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291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Я四男┚蹋薜哪母龇牛憧此暗某潭惹成罡呦拢缓竽阍儆凳裁捶ǎ艿檬苡谩D闼档锰咛睿欢荒闼档锰常恍巳ぬL乇鹗窍智八庥龅睦眩阋心芰Π锼饩觯阋心芰妓阉用曰笠嫉骄跷颍饩褪浅晒Φ慕萄В猜慕萄Я恕
  有些人说:我不会!没错,你是不会,你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学,你怎么会!你要发心教学,你先要把这门功课学好,你才能教人,这种浅显的道理大家懂。你自己没有学好,你自己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大乘经教里佛常常讲,自己成就了,自自然然就成就别人。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有些人听这个话听不懂,我自己修行是自利,我没有化他,怎么说自行就是化他?你自己修行,你给大家做一个修行的样子、榜样,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知道修行的好处;仔细观察你,就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用说话。所以说明眼人、利根的人一看他就明白、就懂得,你就度化了他。根性劣的人,他不懂,他也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度有缘人」。你懂得什么叫有缘?他能看出来,他能体会到,这个人叫有缘,佛法里一般也称作他的根性成熟了;他会看、会听、会学,这种人不多,这是真的。但是,根熟也是从未熟培养成的,我们天天这样做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都在表演、都在示现。根熟的人得度了,根熟的人哪一个不来皈依佛陀,做佛陀的学生。开悟的开悟,证果的证果,根熟的。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天天在看,天天在学,阿赖耶识里落下很深的印象。
  佛陀灭度之后,不在世了,有正法成就的,有像法成就的,有末法成就的。这些成就的人都是在世尊当年在世根没熟,但是看到佛跟佛弟子一切示现,在那里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在佛这个法运的两千年当中,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末法时期,往生西方净土就是开悟、就是证果,你能够选择净宗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有这个智慧、有这种选择,这叫觉悟、开悟了。将来舍报,佛来接引往生净土,你证果了。这种觉悟跟证果,实在说是无比的殊胜,不可思议。还有一等,善根福德很薄的人,在世尊一万二千年法运之中他不觉悟,当然更谈不上证果,有没有利益?有。佛门中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跟他种三宝的金刚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坏,为他后世做得度因缘。贤劫千佛出世,不知道他跟哪一尊佛有缘。释迦佛这里种的善根他没办法成熟,也许在弥勒佛出现在世的时候,他成熟了,他得度了。或者是更后,再后,到最后一尊佛是韦驮菩萨成佛了,毕竟得度!佛法教学殊胜的利益无与伦比,就在此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认知,天天要读书,就像学生一样,你每天要做功课,这功课是读书。
  佛法不讲研究,佛法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你还是有分别心、有执著心。参究离心意识,换句话讲,不用妄想、不用分别、不用执著,那叫参究;用心意识,那叫研究,这是研究跟参究不同的地方。参究现在人叫什么?直觉,不用心意识,直觉的,这是有悟处。没有悟处,也不用心意识,经就是多读、多听,不要去想这里头什么意思。听懂了就有悟处,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第二遍。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千遍里头决定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完全不用这个东西。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听,到你心定了,心意识真正不起作用了,豁然大悟!你还没有悟的时候,你虽然不用心意识,心意识还在障碍你,为什么?你没有把它离得干净,藕断丝连,好像不用了还受它影响,就这么个道理。你的功夫不够深还要加深,必定有开悟的一天。
  下面《钞》里头解释「眼」,说「见性肉眼,即名佛眼者」。这是《大涅盘经》第六卷里有这么一段经文,「善男子,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这是小乘,声闻缘觉都属於小乘。「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不一样!为什么?这个经里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诸佛见性故」。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肉眼就是佛眼。但是这里头条件一定是「见性的肉眼」就是佛眼;换句话说,没见性还是肉眼,不是佛眼。声闻虽有天眼,它不叫佛眼。我们凡夫如果没有见性,连天眼也没有,不如小乘。但是小乘怎么样?小乘要证果才有天眼,小乘要不证果还是肉眼,没有天眼。小乘人什么人证果,有了天眼?初果,头一个得天眼通,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得(就又多了)他心通、宿命通,斯陀含。三果圣人阿那含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可以分身、可以变化,没有障碍;像墙壁没有障碍,他可以穿墙就过去,墙也不坏,他有这个能力。四果阿罗汉有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他还是肉眼、天眼,不叫佛眼。学大乘明心见性,见性的人他的肉眼就是佛眼。
  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宗门明心见性的人不少,你看《五灯会元》里面就列入一千七百多人,这是明心见性的。在教下大开圆解,他的层次跟明心见性一样。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也是这个境界,所以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他的肉眼就是佛眼。这是大乘教里头有的,小乘教里头没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五卷)  2003/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5
  诸位同学,请看大威光菩萨闻法获益,十一句里面第四句看起: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这一句含义很深,『大愿海』,清凉大师科题「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世间法,讲世间人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或者是做学问,一切都是以志为本,人不能不立志。在佛法当中一切修行人开悟、证果都是以愿为本。「愿」跟「志」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世间人叫立志,佛法叫发愿,所以有时候志、愿可以连在一起用。你的志愿是什么,这是你一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目标。人在一生当中有方向、有目标,他当然会有成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谓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一生都不会有成就。世出世法也如是。佛法的大愿,诸位同学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皮上,但是没有能够从内心里面发出来;嘴皮上挂的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愿,不是自己的愿。所以自己修学,有人修学不少年,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 
  我也发了愿!发那个愿,那是露水之愿,像朝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不见了。你发的这个愿不是出於真心,感情用事发的这个愿,这个愿不可靠。你看看这不是对别人,对别人常常失言说话不算数,对自己也不算数。对自己都不算数了,何况对别人!对别人说话不兑现似乎是正常的,说了话会兑现的,现在在这个社会上愈来愈少;说话算话,说话能兑现,变成很希有了。於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不怀疑的,似乎与一切人事物接触,怀疑是正常的,怀疑是应该的,应该有的态度,不能完全听信人言,现在是这样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对人不怀疑,彼此都是坦诚对待。现在社会真的变了,这些疑虑都是不正常的,真心里头没有,本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都可以说是不良的习性。上一堂课我们用有色眼镜来做比喻,诸位要细细想想这个比喻,我们戴了很多副不同颜色的眼镜,所以看外面的境观眼花撩乱,没有法子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没有法子辨别。眼镜戴得太多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的搞不清楚。古人不一样,古人一副眼镜也不戴,所以对於万事万法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没有怀疑、没有顾虑,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一生确实有方向、有目标,志愿高大有高大的成就,志愿小有小成就。如果一生不改他的志愿,又能够不断的在学习经验当中求进步,那真是所谓行行出状元,无论哪个行业都有出人头地的进步。
  在佛法里面众所周知,一切诸佛因地里面发愿不同,但是把所有的志愿归纳,不出四大类,这四大类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要问这个愿发了没有?你说你发了,我说你没发。为什么你没发?你这一生的思想言行,那个动向跟这个方向、目标不一样。甚至於你的思想、见解、行为与这四弘誓愿是背道而驰;所以,你没有发。诸位想一想,如果你真的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真的发了这个愿,度是什么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协助、是帮助。你今天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一切众生,你这个愿没有!要在你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现在众生受苦受难,受尽煎熬,他需要人帮助,最需要帮助的,是帮他破迷开悟。为什么?所有一切苦难的根源是迷惑,才造业,造业才受苦报;所以,迷惑是第一个灾难的根源。你有没有很认真的帮助他化解这个根源,把他的迷惑转化成智慧?我们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帮助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舍、念念不离这个目标;不舍众生,不离目标,不离方向。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作所为就知道了,真正是关怀众生、帮助众生。你听了:我也想帮助,我没有能力。没错,你想帮助别人头一个要帮助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够转迷为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转迷为悟?要想自己转迷为悟,怎么个转法?后面两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够现前,佛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里头包括有我,我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换句话说,但以烦恼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要想证得智慧、德能、相好,先要把烦恼断掉,「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你没有发愿,你的愿是假的不是真的!烦恼、习气不能不断。「我也很想断,我断不了!」断不了是什么原因?你没有上学,你没有学。佛法,讲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它是教育,它是教学,你要真肯学,你得天天去上课。学生不上课,逃学,三天不上课心就野了。我们学佛又何尝不如是?决定不能离开书本,经本就是教科书,我天天要读、天天要学、天天要练习。所以,一天都不能离开书本,特别是我们初学的凡夫;离开书本就像野马一样,没法子控制,失控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的学习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就是要亲近一个好老师,听老师的指导。为什么要听他?他是过来人。所以,我们亲近一个好老师,你要仔细观察,这个老师是不是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果然天天在学、天天在教,每天没有离开过书本,跟他学靠得住。如果这个老师不常读经、不常教学,这个难!古时候也有,他不读经,他也不念经,但是怎么样?他没有妄想,确确实实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他的身心在定中,他有真正的智慧。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什么经也没有念过,但是人家怎么样?烦恼断尽了。烦恼断尽,根本智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后得智。你看他对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生智慧是生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你学经教不懂经教里头的意思,你念给他听,他讲给你听,他一讲你就明白、你就开悟了,他有这个本事。那是什么?人家没有烦恼,成就根本智。虽然经他没念过,你念给他听,他一听智慧就现前,智慧能解佛的真实义,所以他给你讲解的时候你会开悟。《坛经》里面都是讲的这个例子。
  但是,六祖之后,跟诸位说,没听说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从前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喜欢看《坛经》,他就跟我讲,他说:《坛经》不能看!为什么?容易起狂慧,受害,不会得益。这个话是真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正规的教学方式,它是特殊的,那个特殊的是教天才儿童的,不是普通班。我们是普通根性,我们入不了他那个班,但是要知道有这种人,太少太少了。方先生讲,六祖之前没有这种人,历史上没记载过,六祖之后到今天,将近一千四百年也没有,也没有出现过。这些话都是教导我要走正常的路子。正常的路子,你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这个老师常常在课堂里面教学上课的。他经验丰富,天天在学,我们跟这种人不太容易走错路。如果跟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常上讲台、不常教学,自己又不常去读书,这个难!我们很客观的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中国外国,一个真正的学者、专家出现於世,你自己去调查一下,去问一问他怎么成就的。多半是一生教书,自己学业完成之后,教小学、教中学、教大学、教研究所,成为一个学者。他一生就那么一个方向,求学!一面求学,一面教学;他志在此地,愿也在此地。志於学,愿教学,他成功了,成为知名的学者,成为一个教育家,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佛教是教育,我们要找这样的老师。
  早年我在台中,没有学佛之前,我亲近方东美先生,那是个好老师。天天读书,他教的是博士班,不是天天有课,一个星期好像只有两天的课程。但是他不上课的时候,他在家里读书。我常常到他家去,我了解他!除了课堂讲学之外,平常在家里,有客人来造访,有学生来请教,把这些科目包括进去,教学内容不一定,时间长短不一定,天天在教。换句话说,他给一切众生上课,一年到头没有一天间断的。虽然学校课程一个星期只有两次,平常对於一切众生的教导没有中断,这是个好老师。你跟他接触,他没有废话,他不会给你说些不相关的话。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行住坐卧都在戒定慧中。他的戒定慧三学,是从身上表现出来给你看,你要会看,你就能看到他把他平生所学都应用在生活上。从早到晚,真的是从初一到腊月三十,我看他老人家一分一秒都没有空过。这个话怎么说?与三学相应,这是大德。
  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知道我过去跟章嘉大师学的,他对於大师赞叹备至。大师的身心清凉自在,我到今天还是比不上他。从什么地方看?从身体适应气候来看。夏天炎热,章嘉大师也会找棵大树,树荫底下坐坐,但是没有搧过扇子,没有用过冷气,没有看到他家里有电风扇。而且他穿的衣服,我们这里有张照片,就跟照片上一样,四季都是这个打扮,冬天也是这个衣服,夏天也是这个衣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很薄的衣服,在他不需要。这是什么?身心清净能转境界,他不会被境界所转。跟一切人接触确实一句废话都没有,他老人家说话很少,但是他所说出来的话简短有力。不要说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废字都没有,真正是做到中国古人所讲的标准,简要详明,他真做到了。我这一生当中所遇到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跟他三年,我修学的底子是从他那个地方得来的;一个是他告诉我的,一个是我的观察,我所受到的影响。这是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