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1节:首善行为模式(14)
为将者的智还表现在谋略方面,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谋圣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手下有范增,但是项羽不懂用。这是用人的谋略。
为将者的智还在于知“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
二是既能指挥大部队作战,也能够指挥小部队作战,具有这种应战能力就会取得胜利;
三是军队配合得当,上下一心,就能取得胜利;
四是以有戒备的军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
五是对方将领有能力,但是君主不会用人,或部队有实力但是将领乱调度,我方就会取得胜利。
这五条原则就是预测胜利的依据。但是如何才可能达到五胜的标准,那么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刘备领大军去打东吴要报东吴杀关羽之仇,东吴当时没有什么大将,于是阚泽推荐了陆逊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战的书生作为大都督出战。陆逊一上任就高挂免战牌,就是不出战,刘备也拿他没有办法,于是让一些老弱病残去引诱陆逊出战,陆逊的将领都着急了,你看看刘备这些破兵,我们不出战会给别人笑话的,陆逊还是不战。最后刘备迁营到一个树林地区,陆逊果断出击,“火烧连营五百里”,从此蜀国走向没落。战与不战,陆逊把握得恰到好处。
战国时代赵国将军李牧,守城3年不战,后面引诱匈奴深入,果断出击,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10年之内不敢进犯赵国边境。李牧也是一个神裁(神圣裁度)的将领。“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是高超的领军艺术。兵无常势,没有规定的规则,完全依靠将领的度的把控,领导艺术中,这也是最难把握的。《中庸》说“过犹不及,不及尤过。”做少了做多了都不好。
一个好的领导,每日所为不过“度、量、衡”而已!
(2)将帅的“信”
《孙子兵法》中的“信”本义为真心诚意,一般理解为赏罚有信,也可以理解为信任下属,“信”既是领导自身的特质,又是在激励过程中所掌握的原则方法。它是指相信且敢于托付下属,使之放弃戒备的心理,诚心愉快地接受某项工作的心理状态。
通过信任激励就可以使下属产生荣誉感,增强责任心,激发事业心。《孙子兵法?九地篇》指出:“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思是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这要求领导信赏信罚,敢于破格提升有胆识之士,满足士兵的成就需求心态。
领导怎样才能获得“信”呢?正如孙武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所说,将帅对国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作为领导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大公无私、忘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哪有不能获得广大下属信任的。
孙武指出,只有真正地懂得“败兵六道”的将帅才能赢得信任、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败兵六道”的主要责任在于将帅,为将帅者不可以不仔细观察分析,在《孙子兵法?地形篇》中孙武论述的非常清晰:“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论语云“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贡问孔子,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子曰:“去兵”,子贡继续追问,再去掉一个呢?子曰:“去食”,“民无信不立”,即使没有国防、没有食物,还是需要一个“信”。
第72节:首善行为模式(15)
“信”就是要讲信用,“民无信不立”。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诚信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中,必须恪守信誉第一、用户至上、不欺诈、不做假冒伪劣等原则。湘财证券的座右铭就是:智、信、仁、勇、诚等,信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明表面上是道德文明,其实是谋略文明;道德是表,是遮羞布,权谋是里。
中国古代文化阳儒阴法,法家就是倡导阴谋权术。纵横家鬼谷子就主张暗箱操作,他称:“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如此的谋略文明,其特点是不遵循任何规则,道德信用当然无以立身其中。
如今,市场经济必须通过建立信用制度、鼓励企业参加ICE8000国际信用监督体系认证,以弘扬“信”。
将的信还在于讲赏罚分明,我们前面提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这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对原有法令进行修改,推行“无法之赏”,没有法令规定的赏赐,但是平时不能这么做。“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你制定一套规则并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老百姓就服从,反之,老百姓就不服。
诸葛亮对信将的定义:“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赏的时候不拖延,刑罚的时候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这就是信将。
我们讲执行力时,反复强调: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
(3)将帅的“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孙武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如何才能“上下同欲”,孙武告诉将帅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为“仁”。
《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士卒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士卒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这是孙武对将帅的“仁”具体的诠释和注脚。当将帅以极其宽阔仁慈的胸怀对待士卒时,在交战中士卒能不全力拼搏吗?
“视卒如婴儿,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很厚待士兵但是却没有办法驱使,就好像我们家里的小皇帝一样,没有用啊。“仁”不是光菩萨心肠,老好人,而是要有法令执行。“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要文武教化双管齐下才能管好。
诸葛亮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对部下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与部下同甘共苦,这种将帅是仁将。
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通智,朱熹诠:“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仁是儒家思想核心,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感应,谋略和勇气,是实现“仁”的保证。
故孟子亦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得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故儒家将“仁”,视为治理天下,安身立命之本。
我们若能本着仁慈善良之心,则无论对上对下对同事,都会赢得信任。得他人倾力相助,何愁不成其事。这是将帅为帅的立身之本。
(4)将帅的“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就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表现为稳定性、倾向性、独特性和整体性。特定的性格特征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
孙武从个性来讨论将帅特质。《孙子兵法?九地篇》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意思是将帅要处事沉着老练,解决矛盾要公平,不带感情色彩,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是指领导者不仅要勇敢果断,而且应具备沉着冷静、稳健的性格和公正严明的、雷厉风行的个性持征。
第73节:首善行为模式(16)
孙武还告诫将帅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带来的危险。《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为将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和气质: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凌辱而失去理智;过分溺爱部属,易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告戒将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战争中,将帅的思想意志、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常可成为对方“攻心”的缺口。因此,古今军事家都非常强调指挥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性格,谨防由于忿怒而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狭路相逢勇者胜,“齐勇如一,政之道也;”所以,要把士兵的勇气鼓动激励出来,这个才是带兵之道。“勇怯,势也;”军队有没有勇气这个和大势有关系,所以许多时候士兵有没有勇气,和大将有关系。
诸葛亮把这种勇猛的人称为猛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吴起打仗前出发说这样的豪言壮语“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我出战只能马革裹尸回来,不能苟且偷生。所以吴起是勇将。
勇非匹夫之勇,勇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冷静理智之勇,是韩信胯下之辱的能伸能屈之勇。韩信之所以能忍,不是其他,正是一种对自己未来事业规划的先知,他将未来的伟业装在心中,于是能够忍受眼前的耻辱。
西方最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样说,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孙子把“勇”放在第四位的原因吧。
(5)将帅的“严”
孙武强调对待士兵要“仁”,但是关怀和爱护都要适度,假若对士兵过分厚养,一味溺爱,违反了纪律也不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所以,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带兵要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孙子兵法?地形篇》具体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意思是,主将软弱而又缺乏威严,训练教育不明,吏卒无所遵循,布阵杂乱无章,叫做“乱”,这必然会导致军队失败。
《孙子兵法?军争篇》说:“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这种治军之法得以保障的基础就是将帅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使军队训练有素,有良好的军风和心理素质。
孙子本来是齐国人就是我们现在的山东,后来伍子胥介绍他到了吴国,吴王就问他你兵法这么好那训练一下我的王宫里面的妃子看看。孙子在为吴王操练女兵时,三令五申,吴王的两个宠妃却带头哄笑,孙子下令斩杀两个宠妃,众女兵肃然,没过多久就把女兵训练好了,这是以“严”治军。杜牧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综观《孙子兵法》十三篇,几乎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很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对于企业管理者,甚至于最基层的员工,也都要在智、信、仁、勇、严五德上努力下功夫,使人人在所担任的职务上,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孙中山早期思想中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就蕴涵各尽本分的首善思想。如此企业才能更成功,自己也才能开拓灿烂的事业前途。
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五种素养:
智——有经营谋略,了解市场动态,有长远目光;
信——对股东、员工、客户和消费者讲求信用;
第74节:首善行为模式(17)
仁——员工第一,顾客至上,关心员工,关心客户,以诚待人;
勇——勇于创新,果断决策,胸怀天下,有拓展事业的雄心;
严——对员工严格管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严格要求。
而要培养员工成为强将,可以有如下做法:
强化企业内训练,实施体系化的职业训练;订立及实施职前训练与在职训练制度;建立企业内训体系,培育内部训练师队伍;授权与负责,严格要求成果;建立轮调制度;成立读书会;注重企业伦理、企业哲学及人生哲学训练;建立多渠道晋升系统等。
古人重视练兵,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今大多企业忽视“练兵”,常常只用不练。这就严重缺乏前瞻性,这样的团队在竞争中,肯定不能赢得市场。
将领是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或是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关键在于将领的指挥。改变战争格局,影响战争成败的主观因素就是将领。假如你想成为领导型人才,也必须严格按照这五个方面修炼,缺一不可。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孙子兵法》的这五条用人标准对企业用人决策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就是要做好用人决策。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意思是说,部将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之一定取胜,留用;部将不听从安排,用之一定失败,开除不用。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中层以下各级干部要能秉承经营者指示而执行任务,决不能聘用那些常发牢骚、意见相左、“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之流的人员。当然,“听吾计”的前提是经营者本身品质优秀,善于检讨自己,并在决策前善于收集信息,能让干部充分表达意见。最不能用的人是不能够或不愿意执行已制定的决策的人。
而在人生的旅程中,与人相处也要明察秋毫,注意防患圈子中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人物。
6 法: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用兵者要知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及组织运行方式,官道指职责分工,主用是指物资供应。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