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123-战争与回忆(上) >

第86章

1123-战争与回忆(上)-第86章

小说: 1123-战争与回忆(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斯里,集中营已不是新闻了。这一类新闻已经报道过多年。”    
    斯鲁特朝她苦笑一下。“你没听到我的话。”他压低嗓门,用咬牙切齿的耳语声来加强他的语气。“我讲的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一个一百万人进行的大屠杀。就在我同你谈话的这个时候,屠杀正在大规模地进行。这是一个荒诞绝伦的计划,一个用了专门建造的巨型设备来进行的规模庞大的秘密行动!你不叫它是新闻?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新闻呢?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的罪行。它使过去的一切战争相形见绌。这是地球上生活的新现象。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眼下已大约完成了一半。这难道不算是一篇新闻报道吗,帕米拉?”    
    帕米拉看过许多关于毒气室和集体枪杀的屠杀报道。这一切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当然,德国秘密警察是一帮穷凶极恶的暴徒。单是为了从世界上清除这批家伙,这场战争也是值得打的。消灭欧洲所有犹太人的计划当然是有点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不过她也曾看到过这种讲法。很显然,这种讲法全是别人兜售给斯鲁特的;也许是因为他的工作情况不妙,也许由于他未能忘怀娜塔丽,而现在对于随意抛弃自己所崇拜过的一位犹太女子又感到内疚,所以他现在就这件事情抓住不放。她低声说:“亲爱的,这我可真无能为力。”    
    “我看倒不见得,不过我们刚才是在谈娜塔丽。拒绝和拜伦同走,这可得要有了不起的勇气,比起爬进二楼的窗口来,这个勇气可要大得多。出境签证她还没拿到手。火车上挤满了德国秘密警察。要是出点儿事的话,她和孩子就会被他们撵下火车。可能就这么把她关进集中营。可能就把她押上东去的另一列火车。然后他们把她和孩子一起杀掉,再烧成灰烬。那可真是太冒风险了,帕姆,即使她并不知道得这么详细,她在骨子里也已经预感到了。她知道出境签证就要到了,她也知道德国人对官方文件敬若神明,这是制服他们的一件法宝。这件事她做得对。我曾经把我的看法讲给拜伦听,他听了气得脸色发白,并且——”    
    这时电话铃响了,她作了个抱歉的手势叫他不要说了。    
    “谁呀?啊,这么快?”她眼睛张得大大的,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她向斯鲁特频频点头。“好哇!太好了!谢谢你,谢谢,亲爱的,八点见。”她挂上电话,眉开眼笑地对着斯鲁特。“亨利上校安然无恙!你知道,要是从海军部打听这个消息得等上一个星期。你们的陆军部把邓肯的电话立刻转接到海军人事局,他马上就得到了回音。亨利上校现在正在回华盛顿的途中。你看是我打电报给拜伦呢?还是你打?”    
    “这是拜伦在里斯本的地址,帕姆,还是你打吧。”斯鲁特急匆匆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个地址撕了下来。“听我说,这里的波兰人正在把他们的文件汇编成一本书。我可以给你弄到这本书的校样。还有,他们找到一个从特雷布林卡逃出来的人。就是这个集中营,”——一根皮包骨头的手指使劲地点着桌子上的那张略图——“华沙附近。他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穿过了纳粹欧洲,把照片送出来,把真相说出来。我通过翻译跟他作了交谈。没法不相信他说的,他的经历是一篇《奥德赛》那样的史诗。抢先发表的话是会引起轰动的,帕米拉。”    
    帕姆觉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听他讲话。帕格·亨利安然无恙地活着!在返回华盛顿的途中!这给她的计划、她的生活平添了新的前景。至于斯鲁特的“抢发新闻”,在她看来,他未免有点过份着迷。她仿佛听见她父亲在说“没价值,绝对没有。过时的货色”。胜利才是新的内容,历经四年的灾难和挫折之后,在北非、在俄国、在太平洋所取得的胜利,还有反击德国潜艇的胜利,是这次战争的真正的伟大转折点。而德国人对欧洲的恐怖统治以及对犹太人的暴行,则像潮汐表那样已为人所熟知。    
    “莱斯里,明天我去跟主编谈谈看。”    
    斯鲁特直挺挺地向她伸出一只骨瘦如柴的手。掌心潮湿,轻轻地一握。“好极了!我在这里还要再呆两天,你要找我,可以打电话到多尔切斯特饭店,或者美国大使馆,分机是739。”他穿上皮大衣,戴上皮帽子,脸上浮起昔日在巴黎的微笑,使他推悴的面颊和丧魂落魄的眼睛闪出亮光。“谢谢你的好酒,老姑娘,谢谢你倾听了一个老水手的故事。”    
    他歪歪倒倒地走出了门。    
    第二天,主编兴味索然、没精打采地听她说着,嘴里咬着已经灭了火的烟斗,边点边咕噜着。他说这里的波兰流亡政府早就向他提供了所有这些材料。他刊登过其中的几篇。她可以在卷宗里翻到这些材料,地地道道的宣传品。不论根据什么新闻标准,这些报道都是无法核实的。有关屠杀全部犹太人的计划,那是犹太复国主义分子透露出来的,为的是迫使白厅开放巴勒斯坦,接纳犹太移民。不过,他还是愿意在下个星期见见斯鲁特先生。“啊,他明天就要走了吗?真不巧。”    
    但当她表示要去华盛顿写一些那边的战争努力的报道时,这位主编便喜形于色。“好哇,那就去吧。试试你的笔头吧,帕姆。我们知道,韬基晚年的稿子都是你起草的,什么时候可以把那篇《基德尼山脊的日落》交给我们?我们急着要呢。”


第四部 帕格与罗达第四十九章(3)

    斯鲁特听说有两位外交官在往返于苏格兰和蒙特利尔之间横渡大西洋空运指挥部的轰炸机飞行中失踪了。北大西洋的空中航线并不是人们喜欢的路线,在隆冬天气中就更其不是了。舒服的大客机都在南方的航线上,南下到达喀尔后,一家伙飞越阳光和煦的海面直达巴西突出部,然后北上百慕大,再向前就是巴尔的摩了。但这条航线是供大官们走的。只有两条路线让他选择,在护航舰队里作十天航行,或者是皇家空军横渡大西洋空运指挥部的飞机。    
    在去苏格兰飞机场的火车上,他碰上了一位同路去美国的美国横渡大西洋驾驶员,此人中等身材,瘦长结实,是一位陆军航空兵上尉,留着牙刷般的小胡子,有一双骨碌转的眼睛。卡其上衣上镶着三排勋标,开口便是脏话,一肚子的飞行故事。他们两人共坐一个小间。这位驾驶员不停地呷着白兰地,他说他要喝得醉醺醺的,并且保持这种醉意,直到远远离开普雷斯特韦克机场的跑道。在普雷斯特韦克机场起飞有坠毁的危险。他曾参加过几次为摔死在机场跑道上的驾驶员举行的集体葬礼。向西飞进北大西洋的飓风时,就不得不冒险超载汽油。空运指挥部不得不把一批又一批的驾驶员运回去,因为经海路运输拆开装运的飞机既要多花时间,又要多费手脚。而且德国潜艇也把它们摘掉太多了。所以各战区的盟国空军实际上都是依靠这些横渡大西洋的驾驶员们集结力量的。虽然没人把他们放在眼里,但他们却在整个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列尘土飞扬的旧火车哐啷哐啷地慢慢穿过白雪茫茫的田野。驾驶员一路上打开话匣,斯鲁特耳福不浅,饱听了他的毕生事迹。他名叫比尔•;芬顿,战前就以驾机飞行为业。一九三七年以来,他曾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干过民间的和军事的飞行工作。他曾在印度—中国航线上驾驶过运输机(他说是“飞越驼峰”)。起飞时,要用响着喇叭的吉普车赶走跑道上的黄牛、水牛,然后升到五英里多的高空,越过高高地旋转在埃佛勒斯峰上空的冰雪风暴。他曾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飞到英国。现在他在为陆军航空兵空运轰炸机,经南美洲到非洲,然后越过非洲到波斯和苏联。他曾在沙漠迫降过;也曾在爱尔兰海面上依靠橡皮救生筏漂浮过两天;还曾用降落伞落到缅甸的日本占领区内,然后徒步长途跋涉走到印度。    
    他们在暴风雪中抵达普雷斯特韦克,斯鲁特不仅精疲力竭,昏昏欲睡,分享了比尔·芬顿的白兰地之后已醉意醺醺;他还对战争具有了全新的视野。在他昏昏沉沉的头脑里闪过了一幅幅图景:各种各样的飞机,成千上万的轰炸机、战斗机、运输机在地球上空南北东西穿梭飞行,同天气搏斗,和敌人鏖战;轰炸城市、铁路和行军的纵队;越过海洋、沙漠和高山;这是一场修昔底德 所无法想象的战争,一场由像比尔·芬顿这帮子人驾驶的飞行器在这个星球上满天横冲直撞的战争。直到今天为止,他从未想到空中的战争。至少是在此刻,他念念不忘的那份《万湖会议纪要》、那画着三个黑圈圈的波兰地图和那每日一列一列载着千千万万犹太人去屠场的欧洲列车,算是从他脑海中消失了。而他对这次飞行也就更加感到心惊肉跳,害怕得差一点走不下火车。    
    他们到达机场的时候,飞机正在做起飞前的准备。他们穿着臃肿笨拙的飞行服、救生背心,戴着厚厚的手套,降落伞在背后荡到膝盖以下,步履蹒跚地走出报到室。室外大雪纷飞,他们没能一下子看清飞机。芬顿领着斯鲁特朝飞机马达声响处走去。飞机能在这样的天气起飞,对莱斯里•;斯鲁特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一架四引擎的轰炸机,里面没有座位。机舱的地板上,有十多个返回去的渡运驾驶员横七竖八地躺在垫货板上。飞机艰难地起飞了,斯鲁特的腋窝里直淌冷汗,芬顿冲着他的耳朵大声嘶喊着,说根据天气预报,逆风风速每小时一百英里。他们也许不得不在格陵兰那个北极的鬼屁眼里着陆。    
    莱斯里•;斯鲁特是个胆小鬼。他知道这一点,并且早就不再想克服它了。甚至乘坐一辆爱开快车的人驾驶的小汽车,他也会神经高度紧张。每次乘飞机,哪怕是乘DC…3型飞机作一小时的短途飞行,在他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此人现在自己就坐在一架拆掉了全部设备的四引擎轰炸机里,在隆冬十二月里越过大西洋向西飞行;这架嚎叫着吱吱咯咯响的旧飞机,冷风通过漏气的空隙不断钻进舱内,像啼饥嚎寒般的响声一直不停。飞机迎着冰雹在上升,冰雹打在机身上像机枪一样噼噼啪啪,它颠簸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好似一只风筝。借着从结了冰的窗口透进来的朦胧亮光,斯鲁特能够看到那些躺着的驾驶员发青的面孔,布满汗珠的额头,也可以看到一只只颤抖着的手把香烟或酒瓶挪近紧闭着的嘴唇。这些飞行员看上去跟他完全一样,也已吓得魂不附体了。    
    芬顿在火车上曾对他讲过,北大西洋的逆风在低空时风力最大。飞机得爬高上升,超越这种气流,进入空气稀薄的高空,以节省燃料;但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机身上结冰非常快,除冰器根本来不及工作。同时,化油器在零下气温中会冷却结冰,继而引擎就会熄火。毫无疑问,很多飞机就是这样报销的。当然,开始结冰时你可以设法继续升高,越过湿冷的气层进入干冷气层,那就得靠氧气面具来维持生命。否则就要迅速下降,也许要降低到紧贴海面的高度,那里的暖和气流可以将冰融化。斯鲁特明知故犯地问了他一声:“难道在水面就不存在结冰条件了吗?”    
    “那还用说,当然有,”芬顿回答说,“我告诉你我的一次经历。”接着他就大讲起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往事。有一次在纽芬兰海面上,机身结满了厚冰,差点旋转着冲进海里。    
    飞机继续翘首向上爬升,零散物件也不断地朝后滑去。有些驾驶员蜷缩在破毯子里打鼾。芬顿也舒展四肢躺下闭上眼睛。突然机身上发出一阵金属的撞击声,顿时吓得斯鲁特的心脏停止跳动——或者说他觉得是这样。芬顿睁了睁眼睛,咧开嘴朝他笑了笑,并且做了做手势,表示机翼结了冰,橡皮除冰器在除冰。    
    在噪音难忍的机舱里,在破冰敲击声中,斯鲁特弄不懂怎么能安然入睡。他想这种人即使钉在十字架上,也能立即睡着。他的鼻子冻僵了,手和脚也失去了知觉。但他确实也打了个盹,不过一种令人恶心的感觉弄醒了他:闻到了一股橡皮气味,一件冰冷的东西紧贴到他的脸上,好像在上麻醉一样。黑暗中他睁开了眼睛,耳朵里响着芬顿的喊叫声:“氧气。”一个模糊的人影带着个拖着根长橡皮管的氧气面具,在踉踉跄跄走动。斯鲁特觉得他一生中从未这样冷过、这样麻木过、这样浑身难受过,也从未这样准备好一死了事。    
    突然,飞机轰鸣着向下俯冲。驾驶员们坐了起来,翻起鱼白眼睛四处张望。斯鲁特在极度痛苦中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慰藉感:这些老练的驾驶员竟也如此害怕。一次可怕的、大幅度的垂直俯冲之后,机身上的冰又一次被抖碎了。飞机又恢复到了平飞状态。    
    “不会飞到纽芬兰去的,”芬顿在斯鲁特的耳朵边吼叫着,“这儿是格陵兰。”


第四部 帕格与罗达第四十九章(4)

    元首指示说:    
    “我们是优秀种族。”    
    我们就喊万岁(噗哧!)    
    万岁(噗哧!)    
    对准元首的脸。    
    格陵兰机场跑道旁的木头房子兵营里,电唱机一小时接着一小时不停地放这首歌。这是仅有的一张唱片。这个飞机场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一片寸草不生的地面,铁丝网陷在烂泥里面,到处都是积雪。斯鲁特从没想到过世界上竟有如此荒凉的地方。跑道太短,起飞得碰运气,所以飞机加油后不得不等到有了起码过得去的起飞条件再起飞。    
    对元首不热爱,    
    就是不要脸。    
    所以我们就喊万岁(噗哧!)    
    万岁(噗哧!)    
    对准元首的脸。    
    斯鲁特认为,此时此地这首平淡乏味的小调表现了美国人对希特勒和纳粹的那种致命的宽厚观念——大言不惭的笨蛋,莫名其妙的跟屁虫,高呼万岁,喳,喳。音乐的编排把各种嘈杂的噪音——牛铃、玩具喇叭、铁皮罐头——同一个德国军乐队低音伴奏混杂在一起。飞行员们有的在玩牌,有的在懒懒散散地躺着,唱片放完了,有人再把唱针移到开头的地方。    
    芬顿躺在斯鲁特的下铺,看一本全是姑娘的杂志。斯鲁特探下身子,问他《元首的脸》这支小调怎么样。芬顿打着哈欠说,希特勒那混小子听了会不舒服。斯鲁特从上面爬下来,坐到了上尉旁边,向他倾吐了自己对屠杀犹太人的心情,并且气愤地表示,要是这类歌曲也能使人感到愉快,那就难怪没人肯相信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了。    
    比尔•;芬顿一面翻着裸体女人的画页,一面若无其事地说:“胡说。老兄,谁会不相信?我就相信。那些德国人也真怪:竟会去追随希特勒这么一个疯子。他们中间有很好的飞行员,但作为一个民族,他们是个祸害。”    
    戈培尔开口说,    
    “世界和宇宙都是我们的。”    
    我们就喊万岁(噗哧!)    
    万岁(噗哧!)    
    对准戈培尔的脸。    
    戈林开口说,    
    “他们休想轰炸这地方。”    
    我们就喊万岁(噗哧!)    
    万岁(噗哧!)    
    对准戈林的脸。    
    “但是又有谁能帮得了犹太人的忙呢?”芬顿将杂志扔到一边,伸个懒腰,打个哈欠。“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会有五千万人送命。日本人从一九三七年以来一直打中国人。你知道不知道饿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