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先贤之信 >

第5章

先贤之信-第5章

小说: 先贤之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上面表述的无所不在,有着显著的区别。他的无所不在强调的是他的接近性,他的无限是超越一切空间的。受造之物都在空间的限制之内,创造主是超越界线和区域的。  中国的先人既然认识到上帝的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和无所不在,自然也认识他是无限的。中国古经中更具体地认识到这一点,说道: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译文:上帝生养了天下无数的人民,却让一切事务有法度、有原则。)  上帝的道德属性  上帝的自然属性是他自己独有的,但他却与人类分享了他的道德属性。《圣经》记载,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创世记1章26节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在造人的时候上帝将他的形象,既可分赐的属性给了人类。  上帝是爱  上帝是爱,是指他永远向他的受造物表达他的爱。这种爱不是一种冲动的感情用事,而是理性的和自愿的爱,这种爱基于他的公义与真实。上帝的爱并不计较被爱的对象是否值得,得不到回报也照样付出。上帝的爱是基于他的客观的态度;而不是可变的情绪;而他向人们表达爱的时候;是包含着温暖的情意的。  上帝给人的爱,与人为了从偶像那里索取回报而去烧香磕头是大不一样的。在偶像崇拜中,人生怕因为不敬而得罪鬼神,心中充满恐惧。这样的偶像崇拜,祈求者为了从鬼神那里得到帮助,达成愿望,献上甚至是昂贵的供品,讨好这些鬼神。至于接受供品的鬼神愿不愿意帮忙,或者是愿意帮到什么程度,完全看它们高不高兴——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已久的宗教观念。总结来说,这种宗教观念的实行体系,是迎合敬拜者个人的好处,而不是来自上帝的爱与恩典。中国人在远古的典籍中,讲述了上帝对受造之物的爱与恩典,是现代的人深感惊讶的。然而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几乎没有人提到上帝的爱与恩典,但不等于上帝的爱是不存在的。  中国的古籍中,记载了上帝对人民的爱: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译文:上天的心愿是施恩惠给人民,君王应当奉行上天的这种心愿。)


《先贤之信》 二上帝的自然属性(图)(3)

  上帝是神圣的  神圣在《圣经》中的基本含义是“被分别出来”或“分开来”,是他本质的完美、洁净和完全的神圣。他的神圣渗透于他所有的属性中,他处在崇高的光辉之中,他神圣的属性,使他与人类分别开来,完全与邪恶及污秽分开。上帝的神圣不能与人类和其他灵界的鬼神相提并论,他的神圣是超越一切之上的,是不容玷污也无法玷污的。与他另外的属性比较,上帝更希望人类记住他的神圣。如何看待他的神圣,深刻影响到人类对他的态度,也左右了对他的需要和感知。如果不重视他的神圣,人类就会随便对待与他的关系。事实上,上帝如此神圣,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方法接触他。  中国古籍中极其推崇品德,特别是掌权者的品德。如果掌权者无德,这就预示着天命不与他同在了,也就是说上帝离弃他了。  舜帝在位时,与当时还是他臣子的大禹等人讨论:“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译文:惟有美德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的人民都会前来归顺。自满会招来亏损,谦虚能得到好处,这是上天指示的正道,不能违反。)说明当时的君王是敬畏上天、也就是上帝的,他们明白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有类似上帝神圣的品性的美德,才符合天道。  禹是继承舜帝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一直也是敬畏上帝的。《尚书》中关于禹所建立的夏朝,后人有这样的论述:“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译文:古人之中,有道者中有夏朝先王,当时朝廷的卿大夫都是俊贤之材,夏王呼招贤俊,恭敬地奉行上帝的旨意。)  这种敬畏上天的思想,源自中华祖先对上帝神圣属性的深刻认识,因此不敢有所冒犯。下面两段古籍说明:大臣在规劝偏离上帝旨意的君王时,也用同样的观念劝化他,当国家昌盛时,君王和人民都将功劳归给上帝。  上帝有恩典  恩典可以解释为:那些本应受惩罚的人,得到了上帝给予的、却是罪人原本不配得的恩惠。这个恩典特别体现在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所给予人类的救恩,通过耶稣可以坦然地进入与上帝和好的永恒关系中。耶稣的恩典来自上帝的生命,使人类不至于因罪而死亡。虽然恩典是白白得到的,但必须凭着信靠耶稣基督,才能领受到。  由于历史的演变,如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已经与古人有差别,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多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若某个君王是好的,人民就高兴,可以趁着他在世,过几天好日子,君王施下恩惠时,人们不会感谢上帝,而是对这个君王高呼“皇恩浩大”。当残暴的君王出现时,人民只有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消极绝望地过一生。  古人知道施恩典的不是君王,而是上帝,君王若不谨慎地持守上天的旨意,就会招致灭亡。他们知道恩典是来自上帝的。下面的古籍节选说明,远古时代的中国人知道恩典来自上帝,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小事,无不显出上帝的恩典: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译文:伟大的上天眷顾、保佑商族,使后继的君王终于修成美德,实在是千秋万代的好事。)  上帝是信实的  上帝的信实表现在他不会疏忽人类,也不会背弃他的应许。他的应许是从永远到永远,并建立在他永恒的盟约里。他不背弃与人类所立的应许,他不计较人的过犯,在他有宽恕。  中国人也有相同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以下文献中的章节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上帝信实的信心。  上帝是良善的  上帝是良善的,这良善的性情是乐意赐给人类喜乐。上帝的良善表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生机勃勃的世界,是上帝为了能够让人愉悦而设计的。自然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为了痛苦而设计的。我们无法数算上帝为了人类的喜好和快乐设计了多少东西——从宇宙万物到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粮食,还有看到的自然美景等等。上帝用各种方法向人显明,他乐意善待人。  当夏朝堕落,统治者不再具备上帝所要求的美德时,他就兴起了另外一位统治者,汤,继续将上帝的品格彰显在人间。  上帝是慈悲怜悯的  当人类处在困苦与悲痛中,上帝用怜悯和同情来表示他的良善。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人类失信于他,但他还是信实的。上帝怜悯的伟大,不只是怜悯可怜的好人,更表现在他怜悯罪人。上帝给人悔改的机会,他会为人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他的怜悯,使他愿意分担人类的苦难,并不按人类的行为好坏有所加添或减少。  漫长的帝制时代的中国人,希望帝王的统治是公义的,但同时又是怜悯的,能给臣民们悔过的机会。例如,允许罪犯的家人和朋友等在皇宫的门口,他们请求皇帝赦免犯罪判刑的朋友和亲戚。人民的这种期待延伸到政权的各个阶层,直至民间的最下层。这种期待也反映出他们对上帝恩典的认识。


《先贤之信》 二上帝的自然属性(4)

    上帝是公正和公义的    
    公义和公正是上帝神圣品格的延伸。品德的高尚,在于上帝永远做正确的事。他公正地执行他的审判,从不会心怀二意。他不做荒谬的事,所以他痛恨罪恶。他为了修复被人类破坏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他献上他的儿子,用他的儿子的死,为全人类赎了罪。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就他的公义和公正。    
    中国古经中一遍一遍地讲,上帝按他们的道德来审判掌权者和国家。他的是非标准是绝对的、不容质疑的。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译文:因为夏朝许多的罪恶,上天命令将它毁灭)    
    商代的人们很清楚,要想得到上帝的祝福,就必须在上帝面前公义行事。    
    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译文:上天考察下民,着重看他们行事是否符合道义。上天赐给人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上天有意缩短某些人的寿命,而是这些人不按道义行事,才中途丧命的。)    
    上帝是智慧的    
    上帝的认知和他的智慧是紧密相连的。他的智慧允许他选择合适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成就这些合适的结果。上帝所造万物中大量的完美设计的例子,诉说着上帝的智慧。自然界中无论是细小微物,还是庞然大物都在显示上帝奇妙的、卓越的创造,这些完美的创造表明上帝用最好的方式达到最好的结果。同样,整个人类的历史显明,上帝很完美地掌管万有使万事为人类效力,在历史中比比皆是。    
    说到汤,商代的第一个帝王,古籍上记载说:    
    亦越成汤陟,丕厘上帝之耿命。    
    (译文:及至成汤登上帝位,全面承受上帝赐予的圣明大命)


《先贤之信》 二天坛

    郊祭    
    天坛即“上天的坛”,天是指上天,而坛则是指丘坛。造天坛并不是上帝的“庙”。这是天坛与寺庙的重要区别。    
    庙是供鬼神居住的,祖先或其他中国民间流传宗教中的神的居所。“庙”这个字起源于“貌”或“像”,庙是“神”的像居住的地方。    
    天坛却是专门用来敬拜上天的,因为人们知道上帝不住人手所造的殿;所以也从未在殿中供奉一位形象化的上帝。因为知道这位上帝是无限的和无所不在的,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将上帝或天供奉在庙宇里。古老的以色列民族对上帝也有相同的理解,圣经中记载了所罗门在为上帝建造了华丽的殿以后;上帝并不住在他建造的圣殿里,他思索:    
    “神果真与世人同住在地上吗?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何况我所建的这殿呢!”    
    历代志下6:18


《先贤之信》 二郊祭

    天坛这一建筑奇观的宏伟和独特性,表明皇帝对他在这里进行的祭天活动有多么重视。孔夫子非常崇尚敬拜上帝的礼仪,对祭天仪式作了明确的说明: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译文:举行郊社祭祀是为了侍奉上帝。)    
    中国史书《二十六史》中的《汉书》也记载: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    
    (译文:对于帝王来说,最重要的是尊崇上天,要尊崇上天,就再没有比郊祭更重要的了。)    
    所谓的郊祭,也称为祭天大典;这个最重要的祭天仪式的地点,通常选在皇城的南郊;由皇帝亲自主礼。这种仪式可以追溯到中国最远古的帝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禅书》中记录了中国古代帝王;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公元前2697…2599)、颛顼(公元前2514…2437)、尧(公元前2357…2258)、舜帝(公元前2257…2208)、夏禹(公元前2207…2198)、商汤(公元前1766…1754)和周朝周成王(公元前1115…1079)都在中国山东省泰山举行祭祀活动的情况。    
    在《史记》中,司马迁在两处解释为什么叫做“郊祭”:    
    古者天子夏躬亲礼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据《汉书》的第25卷对郊祭作的记载表明昏庸的皇帝就是那些疏忽“郊祭”的皇帝。对郊祭的疏忽往往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腐败,因而导致王朝的覆灭,由另一位贤德的统治者登上王位。    
    中国的历史记载表明,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敬拜可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帝王,上下经历了几千年,直到1911的辛亥革命才停止。但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忠实的尊守这一仪式,他们在这个神圣的仪式中,添加了许多自己的意愿。历史记载的最严重讹误发生在秦始皇统治的时期,并且一直持续了1500年,秦始皇名字的意思是秦朝(259…210BC)的第一个皇帝(第八章中将专门介绍秦始皇)。这段长时间,祭天仪式除了敬拜上帝以外,还祭拜其他的帝。    
    原先的皇帝祭天的复兴始于明初,那时,皇帝命令礼官查考最古老的祭天习俗和仪式。因此,在祭天的仪式中废除了所有对假神灵和偶像的祭拜,恢复了上帝在这最神圣宗教仪式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先贤之信》 二仪式

    皇帝每年在天坛举行三大祀典: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和冬至祀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忠实地履行这三大重要祭祀仪式。    
    这些祭典中,最重要的是冬至的祭天仪式,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在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祭天仪式必须是皇帝亲自主祭,这是他所从事的宗教活动中最神圣的,是一项他不能也不想委派别人替代的职责,因为这一祭祀活动是确认他承受天命的印证。    
    本章将叙述祭祀典礼的细节,特别是祈祷的歌词,主要为了明白这个仪式的意义和突出与圣经旧约中祭拜上帝仪式的相同之处。重要的是,这些仪式的起源要早于旧约中以色列人的献祭仪式。虽然将与旧约圣经中摩西在上帝的授意下写下的引领作近似的比较,但不是说古代的中国人也得到了相同的授意,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上帝要求人类对他的敬拜,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因此人类最早的祖先对上帝的敬拜仪式,在巴别塔之前已经形成,当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时,这仪式被中华民族的祖先带到了中国,对上帝旨意理解的核心原则,维持了这种祭天特殊的敬拜仪式,在中国保存了4000年之久。    
    预备    
    祭典前三个月,官员们要去城郊挑选无瑕疵的祭牲,通常都是牛犊。祭典前五天,通常由一位皇帝的亲兄弟,来养牲所阅查,确认这些献祭是无瑕疵的。负责此事的亲王必须是皇帝钦定的,可看出皇帝对此事的重视。祭典的前三天,在天坛里摆好供桌,搭建临时帷帐。    
    献祭必须是清洁的,这不是中国人独有的理念。圣经中也很清楚地记载,上帝只接受没有瑕疵的祭品。例如圣经中记载的挪亚第一次献祭:    
    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拿各类洁净的牲畜、飞鸟献在坛上为燔祭。    
    创世纪8:20    
    要无残疾、一岁的公羊羔,你们或从绵羊里取,或从山羊里取,都可以。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黄昏的时候,以色列全会众把羊羔宰了。    
    出埃及记12:5…6    
    中国人和希伯来人对上帝有共同的认识,就是上帝要求他们为他们的罪献上赎罪的牺牲,这个祭品必须是最完美的和极好的。这个严格的要求是预兆那个最后的献祭——耶稣基督。


《先贤之信》 二祭典宣告(1)

    祭典前六天,皇帝与群臣在祭坛宣告说:    
    “大明嗣天子御名谨文移告于    
    大明之神,    
    夜明之神,    
    五星列宿周天星辰之神,    
    云雨风雷之神,    
    周天列职之神,    
    五岳五山之神,    
    五镇五山之神,    
    基运翔圣神烈天寿纳德五山之神,    
    四海之神,    
    四凟之神,    
    际地列职祗灵,    
    天下诸神,    
    天下诸祗,    
    戊戌太岁之神,    
    十月神将直日功曹之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