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二战军事 经典战役篇 >

第3章

二战军事 经典战役篇-第3章

小说: 二战军事 经典战役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阶段,冲出,要冲出就要在一选定地点猛击敌人,在混战阶段中,我们已使敌人相信我军会在北面的沿岸地区冲出,敌人于是把德国部队集中于北面,严阵以待,把意大利部队留守南翼,我们却在德国与意大利部队之间猛攻,偏向意大利军的防线推进。坚决果敢的领导人在各阶层的指挥部都很重要,特别是较高的阶层。如果敌人和你交战,且被彻底击败,你将占尽优势,正如梅林津所说,阿拉哈尔法一役注定了隆美尔的命运,成为沙漠战事的转折点。隆美尔后来在阿拉曼大败,在此之前,他是从未打败过的,只是时常要“退回去补充汽油”。现在他被彻底击败了。只要我们不再犯错,轴心国军队在非洲的末日是注定的了。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二战军事 经典战役篇 北非战场之血战凯塞林山口
(更新时间:2006…11…29 15:41:00  本章字数:8031)


  
  1943年2月13日,Dwight Eisenhower将军一整天都在视察突尼斯前线美军阵地。午夜过后,将军乘车来到又一处前线指挥所听取汇报。此时月光皎洁,四周万籁无声,一片静谧。然而将军却是心乱如麻。远处暗黑的天空下面隆起着一大片高高的山岭。将军担心德军会从那边向美军发动攻击。白天他视察了守卫山口的美军阵地。他的所见只能证实他的担心:美第二军尚无与德军对抗的能力。

  大多数美国大兵根本没打过仗。没有经验的军官们偏安于前线的一时宁静,根本不知道赶紧督促部队赶修防御工事。步兵进入阵地已经两天了,尚未布设地雷  Eisenhower知道对面的德意军队会在两小时内完成这一切。他发现第二军军长L。R。Fredendall少将居然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在防线后80英里遥不可及的崇山峻岭之中,而仍然担心会受到德军攻击。Fredendall居然要求工兵为他和他的参谋在司令部周围开挖避弹所。“我问工兵是否应该首先为前线部队开挖工事,”Eisenhower回忆到,“一个年轻的参谋军官说:‘噢,各个师有他们自己的工兵。’ 在整个大战中我还是头一次见识到高级司令部如此担忧自身安全以至于要挖地下避弹所。”

  评: 这个Fredendall显然是个怕死鬼。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战争中的leadership其重要性不下于后勤装备等因素。更何况离前线80英里,如何能及时掌握部队动向!

  更让Eisenhower担心的是,军长Fredendall固执己见,根本无法取得下级信任。他不相信麾下第一装甲师长Ward少将,甚至绕过Ward少将对其部下发号施令。Fredendall的排兵布阵更成问题:就目前局势而言,常规做法是保持一支强大的机动预备队,一旦德军进攻某处可以马上开上去;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把部队平均分配在前线各处把守。美军防线实际上虚弱不堪。

  评: 处处分兵处处挨打。拳头散开每根手指轻易就能被折断。这个Fredendall看来是习惯于一次大战中的那种“静态战争”打法,根本没有“机动”的概念。

  当盟军对Tunis和Bizerte港的突袭陷入冬季泥沼而失败后,Eisenhower将军把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盟军南方。盟军此时在突尼斯和德意军队形成了从北到南200英里长的对峙线。盟军北线部队主要是英军,他们将等到开春之后再恢复攻势;中部是装备很差的法国第十九军;再往下,把守着南部山区的便是美国第二军。

  东面,在山地和大海之间的平原上,现在有两个轴心军,各自由一名令人敬畏的德国将军率领。火炬战役开始之后希特勒火速运往突尼斯的第五坦克军由Jurgen von Arnim将军统领。他在12月份成功地把盟军挡在突尼斯之外。现在又加上从东边赶来的隆美尔所率非洲坦克军。沙漠之狐从埃及向西长途跋涉1400英里,在英第八军的追击之下进入了突尼斯。他把部队呈雁形展开,北起地中海,南达内陆100英里处  那里是一大片无法逾越的山岭。这一片地区散落这一群群的旧法国工事,易守难攻,曾被称作Mareth防线。隆美尔分出一支部队把守这里,挡住英第八军,然后他马上着手准备进攻。这次他的打击目标是盟军中的美军。

  评: 突尼斯小小弹丸之地居然集结了德意三个军团。不过一山不容二虎,阿尼姆先到突尼斯,所以名义上突尼斯地盘应该由阿尼姆说了算。但是阿尼姆军衔低于隆美尔,且出身西里西亚贵族,正是隆美尔最看不起的那种人。俩人互不服气,互相轧苗头。德国跟意大利在突尼斯前线由谁来出任最高指挥官问题上争执不下  隆美尔前期跟意大利人合作很不愉快,尤其是新近落败,意大利人对这个“沙漠之狐”更是心存轻视。德国最高统帅部迫于隆美尔在国内的巨大声望而根本不敢把他拿下。而隆美尔发现了当面的美国大兵毫无作战经验时敏感地觉察到战机,正是大有可为之时岂可离开。指挥系统紊乱将给隆美尔带来巨大危害。

  Eisenhower预见到德军将首先打击美军,穿过山区一路向西,然后转向北进军阿尔及尔海岸。这一攻击路线上有大量的丰厚目标:盟军的机场和后勤补给点。

  Eisenhower没有预料到的是美军对于即将到来的打击毫无准备。2月14日他视察完毕返回第二军司令部途中他就决定要立刻调整兵力部署。可惜,当他于凌晨5:20到达司令部时,消息传来  德国人已经开始攻击。其实Eisenhower离开前线两小时后德军就开始了进攻。

  美国大兵还是头一次见识到这种阵势:铺天盖地的Stuka尖厉呼啸着俯冲下来一顿狂轰乱炸,德国第10坦克师通过Faid山口涌向西方。在沙暴的掩护下,德国坦克轰轰隆隆地冲向Sidi Bou Zid村  美军在此地扼守一条通向西方的公路。德国第21坦克师同时绕过山地从村子南方出现,发起钳形攻击。

  T。D。Drake上校从村外山头上观察下面平原上展开的战斗,他从望远镜中看到支援美军坦克的炮兵阵地被攻克,士兵们在四处乱跑。他给Sidi Bou Zid村指挥部  指挥部本身也正打得激烈  打电话报告他的所见。

  “你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吧,”他的上级惊愕地回答,“他们可能只是在更换阵地。”

  “去他妈的更换阵地,”上校回答到,“我知道我看到的是恐慌。”

  天黑后美军撤出Sidi Bou Zid村,德军进驻。但是第二天Fredendall军长下令反击夺回小村,以解救被截在两个山头上的2500名美军。2月15日午后,J。D。Alger中校带领他的坦克营排着阅兵般的队形向Sidi Bou Zid村前进。德军张网以待。他们躲在两侧,美国坦克毫无察觉,大摇大摆开进了村。忽然间,德国炮弹如雨般落下;一队Stuka出现在天际,对美军坦克一番狂轰滥炸。慌乱之中,美军发现德国坦克从两侧冲出,然而为时已晚。Alger自己的坦克被击中,当了俘虏。他的部队虽然英勇战斗,但是在强大的Panzer IV面前只有四辆美国坦克得以逃出生天。Alger的坦克营彻底覆灭,牺牲了19名军官,298名士兵和50辆坦克。

  评: 隆美尔东进埃及途中一度因为推进过快而空军根本跟不上。现在德军各兵种都猬集在突尼斯一地,后勤线大大缩短,而且机场离前线很近,空军基本上能做到随叫随到。这种空地一体战在美国大兵眼里是很新鲜的东东。德军有Ju…87, 苏军有IL…2,相比之下,美国空军并没有专门的对地攻击机,二战期间美英基本上是靠P47/P51等战斗机改做对地攻击用。。。 美国人直到七十年代才采纳了近距对地攻击机的概念,才有了A…10

  Fredendall意识到继续进攻是徒劳的,他用飞机给两个山头上的美军步兵空投了指令,告诉他们自行向西突围。2月16日夜里10点,Drake上校率领他的1600名士兵在夜色掩护下从山坡上撤了下来,悄悄通过德军坦克营地而没有惊动敌人。然而天亮之后,他们被发现,很快就被乘卡车的德军步兵包围。Drake上校迅速把士兵布置成防御圈,他站在圈子中央,指挥战斗。德国坦克很快就到达战斗现场。“庞然大物,侧面画着老虎。” Drake回忆到。一辆坦克攻破防御圈,冲向Drake。德国坦克指挥官向Drake喊到:“上校,投降吧!”

  “ 你去死吧。” Drake回答到。他转过身去,等待被坦克轧倒或者机枪打死。那辆坦克在最后一秒钟转了个方向。余下的美军意识到继续战斗下去是徒劳的,遂停止抵抗,全部做了俘虏。

  评: 和武装党卫军部队在东欧和苏联的种种暴行相比,非洲军团对于盟军对手还有一定的尊重,日内瓦公约相对遵守得比较好。可能因为北非德军基本上是由普通国防军构成,隆美尔本人对于纳粹的那一套也不感冒。武装党卫军并未成建制地部属到非洲  大约是因为从摩西时代起非洲犹太问题就不严重吧。。。 这要在苏德战场上坦克肯定直接就轧上去了,还喊什么话。。。

  在另一个山头上,Robert Moore上校同天晚上也下令突围。他带着手下约900人才走出了一英里就听到一片树丛里传来德语喊话。Moore试图置之不理,带队继续前进。突然间猛烈的机枪火力撕裂夜空的宁静。“散开!” Moore大声喊到。暗黑的夜色里到处闪烁着枪口的火光,诡异的曳光弹痕迹不停划破夜空。Moore时而匍匐时而前进,他一度被机枪火力压得根本抬不起头来。当交火逐渐平息后,约600名美国士兵被打死或者做了俘虏,Moore带着幸存的300人连夜奔逃了9英里回到美军防线。

  盟军在两天的战斗里损失了两个装甲营,两个炮兵营和两个步兵营。盟军最高统帅部对此十分担忧,下令美第二军和法第十九军后撤50英里。疲惫不堪而又士气低下的美国大兵翻山越岭,越过平原上的仙人掌丛向后撤。他们的后撤常常因为交通堵塞而被迟滞,晚间公路上到处都是汽车排气管冒出的火花。潮湿的空气中充满着汽油的恶臭。

  评: 注意盟军最北端的英军并没有撤退。一来英军相对战力较强,二来盟军海军控制着地中海,强大的支援火力可以随时轰击海滩纵深十几英里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一旦局势恶化可以直接把英军撤到海上。

  盟军冒着在德国飞机和装甲部队的不停骚扰,终于穿越突尼斯中部,到达西部山区。疲惫不堪的第二军将在这里迎战追击者。这种时候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要有坚定的防御意志。著名的凯塞林山口(Kasserine Pass)扼守着通往阿尔及尔和盟军通讯后勤枢纽重镇Tebessa的公路。从凯塞林山口往北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天险可守,隆美尔可以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阿尔及尔海岸,更何况他还可以从此严重威胁盟军后勤;从后面袭击英军  盟军要么全军覆没,要么就必须撤军。这一票隆美尔搞定了。

  评: 隆美尔惯于运用此道,号称“勾拳战术”。其实和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战役中屡次使用过的“镰刀战术”异曲同工,都是集中兵力从敌阵一侧打开一个缺口然后横扫敌军。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隆美尔已经开始怀疑他的无线电被侦听,所以在与大本营的电报往来中他故意掺杂了些假消息,果然被盟军的“Ultra Intercept”  专门侦听破译德军通讯的机构  截获。盟军相信了隆美尔的装甲矛头将指向中路装备差劲的法国第十九军。。。 狐狸又涮了对手一道。。。

  防守凯塞林山口的美军实在运气不佳。第二军士气萎靡不振。最近的撤退毫无秩序,一片恐慌。很多军官对部队失去了控制。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更惨的是,Fredendall军长跟手下的第一装甲师长Ward少将最近彻底闹翻。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已经发展成刻毒。Fredendall实际上剥夺了Ward的指挥权,直接给下面部队发布命令,搞得第一装甲师的军官们心烦意乱。

  盟军的一个好消息是:轴心国在这个关头搞了一个古怪的双重指挥制,使盟军得以休息了两天。隆美尔和Arnim地位平等,但是谁对谁都不服气。两人互相仇视嫉妒。各人有各自的算盘;两人都听命于远在罗马的凯塞林元帅,问题是凯塞林离得太远,鞭长莫及,无法协调这俩人。如同大家预料的那样,隆美尔强烈要求迅速对盟军的通讯后勤枢纽Tebessa发动攻击;Arnim却表示后勤供应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准备一次进攻。而且他已经开始把一些德军部队从凯塞林山口调走,准备攻击更北边的地方  隆美尔怀疑Arnim故意保留兵力“搞他的个人表演”。凯塞林元帅不得不从罗马飞赴北非调解争端。他批准了隆美尔的进攻计划。即使这样,Arnim仍然把按计划应该划归隆美尔的部队留着不放。当德国人在争吵时,盟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评: 阿尼姆强留了隆美尔的三个装甲师和第十装甲师一部,包括一个虎式坦克营!虎式坦克正是隆美尔一心指望的王牌。。。 可以想象隆美尔会有多么痛心疾首。

  Fredendall不确定德军将从五个山口中的哪一个发动总攻,他又一次地把部队平均分配到整条山岭上。即使加上前来增援的英法部队,哪一个山口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防御兵力。2月18日,轴心国对于凯塞林山口的侦察行动使Fredendall意识到那里可能有大规模行动。他觉得必须找个有经验的战地指挥官才能应对凯塞林山口的战斗。他给第26步兵团的A。Stark上校打电话:“我需要你马上赶到凯塞林山口,那里需要个Stonewall Jackson。” (注: “石墙”杰克逊,美国南北战争南军名将,以军容威严,防守坚决著称。在Manassas战役中赢的“石墙”称号。)

  Stark带着一头雾水于2月19日凌晨到达凯塞林山口,刚刚赶上德国坦克正从山下晨雾中浮现,冲了上来。他迅速视察了一遍阵地,发现根本没有把握能否守得住。他手头可用的防守兵力只有一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歼击车营,再加上A。T。W。Moore的第19工兵团,可是工兵们从来没有打过仗。

  评: 这个第19工兵团全称是19th Engineer bat Regiment  美军的工兵部队分得很细,有舟桥团(Boat Regiment), 有岸防团(Shore Regiment),还有空勤团(Aviation Regiment)。象文中提及的这个第19工兵团更偏重于在战场环境中工作,也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头的那种,口号是“Always First in bat”。别看是个工兵团,他们有自己专门的反坦克连!

  美军的战术布置是放德军进入山口,但是坚决不放他们出去。其实这个战术是由地形决定的:由两侧峭壁构成的通道逐渐变窄,最窄处只有1500码。进入山口的德军将会越来越挤到一起,就象沙子通过沙漏一样。通过山口的公路进入一个盆地后一分为二:一条向西到Tebessa,一条向北到Thala。盟军把反坦克炮布置在盆地里两条公路附近。当德军企图沿公路通过时将会受到打击。

  2月19日下午,非洲军团的坦克在Karl Buelowius准将的率领下试图通过这一天险,在经历了炮兵、反坦克炮和轻武器打击后停了下来。夜幕降临后,Buelowius用偷袭的办法解决了他白天没有打下来的山口。非洲军团的步兵成功地从山口北侧爬到山顶,把山顶守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他们又居高临下对下面盆地里的守军发起突然袭击。在Tha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