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40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现前社会,你看做父母的培养子女。这个小孩才六、七岁,父母就给他学很多东西,总是希望将来自己的儿女多才多艺,出人头地。前几天到我们这边来表演吹笛子的这位陆先生,你们都见过,他今年八十二岁,他只会吹笛子。他跟我说,他吹了七十五年,一门深入,即一门精进!他今天的造诣,在吹笛子这一门里头,世界第一。确确实实在音乐这一方面,他的一门通了,就触类旁通,任何曲调他一接触,一点障碍都没有。他曾经在五十多个国家地区表演,这是很值得一般家长参考的。希望做家长的教导自己儿女,从他的成就得到启示,一门。这个一门,自己不能作主,不能说我喜欢什么,让小孩学什么,那是错误的。要观察儿童的天分、根性,他喜欢什么。譬如乐器选一种,运动选一种,专精。到什么时候能看到成就?十年之后。比如小孩他六岁开始学,到十六岁的时候,他就有相当可观的成就。一门深入!同时给他学好几种,就不行了,他的精神、体力都分散了,不能集中,所谓是样样通,样样松,不精。搞了几十年,没有一样出人头地。世出世法都一样。
  为什么佛学院出不了人才,佛学院四年,学十几二十门功课,他怎么可能有成就?如果是四年他专修一门,他这一门东西,虽然不能讲精通,他的根扎稳了。那不一样!一门东西,真正能拿得出去,得到大家的赞赏,至少要十年。今天,什么人肯用十年的时间去专门学一样东西,少了,所以出人头地的人不多。真正出人头地,说老实话,并不是各个都是有天才,不是的,积学而成的,这是占绝对大多数。世出世间法不专就不能成就,你要成就,一定要专精!
  佛法跟世间法确实有不相同地方,佛法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这就是「增广行轮」。你没有学通,增广的相看不到,通了之后,增广就非常明显,六根一接触就通达。所以,这一门要深。「深」怎么个解释?什么才叫深?给诸位同学说,佛法里面的学习,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深」确实是有一定的说法,那就是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用一般讲,智慧开了,这叫深。如果智慧不开,你的功夫没有到。好像我们打井,我们这边也打了一口深水井,打到一定的深度,水才见到。我们这口井,原来预想是打两百尺的,打一百尺没有水,我听这些工程人员告诉我,打到一百三十尺水就抽出来了,而且水质非常好,所以就不必再打了。这个水源也相当丰富。所以「深」,真的是有个度数的。佛法一般讲都是以见性,以开智慧,你有能力触类旁通,一接触没有不通达的,这就到增广了。这一句的意思还没讲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接著再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九卷)  2003/03/1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9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佛,「闻经悟入」,当机获益第四句,我们还从第四句看起: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刹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这是说精进波罗蜜。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一些,精进的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世出世法真正成就,特别是殊胜的成就,无一不是从精进得来的,所以这是千万不能够忽视。佛法自始至终讲智慧,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儒家教学非常重视悟性,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悟性。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重视智慧的、不重视觉悟的。因此,我们的修学,不能不知道用理智做基础,不是感情用事。虽然是一门深入,但是净宗里面讲的正助双修,这个话学净土宗的人都清楚、都明了,都听得耳熟。在大乘法里面,三十七助道品那是助修。我们今天学习净宗,净宗的典籍在所有宗派里头是最少的,原本只有三经一论。三经都不是很长的,都不是大部的,《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就这三种,一论是《往生论》。
  在中国承传,到清朝咸丰年间,慈禧太后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咸丰年间有一位佛门的大德魏默深居士,他把《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一起流通,净宗就变成四经一论。诸位如果看到有这么一个本子《净土四经》,我见过木刻版本《净土四经》,魏默深居士把《行愿品》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一论。一直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经文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我们知道《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四经的后面,这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你总要晓得,四经、五经怎么来的。但是这些祖师大德们的作为是非常有道理,值得当时、后人赞叹。
  早在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就说过,《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为什么?《华严》,大家知道在佛法里面地位是最尊、最贵、最高的,称之为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你就晓得华严地位多高。《华严经》末后的成就,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仔细看,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这一品经很难得,梵文的原本完完整整的传到中国,贞元年间把它翻译出来,《四十华严》。在这一品大经里面,我们仔细去研究观察,确确实实普贤菩萨念佛求生净土,文殊菩萨也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最得意的弟子,善财,善财当然是念佛求生净土!经文是不是这样的?果然没错。善财头一个参访的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门。他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不睡、不坐,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睡,只可以站,只可以走动,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你们想想这是不是「一向专念」。这从《无量寿经》上来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吉祥云比丘表演给善财童子看,教导善财童子,善财童子明白了,学会了。
  五十三参当中,还有五十一参,那是什么?那是日常生活、工作、应酬,从早到晚你接触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是五十三参去掉头尾,当中的五十一参,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接触,不离念佛,高明到极处。你看看吉祥云教善财童子念佛,他讲了二十一门,二十一种念佛,这二十一种把佛法里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没有一门不是念佛法门。念的是什么佛?自性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的佛号,与一切法门都不违背。
  《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最后一参这很重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从整个四十卷经来看,恍然大悟!彭际清居士给我们这个启示,仔细看,是没错。所以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最后的归宿归《无量寿》,归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所以彭居士告诉我们的,《华严》、《无量寿》、《阿弥陀经》,这三种是一部经,只是广略不同。《华严经》讲得多、讲得详细,是广说,《阿弥陀经》是略说。只有广略不同,这个里头义理浅深、广大没有两样。话说得好,一点都不错。
  我们明白了,我们专修五经一论,如果你的根性很利,你能够受持这六种,好!如果不是上根利智,这六种东西受持有困难,不要紧,六种东西选一种就行,你喜欢哪一种,你选一种就能成就。莲池大师选《阿弥陀经》,做了一部《疏钞》,博大精深。那个《疏钞》,诸位仔细一看,真的是小《华严》,确确实实是华严境界。蕅益大师一生真正得利之处,也是这一部《阿弥陀经》,他做了《要解》。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对《要解》的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要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么做注解的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的话做不出来。
  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不提倡《无量寿经》,那就是梅光羲居士在夏老会集本前面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原译本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无量寿经》出现十二种不同的译本,所以古德讲翻译最多,来到中国最早。安世高曾经翻译过《无量寿经》,但是这个本子失传了,在古代藏经目录里头有。这十二种本子,到现在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这五种版本,里面的出入很大,不好读。不要说在古代,我学佛那个时候,五十年前,我在台湾学佛那个时候,佛经买不到,数量很少很少。我学佛,在台湾好像只有三家书店有佛经卖,数量、种类很少。在台北,朱镜宙老居士有一个台湾印经处,在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方书局,台湾就这三家印佛经,它印佛经是附带的,不是专门印佛经的。
  所以我们要想看佛经,只有到寺庙借《大藏经》来手抄,我还抄过好几部。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进步,照相影印,成本降低了,真的,印得又好又便宜。所以现在经书流通量很大,这是现代人的福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很苦很苦,找到一部佛经,如获至宝,会尊重。现在人,印太多,印得这么好,没有人尊重,现在人真的是有福不会享。在那个年代,什么人敢想拥有一部《大藏经》,没有人敢做这个梦。现在《大藏经》太多太多,太普遍了。普通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
  今天我们讲到精进,所以我们才选择《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这个选择,当然一方面是这个本子确实令人生欢喜心。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老师的传承,这个有使命,不能够不认真努力来学习这部经、弘扬这部经,这是正修。正助双修,助道品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是个原则,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名目大家都能够记得,怎么样真正把它落实,来帮助我们一门深入?三十七道品,圆满的包含一切经。诸位要是看看天台大师注释,你就明白了。你看四念处,天台大师讲四念处,他用四教来讲,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圆教的四念处,名称相同,境界不一样。我们这才了解,三十七道品含一切法。
  我们学佛实实在在讲已经太晚了,真正学习的年龄过了。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又没有善知识认真来督导,没人管。自己随著兴趣,学那么一点皮毛,常识。真正什么叫佛法?不知道。经典意思太深太广,就是连注解都不容易看懂。我是幸亏遇到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真正是一代的大善知识,得他们的教导、指引,少走不少冤枉路。所以这些年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选择了几种书,做为什么?助修,助道品。正助双修,以正修为主,以助道品来帮助正修。助道品里面,我们第一部选择的是《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什么原因?现在人不读古书,用一般世间人的说法,国文程度大幅度的下降,浅显的文言文都没有能力去读诵,文字上发生了障碍。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的家庭四训还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是他里面写的东西,很多是些故事,内容是讲因果报应。印光大师知道现在人不读古书,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不知道因果事实的真相,特别提倡这门功课。
  诸位要晓得,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华严经》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了,佛拿什么来教化众生?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真正成就的人,他的基础是什么?「深信因果,严持戒律」。这八个字是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修学哪个宗派,这是根本的根本。因此我们的助道要著眼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了凡四训》,从这个地方奠定深信因果。如何严持戒律?戒律一般人听到都很害怕。印光大师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他不用佛家的东西,他用道教的《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他用这个东西来教人深信因果。所以这三部书,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到处劝人。这三部书所说的就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这么多年来,是遵守印光大师的指导,这些书我都讲过,讲过好几遍。学佛之后,佛也要从小乘再进入大乘,戒经里面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能躐等。我学佛,李老师教导我启蒙的经典是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跟他老人家学了十几部小乘经,十几部是旁听。因为那时候他开个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一个人学一部经,学习的时候大家在一起,但是你自己所学的是你主修的,别人所学的,他们在那里讲解可以听。
  我自己主修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通大小乘,这些都是助道品。老师还鼓励我们,要重视儒家的教学,所以我选择「四书」。四书分量不大,如果没有能力学习,你学习一种,学《论语》。如果有能力,最好《大学》、《中庸》要学。《大学》、《中庸》、《论语》在四书里面,差不多在分量上讲是一半,《孟子》分量大,独占一半。这个书如果好好的念,确实可以成为修学大乘的一个基础,因为它能够代替小乘,比小乘境界还要高,心量还要大。所以中国过去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些学佛有成就的,都是儒家、道家的底子好,奠定的基础。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选择这些做助道品。这两年我们到澳洲来,有了这么一个学院,大家在一起学习。深深感到,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老人没教导我们,长大在学校念书,老师也没有教导我们,不懂得做人。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从前李老师常讲:人都不会做,你怎么能作佛?作佛是从做人做起来的。
  做人最根本的教学,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是节录儒家古圣先贤对於儿童的教导,那个书也是个会集本,文字不多。这个小册子在我们佛法的教理行果上来说,它是属於行经。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头,「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这几句话要用在《弟子规》上,很恰当。《弟子规》讲什么?就是讲的规矩。「无刹不入」,用我们今天来说,一切众生聚会的场所,你懂得礼节,你会做人。你到达这一个团体,都会受人欢迎。「无法不照」,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样样明了,样样清楚,不迷惑颠倒。「无见不净」,这一句就深了,「见」是什么?你的思想见解。「净」是不被染污。内不会被烦恼习气染污,外不会被境缘染污。这不是初学的,初学学规矩,是将来入这个境界的根由。
  这些善知识应化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为什么能够不染?用现在的话说,为什么他不会受外面风气影响,不会被诱惑。什么原因?小时候培养的根基培得厚,他所学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善良的。纵然遇到这一切不善,他的善有根,不会动摇,不会被诱惑,这个根是从小培养成的,才有这个力量。我们想想看,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