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314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讲台四十五年了,学生,我天天都在学。
  有些好心的同学来告诉我,他说:法师,有人在毁谤你!我说我知道。他为什么毁谤我?我学得不够好,我所学的、所表现的还不能叫他满意,他的毁谤对我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他常常来提醒我:你还学得不够好。要到没有人毁谤,各个人都赞叹,那个很可怕!为什么?人很容易生骄慢。所以有人常常骂你、常常责备你,好事情,这个人就是常常拿鞭子在那里督促你。我有高度的警觉,这些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别人不知道。我的心是报恩心,用什么方式报恩?努力学,学得更好,让他感到满意,我报他恩,不是坏事。
  我常常举的大家在《金刚经》上念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歌利王翻成中国意思是暴君、恶王!忍辱仙人是个修行人、是个菩萨,他把他害死。菩萨受这么大的苦难,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所以忍辱仙人看歌利王,是恩人!要不是他用这个手段来对付,忍辱仙人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他能帮助你修忍辱圆满,应当感恩、应当报答。忍辱仙人用什么来报答他?当时他就发了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那个忍辱仙人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事情;歌利王,果然没错,就是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个开悟的,证阿罗汉果的。
  所以受冤害没有怨恨心,忍辱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心,持戒圆满。持哪一条戒?不杀生的戒。没有怨恨心,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些。没学佛之前,别人稍稍对我们有恶意的言行,我们心里头立刻就生起怨恨、报复,没学佛之前。学佛之后,佛对人不是这样的。学什么?学忍耐!处处要忍,处处要让。初学的时候真的相当困难,不能忍,要忍,不想让,要让,为什么?老师教我这样做。如果我不能这样做,我违背了老师。违背老师,背师叛教,那是不仁不义,我愿意做个不仁不义的人吗?我能做对不起老师的事情吗?
  真正做个好学生没有别的,对老师尊敬,老师的教诲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得好处、得利益的是自己,不是老师。到自己真正得利益,得什么利益?戒定慧三学。入了戒定慧,这个身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这个身;身就是觉正净,觉正净就是这个身。这个时候你才感激老师,报老师恩。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给我们这么多的好处,超过父母太多太多了,这个时候才真正懂得老师给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报答,就是大威光菩萨在此地表演的,传化众生,这是报恩。你要不能够传佛法,不能够教化众生,你就辜负了佛菩萨、辜负了老师教导你的恩德。
  总而言之,这一桩事得契入境界,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得到,不入境界你不懂。不入境界,那就是过去中国鲁迅写的阿Q,所谓是阿Q精神。佛菩萨在外面表现的很像阿Q,实际上不一样,那是什么?大智慧,高度的智慧,圆满的德行,与性德完全相应。特别在今天这个时代,消除冲突,真正能够消除所有一切的怨恨、过节,能够达到心地的清净和平,自自然然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自然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尊重一切众生,尊敬!从内心里面生起的尊敬。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富贵贫贱,不论男女老少,这个尊敬是真诚的、是平等的。从这个地方真正做到了落实,不自欺不欺人,这是大德!唯有大德才能成就圆满的道业。
  开经偈里头赞叹佛法,「无上甚深微妙法」。这一句确实讲得太好,好到极处,无以复加。武则天做这首开经偈,往后一直到今天,无论出家在家想再做一首开经偈,就没有办法超过她,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用她的这首偈。她这首偈就是为《华严经》做的,那是《八十华严》翻译出来了,送给她看,她在封面上题了这四句偈,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见闻」,我们有了,「得受持」,那就有问号了。我们今天见到、听到了,有没有得到受持?受持是你真的信,真的明了,真正做到,这叫受持。果然能够能信、能解、能行,「愿解如来真实义」是证,入佛境界!你要没有能信、能解、能行,你怎么能入佛的境界?那如来真实义你都明白了,那个欢喜无量,叫法喜充满,不亦说乎!
  所以传法、教化众生总要先做到,就像开经偈上所讲的,「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然后传化众生,你也会像佛菩萨一样辩才无碍。这十句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还有一行半经文,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给我们标的是「利他之益」,就是传化的利益。请看经文:
  【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
  这是第一个利益,这个利益非常殊胜,真正了不起。我们智慧、德能比不上威光菩萨,佛都称他菩萨!菩提心一发就超越十法界,在《华严经》上讲最低的果位是圆教初住菩萨。世尊讲《华严》的对象,《华严经》的听众是什么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经的当机者,这个课程里面正式的学生。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是《华严》这个课程的当机者。
  这一发菩提心最低限度就是初住菩萨,他就入华严境界,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想想自己,要生惭愧心,智慧德能不够,要加紧努力来学习。我在讲台上讲了四十五年,一个发菩提心都没有!他这个地方『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我们这四十五年是一个都没有,怎么能比?发菩提心在中国佛教里面所谓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威光菩萨教化传法的成绩,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再看底下一句:
  【佛刹微尘数众生成就如来清净国土。】
  这个数量就更多了,但是这个成就比不上前面。前面发菩提心,那个成就是无比的殊胜,这个成就次一等,虽次一等,还是不可思议。「佛刹微尘数」,就算是一个佛刹,一个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头,有多少个须弥山?有十万亿个须弥山。『微尘数众生成就如来清净国土』,这句话,怕大家听了还不能够清楚的理解,我们再说白一点,就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过去禅宗里头,六祖惠能大师他在一生教学之中,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有四十多个人。这四十多个人就像在此地讲的发菩提心的,那真的,发菩提心是明心见性。可是我们知道,能大师在一生教化当中,跟他学的人有多少?至少有几万人,这是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相信,十几万人乃至於几十万人肯定有的。我们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接受他教诲的有五、六十万人,我离开他的时候,差不多那个时候有五十万人。这些人都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成就如来清净国土,没有明心见性!像我们现在这种程度的,天天在干,每一天认真在这里做功课,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但是没有见性,这样的人多!多得太多了,这是当然的道理。所以这个意思你懂,你就晓得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七卷)  2003/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7
  诸位同学,请看这一大段最后的一科,第五如来赞偈,偈颂一共有十一首,请看经文: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这下面十一首颂,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是佛赞叹大威光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老师赞叹学生。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师生之道,做学生要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做老师要怎样做一个好老师。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给我们说过,我们要知道学习。在华严会上我们看到,你看这个师生,这是真正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导我们怎样学习。请看偈颂,因为这个偈颂不是为别人说的,是为大威光菩萨说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偈颂十一首分为三段,前面三首,就是第一、第二、第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大果就是成佛。第二段有四首颂,从第五到第七,「对劣显胜,进者圆德」。到经文的时候,大家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三段有两首,第八、第九,「外加内智」,外是佛的加持,内是他自己的称性智慧,「决证无疑」。所以佛说他快要成佛了,这是有原因的,他具足这些条件。最后两首偈,「举一例余」,一就是举大威光菩萨,余是所有一切的学生,包括我们在内。「行者即得」,你肯不肯干?我们常讲,如果你能信、能解、能行,你跟大威光菩萨一样也能证得。所以,这一段的开示,形式上是对大威光的,其实我们人人有分,要紧的是直下承当:我做佛的学生,我要好好认真努力来学习。现在请看经文,第一首:
  【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为利众生故,发趣菩提道。】
  头一个称他『善哉』,善哉是什么?太好了!找不到赞叹的名词,不得已用个善哉。『大威光』,称他的名号。『福藏广名称』,这一句是讲他的福德,他有大福德,他有大名称,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名度,他有很高的知名度。身为太子,富贵至极,叫「福藏」。但是他不为地位权力,不为名闻利养,他为利益众生。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你看到他传化的事业,传道、教化众生,他起心动念为一切世间,做种种显示,这个福报不可思议。有智、有德、有福,又肯布施供养,这是大慈大悲。『发趣』,发心趣向,『菩提道』,这个菩提道是成佛之道。他不做国王,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王位,最后成佛了,大威光菩萨亦复如是。大威光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前身,他成佛就是现在的毗卢遮那佛。这首偈是赞叹他发心得法,必成佛果。我们看前面,他为一切众生传法教学的事业,我们就明了。再看第二首:
  【汝获智光明,法界悉充遍,福慧咸广大,当得深智海。】
  这首偈著重在『得』字,见佛闻法开悟了。『智光明』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在佛陀这一会里头。明心见性,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明心见性,见性的偏圆不一样,古人用月亮来做比喻。初住菩萨见的性像初二、初三的月亮,月牙。虽然是个月牙,它是真的月,不是假的,那个光是真正的月光。等觉菩萨所见的性就是十五的满月,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月光,但是月光透露得不相同,等觉才圆满。大概到十住、十行,十行、初回向才是半月,透出来一半。大威光获得智光明,我们看第二句就晓得,『法界悉充遍』,这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不是。「法界悉充遍」,至少也是地上菩萨,根性大利,真的不是普通人。往生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讲阿惟越致菩萨,我们相信大威光肯定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阿惟越致里头也分等级,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有五个等级,大威光应当是接近圆满。
  『福慧咸广大』,他的福报、他的智慧都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尘刹。所以,末后一句『当得深智海』,当是应当,你应当获得「深智海」,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都是赞叹他快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些赞叹的话,我们听了只有仰慕,我们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不必气馁,为什么?有一条路,一条近路能够追得上。这一条路是什么路?净土法门。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加持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很快的追上了。如果没有这个法门,真的就难了,那就所谓是望洋兴叹,没有法子,幸亏有这一条路。无量法门里头一个特别的法门,这个法门要有很深的缘分才能遇到,不是一般学佛的人各个都能遇到!
  你们想想看,这个世间学佛的人有多少?修净土的又有多少?对於净土真正透彻理解的人又有多少?如果不能透彻理解,这一般人所谓的不识货,不把它看作宝,虽然遇到,也漫不经心,不以为然,当面错过,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这个法门成就的,真的一个是上根利智,一种人叫下愚;他有福,虽然没有智,他有深厚的福德,他相信,他不怀疑,万缘放下,死心塌地一句弥陀念到底,他能往生。古人常讲「其愚不可及」,比不上他!真行,他真成就!再看第三首,第三首有我们特别留意之处。
  【一刹中修行,经於刹尘劫。】
  这两句话重要,就是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中国过去,古来的祖师大德为我们表演,不是一个人表演,几乎各个人都表演。佛法传到韩国,传到日本,韩国、日本的祖师大德也做这样的表演。我去参访日本的比睿山,日本人称这座山是日本佛教的母亲,我听了之后很讶异,我说为什么?日本佛教许许多多宗派的开山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得道的。所以我上山特别留意请教山上的法师们,日本各个宗派开山祖师在这个山上修行的时间多长?他们告诉我,十六年以上,没有少过十六年的。我在那个时候心里还常常想著,我们在图文巴想订修学期限九年,是不是太长了?到日本比睿山去看了一下,我这个想法就决定了。比不上人家,人家十六年,我们这九年,差不多是打对折了。所以没有九年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哪里能成就?许许多多地方慕名来邀请你,你就去了,你的心就动了,你只能有一点小成就,你不能有大成就。
  为什么不能有大成就?你的大福大慧没有现前,不要说证悟,解悟你都没有。经典展开在面前还看不懂,还要去查古大德的那些注疏,甚至於古大德注疏还是看不懂,再找现代的人、法师大德,看他们怎么讲法,这怎么行?你看看,古人讲经说法都是悟入境界,依照经典引发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所证跟经教相应,这样说出来自他才真正得利益,没有到这个境界怎么行?所以现在人成就,难!难在他的心散乱,他心不定,他不能在一个地方守住。我们看看毗卢遮那佛在因地也是『一刹中修行』,一个道场!『经於刹尘劫』,不是九年,不是十六年,时间是刹尘劫!
  【如汝见於我,当获如是智。】
  这才有这么大的成就。就像你,你就是这样的,一刹中修行,经於刹尘劫。你今天『见於我』,见到佛了,「我」是佛的自称,见到佛了。你见,一听我讲几句,你就开悟了。『如是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圆满的现前,跟佛的智相等,跟佛的福也相等。所以一个人心不定,哪里能有成就?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就是劝我一定要定在一个地方。我懂得老师的意思,我也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定不下来?没有缘分,没有福报。这是大家都知道,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住别人的道场。现在人不是古人,古人有道德、有福智、有慈悲,肯成就人,能够帮助你,现在人没有。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千日是三年,相处三年厌倦了,对你不尊重了,态度冷漠了,我们居住在这个环境里面身心不安,那怎么办?再想到哪个地方有缘,再到哪里去。我是被逼,被环境所逼。虽然这个身到处流浪,不定,但是我这个心在道上,这是定的。所以我自己有成就,这个李老师也肯定,他说:你不能成就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