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多瑙河之波 >

第2章

多瑙河之波-第2章

小说: 多瑙河之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宪法。斯内古尔的提案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议会和执政的农民党对总统此举一片指责的情况下,斯内古尔却作出了更使人惊讶的行动:公开宣布退出执政的农民党,新创自任主席但缺乏群众基础的〃复兴和解党,〃从而提前一年多拉开了总统竞选的帷幕。但总统在政治上的大转弯,并未使曾经受过他的伤害的亲罗派在感情上完全转向他。所有这些因素对斯内古尔重新竞选总统,无疑产生了消极影响。1996年底正式举行总统选举时,斯内古尔虽在第一轮中领先,但在第二轮中却败给了原议长鲁钦斯基。  在斯内古尔总统任职期间,在他的一手推动下,摩尔多瓦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全面开拓。对中国真诚友好的斯内古尔总统虽然在新的大选中没有连选连任,但他为中摩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摩尔多瓦趣事中西交往的开拓者(1)

  米列斯库及其《中国漫记》  1980年春的一天,我在罗马尼亚书店偶尔发现一本关于中国的厚厚的书,封面上有中国的亭台楼阁和几笔山水,卡通风格。开始,我只是怀着几分好奇买下了这本书。拿回来一翻,这本由米涅瓦(Minerva)出版社于1975年首次出版的罗文版《中国漫记》(Descrierea Chinei),是第一位到中国的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人、一位学识渊博的超凡学者于康熙年间出使中国写下的,欣喜之余,我深感值得翻译成中文向中国读者介绍。但当时使馆工作繁忙,国外缺乏各种历史参考资料,不可能完成这项繁重的翻译工作。  两年后,我离任回国。利用尚未重新分配工作之时,我便分秒必争地动手翻译起来。但是,要翻译一部三百年前由遥远的欧洲学者写成的著作绝非易事。这里要跨越从欧洲到亚洲地理上的差异和从古到今时间上的差异。为了了解书中涉及的历史地理条件,我借来了大量有关中国、亚洲乃至欧洲的古代参考书目:《大清一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19世纪著名英国学者约·弗·巴德利(1854~1940年)的《俄国、蒙古、中国》以及卫匡国的《中国新舆图》的文字说明等。特别是几经翻译而变了形的人名、地名,更需反复考证核实,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是,我边读边译,经过数年的努力,在担任商务印书馆编审的我的夫人柳凤运的帮助下,我终于完成了这项繁难的翻译工作。1990年8月,《中国漫记》中文版由中国出版古籍的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作为《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之一首次在中国出版。在《北京日报》〃最近我最感兴趣的书〃栏目中,读者赞誉此书堪称〃中国古老文明的一幅才华卓绝的壁画〃。2000年1月,工人出版社又以精致的装帧再版了此书。  《中国漫记》中文版问世影响之大是我始料不及的。特别是在我去摩尔多瓦后,米列斯库在摩尔多瓦人心目中所享有的民族圣人的地位,使我作为米列斯库著作的中文译者的地位也陡增。他们还为我补办了隆重的出书仪式,摩领导人和外交使团悉数出席,这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在摩尔多瓦首都市中心的普希金公园里,矗立着诸多文化巨匠的铜像,而米列斯库的铜像则排在最前列。  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Nicolae Spataru Milescu,1636~1708年),生于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公国。祖籍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为当地拉科尼亚族(后改称阿罗马尼亚族),是布亚·斯帕特亲王之后,后移居摩尔多瓦,他父亲即生于此,后同当地一位贵族之女结婚。米列斯库出身名门,浸染自然不同。他六岁进摩尔多瓦君主创办的雅西三圣御学堂。两年后,他的老师说服他父亲,并亲自带他到君士坦丁堡希腊正教大主教主办的高等学府就学,攻读希腊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神学、哲学、历史以及文学等课程。八年后他学成回国,后来他又到意大利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自然科学和数学。学成回国后,历任宫廷文书、兵部总管、常驻奥斯曼帝国使节,先后出使瑞典、法国。  由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不甘于罗马尼亚诸公国的自治,频频干预其朝政,君主更迭极为频繁。身为宫廷宠臣的米列斯库倍受牵连,28岁被迫逃亡波兰,32岁又缧绁谋反之罪,身受劓刑……在颠沛流离中惶惶度日。那时虽然在一位法国大使真诚的鼓励下;他用拉丁文编撰了一部《醒世警言》在巴黎出版;也曾用罗马尼亚文翻译了希腊文的《圣经》《晚祷词》《诸多益世问答》等典籍,但他非凡的语言天赋和渊博的世界文化知识远未得到发挥。1671年他35岁时,适逢俄国沙皇网罗人才,经常驻君士坦丁堡的耶路撒冷大主教的引荐,他进入莫斯科沙皇宫廷任使节事务部翻译。从此,米列斯库的人生才翻开了新的一页。    米列斯库一到莫斯科便立即投入工作,为宫廷翻译希腊文典籍,用教会斯拉夫文编修文件、史籍和著述,深受沙皇赏识。《数论》《四大皇朝》《列王记》《君士坦丁堡圣索非亚教堂介绍》《缪斯,或七门自由科学》《世界七大奇迹》《米哈依·费奥多罗维奇沙皇登基记》《沙皇纪年表》《异教论》《女先知书》《君士坦丁堡的地貌和历史》《斯拉夫文…希腊文…拉丁文词典》《论希腊文用途大于拉丁文》等著作,气势皇皇,掷地有声。米列斯库的学术造诣达到了他的时代的峰顶。  1675年,米列斯库受沙皇派遣出使中国。他于3月3日从莫斯科启程,由托博尔斯克横穿西伯利亚,于12月30日抵达额尔古纳河岸。1676年4月17日他又从嫩江出发,向北京进发。直到5月24日抵达北京,整个行程历时一年两个月又十七天。


摩尔多瓦趣事中西交往的开拓者(2)

  他根据出使中国之旅,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几部著作:《旅经西伯利亚日志》,是奉〃全面考察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的俄国疆土〃之圣谕,详细介绍了西伯利亚的地理、经济和人文资料;《出使中国奏疏》,是奉〃尽力与远东建立商业和外交联系,避免波罗的海封锁的影响〃之圣谕,记录了在中国觐见康熙皇帝的细节及过程;《中国漫记》,是奉〃了解中国经济、政治、行政、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实情〃之圣谕,进行精细考察的结果。在京期间,他广听博闻,搜集大量中国前人的著述(包括手稿)和宫廷档案,并得到译员耶稣会士南怀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三个报告,使米列斯库跻身于世界民俗学大家和汉学大家的先辈之列。这些实地考察的纪实文献,作为17世纪地理…人种志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对世界科学宝库的贡献。  米列斯库以17世纪欧洲人的眼光,饱览了中国古老文明的精髓,并成为中国文化的出色传播者。由于考察之细致,收集的材料之丰富,《中国漫记》不但是俄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的著作,也是17世纪欧洲介绍中国最详细的一部著作;加之其卓越的文笔,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一幅才华卓绝的、生动、美妙、绚烂的壁画〃!  作者从当时对充满神奇传说的中国迷惑不解而又十分向往的欧洲,怀着探索中国的热切愿望,步入了清朝鼎盛时期的中华帝国。他以好奇而赞美的眼光,饱览了中国之古老文明,由衷感受到中国民众之勤劳朴实和聪敏睿智。他以高超的写作才能和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以及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奇闻轶事和神话传说等。他赞誉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说:〃任何其他帝国都不能与中华帝国相比拟,因为他最古老。中国人精通之事,其他帝国尚一无所知……其次,中国的历史和书籍早在救世主降生约两千年前即已存在,也就是说距今已有4544年。当时他们已经懂得科学和星相学,发明了一些古老的工具,有精美的图书,甚至还有店铺。〃他赞美中国的富庶道:〃中国大地,从沿海到内地,一片欢乐,数不尽的山川河流,阡陌纵横,田塍井然。你找不到还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如此辽阔的原野,像中国人这样精耕细作、技艺高超。中国景色之优美、物产之丰盛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犹如镶嵌在戒指上的稀世宝石。集世界财富之总合,也无法与中国之富庶相比。〃他颂扬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说:〃世界各族人民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如何缫丝,不仅如此,还学会了用指南针航海、铸造火枪的技术、印书的工艺……〃他称赞〃世界上无任何帝国能像中华帝国那样,其统治者如此励精图治,以仁义治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哲学家们一心研究以礼仪治国之道,以避免重蹈亡国之君的覆辙。这是个幸福的帝国,这里治理国家的是哲学家,或者说,皇帝是以哲学家的风度治国,他们以'智'和'仁'为治国之本。……皇帝从全国挑选最睿智的哲人,委以重任〃。他热情讴歌中国人的勤劳说,〃这里每一寸土地均精耕细作,要找一分荒地都是徒然。即使是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一经他们精巧的耕作,就会变为肥沃的农田。〃他描写中国人的善良说:〃中国人的天性是珍重行善以及行善的人。……他们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方面,胜过任何其他民族。他们认为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甚至使他们生气,就是大逆不道。〃他十分欣赏中国的文明礼貌:〃他们自幼训练文雅的谈吐,谙熟关于'你'、'我'称谓的各种敬称,相互造访,待宾迎客,总是以礼相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是超乎寻常地谦虚,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官员和哲学家,个个温文尔雅,表现极为和善。〃他崇仰中国敬重文化的精神说:〃中国人如此崇尚学问、尊重科学,以至没有一个人不是知书识字的。没有学识的人连起码的官职也得不到,一个人的学问越深,就越受到尊重。官职的晋升也是以学问的深浅为前提。除了皇亲国戚,中国人看重的不是家族的贵贱,不注重人的出身门第,而认为最有学问的人是最高尚的,学识最渊博的人,即使出身贫贱,也可以获得最高官职。……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上和柱上都用汉字写着各种条幅,过路人可以读到各种警句和充满智慧的典故。〃作者对当时中国工艺技术之发达,甚为惊讶,说中国制造大炮、制作火药、印刷书籍、罗盘航海,均领先于欧洲;中国桥梁建筑牢固耐用,举世无双;作者把〃火井〃(采烧天然气)、〃燃烧如木之黑石头〃(煤炭)当作见所未见之奇闻;对刺绣鸟兽栩栩如生,行船摇橹既能推进又兼掌舵,驯养鱼鹰捕鱼,用一种〃铁手〃挖土取水等等,无不感到新奇而倍加赞赏。对中国交通的介绍,作者显示出颇为现代的观念:〃中国的道路大大方便了旅行者,比中国更加良好的道路,恐怕已非人力所及了。每隔十俄里就有一个小瞭望塔(即驿站),备有驿马,随时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御旨或其他官吏的函件。所以整个中华帝国没有一件新闻是不为人所知的。每隔八个瞭望塔,或八十俄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就建有大宫殿,供府官或其他官吏过路使用……(河道)两岸开辟了五沙绳宽的小径,清除了所有的树木,以便拉纤的人通行无阻。……有些地方又筑有技艺精湛的石砌大桥。这种工程实为举世无双,没有任何别的民族能够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摩尔多瓦趣事中西交往的开拓者(3)

  他还饶有兴味地描写了中国的饮食习惯:〃中国饭菜种类多而味鲜。他们从不用手或刀吃东西,而是用一种像天鹅羽毛杆那样的筷子……不管什么菜肴、何种肉类,都要切成小块,然后从瓷盘中取食,十分利落。饭桌上铺有桌布,我想欧洲的这种习俗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因为他们比所有欧洲人的历史都要悠久。他们的饮料都是趁热饮用,从不饮凉的,不论是米酒、茶水或其他饮料,都是热的。……他们自幼养成的喝热饮料的习惯,对健康十分有利,既解渴,又祛痰。所以他们不积痰,体内也不长结石,没有风湿症,手不疼,胃也好,比欧洲人健康得多。〃他对中国的传统医术十分欣赏:〃……他们的医术如此高明,以至可以观察静脉而诊断任何隐藏在内部的病症。……医生诊断时,号脉就要端详揣摩半个多时辰,但能立断病人生的是何病,病于身体何部位,决定用何药……他们能识别各种各样的药草和药草根。〃  同时,作者对清朝官场的种种弊端也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斥之〃虚伪、谲诡〃。他对中国的一些陈规陋俗进行了无情的鞭笞:〃中国的妇女不是从面部的容貌去寻求妇女的美,而是以脚的大小作为判断妇女美貌的依据女子脚小才算美。……如此聪慧的民族竟会创造出裹足这种残忍的陋习,使妇女忍受非人的痛苦来取悦男人,的确令人惊讶。……由于中国男人的醋意,他们总是把女人关在家里,他们看守女人之严简直无以复加,不但离家出门时,就是在家里也是严加看管。因此他们的住宅建筑也很特殊,以使妇女见不到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看到……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不许从男人手里接东西,东西只能先放在桌子上,然后妇女掩袖取走。〃    作者文笔生动,即使对于中国的十五省及其市、府、镇等,也是要言不烦,写出了各自的特色,杂以各地的神话传说和奇闻轶事,更增添了不少趣味。如他在书中说,四川成都有一种小鸟,十分美丽,非卵生,而生于一种名为桐花的花朵,鸟因此得名〃桐花凤〃。花开鸟飞舞,花谢鸟亦亡。又如,他说,一次有位外国人买了一只鹦鹉想带回国去。鹦鹉说:〃我是中国鸟,我不愿意流落异国他乡。〃说罢,立即死去。再如,他说,传说一位孝顺的媳妇煨了一只鸡孝敬婆婆,不料婆婆食后死亡,媳妇蒙冤,身判死刑。媳妇指着石榴树鸣冤:我若有罪,花儿立即凋谢;我若无罪,花儿立即结出果实。话音刚落,树上立即结满石榴。为纪念这为媳妇,人们修了一座高塔。  由于其科学和文学的价值,《中国漫记》一经问世,就有多种抄本广为流传,并迅速成为经世名著。英国学者巴德利就指出有七种抄本。1685年,熟知米列斯库的瑞典学者斯帕尔文斐尔德在莫斯科又获得一部《中国漫记》手抄本。在17世纪的俄国,如果一书有不下十个抄本流传就堪称名著了!这说明了此书在当时享有的盛名。米列斯库历尽艰辛,开辟了经过西伯利亚到中国的通路。他对西伯利亚和中国长城以北地域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著作,已使他俨然成为当时的中国学大家。关于这些报告的文学造诣,巴德利说:〃俄国文学固然找不到一部作品堪与匹敌,就是在世界文学(中国本部除外)中,也难发现能相与媲美的著作。〃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漫记》的印刷版直到1910年才在俄罗斯喀山问世。据说初版装帧之精美,堪与红衣主教希梅内斯的孔普留顿版希腊文《圣经》媲美,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地位。米列斯库在早期欧洲传播中国知识的功绩,使他享有〃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的马可·波罗〃之美称。《中国漫记》促进了欧洲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无疑,他也为今天中国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摩尔多瓦生活”克里科瓦”大酒窖(1)

  凡到摩尔多瓦来的重要代表团;都会去参观摩著名的地下酒城克里科瓦;并为它那举世无双的雄姿倾倒。阅历丰富、饱览世界名胜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