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朱镕基传 >

第7章

朱镕基传-第7章

小说: 朱镕基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还没有到离休年龄,按照中共的惯例,即是一个各方面表现平庸的副部级干部,也要给他安排一个位置,何况当时即使是不喜欢朱熔基的人,也不敢闭著眼睛给他一个「工作能力平平」的评价。
  关於当年中共高层为什麽看中了朱熔基,决定由他接任上海市长的职务,海外有各种猜测,中共内部及上海方面也有各有不同的说法。
  一位对朱熔基比较熟悉的大陆经济理论界人士说:在国家经委工作期间,朱熔基与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赵紫阳在胡耀邦下台之前,早就强烈地感到上海市是他这个国务院总理说话,最没有人要听的地方。无论是哪项工作,赵紫阳亲自或派人插进一手,总会被莫名其妙抵挡回去。所以,在上海安排自己亲信,安排自己感觉得力的干部向上海「掺砂子」,是赵紫阳蓄谋已久的事情。
  待赵紫阳取代胡耀邦出任党中央总书记,在中央组织问题上比过去有了一定自主权以後,就立刻开始付诸实施这件事情了。
  当时上海的干部情况是,原上海市委吉记芮杏文在一九八五年六月任职後的一个月,中央调时任国务院电子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江泽民任市长。江泽民的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有党内元老人物李先念的得力推荐,再加上江泽民本人有过一段上海工作经历,和他对工业管理在行(因为上海的经济布局是以工业为主)等因素。
  但是,江泽民到上海以後,与芮杏文两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配合远谈不上默契,上海的工作也因此不见太大的起色。
  江泽民其人由於处事油滑,除了与邓、陈两派政治老人都保持著良好的关系以外,还奉行了一条上不得罪中央改革和保守的两派在位领导人,中不开罪以陈国栋为首的上海地方元老,下不得罪从上海市党政机关到区县一级的大批基层官僚的为政方针。所以两年下来,他在上海的政绩虽然不显山不显水,但日子比芮杏文好过得多。
  而芮杏文虽然不如江泽民在上海的日子好过,但由於他具有较鲜明的改革意识,颇受赵紫阳的赏识。所以赵紫阳权衡再三,还是在八七年十月的中共十三大之前,决定让芮杏文回到北京,到中央工作,把上海市委书记的位子让给江泽民。
  既然赵紫阳做出如此牺牲,上海方面无论陈国栋等元老,还是江泽民等人,自然也没有理由反对中央派干部接任上海市长职务。赵紫阳在同朱熔基谈了相互之间对改变上海市工作局面的看法之後,赵终於认定朱熔基既能够解决上海的经济困境,同时也能适应当地的复杂政治环境。
  投石问路
  持这种说法的还举出具体例证说:赵紫阳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曾经多次派朱熔基以国家经委副主任的名义,以研究大中型国营企业的改造为借口,到上海从事调研。其实当时的这种安排,就要朱熔基在上海「投石问路」。
  决定作出後,中共高层将朱熔基列入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赵紫阳即与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宋平约朱熔基正式谈话。
  赵紫阳对他表示,今天的改革政策决定了中央已经不能完全用过去计划经济的老办法,用行政措施给上海的振兴提供方便,中央所能做的就是马上给上海以财政包干的政策。
  朱熔基恰恰要的就是这一点。因为他明白,只要得到了财政包干的承诺,他这一任市长的自主权,就要比过去历任市长的自主权大得多。
  朱熔基到上海工作是否原由赵紫阳提名,众说不一,不过反对朱熔基是赵紫阳亲信的人认为:如果朱熔基是赵紫阳的亲信,那麽他在「六四」之後怎麽会顺利接替江泽民上海市委书记的职务,而且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党政职务「一把抓」的省、(直辖)市级领导?
  提名朱熔基去上海工作,能够顺利在中共高层获得通过的另一个可能背景是,当时刚刚接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不久、主要负责省部一级干部考察与提升工作的宋平,在这个问题上起了推动作用。
  当朱熔基的政治行情日益看好後,海外媒体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把他评价成政治上的开明派和经济上的改革派。那麽,宋平其人是政治上的保守派和经济上的僵化派,又是早已事实证明了的。所以,中共十四大之前的很多政论文章,都把宋平和姚依林,并列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内,坚决反对提拔朱熔基的两大障碍人物。
  其实中共内部的派系划分和权力争斗,还不似许名海外政治评论家所想像的那样简单。比如海外大都把在中共十四大上,跃升为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评论成政治上十分开明的青年干部,但无论胡锦涛是否真如外人评价得那样开明,他成为「接班人」的确是宋平极力举荐的。而且宋平在举荐胡氏的时候,真正是不遗余力,比如宋平曾专门为胡锦涛与中央系统的「太于党」成员们之间的既往矛盾,同薄一波等中共元老一一解释,以消除「误解」。
  宋平其人虽然资格比朱熔基老得多(三七年在清华大学加入中共),但他与朱熔基同出於一所学校,又是先後在这所学校里参加了中共的赤色学生运动,这是朱熔基能够被宋平看好的笫一个因素。
  宋平与朱熔基的历史渊源
  此外,宋平与朱熔基的私人关系,虽然暂时无从可考,但工作关系,则可以一直追溯到朱熔基刚刚参加工作的五十年代初。当时,宋平曾同朱熔基有大致相同的经历,先是供职於中共中央东北局,後来国家计委成立後,宋平,马洪和朱熔基一同被调进北京共事於一个机关。所以,对於朱熔基这样出身计委的懂业务的干部,宋平应该说有天然的好感。
  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即宋平和马洪五十年代初在中共国家计委工作期间,都是计委委员,而作为计委主任办公室负责人的朱熔基,自然与他们两人都有工作上的密切接触。
  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马洪因为高岗的原因,在反右斗争之前已经倒台,而宋平则在计委工作一年多以後调往国务院劳动部任副部长,回到计委任副主任时是一九五八年,朱熔基已经成了右派。所以马洪和宋平两人,在把朱熔基打成右派的问题上,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朱熔基与他们两人之间,在这个问题上肯定也没有什麽积怨。
  虽然,宋平的僵化和保守在大陆,是人所共知的。远至他在甘肃省主政期间,就曾对万里和赵紫阳分别在安徽和四川搞的「那一套」颇为反感,。以至甘肃省落实农民包产到户政策的速度,远远落後於许多省份。甚至於在政治观点上,宋平更是一个反对资产阶级白由化的急先锋,尤其在「六四」以後,对於成立「反对和平演变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十分热衷。
  但是,朱熔基在政治上,即使真的是像海外媒介所评价的那样开明,起码在一九八七年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当时宋平以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身份考察朱熔基,在政治问题上,只能以朱熔基青年时代热心赤色学运和被打成右派之後对党的忠诚,仍然「坚定不移」为主查依据。而朱熔基在右派的问题上,确实经常把「母亲错打了孩于,孩于怎能恨母亲」这样的比喻挂在嘴边上,自然会今宋平十分感动。
  朱熔基去上海是否是宋平提名(或宋平与其他人共同提名)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不管是谁最先动议派朱熔基去上海的,其冠冕堂皇的理由都离不开如下几项说词:朱熔基是既有经济理论,又有经济管理经验。尤其当时上海的最大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而朱熔基在国家经委任职期间主抓的就是这项工作,已经总结出确实能够以道理服人的企业改造办法,只等待实践机会。朱熔基担任地方领导人最大的欠缺是不懂农业,但去上海这样的工业区恰好又能让他扬长避短……。
  多的不举,仅这几条理由足以证明朱熔基是上海行政领导人的难得人选,无论宋平也好,还是其他什麽人也好,找不出什麽具体的道理,来反对朱熔基到上海任职。
  没有派系问题
  朱熔基九一年被调进中央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後,有政治经验的人,立刻意味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人事安排。让一个党内职务仅仅是党中央候补委员的人,突然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在这中共建政史上还是第一次。但因为当时任命的另一名副总理邹家华排名在前,所以人们因此臆测说,这是陈云一派与邓小平一派进人事平衡的结果。
  这一分析其实是没有什麽道理的。邹家华在提升副总理之前行政职务已经是国务委员,党内职务也比朱熔基高,那麽两人双双成为副总理後,把邹家华排在朱熔基前是很自然的事情。若要把朱熔基排在邹家华之前,必须要先把朱熔基的党内职务提到邹家华之上才行。
  一位曾经长期在中共高层供职,最近才从中共高层圈淡出的人士,根据他对朱熔基的了解及中共高层组织运作的常识判斯说:朱熔基能够升迁到今天这一步,除了许多别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在中共高层中哪一派也不是。
  他有地方行政工作的领导才能已经是被事实证明了的,但这个领导才能是在上海工作的几年中方真正表现出来的,而当初他之所以被派到上海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条件与其他候选人比起来更显得「对口」。
  陈云其人是否对朱熔基看好也是一个海外媒介讨论过的问题。事实上,像上海市长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如果没有陈云吐口,尤其是如果陈云反对的话,即使朱熔基真的当过邓小平秘书也是通不过的。
  著名大陆政治评论家,原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阮铭先生九二年八月曾在《民主中国》撰文指出:「邓小乎在南巡讲话中说,没有把上海及早开辟为像深圳那样的特区,是他的一个失误。其实他的这个检讨并不实事求是。上海的并末开辟为像深圳那样的特区,并非由於邓小平的无意的疏意,而是由於陈云蓄意的抵制。」
  一九八零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特区时,专家学者中就有人提议开放上海为大特区,并认为其意义将大大超过那四个特区,胡耀邦也有此意。然而,当时陈云及其控制下的计委、经委对那四个小特区都处处设卡,横加刁难,开放上海特区一事只得作罢。
  到了一九八四年,邓小平提出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在北京召开会议,除陈云外,政治局常委都出席了,这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最重要的就是上海。会议期间,胡耀邦专门找上一海代表前来中央出席会议的一位副市长谈了一个上午,阐明上海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要他在会上带头讲一讲。谈毕,这位上海副市长向陈国栋通电话汇报了胡耀邦的意见。
  陈云操纵上海
  陈国栋冷冷地说了七个字「上海不为天下先」,这位副市长只好在会上闷声不响,因为陈国栋的背後就是陈云。陈云拒不出席北京的中央会议,都躲在上海冷眼观察呢。会议的最後一天,邓小平讲话,还叮嘱姚依林向缺席到会的陈云通报一下。邓小平也未必知道陈云不出席会议,照样在同会议斗法呢!
  中共高层中一位因为「同情和支持资产阶级白由化」而遭到贬黜的开明派人士,在私下里谈及中共高层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矛盾斗争时说:当初开放深圳、珠海等四个特区,完全是邓小平硬顶著陈云等人的反对声浪,强制推行的,所以当时根本没有开放上海的条件。
  上海是国营经济的巨镇,中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陈云要控制住化那个计划经济的鸟笼,必须首先抓牢上海这个笼把。陈云又是从上海起家的,所以他几乎年年要去上海,处心积虑地在上海培植他的亲信,陈国栋就是他在上海的主要代理人。现在上海当权的吴邦国、黄菊等人,都是陈国栋在上海主政时提拔起来的,九三年十月的中共十四大之前,陈国栋还担任著上海顾问委员会主任,一直保持著他的政治影响力。
  阮铭先生认为,上海派不可能像胡耀邦和赵紫阳那样热心於改革开放路线,他们总想在邓小平与陈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中间派的政治特色。从历史上看,上海派从来就没有偏向过邓小平、胡耀邦和赵紫阳,他们总是躲在中问。如果要说有所偏向的话,无宁说是中间偏陈。这也是上海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其实,阮铭先生的这番评论甚至已经被朱熔基认可。朱在正式出任上海市长以前,曾经在全国人大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上海一直是计划经济的「模范执行区」。
  一位原来参与过上海如何改革争论的大陆经济学者宏悟先生九二年八月也曾在《民主中国》杂志上撰文说:在第一个十年改革中,上海的作用与影响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来自於上海经济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和上海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徵。同时也来自改革派和保守力量在上海改革与发展问题上的「博弈」。
  改革伊始,上海就成为关注的重点。一九七九年夏季,根据北京有关方面的意见,由一批学者和专家组成了一个调研小组前往上海,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形成了若干结论。其中包括:上海的产业结构是落後的,因为上海是一个产业品种俱全的区域,没有形成自身的重点产业,技术密集形产业比重低,第三产业(广业的服务业)落後於加工工业,基础设施(交通、通讯)严重滞後於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求。能源产业相当薄弱,与此同时,上海众多的中小企业技术落後,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紧迫。
  总之,上海现存的产业结构是难以支持一个较长时期的高增长,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的。至少从上海的产业构造上看,上海在衰落之中。
  上海走到十字路口
  针对上述情况,改革派提出「上海产业改造论」,其含意包括:第一,开展大面积的技术改造:第二,进行一部分产业转移,即把那些劳动密集的产业向上海周边地区扩散,促进上海自身的产业升级:第二,推动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第四,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
  然而,这针对上海工业衰落的「改造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因为上海从五十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已经成为计划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上海的财政上交始终名列前茅。对上海的产业实行大规模的改造,势必引起原有计划经济体系的动摇,特别是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人。因而,上海产业的改造在改革初期,基本上处於停顿状态。
  大概在一九八一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一位叫沈峻波的学者,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的二个第一和十个倒数第一》的长篇文章,分析了一九四九年以後上海的发展问题是,在获得经济增长速度、上交国家利润等方面的第一的同时,在居民主房、交通、环境等方面则是倒数第一。
  这篇文章在上海和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章中隐含著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上海发展模式的批评,使上海人民看到了他们为国家做出贡献背後所付出的代价,更触发了人们思考和正视上海全面衰落的问题。文章发表後不久,北京的「计划派」及其意识形态方面的有关人员,即对该文进行了猛烈批判,《解放日报)被迫检讨,支持沈峻波的意见没有了。
  但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必然要遭到无情惩罚,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工交企业普遍呈现增长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