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荆棘路_林丹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魂这个东西,常常是可以感知,可以意会,却很难名状。
比如,眼下我们似乎还不敢称自己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却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大国,我们确曾有过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有过称誉世界的发明和创造。或许正因为我们的历史太长久,传统资源太丰厚,反而对历史不够那么重视。这是人的一个习性:不太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眼睛老盯着自己所没有的。
而大量的现代城市建设,正是以失去历史感和砍断城市的文化根脉为代价。换来的却是一些不伦不类、半土半洋的玩艺儿,或者是在重复西方几十年前的错误。如果说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城市开始患上失忆症,甚至到了不能不为之招魂的地步。
有些灵魂散失严重,已经无法找回的,就得考虑重新为城市铸造灵魂。
历史之所以要在这样一个地方产生这样一个城市,是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是不可替代的。差异即美,有差异才有丰富,每个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同,界定的空间不同,城市理念和行为形象也不同。譬如大连,是个很漂亮的城市,有着自己突出的地理优势,有一个阶段喊出了一个很奇怪的口号:“将大连建成东北的香港!”首先,大连无论怎么建也绝对不会成为跟香港一模一样的城市;其次,大连如果真的跟香港一样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更何况古人早就教导过我们,“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建筑构成了城市的视觉景观,是城市精神最直观的表达,是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风格、时尚及技术条件在建筑上的反映。抛弃了这一切,完全不顾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天下建筑一大抄”,粗制滥造,俗不可耐,轻而易举地就抹杀了城市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精气神,没有主心骨;丧失了信心之源。
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灵魂,只有城市的魂魄才能体现本地人的意识和性格。
城市的灵魂来自有灵性的建筑,而建筑的灵性是从生命内部放射出来的,是从灵魂里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东西。灵性也是一种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成果,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给建筑艺术下任何定义,都必须从这个灵性出发,否则就与艺术不符,跟创作无关。真正的建筑艺术是决不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的。正因为建筑有灵性,城市才有活力,会形成自己的氛围,使整个环境显得独一无二。
彼得·波特所说的,在宇宙的中心回响着的那个坚定神秘的音符:“我”——就是创造的灵性。没有灵性的建筑就是死建筑,塞满了死建筑的城市就不可能有灵魂。即使第一眼看上去很现代,第二眼就看出了它的呆板和僵硬,显得失魂落魄。因为建筑体现的不是文化的品位,而是权力的意志,掌权者是什么水平,建筑就是什么水平……可见,好建筑是城市的品质,形成好城市的标志。建筑很糟糕,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是建筑构成了城市的形态和风格,塑造了城市的灵魂。想想我们的城市遭遇,经过了长期的沉睡之后突然惊醒,头脑热乎乎的还没有经过清晰的思考和过滤,又没有足够的理论武装,就开始“大跃进”般的大兴土木,房子越建越多,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现,城市的魂儿不知被埋在什么地方了?
作者简介
蒋子龙,当代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编审。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新站长》。其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风格刚健雄浑。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星》,中篇小说《锅碗瓢盆交响曲》,短篇小说《三个起重工》等。
【心香一瓣】
城市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不仅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地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人的心灵也会对城市面貌不断地进行加工翻新。心灵是印章,城市不过是印迹。”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来源于居民的心灵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便是这一写照。
“城市的灵魂来自有灵性的建筑”。建筑美学讲究天人合一,而现代城市里的很多建筑却抛却了这一宗旨,盲目规划,粗制滥造,正如文中所说“建筑体现的不是文化的品位,而是权力的意志”。这类城市是没有自己灵魂的骷髅,在历史的烟尘中不会留下任何印迹。
城市之魂,只能来自有文化追求的心灵。
t…xt小说天堂
第31章 谈人生
'美'爱因斯坦佚名译
人是为别人而活的——首先是为那些值得我们信赖的,能用欢笑和健康带给我们快乐的那些人;其次是为那些我们素昧平生的人,是同情心编织的纽带把我们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凡人终有一死,这是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每个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有时人们难免会想,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何在,然而没人知道答案。毋庸深思,从日常生活我们便可意识到,人是为别人而活的——首先是为那些值得我们信赖的,能用欢笑和健康带给我们快乐的那些人;其次是为那些我们素昧平生的人,是同情心编织的纽带把我们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我每天都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是建立在他人劳动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有的健在,有的已离开人世;我还时刻敦促自己对于已得到和将要得到的一切,要竭尽全力地适当给以回报。我特别喜欢节俭的生活,并常会不安地觉得自己占用了同胞过多的劳动成果。在我看来,把人按等级划分是毫无道理的。总之,那是一种强权行径,我还觉得简单质朴、谦虚谨慎的生活方式,对任何人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对于哲学上所讲的“人的自由”,我全然不信。一个人的言行,是受内外因素综合制约的。叔本华曾说:“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却不能要他想得到的。”这句话对于年轻时的我确实是一种激励。无论是对于我还是他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这句话始终能给人以慰藉;同时,它也是使我们怀有宽容忍耐之心的源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缓解令人气馁的无形压力,使人释然,并使我们有颗宽容的心,不去过分苛求别人;这对培养我们的人生观也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恰当时候幽默的那种人生观。
从客观角度讲,我一向认为探究人和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是件极其荒谬的事。诚然,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理想,他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正是由这种理想所决定的。所以,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做为自己的终极需求,并把此种理想准则称为“猪舍里的理想”。
真、善、美是一直指引我前进并给我勇气使我欣然面对生活的理念。
假如没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没有客观存在的事业,在所从事的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都不曾实现目标,我的生活会是极度空虚。对于那些人们关注的奢华物质和功名利禄等人生目标我一向都不屑一顾。
我不愿意与世人沟通交流,这与我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孤独旅行者”,不曾完全归属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的直系亲属;我总是下意识地远离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始终寻求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发地强烈。你会深切地发觉与别人互相理解、意见统一总是受到局限,但并不会因此遗憾。毋庸置疑,这样的人会失去一些童真和无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他更为独立自主,思想和言行不受他人的建议、习惯和判断的影响,也不至于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内心的平衡建立在这种不坚实的基础上。
最美好的经历就是拥有神秘。这种原始的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萌生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这一点,他就不会为此神奇而惊叹,如同行尸走肉般,他们目光呆滞,毫无神采。正是这种神秘的体验——虽然也有令人恐惧的成分——使宗教诞生。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洞察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我们感觉得到蕴藏其中的最深刻的道理和最璀璨的美丽。它们以最原始的形式呈现给我们,使我们意识到,恰是这种认知和情感编织成了真正的宗教情结;从这个意义上,只是从这个意义讲,我是个虔诚的宗教徒。我无法构想出一个赏罚自己所造之物的上帝,也无法构想上帝具有我们身上的某种意志。我不能也不会设想竟然会有一个肉体死亡后仍旧存活的人;让怀有恐惧和愚蠢的利己思想的脆弱人们这样去想吧。对生命永恒的神秘,对客观世界神奇结构的认知和肤浅了解,我很满足,其中也包括我努力去理解的,自然本身显露出来的“理”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它们微不足道。
作者简介
爱因斯坦,犹太人,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心香一瓣】
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何在?“人是为别人而活的”,作为世界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爱因斯坦这样回答。对真、善、美的追求,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撬动科学杠杆的支点。
这一支点,使他能够不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牵绊,坚持自己的原则,淡泊名利,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也只有他这样一心致力于探索科学的神秘和美丽的科学家,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对人生的心路感言,也启发我们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一定要真心付出,要有自己做人和做事的“格”,因为有“格”才有内在的定力,才能有所为。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 堂
第32章 与尘世结不解缘
林语堂
这种过分着重精神的态度实是有害的。它使我们和自然的本能搏斗,它使我们对于天性无从造成一种整体完备的观念。
人类如要生活,依然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生活在天上啊等问,必须抛弃。人类的心神哟!别张起翅膀,飞到天神那边去,而忘掉这个尘世呀!我们不都是注定着要遭遇死亡命运的凡人吗?上天赐给了我们七十年的寿命,如果我们的心志太高傲,想要永生不死,这七十年,确是很短促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地稍为平静一点,这七十年也尽够长了。一个人在七十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享受到很多的幸福。要看看人类的愚蠢,要获得人类的智慧,七十年已是够长的时期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如充分长寿,在七十年的兴衰中,也尽够去视看习俗、道德和政治的变迁。他在那人生舞台闭幕时,也应该可以心满意足地由座位立起来,说一声“这是一出好戏”而走开吧。
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我们在这美丽的尘世上好像是过路的旅客,这个事实我想大家都承认的,即使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况且我们并不是住在地牢里,而是在这个美丽的尘世上,而且是要过着七八十年的生活,假如我们不尽力使生活美满,那就是忘恩负义了。有时我们太富于野心,看不起这个卑低的,但也是宽大的尘世。可是我们如要获得精神的和谐,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孕育万物的天地,必须有一种感情,对于这个身心的寄托处所,必须有一种依恋之感。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动物性的信仰,和一种动物性的怀疑,就把这尘世当做尘世看。韬洛(thoreau,通译为棱罗——美国十九世纪作家和自然主义者)觉得自己和土壤是属于同类,具着同样的忍耐功夫,在冬天时,期望着春日的来到,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不免要想到寻求神灵,不是他的分内事,而应由神灵去寻求他;依他的说法,他的快乐也不过和土拨鼠的快乐很相似,他这种整个的大自然性也是我们所应该保持的。尘世到底是真实的,天堂终究是飘渺的,人类生在这个真实的尘世和飘渺的天堂之间是多么幸运啊!
凡是一种良好的、实用的哲学理论,必须承认我们都有这么一个身体。现在已是我们应该坦白地承认“我们是动物”的适当时机。自从达尔文进化论的真理成立以后,自从生物学,尤其是生物化学,获得极大的进展之后,这种承认是必然的。不幸我们的教师和哲学家都是属于所谓知识阶级,都对于智能有一种特殊的、专门家式的自负,致力于精神的人以精神为荣,正如皮鞋匠以皮革为荣一样。有时他们连“精神”一词也还觉得不够飘渺抽象,更拿什么“精粹”、“灵魂”或“观念”一类的词字,冠冕堂皇地写出来,想拿它来恐吓我们。人的身体便在这种人类学术的机器中,蒸馏成精神,而这种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来,再变成一种精粹的东西。但是要晓得即使是酒精也须有一个“实体”——和淡水混合起来——才能味美适口。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俗人却须饮这种精神所凝聚的精华。这种过分着重精神的态度实是有害的。它使我们和自然的本能搏斗,它使我们对于天性无从造成一种整体完备的观念,这是我批评它的一个主要点。同时这种态度对于生物学和心理学,对于感官、情感,尤其是本能,在我们生命上所占的地位,也是极少认识的。人类是灵与肉所造成,哲学家的任务应该是使身心协调起来,过着和谐的生活。
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心香一瓣】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位的。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过分看重精神,往往脱离实际,夸夸其谈,骄傲自大,这正是本文所批判的。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崇高,因为正是它们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劳动,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能轻视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样才能享受和谐的生活。
一句话,唯有舍弃高傲,脚踏实地,回归本真,才能与万物和谐共生。
.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3章 关于死亡
'奥地利'弗洛伊德孙凯祥译
人生就像是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真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我们当然有着思想准备,把死亡看成生命的必然归宿,从而同意这样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欠大自然一笔账,人人都得还清账——一句话,死亡是自然的,不可否认的,无法避免的。而实际上,我们则习惯于用言行表明,情况不是这样。我们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倾向,试图“暂缓考虑”死亡,或者从生活中将它排除掉。我们总是想把死包藏起来,秘而不宣。我们甚至还有这么一个说法:“想到某事就像我们想到死亡一样。”当然这是提倡自己死亡时,自己能看得到,我们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旁观死亡的人而活着。
至于他人之死,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