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忌惮的享乐了,而且还不单是他,整个皇朝也开始陷入一种享乐主义中。
不过,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的享乐也算不得大错,是啊,有什么好担心的,蜀汉东吴被灭,三国归一,天下间已无敌人,那些外族,当年最强大的匈奴,已在晋朝控制之下,鲜卑等族,还没成长起来,而且也多听奉晋朝之令,大多数的外族,只能在晋朝的威慑下战战兢兢过日子,一支偏师都可以让他们溃灭,经历了三国烽火,一统后的晋朝已经成长为一个比当年秦汉武功还要强盛的皇朝,至少在当时人的眼里,纵横四海,晋朝无有敌手。
既然没有敌人,那人生不享乐,还有什么意义呢,晋朝上下陷入享乐主义就很正常了。不过,一个皇朝没有敌人,并不是好事,没有敌人,就失去了警戒心,失去了活力,一个国家要保持活力,就一定要给自己找个敌人,这样才能战战兢兢的过日子,但是晋朝的君王大臣自然没有注意到这点,他们失去了警戒心,日后的八王之乱,五胡之乱的因就种下了。
在晋朝最乱的时刻,晋人的心还是没有放弃一统,因为当年的晋朝是无比的强大,因为自秦之后,西汉,东汉分裂都不到几十年,即便是三国时代,从汉朝正式灭亡算起到一统也不到百年,而统一后的两汉都有几百年的治世。晋人想必都没想到,之后的乱世分裂居然持续了几百年。
是的,他们都没想到,司马炎更没想到,不过,他也想不到吧,和历代统一的皇帝不同,司马炎的一统更多的是承继了父辈的功绩,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甚至曹魏皇帝们交给他一个无以伦比的遗产,而他要做的,只是最后推一把而已。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司马炎当家的时间太短,得到的又太多,根本不知创建之初当政之难。若是他父亲,伯父一统天下维持几十年后,晋朝的江山要稳当的多。(题外话:司马家虽然西晋东晋都出了几个超级白痴的皇帝,但是司马家整体的素质还是相当高的,整个晋朝,皇族都有着大量的人才,当然,这也和晋朝本身就是由家族发展而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司马懿那时开始,整个司马家族就开始动手了。)
虽然禅让篡位并不少见,但是如司马家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的,一直传到第三代才正式篡位。一般来说,要篡位大都是第一代就直截了当,如杨坚刘裕,实在不好意思的,如曹操,等到第二代也就篡位了,象司马家这样等到第三代,第四个人才正式篡位,实在是艰难啊。(不过这个艰难主要是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寿命。)
司马家的当权有着很多的因素,比如曹魏自己不努力,后面几个皇帝太年轻,曹家在世族中的影响力不足,又不重用亲族,误用司马家,司马家族人才辈出,培植亲信诸如等等,客观主观都有,这些就不一一说了,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司马家夺权的部分“艰难”历程。
司马懿是司马家夺权的第一代,从各种迹象看来,司马懿的夺权是布置已久,尽管史书上说司马懿是从曹爽掌权的后期才开始和司马师计划夺权。但是从那次政变可以看出,司马懿一早就在布置这个局,朝中也拉拢了许多人。实际上,当司马懿决定动手的那刻就有司马代曹的心思了,以曹爽的心态再加上司马家族的势力,司马懿若放权,他死后其子权位也差不到哪里去,而政变则将其身家性命都放了上去,能促使其这样做的自然只有取而代之了。唯一不知的是司马懿这个心思是在曹爽辅政时期,还是曹叡时代就有的。
不管如何,在司马懿夺权之后,表现的还象是个忠臣,至少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社稷为国家为皇帝,没有废帝,也没有象曹操那样接受丞相或者九锡,这看上去司马懿实在是个忠臣啊,但是其死后,司马师代位就把这层纸捅破了。
判断一个臣子是不是想取而代之关键看他是不是想世代把持朝政,一些臣子权力是很大,但是没有把权力交给自己的下一代的意思,那就说明他只是权重而已。就好比诸葛亮,他与曹操最大的不同就没把自己的位置交给自己的儿子,甚至对自己的接班人也只是推荐而已。(之前说过诸葛亮密表推荐蒋琬,这是扼守臣子本分的做法,假如他公开指定某人为自己的接班人,那等于是一种变相的时代交替,而他密表,最终选择的权力是在刘禅手中。)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当权,乃是司马家吹响了夺权的号角。第二代往往是关键,无论是正式做上了宝座的皇帝,还是没有做上宝座的权臣都是如此,在司马懿在的时候,那些臣子一方面因为司马懿作出的姿态抱着一些期望,另一方面也因为司马懿多年掌政执兵之威名,不敢动。等到司马师上台,其野心已经展露无疑,又没有父亲之威名,各路曹家的忠臣就开始蠢蠢欲动。
对此,司马师心知肚明,司马师乃是司马家夺权的关键,日后司马炎追封,把自己的伯父也封帝,便乃是因为他为司马家做的贡献。(相比起来孙权实在有些小气,自己的江山可以说是兄长给的,结果就给了一个长沙桓王而已。)
司马师是司马懿长子,才略出众,司马懿谋划从曹爽手中夺权,只与司马师商量,而司马昭只是到最后才知晓。他为了夺权秘密私养死士,可说是夺权的主要参与者。在司马懿后期,司马师已经渐渐开始控制朝中大权。等到司马懿死,他已经基本掌握了朝中权力。
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司马师采取了稳坐中央,派出得力助手包括其弟司马昭节度四方的做法,不大动干戈,目的便是平稳度过司马懿死后的时代,求稳而不求战。但是一旦涉及中央权力,参与夺权的他岂又是不敢做事之人,诛杀李丰,夏侯玄,张缉,这好比一场导火索,彻底引发了曹家与司马家的对抗。
曹芳本就对司马师不满,等到李丰等人一死,其不满更是溢于言表,司马师于是干脆废了曹芳,立曹髦为帝。(不过曹髦这个人实在比曹芳还要给司马家惹的麻烦多。)后一年,毌丘俭文钦叛乱,司马懿时代王凌乱过一次,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预谋而已,司马懿一出征,就投降了,而司马师这次才是真正的忠于曹家的臣子反抗司马家的行动。
这次的规模其实颇大,毌丘俭文钦统领的多是淮南兵,常年与东吴对抗,可算是曹魏中的精兵,又送子给东吴做人质,请求援兵,又假做太后诏书,发给各州郡。(司马师废帝用的是太后诏书,这毌丘俭文钦反司马师也用的是太后诏书,这个太后实在好用。)叛乱其实还不打紧,但是若是应对失当,时间拖延下去,让东吴和蜀汉得了机会,那威胁可比毌丘俭文钦大得多了。
但是毌丘俭文钦有着自己的最大弱点,便是大多数的将士家属都在内地,所以他们并不想叛乱,以牵连家人,所以毌丘俭文钦最后只能用淮南的农民为兵,但是这些新兵怎么能比得上那些老兵,而另一方面,发往各地的书信都没有得到响应。(后来也叛乱的诸葛诞这次站在对立面,也由此与文钦有仇,并影响到诸葛诞的叛乱。曹魏这些年重建了汉代的中央强盛局面,控制中央便意味着控制了地方,一些地方长官想造反也无兵可用,只有边境那些重将有机会,所以叛逆也多出在这些人身上,但是这些人统领的将士受到了如上文介绍的限制,而司马家也接收了这份遗产。)东吴接应也不顺利,等到司马师大军一到,便土崩瓦解了。(这次的强度比诸葛诞差得太多了。)
不过这次叛乱还是有一个效果,就是把司马师累死了,司马师本来就有病,为了不使规模扩大,亲征之,虽然平息战乱,但是已经没救了。
在死前,司马师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家族权位,出征前他已经调其弟司马昭留镇洛阳。(说起司马昭,这位日后虽然有那句名言,比司马师干的还过分,但是此时毌丘俭文钦发布的文告还推荐司马昭代替司马师辅政,还推荐了司马孚司马望,都是司马家的,也不知是不是想挑拨离间,不过效果肯定没达到。)
等到司马师病重,回到许昌已经无力回京城了,司马昭赶紧去探病,司马师令其总统诸军。(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命令已经不是由皇帝所发,而是由司马师决定了,司马昭在京城不请示皇帝,居然要跑到许昌请示自己的兄长。)
司马师一死,曹家自皇帝以下等人的心就动了,文钦那边伊大目暗示其慢些走。(三国演义的这段故事出自《魏末传》,伊大目也算是曹家亲信了,不过当年他劝说曹爽结果害死了曹爽一家,这次心虽然向着曹家,但是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文钦不相信他也是正常不过。)皇帝那边看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也跑去了许昌,就下昭让傅嘏带领诸军回师,司马昭就不用回来了,留在许昌,就当是作为外援吧。
这可不是把司马昭当曹爽吗?曹爽那时还有个皇帝在身边,司马昭身边只有一个死哥哥,司马昭这肯定是要回去的。而这皇帝昭令带领诸军的傅嘏本来就跟司马家一个鼻子出气,司马师死了就马上跟了司马昭,于是最终司马昭带着大军还是回到了洛阳。
这样一来,局势已明,大权还是要乖乖的交到司马昭手里,司马昭也对皇家心怀警惕,就连诸葛诞叛乱那次都要把皇帝和太后一起带着去,就是怕他们在后面搞事,而曹髦与司马昭的战斗最终也以血腥场面收场,司马昭最终获得了全面的控制权,曹家终于被司马家架空了,司马炎只是接收了一个胜利果实。当然,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 姜维的战略
三国随章侃第一百一十一章姜维的战略
(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的演义中是个中心人物,因为其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因为他继诸葛亮之后屡屡北伐之故,不过演义中有些夸大,而传说中更夸大了些,有句话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诸葛亮的六出我们已经说过,实际上五次出征,一次防御,其中真正做好了准备的北伐主要是建兴六年春,建兴九年,建兴十二年这三次。而姜维的九伐中原呢?其实演义里也只有八伐,最后一次是屯田沓中,虽然和当年诸葛亮一样是屯田,但是诸葛亮是北伐时在战区屯田,姜维是在家屯田,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演义里说的姜维八伐中原呢,其实真正的历史中,姜维的出征倒也真的不算少,主要有以下几次阶段的出征:
其一:诸葛亮死后,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任大司马后,以姜维为司马,令其率领偏军西入过数次。但是此时的姜维率领的是偏军,真正的指挥权在蒋琬手中,实在算不得什么主导北伐,若说此时他算北伐,那当年魏延带领先锋,赵云邓芝带领偏军都算北伐了,这几次除了姜维传中,在曹魏和蜀汉的主要记载中都不详细,我们知道的就是在延熙三年,姜维出陇西,郭淮出兵,姜维迅速便就退兵了,由此次举动可知姜维这几次偏军兵力肯定很少,多是骚扰性或者安抚羌胡等族所用,而不能与曹魏大军交锋。延熙五年,姜维便率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第二年,也就是蒋琬回到涪的那年,姜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从这个升迁外加蒋琬进表中的推荐中,姜维这几年的表现应该还不错。
其二:延熙六年后,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在蒋琬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成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之后一直到费祎死的延熙十六年,姜维一直为卫将军,而这几年,姜维的主要出征记录为: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叛乱,姜维平乱,同年,姜维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曹魏郭淮夏侯霸大战,在郭淮军赶到与夏侯霸会合时退兵,延熙十一年,姜维再度出兵,与郭淮,陈泰夏侯霸等军大战,这两年姜维出兵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便是当时曹魏羌胡族人叛乱,来向蜀汉请求援兵,姜维是来迎接并安置这些人的。延熙十二年,姜维出兵西平,但是不克而还,偏将句安被曹魏军围困投降。延熙十三年,姜维再度出兵西平,又是不克而还。这几年姜维频繁出征,但是效果不佳,除了对手郭淮陈泰用兵老道外,其间执掌朝政的费祎限制姜维的用兵也大有干系,姜维每次出征不过万人,比之曹魏的边军差之甚多,此时,姜维的主要对手是郭淮陈泰。(演义前几次出征有羌胡出场的就多是指这一阶段。)
其三,延熙十六年到蜀汉灭亡,姜维延熙十九年时任大将军,同年因败于邓艾而贬为后将军,但是依旧行大将军事,景耀元年姜维又重为大将军,但是即便为卫将军和后将军时期,姜维依然是朝中军务所领。这期间的主要出征是:延熙十六年,诸葛恪北伐,姜维想乘曹魏应对之时出兵,所以军多而粮不到,在曹魏派兵作出防御姿态后,粮尽而退,延熙十七年,守狄道长李简归降,姜维出陇西,围襄武,也是此战中,张嶷战死,而曹魏徐质也被斩。姜维大胜之下投降者甚多,然毕竟不可长居,最后迁徙了三县之民后姜维还是退兵。延熙十八年,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胜王经,陈泰军到,姜维退兵。延熙十九年,姜维出征,然胡济失约未到,姜维被邓艾大败,此战可说是将之前的成果几乎丧送。(随便一说,诸葛亮当初不许魏延分兵,姜维倒是不在乎分兵,但是这次分兵就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败,再想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遭遇,诸葛亮的不分兵倒也确有原因所在。)延熙二十年,姜维乘淮南诸葛诞叛乱时再度出征,被邓艾司马望所挡。景耀元年退兵,景耀五年,姜维出征,不利退兵,之后屯田,然后就是钟会邓艾入蜀一战了,那就不是姜维北伐的范畴了。这期间姜维的北伐才算真正的北伐,前期以陈泰后期以邓艾为对手。
仔细算算,姜维出兵真的不算很少,以第三阶段姜维掌兵时正宗的北伐算,一共六次北伐,尤其前五次几乎是每年必出,比之诸葛亮几年才筹备一次,当真可说征战频繁。若要加上第二阶段姜维的四次有限兵力的出征,那都超过演义的次数了。当然,演义里面总是将这些北伐混在一起,这边的事放到那边,那边的人移到这边,还加上实际上没有与之对阵过的司马师等人,自然不能信之。
我们看看姜维的历程,上文列了姜维的三阶段,其实这三阶段的姜维其实不如说是三个执政时期的姜维,第一阶段是蒋琬执政,此时的姜维比之当年在诸葛亮之下,虽然日渐重用,但是独立带兵不是很多,这也与蒋琬时期决定筹备东进计划有关,此时姜维多是在西边少量用兵骚扰而已,直到蒋琬病重,东进计划已不可行,才重新计划西进,姜维也得以重用。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蒋琬依然还在,但是实际上在蒋琬病重后基本上是费祎主政,直到费祎被刺。虽然姜维也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权力不可同日而语,其间姜维权位又得高进,而出征也日渐频繁,但是还是受到了费祎的限制,这和费祎主张保境安民也的战略大有干系,而直到第三阶段,才是姜维真正主政,也是他的战略得以实施的阶段。
先把姜维的战略放在一边,我们先说说姜维与诸葛亮的不同,尽管演义里说两者是师徒,演义中将诸葛亮和姜维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