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 >

第111章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第111章

小说: 中国历代大儒 编者:舒大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不少有志青年如徐勤等闻风而至,学生人数骤增至20余人,云衢书屋显然无法容纳了。1891年春,康有为便将学堂迁入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4路长兴里3号)这是一座前后三进的大院,大厅宽敞明亮,是个理想的办学讲课之地。长兴学会,这个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第一个摇篮就这样诞生了。在这里,年方34岁的康有为“与诸子日夕讲业,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年谱)。

    1893年冬,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堂又迁至广府学宫文昌殿后的仰高祠。康有为正式给学堂命名为“万木草堂”,其意以树人如树木,寓培植万木,为国栋梁之意。“万木草堂”的建立。标志着康有为教育救国的实践进入了新时期。此时康有为名声鹊起,一从游者岁增,动至数百人”(《万木草堂始末记》)。全盛时,万木草堂是“学者大集,乃昼夜会讲”(年谱)。

    万木草堂在办学方针上,注重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康有为特别“重精神,贵德育”(《康有为传》)。《长兴学记》中,康有为要求学生要有“四耻”,即“一耻无志”,“二耻循俗”,“三耻鄙吝”,“四耻儒弱”。“若有四者,不能学道,愿深耻之”。康有为经常鼓励学生,要仿效勇于献身国家富强的先辈,培养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据梁启超口忆,康有为“每语及国事机理,民生憔悴,外海凭陵,辄慷慨欷嘘,感至流涕。吾侪受其教,则振荡怵惕,凛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逸”(《南海先生七十寿言》)。在讲课时,康有为精神十分饱满,旁征博引,贯通中外古今,一讲就是半天,其声音之宏亮,如狮子吼,如黄河流,诚可谓诲人不倦的一代师表。学生们从康有为身上,直接学到了济世救民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

    智育方面,康有为主张以孔学为中心,认为“百家皆孔子之学”,“诸教皆不能出孔学之外”。“必知孔子改制《六经》,而后知孔子之道”(《万木草堂口说》)。通过这些教育,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和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康有为也很强调经世致用。当时所开设的有关经世致用的课程有: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实用学和群学。康有为希望通过中外历史的分析总结,以作为维新变法的参考。康有为还很重视西学,他要求学生学习泰西哲学,万国史学,研究万国政治,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及其自然科学。康有为规定,他的学生要读西洋译述百数种,以此来打开学生的眼界,架起向西方学习的桥梁,从而为国内的维新变法服务。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精神和体魄,万木草堂还首创了音乐舞蹈、体操、射击等课程,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上,康有为注意教法的活泼多样。除了课堂上系统传授知识外,他还十分重视提倡学生自学,为此专门设立了图书馆,名曰“书藏”。万本草堂还经常组织学生游学。编书,举办讨论会和演讲会等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康有为的精心组织下,万木草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维新变法的干部学校,这里的许多学生如梁启超等,都成了后来维新变法的骨干和中坚。

                      三、七上清帝书  吁清维新变法

    要变法,要图强,“不得不假有国者之力”(《戊戌变法前后》),这就是康有为甘冒杀身之祸,犯颜直谏朝廷的最现实考虑。变法前,康有为曾七次上书清帝,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敦促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变法救中国。

    1.《上清帝第一书》

    1888年12月,康有为利用在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以一介微不足道的萌生资格,第—次向光绪帝上奏了《为国势危感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折》。在这份奏章中,康有为阐述了中国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方今外夷交迫”,而举国“兵弱财穷”,随即提出了以变成法为核心的三点建议——“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在这份奏折中,他还力陈了中国急需变法的三条理由;一曰“今天下法弊极矣”,非变法不可。二曰祖宗之法可变,“治国无法则乱,守而弗变则悖”;“穷则变,变则通”。三曰变法前途光明,“岁月之间,纪纲已振,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六道化成,以恢复属地而雪耻下难矣。”

    这是康有为第一次系统地向社会公开自己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也是维新派发动变法运动的第一个信号。这次上书尽管未能送达清帝之手,但它却对清廷政局产生了极大震动,人们都将此视为非常的举动,引起了整个京师的哗然。康有为也为此而遭到了“朝士大攻之”(年谱)。

    2.《上清帝第二书》——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偕梁启超等人再度赴京会试。时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廷同日本签订极其苛刻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白银等等,其赔款之巨,割地之广,丧权之重,使得举国骇然。康有为目睹朝廷如此无能,山河破碎,悲愤难忍,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众民,而可有此约哉!”(《中日和约书后》)他吸取了第一次孤军奋战的教训,首先通过其弟子梁启超去鼓动广东、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然后进一步发动其它各省举人行动起来,共同上书光绪,吁请朝廷拒绝和约。当时在京的18个省的举人,纷纷响应康有为的号召,决定联名上书。大家久慕康有为的大名,故公推他起草奏稿。康有为以满腔悲忿,奋笔疾书,用一天两夜时间,写成一份18000余言的上皇帝书,坚决反对《马关条约》,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救国主张。公车们建议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第一,“下诏鼓天下之气”。康有为认为,割让台湾,即亡国之举,“诸国以中国之易欺也”。如此下去,“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幻想通过割地以保都畿,“则自叹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哉!”出路仅仅在于拒绝和约,团结民心,救亡图存。康有为吁请光绪,应该速下三诏:一下罪己之诏。“责躬罪己,深痛切至,激励天下同雪国耻。”二下明罚之诏。对主和辱国的权臣,丧师失地的将帅,擅许割地、辱国通款的使臣,守御无备的疆吏,或明正典刑,或予革职,黜退尸位大僚,无妨贤路。“庶几朝政肃然,海内吐气,忭颂圣明,愿报国耻。”三下求才之诏。“诏下九卿、翰詹、科道、督抚、两司,各举所知,不论已仕未仕,引见擢用,随才器使。昔汉高之于樊哙,每胜增其爵级,其于韩信,一见即拜大将。凡有高才,不次拔擢。天下之士既怀国耻,又感知遇,必成致死力以报皇上。”康有为预言,只要三诏一下,赏罚得当,士气咸伸,“天下必距跃鼓舞,奔走动容以赴国家之急”。

    第二,“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认为,首都为天下之根本。“方今旅顺已失,威海已回,险阻无有,京师孤立……无以为防守之计。”“故非迁都,智者无所骋其谋,勇者无所竭其力,必将坐困胁割尽而后已。夫以一都城之故而亡其国,岂不痛哉!”所以当今最要紧的事之一,就是迁都西安。只要一迁都,即使是失去旧京,也无足轻重,“而朝廷深固不为震慑”。凭西安之险要,日本人是无法攻占的,则都城可保。“或偏就驾驭,不必割地,和议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战矣,故谓迁都以定天下之本此也。”

    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康有为提出,用选锋、选将、购械的办法,训练重兵,以待敌变。一夫用兵者,用其气也”。至于选将,则“贵新不贵陈,用贱不用贵”。他还提出让各地方绅士自办团练,不拘一格推荐“忠义沈毅慷慨知兵之士”。此外,康有为还清光绪帝“宜选精于制造操守廉洁之士,专购英黎姆斯枪十数万以备前敌,并广购毒烟空气之炮、御弹之衣,庶器械精利,有恃无恐,是谓购械。”在康有为看来,只要有精兵、猛将,再加武装以精良装备,就能稳操胜券了。

    第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才是康有为此次上书的核心。在康有为看来,以上所陈三策,“皆权宜应敌之谋,非立国自强之策也”。只有变法,才足以自强立国,“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如何变法图强?康有为提出了四项建议。

    (1)富国。“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其法有六:

    一曰印行钞票。康有为认为,聚举国之财,收举国之利,莫如钞法。“今天下银号报明赀本,皆存现银子户部及各省藩库,户部用精制钞,自一至百,量其多少,皆给现银之数而加其半,许供赋税录饷。其大者户部皆助赀本,其亏者户部皆代摊偿,助其通流,昭彰大信。巨商乐借国力,富户不患倒亏”。随着统一钞票的流通,国家可扩大商务,可筹集军饷,可聚资建设,可致国富民强。

    二曰兴修铁路。康有为指出,铁路“可缩万里为咫尺,合旬月于昼夜”,方便运输、经商与交流。鉴于修筑铁路耗资巨大,款项难筹,故建议允许由私人资本修筑铁路。这样不仅国家可收入七千万两银钱,“且可裁漕运而省千万之需,去驿铺而溢三百万之项。”

    三曰发展机器轮舟。即允许民间设立机器工厂和轮船公司。“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四曰开矿。康有为提出,西方许多国家都因采矿而富强,而我国“藏富于地”,但“亘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议应该加强矿学研究,注意开采地下资源,并由国家加强管理。“选才督办而无滥私人,则吾金、银、煤、铁之富可甲地球。”

    三曰铸造银币。即一自铸银元以收利权,以改变洋圆在中国泛滥的局面。

    六曰设立邮政。康有为认为,“我中国人四万万,书信更多,若设邮政局,以官领之,递及私书,给以凭样,与铁路相辅而行,消息易通,见闻易广,进而坐收千余万之款,退可省三百万之驿,上之利国,下之便民。”

    (2)养民。养民之法有四:

    一曰务农。提倡科学种田,主张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二曰劝工。奖励科学创造发明。

    三曰惠商。减免重税,保护商业。

    四曰恤穷。扶贫济弱团结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垦荒、教工、养穷。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这些国家民智大开,社会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了。故康有为建议,请朝廷下令,州县乡镇都要建立图书馆,以增加民众的见识;乡村一律设立学塾,儿童皆得入学。

    二曰改革科举。建议皇上改武科为艺科,令各省州县普遍建立艺学书院。各级考试,除试经论一题外,主要是考核历史、时事和策论,量才录用。文科各级考试,也以考核历史掌故,世界知识为主。“其有创著一书,发明新义,确实有用者皆入翰林,进士授以检讨,举人授以庶吉士,诸生授以待诏。如是则天下才智大开,奔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开设报馆。“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稗政教。”

    四曰设立道学。其目的在于发明孔子之道,扶圣教而塞异端。“今宜亟立道学一科,其有讲学大儒发明孔子之道者,不论资格并加征礼,量授国子之官,或备学政之选。其举人愿入道学科者,得为州县教官。”“并令乡落淫词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

    (4)改革内政外交。

    康有为提出要改革官制,重视外交,置议郎等。关于官制改革,关键在于裁汰冗员,“以彼冗繁,增此廪禄”。关于外交,应该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辨才者,入馆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折冲”。关于“置议郎”一事,康有为特别重视,将其作为内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故特别请求光绪帝“特诏颁行海内,令士民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因用汉制,名曰议郎。……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康有为认为,这样便能消除君臣隔绝,官民隔绝的状态,实现“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以之筹饷,何饷不筹?以之练兵,何兵不练?合四万万人之心以为心,天下莫强焉”!

    公车上书,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纲领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为变法的基本主张,标志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成熟。

    在这次京城会试中,38岁的康有为终于中了进士,被钦点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书》

    1895年5月29日,刚中进士不久的康有为写了《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富国养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图自强,以雪国耻而保疆国呈》。这次上书补充和发挥了公车上书中的内容,向光绪帝提出了自强雪耻的四大方案: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康有为就练兵一策还提出了六项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营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团练,三曰练旗兵而振满蒙,四曰募新制以精器械,五曰广学堂以练将才,六曰厚海军以威海外。”康有为认为,要实施上述四大方案,关键在于“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广其选,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

    最后,康有为再次请求光绪立即变法,“伏乞皇上远览《诗》、《易》之所戒,(近)鉴俄、土之兴衰,独揽乾纲,破除旧习,勿摇于左右之言,勿惑于流俗之说,立事必有利弊,权其重轻,听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断自圣衷,更新大政,宗庙幸甚!天下幸甚!”

    几经转呈,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终于到了光绪的手里,这是光绪读到的康有为的第一份奏折。“上览而喜之”,下令军机处抄录三份,一份存乾清宫,一份存勤政殿,一份存军机处,并下令抄发各省督抚将军会议复奏。足见光绪帝对此条除的重视程度极高。它成了推动光绪下决心变法的重要契机。

    4.《上清帝第四书》

    6月30日,即康有为上书后一个月,他又撰写了《为变通善后,讲求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呈》。此次上书主要“言变法次第之故”,“缓急先后之序”。康有为建议光绪,一是立科以励智学,奖励创新发明,使“国人踊跃,各竭心思,争求新法”。二是设议院以通下情。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