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首善 >

第29章

首善-第29章

小说: 首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交权”仪式是这样举行的:华盛顿将军走进“国会大厦”(当时的大陆会议厅),在议员的对面他获得了一个座位。议长做了介绍后,华盛顿则要站起来,以鞠躬礼向议员们表示尊敬,而议员则不必鞠躬,只需手触帽檐还礼即可。最后,华盛顿以简短讲话“交权”,议长也以简短讲话表示接受。     
  华盛顿的最后讲话十分简约,一如他平时的朴实谦逊。他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议长则答道:“你在这块新的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军职一齐消失,它将激励子孙后代。”     
  据史书记载,整个仪式十分简短,前后只有几分钟,但正是这个几分钟的仪式却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当华盛顿将军,这个为了赢得战争不仅变卖了家产,而且因操劳过度生出满头白发、眼睛也几乎看不见了的总司令发表讲话时,每个人的眼里都蓄满泪水。     
  第二天上午,华盛顿就离开了安纳波利斯,回到了弗农山庄,作为平民,在自己的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过起了一种心满意足的乡绅生活。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在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中聚集起来的巨大权力。     
  在他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逊位、下野、惧怕各种祸乱而“功成身退”的范例,在他以后,人类历史上还将出现无数以杀戮、屠城为代价而权倾四海的英雄豪杰,但有了这几分钟,在这个满头华发的质朴老人面前,那些大大小小争权夺利、不惜弑父杀子的所谓英雄黯淡了;那些装神弄鬼、沐猴而冠,一朝手握权柄就以百姓为刍狗,利用人民交付的权柄就像使用自家厨房里的一根柴火棍的所谓“领袖”黯淡了;那些大大小小以各种美妙的名义取得“天下”,而后千方百计希望福祉绵长、万寿无疆的“伟人”黯淡了……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美国人就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即一个国家是不能靠武力来管理的。华盛顿用枪杆子打下了江山,却不去做统治者,而是还权于民,自己回到乡间去干农场事。后来我们的孙中山也效仿他了,提倡“天下为公”,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国父”。     
  从那以后人类历史上又举行过多少英才霸主的加冕仪式?恐怕谁也说不清。但我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所有这些仪式,包括大大小小的宣誓、效忠、集会、游行、磕头礼拜、言不由衷地举拳头、呼万岁,都将湮没无闻,唯有这个仪式将会永垂不朽。它将会和苏格拉底的慨然饮鸩、布鲁诺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狱一样,被人们长久记诵。     
  这就是这几分钟的意义,也是华盛顿对世界的又一种贡献。     
  行文至此,我们再来反思一下,做好这种利国利民的首善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我们可以做如下几方面的归总。     
  (1)制人而不制于人,未战先赢     
  首善是一种对规律性的悟道,是着眼全局的宏观把握,并且能洞悉整个进程中的机遇,做到料敌先机,在过程中灵活应变,制人而不制于人。     
  对于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最知名的例子,莫过于《三国演义》“蒋干中计”一章。     
  曹操本欲用蒋干去劝服周瑜,结果反被周瑜戏弄于股掌之中,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曹操因此错杀了蔡瑁、张允二人,丧失了两位极为难得的水军将领。     
  周瑜之所以能够得逞,在于他与蒋干是多年的同窗,比曹操更为知道蒋干是个什么样的为人,而且他对曹操多疑的性格也有所了解,这种洞悉先机的首善策略的运用,使周瑜制人而不制于人,而曹操用人反被人所用。         

第100节:人人成为“首善家”(24)       
  另外,首善最重要的是要以我为主,灵活机动,避免思维僵化。历史上也有因不知变通而战败的知名例子。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秦国攻打赵国,本来是廉颇带兵,廉颇紧守长平,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久攻不下。     
  这时,秦王采用宰相范雎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信了谣言,派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自己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了。     
  在历史上,我们还屡屡看到多有战策,少有战功的人物,这也如同“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要归因于他们不知天时地利,面对复杂的局势,不知变通应敌,因此,他们的失败完全是可想而知的。     
  (2)好风凭借力,心想事成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先秦学者荀况也说,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圣人“善假于物”。     
  关于成事之借,有许多经典说法。例如,荀子说:“借助于车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却能渡江河。君子生性与别人无异,只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     
  荀子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牛顿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各种事业的成功中,“借”的意义何在?在关系网中,“借”是核心。关系网是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这一核心,就把握了关系网的精髓,就有可能通过借力,完成从没钱、没背景、没经验向成功的转化。     
  首善就是好风凭借力的做法,所谓“直挂云帆济沧海”,通过对整个局势的顺从和对规律的把握,就能做到乘势而上,水到渠成,心想事成。     
  之所以能够心想事成,还在于首善能够确立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在过程中进行持续改进,保证整个过程的一贯做好做对,这能使我们的人生永葆青春,使我们的事业永远保持基业常青。     
  这种顺势而为的首善行事方式,的确有事半功倍,心想事成的效果。     
  (3)不后怕、更快、一劳永逸、一步到位     
  首善是一种大视野,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有了这种开阔的视野,就能做成“一本万利”的生意。这种大智识和好眼光,能保证我们有个好的开头,还能在行事过程中抓住关键,所以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之所以说首善还能做到“一步到位”,是因为做好了首善,就能够保持过程中不犯大的方向性错误,首善做好就能不后悔,使我们行事更顺,能够不走回头路,由于已经竭其所能,就能够问心无愧,也降低了人生中患得患失的“心理成本”。     
  首善所确立的“顶情略七斗”式的行事法则,能够使人更为快速地做出决断,在面临时机时,能够抓住机会,不错失机会。     
  当我们形成了良好的人生体验时,就会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守株待兔。机会就如天边飞过的一群大雁,当大雁闪现的那一刻,就要张弓搭箭,做好瞄准,等到大雁飞过头顶的时候,抓住时机,一击中的。     
  首善就形同一种心灵路线图,它能够使人明确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这种路线图还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导向成功的方法。这种良好的心灵路线图一形成,就能达成潜意识的心理暗示,不需要我们再劳神费力,就能抓住事物最为本质的问题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种在事前做好行事的准备和设计好行走的路线的做法,避免了过程中的瞻前顾后,是一种更快的行事方式。若能抓住转瞬即逝的那最为重要的一丝机会,往往就能一步到位,扭转整个局势,获得极大的成功。         
 
第101节:人人成为“首善家”(25)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首善就是“一步到位”。它能够找到两点之间最短的直接距离,去达成目标;即便遇到行进中困难,必须迂回前行,但也万变不离其宗,也能够寻求到最佳的路径去达成目标。     
  (4)超值、高效、省时、省力、降低成本     
  事物的发展有某种程度的不可逆性,有位哲人就说过“人不能双脚同时踏进两只船”,做好首善,就能够最大地减少“无谓的牺牲”。因此,首善是一种更为高效、省时、省力和降低成本的行事方式。     
  因此,通过首善可以获得超值的回报,是超值达成目标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说,做好首善就能“立于不败”。这种见机一招制胜的行事方略,恰是一种捷胜之道,避免了多做无用功。     
  试以目前中国的市政建设的“开膛破肚”的现状来看,就是一种首善意识和观念的缺位。我们常看到一些城市的马路今天刚铺好,没过几天又开始铲除铺设管线,结果市政建设却并不见得有多好。     
  城市马路随意“开膛破肚”,这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君不见,无论城市大小,不论主干道还是次干道、背街小巷的人行马路,只要有马路,就会有今天挖路铺水管,明天挖路铺电缆,后天挖路铺煤气的事儿发生……可以这样说,一些城市的马路天天都可以看到施工队,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交通安全、市民出行、城市环境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正是因为这些城市的市政建设未做好首善。具体来说有两个:     
  一是规划问题。修路的只管修路,没有在规划中考虑其他诸如水、电、气的铺设需要。而且,我们还看到,无论是路还是水、电、气的规划都是短期的,没有长远的考虑。今天路面窄了要拓宽,明天水管小了要加大,后天电的负荷大了电线要改造……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这个“忧”用的就是经常性的对城市马路“开膛破肚”来回报。     
  二是管理问题。正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也就没有统一的管理。马路修好后,马路的建设者可以挖,铺电缆的可以挖,铺水管的可以挖,铺煤气管道的可以挖……更让市民气愤的是,很多马路从一修好不久就开始挖;并且,有很多马路被“开膛破肚”以后,没有人把开挖过的地方尽快修好。     
  做好首善,就是要避免这种漫无目标和漫不经心的做法,使我们更直接和更有效率的达成目标。因而,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降低达成目标的成本。     
  誕 成为首善赢家     
  历史的车轮旋转到21世纪,我们已步入信息社会,在这新的一波经济浪潮中,谁能抓住眼前的机遇,谁就能迎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先锋。     
  而我们要捕捉住这种“时代的机遇”,更需要具备超凡的首善思维和首善行为能力。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就来反观那些“弄潮儿”,从首善的角度来做番评析,来反观他们做得如何。     
  (1)李嘉诚的自我管理     
  李嘉诚的公司已成立55年,由1950年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20万员工的企业。李嘉诚坦言,他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一辈子都在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识、新学问。他的成功来自于他非凡的自我管理能力。     
  李嘉诚认为,要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自我管理,以便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建立个人尊严。     
  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中,要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虽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节制的热情?我有与命运拼搏的决心,但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虽有信心、有机会,但有没有智慧?我自信能力过人,但有没有面对顺境、逆境都可以恰如其分行事的心力?     
  14岁,当李嘉诚还是个穷小子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管理方法很简单:他必须赚取足够一家人存活的费用。李嘉诚知道没有知识就改变不了命运,没有本钱更不能好高骛远,李嘉诚还经常会记起祖母的感叹:“阿诚,我们什么时候能像潮州城中某某人那么富有?”         
 
第102节:人人成为“首善家”(26)       
  李嘉诚可不想像希腊神话中伊卡罗斯一样,凭借蜡做的翅膀翱翔最终悲惨地堕下。于是李嘉诚一方面紧守角色,虽然当时只是小工,但李嘉诚坚持把每样交托给他的事做得妥当、出色;一方面绝不浪费时间,把剩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购买实用的旧书籍。     
  22岁成立公司以后,李嘉诚知道光凭忍耐、任劳任怨已经不够,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几率的架构,才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知识需要和意志结合,静态管理自我的方法要延伸至动态管理,理性的力量加上理智的力量,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避免让聪明的组织干愚蠢的事。     
  李嘉诚说,灵活的制度要以实事求是、能自我修正的机制为基础。李嘉诚指的不单纯是会计系统,而且是在张力中释放动力,在信任、时间、能力等范畴内建立不呆板、能随机应变的制度。李嘉诚曾说过,企业应在稳健中寻找跳跃式的发展,大标题下的小要点包括开源对节流、监督管治对创意与授权、直觉对科学,但又不能局限于此。     
  成功的管理者都应是伯乐,伯乐的责任在甄选、招揽比他更聪明的人才,但绝对不能挑选名气大但自我标榜的企业明星员工。     
  李嘉诚还说,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高效运作的企业无法容纳滥竽充数、唯唯诺诺、灰心丧气的员工,同样也不欢迎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大将”。挑选团队,忠诚是基础,光有忠诚但能力或道德水平不高的人迟早会拖累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     
  建立同心协作团队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聆听沉默的声音:团队与你相处有无乐趣可言?你是否开明公允、宽宏大量,承认每一个人的尊严与创造力?你是否有原则与坐标,而不是矫枉过正、过于执著?     
  领袖管理团队,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杠杆原理”,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就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概念被简单地理解为四两拨千斤,以小搏大。这门功夫倚仗领导人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倚仗其能否洞察出那些看不见的联系。聪明的管理者会精确算出支点的位置,因为支点的正确无误才是取得成果的核心。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只注意千斤和四两的转化可能,而忽视支点的寻找,因过度扩张而陷入困境。     
  李嘉诚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幸运,能在商学院聆听教授指导。李嘉诚年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