发展、现实情景和未来前途,只有经济、政治的一体化,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固的地位。主张“台独”,一方面意味着泰山压顶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把自己由一个大国交给另一个大国,就像拿破仑所认识到的“科独”的前途一样。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高瞻远瞩的世界性眼光,在世纪之交的“总统”参选演说中,他堂堂正正地提出了拥护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主张,认为“一国两制”承认台湾现有的制度,保证50年不变,“我们可以有50年的时间,为什么不要?台湾明明可以有谈判的机会,为什么又不去争取?”他认为,只有在交融与碰撞中,优越的制度进步的思想才能显示出威力,我们应该大胆地在“两制”中去影响对方。再说,台湾一定要有腹地才会有发展。“政府”过去的南进政策,搞得华人被杀,为何不拿同文同种的大陆作为发展腹地呢?而且台商比台湾政客聪明,早就到大陆投资。若他当选“总统”,一定马上两岸无条件开放三通,相信卅年后以台商在大陆的经济实力,一定可以影响大陆,如同犹太人在美国影响美国一样。 

        2000年,李敖在参选中提出“出卖台湾,买回大陆”的口号,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中华一统的远大的胸怀和气魄。 

      走上银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视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但垄断台湾电视行业的三大媒体——台视、中视、华视最初掌握在国民党手中,言论并未真正放开。直到解严后,各类新闻媒体都开始走向开放,三台以外的有线业者才有一点生存空间,在“五胡十六国”的局面里,也开始有了李敖的笑傲空间。 

        先是华视的“今晚有约”节目数次邀请李敖上节目,他与著名女作家李昂共谈爱情、婚姻以及新女性与男性之间关系的谈话节目,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的收视率。两人几乎南辕北辙的观点,加上双方言辞犀利,使观众大大领教了作家的谈话功力。据《中国时报》1990年9月18日有一份调查统计,自1989年10月以来,在华视四大节目出席的“谈话”贵宾有365名,而所有来宾只上过一次节目的占了80.5%(294人),上过两次的占14.5%(53人),只有少数人能冲破藩篱、频频露脸,其中李敖、李昂出现五次,独占鳌头,紧追其后的有:黑幼龙、罗壁玲、王梦麟、刘德凯、曹启泰、王杰等等。 

        电视界老手杨楚光判定:“李敖个人秀”绝对有它的可能性。 
        于是,TVBS的邱复生约李敖试录个人专讲节目。试录以后,因吃不消他对国民党当道的批评而告吹。 
        此后,李敖台大同学陈安澜约他做了一阵批蒋的录像带,但传播方式限于“跑带子”,结果有疾而终。 
        1995年10月20日,台湾真相新闻网执行副总李昊与李敖正式签约,双方约定的重点: 
        一、节目名称:《李敖笑傲江湖》。 
        二、播出时间:自1995年10月3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每日播出30分钟,共260集。 
        三、播出时段:每日22时至22时30分。 
        四、甲方(真相新闻网)如不得乙方(李敖)同意片面删改节目,乙方得要求甲方每集赔偿新台币30万元。 
        五、乙方于合约期间非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在其他电子媒体任何频道任何节目担任主持人。 
        六、唯乙方同意,除非甲方未履行支付乙方主持费用或删改乙方节目,乙方自不能以任何理由或任何原因向甲方提出告诉。 
        李敖对此深感满意,他说,在这一协约中,他“剥夺了他们的删改权,取得了百分之百的言论自由,除非他们不怕罚钱;相对的,他们剥夺了我的好讼权,取得了百分之百的‘免于恐惧的自由’。” 

        《李敖笑傲江湖》开播后,在岛内海外产生巨大影响,这一节目打破了并违反了电视制作原理,撇开一切动态与精致,单刀直入,以证据入眼,以口舌开心,以李敖的博学、勇气、口才,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它的最大特色是:它不以空口骂人,而是以证据骂人。“骂人威风所至,最后演变成不被李敖骂,就对李敖感激了;若被李敖捧一下,那就感激涕零了。”电视制作人邱复生说:“如果李敖年轻一点、言论缓和一点,李敖将通吃所有谈话性节目,没人是对手。” 

        《李敖笑傲江湖》播出一年后,真相新闻网又与李敖续约一年,至1997年3月,已播出四百余集。1999年8月,《李敖笑傲江湖》完成了台湾电视史上单人秀节目录制满一千集的创举,该节目的盗版远及美国等地,一般观众都认为这是惟一说真话揭真相的彪悍节目。 

        该节目的成功,使李敖的口诛时期进入新境界。 
      
      参与竞选 

        从1986年起,台湾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颇具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其中最重要的两件是: 
        9月27日,台湾第一个政治反对党——民主进步党成立,从此扯开了台湾戒严期间严密“党禁”大网上的第一个大缺口。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正式签署了“解严”令,宣布从7月15日零点起在台湾地区“解严”,自此,被称为世界戒严之最的持续38年的“戒严令”走向尾声。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台湾开放了“党禁”,允许自由组织政党。台湾各种政治力量与政治人物纷纷摩拳擦掌,加入了组党的行列。于是群雄四起,台湾政坛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组党大潮,新兴的小党雨后春笋般地钻出,令人目不暇接。到1991年底,台湾已有“合法政党”68个,这还不包括大量不愿正式登记的党派与政治团体。在这众多的政党之中,影响最大的除国民党外便是民进党和新党。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是台湾的第二大政党,它是由岛内一批长期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人士冒险成立的,对促进岛内的“民主化”,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1991年底,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