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82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为直认自身及心总是凡夫」,肯定自己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这佛经上讲的,他相信。「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这个不能相信。说是我自己现在起心动念这个心就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这个不能接受。「以是义故,不成此教」,这个教是一乘圆顿教学,这他决定不能接受的。所以《华严经》对什么人讲的?法身大士,人中大心凡夫,其他的不是当机者。
  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学习,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了,那个不得了。我们自己知道,经上讲的全是事实真相,但是想想自己烦恼习气真的很重,想回头,回不了头。那就是善导大师的话了,「总在遇缘不同」。用我们一般世间人的话来说,你这一生的机缘如何?你要遇到非常好的机缘,你成功了。什么是非常好的机缘?第一个,得人身;第二个,闻佛法;第三个,闻《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有机会把这个经从头到尾不中断的学习,这都是你的机缘。如果这一部经你学习常常中断,这就难!天天学习,这一生当中都不中断。
  所以,我是非常非常向往当年清凉国师,他老人家讲《华严经》五十遍,华严菩萨!他活一百多岁。这个经在五台山讲的,五台山是华严道场,我们知道那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华严大学。大师当年讲经,一天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你在山上住一年,听一部《华严经》,这一部没听懂,明年再来一年。他年年讲,天天讲。我们相信中等根性的人,能够听二、三十遍,相信了,回头了。
  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性跟古人相比,差得太远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跟古人相比,那个恶劣不知道提高了几十倍、几百倍,过去社会没有这么多的诱惑力。一般人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从小受父母长辈的薰陶,都懂得孝亲尊师,都懂得仁义道德,没念过书他也懂得。心地厚道,没有害人的念头,见到别人有苦难,能够舍己为人,从前那个社会!真的是善根深厚,感得殊胜的依报环境。哪里像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动乱不安,在历史上将来写的,这是大乱之世。
  中国古人常讲,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最低的是礼。道失掉了有德,德失掉了有仁,仁失掉了有义,义失掉了有礼,礼要失掉了天下大乱。我们今天处的这个社会,礼没有了。在中国讲民国年间,就是抗战之后,在中国社会里头还讲礼。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在中国还有礼,但是后半个世纪就没有了,这个社会整个变形。
  四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到台湾,台湾的风俗人情厚!人民生活虽然很苦,但很快乐。我们到那个地方人地生疏,找一个朋友,不认识路,问旁边小贩,做小生意、小买卖的,问他路怎么走法。他不但指,他把生意放下来,他带你走。现在没有了,现在不但人家不带你走,问哪里,理都不理你。社会风气完全变了!
  那个时候跟陌生人接触非常和善,一团和气,社会上没有这个暴戾的这种气氛(现在人讲磁场),没有。无论在什么地方,身心安稳,在那个时代确确实实台湾治安好,东南亚第一。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能够互相帮助。这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的,就这么个三、五十年变成这个样子,简直是不敢想像。长者在此地也是非常感叹,三乘根性的人很难回头,他不相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
  就像水的结晶从前没有人做实验,你要说这水我以善意对它,说我爱它、喜欢它、它很清洁、它很美,它真的就起变化,这个人说你说梦话,谁能相信?不可能相信的。通过这个实验,这才发现,这是真的。从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远方的朋友我们距离几千里、几万里,我们以真诚心祝福他,他的身心确实也起好的反应。尤其是现在通讯发达,你用电话、用传真。你看水看到「爱」,写一个爱字,写一个感恩,贴到杯子上,几个小时(好像是两、三个小时)之后,它呈现的结晶就非常美,它感应就现前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信不疑。
  他这一段文长,后面还有,「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法界乘就是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界就是法性,这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就是《华严》,华严宗就是属於法界乘,一乘法。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这是肯定的,这部经是法界乘。我们要学《华严》,要想契入华严境界,那你就要晓得,要以根本智为信心。信心如是建立!
  我们自己冷静思惟、观察,我们自己学佛,最初那个信心是怎么生的,你对佛法从哪个地方生起的信心?这个对於我们修行成就关系很大!现在时间到了,这个关系我们下一点钟再来研究。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论》文:
  「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在上面一节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我们自己学佛的信心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都不一样,入门的因缘不一样没有关系,而后修学的缘就很重要了。所以佛法当中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出家剃度的师父,跟受戒的师父都不重要,这是给我们做个证明。最重要的是教导我的这个师父,我们佛门叫法子,徒子徒孙那个关系不大,法子重要!你的法是谁传给你的?
  所以欧阳竟无在《内学院训》里面讲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换句话说,佛教是教育,教学里面老师第一大。所以密宗讲四宝,佛、法、僧,后面还有上师,尊师重道!上师,说实在的话超过佛法僧。为什么?你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他的影响最大。我们想想对不对?确确实实的,老师跟我们的关系是直接的,佛法僧跟我们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密宗真的讲四宝,上师摆在第一,你不能够尊师重道,你什么成就也没有。
  我学佛的因缘,老师介绍的,我对老师有信心。我跟老师学哲学,不是学佛法的。没有想到他把佛法做为哲学里头的一个单元教我,跟我讲「佛经哲学」,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样的被老师接引,与佛有缘了。在没有接受老师教导的时候,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在我心目当中,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伊斯兰教。实实在在的对佛教没有接触过,没有听说佛教里头有讲经的,没听说。我们只知道教堂里头有讲经,清真寺里头有讲道,我去听过,佛教里头没有。佛教只有念经,只有给死人念经,好像与活人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佛教给社会大众的形象。不知道经典里面有这么多好道理在,不知道。我的信心是从老师哪里生的。
  学佛之后,我的缘很殊胜,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跟我很有缘分,教我三年。大师往生之后,我经过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十年。这是说我的信心是这么来的。我的一生好学,喜欢读书,喜欢亲近善知识,这是我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乐事,亲近善知识。
  跟这个标准一比,相差太远了!他这个地方的信心是以根本智,我的信心是善知识,从这儿来的。以后渐渐的深入经藏,信心有了转变,有了提升了。这个时间不算短,我二十六岁学佛,今年七十七,五十二年了,不是容易事情。这么多年来,天天在学习,锲而不舍,讲台上讲经也讲了四十五年了。所以对於这个经典生欢喜心,这么多年来心量拓开了,我本来也不是个大心量的人,从佛法里面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在进步。
  所以,我对於孔老夫子讲他学习,境界十年一个样子,十年一个样子,我看了他这段文,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们佛经里面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套这一句话,「愿解夫子真实义」,你要不入境界,夫子真实义你不会懂。孔老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我有志於学跟夫子年龄差不多,我十四岁有志於学。但是夫子三十而立,我三十还不立,还立不住。我三十三岁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勉强可以说能自立了。但是觉得自己不够,所以再回到台中,还是去跟李老师,前后跟他整整十年,十年我才离开。所以,夫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触。真的确实到六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可以说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了。
  馆长走了之后,跟我的同学你们应该看得很清楚,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人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常生感恩的心,这是决定健康长寿。没错,健康长寿之道,一切随顺自然,不要随顺妄想执著;佛法是自然,是法性,是性德。我所倡导的、劝导同学们的,随顺佛陀教诲,随顺经论的教训,不要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随顺自己的,造业;自己想错、看错了,不知道!你要知道,你就不是凡夫,你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唯一的好办法,随顺经论。经论就是自性的性德,我们要这样看法,你才真正生欢喜心,真正锲而不舍。
  所以下文,「直信」,直是直截了当,要相信「自心分别之性」,自心分别之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之性,著重在那个「性」字,妄想分别执著性里头没有。但是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那个性是真性,真妄和合,这称之为阿赖耶。这个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换句话说,这个性,单单讲这个性(我在前面讲的很多),能现、能变的这个性,单说这个性,这个性是真性,是法界性。法界性现的相,就是不动智佛。好像这个法界性呈现出来的结晶,这结晶就这么美好。
  「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理有,但是现在这个理不见了,理迷了。理迷了,我们这个世界就变成娑婆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可是你要知道,五浊恶世之理,这个理跟前面讲的自心分别之性,理跟性是一个意思,都是体的意思,我们讲的本体,体的意思。理体是自性清净无染,就是自性清净心。迷了自性,清净失掉了,所以金色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
  正是像水的结晶一样,我们要以清净心对水,结晶就很美,就是金色世界。我们以染污的心,什么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三毒烦恼,三毒的心对这个水,水显出来的是五浊恶世,那个结晶就是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极乐即此方,此方即极乐」,只要我们把念头转换过来,五浊恶世就变成金色世界。
  「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我们自心妙慧现前,文殊菩萨就现前。妙慧是正知,照见万事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里头一丝毫都不沾染。也就是说清楚明了是慧,对境界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就是清净心,就是不染著,那就是不动智佛。
  「觉首目首等菩萨」,这是代表后得智,就是根本智妙慧起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帮助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这是菩萨要做的事情,菩萨事业。这是什么?「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这一句话重要。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决定不迷惑,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他是理智现前。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句话,这句话是我们对於善知识信心肯定了。我为什么要相信老师,我相信老师在一切时一切处他是理智现前,他不迷,这样的人我跟他没错。
  我也很细心去观察,如果这个老师对一切人事物,他有很明显控制的念头,有很明显占有的念头,他的理智就要打很多问号。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我这个道场的利益,这个理智,纵然理智现前,理智不大。如果这个善友,念念是为社会一切大众利益著想,没有想自己利益的,理智现前。我们不如,我们起心动念常常想自己的利益,被自己利益蒙蔽了理智。他起心动念不想自己,他想正法、一切圣贤教诲怎样能发扬光大,正法久住;怎样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个人理智现前。这个人是善知识,他的确比我高明,我应当跟他学习。
  亲近善友,前面讲了文殊菩萨,你要有智慧,善简择,许许多多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你面前,你跟哪个学?当然有智慧简择还有一个要紧的条件,还要跟他有缘。要没有缘,他不愿意教你,你也没有办法。成功关键在自己,自己肯学!你真肯学,他就真肯教,你要不肯学,他不会教你。总而言之,都在自己遇缘不同。
  再看底下文,「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这一句话很要紧。这句话在此地验证我们的信心是不是如来在经中所说的标准,就是「因地心」跟「果地觉」相不相应?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因果相应。诸佛的果法就是性德。我们今天在因地,我们所信的要跟如来果法完全相应,一点都没错,那你的信心成就了。我们这个信心从哪里下手?
  一般三乘教里面也讲六种信,这个六种信是讲的信佛、信法、信僧,这信三宝;信天、信戒,这很重要。信天,天是四无量心,是十善业道。信戒,戒是佛身,教是佛眼,禅是佛心;禅是如如不动,那是佛心,经教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身行。你要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怎么能入门?这是入三乘门。我们一定要从三乘学起,不能躐等。但是学三乘,你缘好,你遇到一乘法。遇到一乘法之后,你要能回心,回转过来。如果我是小乘的,回小向一佛乘,这不是向大。学大乘的,回大乘入一佛乘,这个就对了。但是口里说说容易,是不是真回了?口里说回,实际上没有真回,这一乘法的门依旧进不去,边也靠不上。那要怎么办?
  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实在讲也常常说,拓开心量!这一桩事情,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懂得。我知道量大(心量大),你的成就大。没有学佛之前,我们讲的是世间法,你在世间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将来成就规模的大小,与你的心量有密切关系。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后我读这些大乘经教,很容易接受,欢喜奉行。量大福大,不仅是福大,智也大;心量大的人智广福大。接触圣教,你体会得这个教义的深广,与你的心量也是成正比例。为什么?心量大就接近真心,真心是大而无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真性。
  心量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许许多多人修行、学佛,修一辈子;就以念佛来说,这个在一般讲是易行道,念了几十年佛,功夫成片都没做到。这什么原因?心量太小了。念念没有忘掉自己,所以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往生真的没有把握,要靠助念。在临命终时有善友给他开示,一下觉悟了:要放下,世间事我再不管了,我一心念佛,求弥陀接引。这一念就能往生。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就这个道理。没有到这个时候他还是不肯放下,到这个时候再放不下,就没有法子了,那就又得去搞轮回去了。
  所以对临终那个人开示要简单明了,不要讲道理,不能太长。就是告诉他,极乐世界无比殊胜,那个地方无量寿命。佛来接引赶紧跟他去,到极乐世界你很快就成佛,成佛之后再回来帮助你的家亲眷属。你要不去,虽然你挂念家亲眷属,你没有能力帮助,你的心愿落空。跟他讲这几句话,足够了!
  临命终时冤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