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解读故事会 >

第10章

解读故事会-第10章

小说: 解读故事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观《故事会》当时所发表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为主,通过故事讲做人的基本道理,这部分作品占了绝大部分,占所发作品的70%左右;另一方面是发表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故事,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给读者以文化科学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占所发作品的20%左右;还有一部分就是纯粹的娱乐性作品,例如笑话等,这类作品只占所发作品的10%以下。这就构成了《故事会》的一个作品方队,这个方队在面对着“洪水”的冲击时发挥着出奇的作用,无论有多么巨大的洪浪涌来,这个方队都能将它们挡了回去,因为读者喜欢这个方队,它给读者带去的是心灵的共鸣与灵魂的呼应。    
      啊,一块多么美丽的绿洲!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3)

     3.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    
      一位名叫小青的姑娘正是找对象的年龄,邻居王大妈给她介绍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可是,小青看后并不满意。说这个小伙子人倒是很精神,但是个“二级残废”——个子太矮,不够“标准”。    
      王大妈一下子糊涂了,忙问小青姑娘,怎样的才够“标准”。    
      小青说:“我要找个一米七五至一米七六的。”    
      过了几天,热心的王大妈按照小青的要求给引来了一个青年人。心想,这下小青该满意了吧。    
      谁知一见面,小青就生气了,对王大妈说:“你怎么给我介绍了一个跛子?”    
      王大妈听后惊得睁大了眼睛,对小青说:“你不是要找一个一米七五至一米七六的人吗?这个人的条件都合适,他左脚着地一米七五,右脚着地刚好一米七六呀!”……    
      这是《故事会》上发表的一则小故事,读后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给正在寻找伴侣的年轻人带来了许多沉思。    
      面对着来势汹涌的通俗文学大潮,编辑们并未乱了阵脚,而是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故事会》在何承伟的带领下,始终牢牢地把握着一个方向:贴近时代。    
      上海滩是中国最早创办期刊的地方,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无数的潮起潮落,不同的期刊曾经在这里各领风骚。二三十年代较有影响的《良友》等刊物,如果不是在那时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拍摄和书写了大量反映抗日和民族危亡的作品,又如何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读者?    
      一本大众的刊物如果离开了时代,就必然走向死亡。    
      这是一个各种思想极其活跃的年代。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对待婚姻恋爱方面,也有了与老一代人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必然地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工作和行动中来,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紧贴时代,反映这个时代不同人们的心理,给这些正在行走和寻觅的灵魂以引导,让他们觉得可信,可亲,就必然会赢得人心。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面对着许多通俗刊物热衷于表现“枕头加拳头”时,《故事会》却发表了大量反映时代青年如何正确对待爱情的故事。上面所提到的那则小故事,那是何等的生动和有趣,何等的智慧和幽默。短短的几行文字在给人们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心灵深处的那种震撼也是久久难忘。    
      《故事会》发表了许多这样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带有“苦恼人的笑”,使人们在笑声中慢慢地醒悟,然后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江西的故事作者肖士太写了一篇故事,编辑部认为不错,就让其来上海改稿。    
      住在上海科技出版社招待所里,肖士太左改右改改不出来。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他无意间讲了一个《大麻子二麻子的故事》,何承伟听后很感兴趣,第二天一上班就叫他停止原来那篇稿子的修改,把昨天讲的故事写出来。肖士太很快就写出了初稿,又经编辑部一起讨论,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最后以《如此恋爱》的标题发表在1981年第五期《故事会》上,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又被选入了大学教材。    
      故事写的是一个青年人,找对象只讲漂亮。有一天,见公共汽车上的一位售票员很漂亮,就写了一张纸的求爱信,乘下车之时压在售票员的桌子上。谁知售票员却将这纸条扔到车外,被一位过路的小伙子接着,那小伙子以为是售票员向他表示爱情,就照上面的地址不断地去信,从此两个人经常信件来往不断,越“谈”越热。最后,两个人决定见面时,才发现双方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在“十年内乱”期间,反映恋爱的文学作品是很少的,但人们在口头创作中却不顾这些,一大批反映青年恋爱生活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用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故事会》抓住这一点,发表了《如此恋爱》《一打手帕》《米兰的教训》等一大批恋爱故事,这些故事大都采用戏剧性的、幽默风趣的手法,通过对有错误恋爱观的青年进行讽刺批评,引出经验教训,以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正确地处理和对待婚姻恋爱。    
      除了这些反映时代的爱情故事之外,《故事会》还紧贴时代脉搏,发表了大量反映时代风尚的故事。    
      什么是时代的脉搏?那就是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的结束,人们的思想开始冲破牢笼,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正大力发展生产力,新思想、新气象、新面貌在与各种旧思想、旧的传统观念的斗争中不断涌现,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这是时代的主流,这是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发展中,一些过去在“苏联模式”的保护下,吃惯了“皇粮”的编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多年来靠着国家出资办刊的“保姆式”办刊方式,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开始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国家对期刊不再像过去一样地“养着”了,各类刊物都必须在市场中去“抢”饭碗。历史已经将中国的期刊推到了对各自命运选择的最关键的时刻。    
      各种思想的冲撞,各种流派的登场,各种生存利益之间的相互摩擦,中国期刊之间进行了一场铺天盖地的争夺战。    
      通俗文学以及各种通俗期刊,正是在这个时机披挂上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了一股力量强大的舰队,涌上了中国期刊长河的主航道。    
      何承伟在组织《故事会》编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时,大家认为通俗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你“通”向何处,“俗”向何方。如果“通”得是鲜血淋淋,刀光剑影,叫人心惊胆战,又有什么意思呢?至于“俗”得来一本刊物只能靠“拳头”和“枕头”才能招揽读者的话,这本刊物究竟又能支撑多久呢?    
      《故事会》编辑部是冷静的,他们在这场中国期刊新一轮的淘汰赛中,坚持着过去一贯的风格,静悄悄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坚冰早已打破,航道已经开辟,刊物的总体构想早已形成。    
      “风雨不动安如山”,《故事会》以不变应万变,不赶潮流,不随波逐浪,一句话,坚持走自己的路。    
      编辑们都坚信,一本好的刊物,是经得住时代洗礼的。    
      要能经受得住时代洗礼,关键仍然是《故事会》的“心脏”,要紧贴着时代脉搏跳动。    
      “文化革命”结束后,许多昔日被迫害的老干部平了反,官复原职,可是“左”的思想还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如何正确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对待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官复原职的老干部们是否能继续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了人们在新形势下思考的一个问题。    
      《故事会》根据时代提出的这个新问题,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选发了一篇故事,名叫《一张巨额借条》。    
      故事说的是老干部王纪生,平反后给补发了二万多元的工资。可是,一位不速之客这时却来找到他。这位找他的人年近七十,从身上取出一张借条。王纪生一看竟是自己在抗日战争年代亲自签写的一张巨额借条。    
      原来是王纪生当年任团长时,在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后路被敌人切断,军队没有了粮草。有人报信说,大地主时来家囤有大批粮食。这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征得上级首长同意后,便向大地主时来借粮,并由王纪生亲自打了这张借条。    
      一晃几十年,当年的大地主又敢说话了,这笔钱到底给不给呢?    
      王纪生找到新上任的年轻副市长。这位副市长一听就说:“他是个大地主,解放那会地主的财产都分给贫下中农了,你借的那一千担粮食,不过是早一点充公罢了。哼,给他们摘了地主分子的帽子,又翘尾巴了,这不是反攻倒算吗?”同时,这位副市长还对王纪生这位老革命教训说:“你的脑子太死了,观念也有点……”并声称,如果这位时来不听话,就再给他戴上“帽子”。    
      王纪生只好去找当年的老首长。老首长一听,连说应该还。可是不久老首长又生病去世了。    
      怎么办呢?王纪生又去找当年一同去借粮的部队参谋田红。可是,到省城一打听,田红因贪污公款和受贿,已被逮捕。    
      最后,王纪生将自己补发的二万元工资给了时来,终于替当年的抗日部队还清了这笔账。    
      王纪生接过那张早已发黄的借条,心情终于平静了下来,他划亮火柴,想将这张借条烧了。这时,被儿子的女朋友看到,忍不住叫了起来:“不能烧,它是珍贵的文物!”就这样,这张巨额借条保存了下来,被交到博物馆,成为一份对后人进行教育的珍贵纪念品。    
      这样的一篇小故事里,有着多少时代的思想在交融,在碰撞啊!    
      那时,各地正在移风易俗,提倡人死后实行火葬。这件事情一下子成了老百姓议论的中心话题,特别是在农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此都有各种不同的思想。故事作者深入到乡村,根据现实生活,写了一篇故事在“都市新传说”栏目发表了。结果得到的是读者轻松的笑声和对这件移风易俗事情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人们思想的活跃,乡村中一些旧的东西又开始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特别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这种封建迷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痛苦。这时,《故事会》编发了一篇名叫《山村悲事》的稿子,说的是在大巴山的深处,一对年轻人相信封建迷信,双双殉情的故事,读后令每一颗善良的心都会为此震撼……    
      在这段时间里,《故事会》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故事。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顺应了时代,说出了民声,吸引了广大读者。使大家认识到封建迷信的可恨,特别是使许多年轻人走出迷信,走出愚昧,向往科学和文明。    
      时代因刊物而添彩,刊物因时代而增辉。    
      这,是不是办刊人必须进修的一门“哲学”呢!    
      《故事会》在办刊的总体构想中早已把握和抓住了这种辩证关系,编辑们都将其熟练地应用在自己整个的办刊过程,因此才能够在这轮残酷的中国期刊淘汰赛中,坐在那两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一边编发手中的稿子,一边静静地看着窗外期刊大战的“风景”。    
    


第二章第一次挑战 (4)

      4.只领先读者半步    
      何承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故事会》只领先读者半步。    
      为什么不能领先一步乃至于十步百步呢?    
      何承伟说,不行,不行,那样“跑”得太快了,读者会看不见的。    
      一本“跑”得连读者都看不见的刊物,读者有什么理由来喜欢你呢?    
      那么,能不能“跑”慢一点呢?    
      何承伟说,那也不行,那些落后于读者的陈旧东西,读者会厌倦的。    
      纵观中国期刊的生存竞赛中,那些被淘汰出局或者是被挤到边缘的期刊,除了历史的因素或条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跑”得太快或“跑”得太慢了。    
      “跑”得慢的则不必多说,它的身上仿佛总留着一条无形的辫子,现代的读者不喜欢是很自然的。那些“跑”得快的呢,有的一古脑儿将一些外来品“拍卖”在上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算“先锋”,才能算“领导时代新潮流”,一会儿这个主义,一会儿那个流派,也有一时真被这些“懵”住的读者,但是一旦醒悟,便会立刻抛它而去。    
      许多在“通俗文学时代”曾经红极一时的期刊,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和读者,都在同时筛选着他们喜欢的期刊!    
      何承伟这个“只领先读者半步”的“理论”,是《故事会》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    
      何承伟说,这是期刊与读者的最佳距离。这样的刊物,读者抬头就能看见,伸手就能摸着,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啊!    
      正是为了培养这种感觉,《故事会》与时俱进,不断地寻找这种最佳距离。    
      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这时的读者也都很想了解国外的一些作品,他们的阅读已不再完全只读“国产”的东西,他们渴望期刊能帮他们打开这一扇窗户。    
      《故事会》了解到读者的这种需求,先是不定期地发表了一些介绍国外的著名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听听读者的反响,结果反应不错。特别是一些学生读者,更是喜欢这些故事。于是,就逐渐地将这个栏目固定了下来,开始取名“外国故事”,后又从单纯读故事改为“外国故事鉴赏”,领先了读者半步,在此基础上接着又再领先半步,将范围由故事扩大到文学,改为“外国文学故事鉴赏”,半步半步地将读者引导到正确的阅读与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轨道,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故事会》的一个品牌栏目。    
      可是,当时做这件事情的刊物远远不止《故事会》一家,有的搞了几次之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或者信心不足,于是就只好“停产”了。    
      为什么同是开辟栏目介绍外国作家与作品的刊物,《故事会》竟能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而且越办越红火呢?    
      这里有一个我早已在前面公开了的秘密,那就是这些内容,必须与刊物的总体构想相一致,不能生搬硬套地转载,必须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容只能领先读者半步。    
      翻开《故事会》历年出版的内容,那些外国的优秀作品很少有直接地原封不动地放上去的。因为她不是一本专门刊登翻译作品的刊物,也不是一本纯粹介绍外国名人名著的杂志,更非一本“纯”文学期刊,她是一本大众读物,必须适合大众的口味。她耐心而细致地将这些“西餐”,经过加工之后,变成了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东西,也就获得了生命力。    
      我在翻看这些内容时,清楚地看到,几乎大多数的外国作品都加上了“编译”二字。译者,原封不动地翻译也;编者,按照刊物与读者的需求进行再加工也。    
      中西方文化,就是这样在这本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会》上,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