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188章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后这一首是讲净业因。『如幻师咒术,能现种种事』,这种比喻在大乘经上也很多,佛也常常讲。佛举比喻多半都是举眼前的事相,为什么?大家容易懂。变魔术,小朋友都很喜欢看,大人也不例外,真的是雅俗共赏。但是我们知道他变得很巧妙,它不是真的,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你看不出它是假的,它能现种种事。佛用这个比喻,比喻什么?『众生业力』。众生的业力就像「幻师咒术」一样。『国土不思议』,就像幻师能现种种事。这首偈,清凉大师告诉我们「明净业因」,说明净业的因。三首都是著重在净因。净心感佛的愿力,诸佛护念。诸佛护念,一定以清净心去感,佛才有应。业是讲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我们称为事。平常我们遇到熟人,常常会问:你现在在做什么事?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作完之后就叫业。学生在学校读书,在学习,天天在学习,学业;到这门功课学完,毕业了。一个阶段成就之后叫结业,业是事之果。
  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工作、待人接物,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阎浮提众生,《地藏经》上讲得好,善业少恶业多,所以经上才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罪是什么?恶业,恶业肯定要感恶报,这个事情就麻烦。佛在经论里面教导我们,要修善因,决定不能造作恶因。善恶的标准,佛讲得非常简单、非常清楚。为什么?让我们容易记住,讲太多、太复杂了,记不住。所以佛是用最简单、最容易记的标准,十善业道。身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在家学佛不邪淫),身三业,这个三业不但是善业,也是净业。怎么说是净业?《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净业三福,头一条里头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十善业是净业。口,有四条。不妄语,决定不能欺骗众生;要记住,众生欺骗我可以,我绝不欺骗众生。为什么?众生走的路子是三途六道,我现在走的路子是极乐世界。哪有造口业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这回事情。我一定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挑拨是非的人不能往生;不绮语,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这个事不能做;不恶口,恶口是说话很粗鲁、很难听。我们要学。意三业,三种清净业,不贪、不瞋、不痴,於世出世间法永断贪瞋痴慢,这成就净业。
  大乘经上佛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十条果然做到,你的心就定了,你的妄念就少,心就清净;心清净生智慧。我常常勉励同学们,「清净心生智慧,善心善行生福德」。诸佛如来,我们都尊称他为二足尊,足是圆满,两种大圆满,两种究竟圆满。哪两种?智慧、福德。清净心跟善行,就是这两种的原因。你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我们修清净心得智慧,修善行(心行都善良)得福德。由此可知,纯净之心,纯善之行,这叫成佛的大道,这是净业的真因。成就的国土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华藏世界不可思议,诸佛如来的报土,不可思议。怎么成的?纯净纯善修成的。我们一定要把目标放在这个地方,在生活当中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众里面修,跟一切大众相处,修清净心,修纯善的行。净因这三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九七卷)  2002/1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97
  请看这一段后面的三首偈,「通结染净因」:
  【譬如众缋像,画师之所作,如是一切刹,心画师所成。】
  下面一首:
  【众生身各异,随心分别起,如是刹种种,莫不皆由业。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生心行,见诸刹亦然。】
  这三首是通结染净因。第一首,清凉大师告诉我们,「随心染净因」。首先他举比喻来说,比喻容易懂。『譬如众缋像』,「缋」跟我们现在常讲绘画的「绘」是一个意思,音也相同。『画师之所作』,画家他能绘画。上个月江逸子老师在我们这边小住,为我们画了地狱变相图。现在他回到台湾,这个画稿是在此地完成的,他还要补充,还要整理。我相信他下一次来的时候,这个地狱变相图一定画成了。我看过他的画稿,画得非常好,画稿完全是素描。这两句比喻不难懂,比喻什么?这就是一切佛刹,这一切佛刹就像画一样。什么人把它画成的?『心画师所成』,这不是普通的画家,是你的心画成的。佛在大乘经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出现品」里面佛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就好比是「众缋像」,无量无边幅图画,这个图画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从心想生,心想就是此地讲的「心画师」,它所成就的。
  这个「心画师」就是自己的性识。性是真心,识是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而起的,迷失了真心,我们就叫它做识。由此可知,说「识」就是带了迷惑的真心,它把真心所现的相分扭曲了。这个扭曲并不是真心现的相分是真的被扭曲,不是的。如果真的被扭曲,那么其他人看到也会看到这个扭曲。为什么觉悟的人看到是真相?丝毫没有改变,就在眼前。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现在戴眼镜的人很多,没有戴眼镜,好眼睛,看外面的景色很清楚很明白。每一个不戴眼镜的人看的都一样,那叫实相,唯心所现。戴上眼镜,看到外面色相,不一样。戴一付红色的眼镜,看到所有一切色相都带红色;戴个绿色的眼镜,看到所有的色相都变成绿色。外面的景象有没有变红,有没有变绿?没有,但是他自己看到确确实实是变成红色的,变成绿色的。为什么?他的眼睛上挂了一付眼镜,他把外面的景象扭曲了,并不是外面景象真的扭曲,不是!由此可知,妄心就好比是眼镜,有色的眼镜,这有色的眼镜不止戴一付,凡夫总戴上几十付、几百付,你说他看外面的景观,怎么能看得清楚?我说的话不是假的。八个识就是八付,五十一心所就是五十一付,每一个色相应的心所,多寡又不一样,所以凡夫眼睛上戴上有色眼镜,是几十付。这是世尊在经上略说,如果要细说,那不可说不可说,这是真的,一点不假。
  佛说法都用归纳法,说总的纲领原则,不能细说。譬如心所法里面,「贪」这个字是总纲领,贪包括多少?范围多大?於世出世间法起贪心,无量无边。你懂得这一个心所如是,其余心所哪一个不如是!於是你对於唯心所现的一真法界,你怎么能看得出来?什么时候你能看出一真法界?你把这些障碍,这些有色眼镜全部拿掉了,真相大白!就是这么个道理,这就是事实真相。这许许多多种种不同的有色眼镜,大经里面又把它说成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什么人觉悟了,把这个统统都放下,然后你就见到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真相你才见到。见到这个真相是唯心所现之相,当然同时你也通达明了唯识所变的真相,从此之后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迷惑了。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智慧开了,明心见性。无量无边现象当中见性,哪一相都见性!所以说哪一法不是真实的?法法皆真。迷了之后,没有一法是真的;悟了之后,法法皆真,这个事实真相要细心去参究。
  下面这一首,『众生身各异』,这是说九法界众生。我们不必说那么大的范围,我们只看看地球上,这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地球上这些众生。所谓众生,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形相,这个形相就叫做「身」。这个世间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动物是的,植物也是的,矿物也是的,乃至於自然现象;风起云飘,太阳热,月光清凉,都是众缘和合而生,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不一样,缘不一样,果当然也不一样。就是众生里面,我们单单说人,把这个范围缩得很小,说人。人里面范围再缩小,再缩小是什么?是自己。只要我们很冷静的去思惟观察,像楞严会上波斯匿王一样,我们想像我们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身形是什么样子?二十岁的时候,跟十岁比较一下,不一样;三十岁跟二十岁比,也不一样;十年十年比,差异非常明显。再说细一点,一年一年比,年年不一样。再细一点,月月不一样,天天不一样,这是什么道理?『随心分别起』,你的念头不一样。
  幼年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妄念少,所以你还能保持几分天真烂漫。年岁逐渐长大了,对於五欲六尘渐渐被污染,天真失掉了,情欲增长;真善少了,邪恶多了。我这个说法,诸位不难懂,为什么?我们自己都是过来人。什么人能够在一生当中,保住你的童心那一分天真,要是几十年不变,你就是有道之人,不是普通人。佛门里面修行法门很多,有一门叫婴儿行,就是修这个,永远保持自己的天真。换句话说,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这要定功,这要智慧。智慧能看破,定功能不染,不染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所有一切的污染,能不受它的害,这是真功夫。佛菩萨的成就如是而已。佛菩萨在九法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相,教化种种不同的众生,他的能力就是自己能做得了主,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不染,本事在这里。我们凡夫差就差在这个地方,凡夫跟众生和光同尘立刻就被污染。污染的相是什么?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现前,这是染著的相。就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慧!他不是分别,他是智慧。虽然明了,他样样都不沾染,不沾染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丝毫罣碍。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菩萨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从来没有起过心动过念。起心动念尚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我们称为真人,圣人,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
  我们今天要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本事。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在跟一切大众相处当中学。怎么个学法?诸位千万不能够误会,我们要学著一切也学像佛一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学成个呆子,你学成木头,你没有懂得语言的意义。跟大家生活完全一样,活活泼泼,决定没有把境界放在自己心上,这叫做不染著。身决定没有污染,染在哪里?染在心。心改变了你身的形相,污染严重,这个身就不健康,这个身就生病,这个形就短命。所以不是六根不接触六尘境界,照样接触,决定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外面形相上和光同尘,跟大众没有丝毫差别。凡夫看不出来,凡夫不认识。什么人看得出来?境界相等的人看得出来,境界比他高的人看得出来。初地菩萨跟初地菩萨在一起,彼此明了;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二地知道初地境界。觉悟的人知道迷惑众生的境界,众生不知道觉悟人的境界。「随心分别起」,小从身说,身从自己一个人来讲,早晚情绪,早晚念头,刹那不住,不止千变万化。再看大的,就不例外。
  『如是刹种种,莫不皆由业』。大的来讲,法界、刹种、佛刹也是因缘生,果报不相同;极乐、华藏大同小异,如果跟娑婆世界相比,差别悬殊。什么原因?「莫不皆由业」。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分别起业因」。注意到这句里面的话,分别起业因。「即以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缘,心即是因,招异熟果,果之粗妙,盖由业缘」。这个心是指心里头的念头,大乘经上常讲的「心想」,也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分别起业因」。有因,因遇到缘,果的相就现前。果的相不一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妙!五浊恶世依正庄严粗恶不妙!现在这个世界,诸位想想,什么是庄严?你想到五浊恶世,核武是庄严,现在讲生化武器是庄严。还有没有公布的,我们一般人还不知道的,所谓秘密武器,高度大量杀伤的这些武器,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叫庄严;这个粗妙到极处,统统是业缘变现出来的。十方世界诸佛众生刹土无量无边,种种不同,道理在此地。
  诸位必须要记住,宇宙再大,无量无边无尽无际的刹土,总不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妄识都是自己。这个道理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多想想;想明白了,你自然就肯定,肯定了,你修行就有门路。你就知道无量无边的宇宙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搞清楚了,不迷惑了。那么肯定你的生活态度会改变,你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必然也有所改变。这个改变就是改迷为悟,改恶为善,然后改凡为圣。教下的学人,真实功德利益由是而生。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
  【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生心行,见诸刹亦然。】
  前面两句是比喻,『譬如见导师』,导师对我们来讲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就华藏世界来讲,导师是毗卢遮那佛。每一个人见佛,佛的色相不一样。就在我们的世间,也能找到很明显的例子。早在一九八二年,二十年前,中国大陆刚刚开放,香港宝林寺的圣一法师约了几位同参朝普陀山,拜观世音菩萨,在梵音洞,在洞的外面拜。他们三位出家人还有几位居士,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大家非常欢喜,有了感应。他们去了大概是有七、八个人,七、八个人里面也有好几个什么也没有见到,三位法师见到了。回来的时候彼此交换心得,共同分享。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全身金色,戴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那个帽子一样,戴毗卢帽,观世音菩萨。我们学院斋堂(吃饭的地方),斋堂上面也供了西方三圣,这一组西方三圣,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都是戴毗卢帽的,圣一法师见到是这种相。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一般画的画,白衣观音,不一样;第三位法师他也见到,他见到是个出家比丘相。三个人同时在拜,同时都见到,每个人见到的不一样!「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圣一法师还在,现在年岁大了,这两年身体不太好,我曾经去看过他。
  第三句把这个业因说出来了,「随众生心行」。心是念头,念头是心的行为,是心意的造作。佛法里面讲业讲三种:身业、语业、意业,心行是意业。如果把心行展开来讲,心行包括了三业,包括身业、语业、意业,用心行总括了,都包括了。众生的心行不一样,跟佛菩萨的感应也不相同,所以见相不一样。佛菩萨没有身相,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众生有身相,为什么众生有身相?众生有分别执著,所以就有身相。执著这个样子就是我,坚固的执著。诸佛菩萨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因此他的形相是随众生心想生。我们有执著,就没有办法从众生的心想生,众生想我胖一点,我也胖不了;想我瘦一点,也瘦不了。为什么?我有坚固的执著,抗拒他的心想。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能够随众生的心行。
  梵音洞里面看观世音菩萨,每一个人看的都不一样。说实实在在的话,根本不可能有两个人见菩萨相是完全相同的,不可能。为什么?这两个人的心行不相同。纵然大同,里面还有小异,他见的相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几时我们自己如果修行功夫到家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那你也能跟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行现相。《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行是感,佛菩萨有应。所以现相从哪里来的?从感应来的。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人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