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现象是可悲的,但不是最悲惨的,最起码他们还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有比他们更加可悲的是:极少数学生由于受不了连年高考失败的打击,成了精神病人。
我就有这样的同学。
在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的时候,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隔三差五的跑到学校找校长要求复读。学校能够满足她的愿望吗?不能,她已经精神分裂好几年了!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2)
奇怪的是,她还能记得我是她的同学。她每次都求我帮她给校长求情,要求在我的班上复读,并且保证明年一定能够考上大学!
看着她恳切的目光,看着她行走都背着书包,看着她依咿呀呀读书的情景,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这样的事情应该怨谁?应该有谁负责?直到今天我还不能得到答案。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是因为高考的失败发疯了。
C、高考的供求矛盾引发了一些教育腐败行为。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多少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发奋苦读。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力还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要。在上大学的供求关系上,“求”远大于“供”。从我参加高考时的20∶1这一数字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学是多么的难考。记得我们一个农村中学每年有四个毕业
班,但是能够考上大学的也不过三五个学生。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尽管比例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社会提供给人们上大学的学位并不多。所以,人们把当时的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也就没有什么不理解了。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大学的招生比例出现了连年扩招的好势头。再加之一些社会办学力量的加盟,使大学的供求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一般的城市重点中学,(比如我现在的学校)大专上线率在99%左右,本科上线率在85%左右,重点上线率在50%左右。在一些普通中学,升大率也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这些数字都比不过一个数字。教育部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的事实。也就是说,在适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还占不到总人数的20%。
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它比发达国家适龄人口40%的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大学的供求关系有如此大的差别,才引发了一些学校“滥卖文凭”的现象,才这样引发了一系列高考作弊案的发生。
2002年,广东电北高考作弊案和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作弊案,还有2004年“北航事件”就是对高考引发的教育腐败的最好注解。它不但打破了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而且对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然,这些不光彩的行为本身不是高考的错误,我们不能把账记在高考的名下。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高考,那里来的高考腐败?
D、高考录取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把它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说也是符合的。但是要把它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不那么符合实际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高考进行的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制度。
现在国家有好几套高考试卷,上海、广东、广西、河南等省、市都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而是自己单独命题考试。由于试题本身的不同,自然引起了录取时,参照标准的不同。就是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省、市,也因为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地区内所属高校的多少,地区经济、教育水平的高低)录取分数线不同的现象。(具体见附表1)
这种现象,表面解释是因为考生所在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指定的分数线不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不公的现象。同样一张试卷的一个分数,在A省可能是重点,在B省可能是本科,在C省可能是大专或者连大专线也不到。
有的省、市,因为自己经济方面的优势或地理方面的优势,(大学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尽可能照顾自己本地区的考生,哪怕成绩低了30—50分他们都会录取,而把别处的学生放在一边。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教育不公,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里的学生素质高”。
天哪,素质从那些方面体现?你不是参加的统一考试吗?如果考的不仅仅是分数,也还有分数以外的东西,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和标准?简单的说“这里的学生素质高”很难让人信服、接受!
如果你说:“我的学生见多识广,是一种无形的素质”的话,那我说:“我的学生吃的苦多,忍耐力强,有坚强的毅力”算不算一种无形的素质?
所以,抛开分数说素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再怎么解释也掩盖不了录取不公的事实。
我们不是经常见到“高考移民”的事吗?A地的学生为了保证进大学、进重点,往往不惜重金托关系、走后门到B地参加考试。如果真正做到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公平,这一现象又怎么能够发生?
当然,国家大了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事实,我们不能要求国家采取绝对统一的考试、录取制度,应该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适当的照顾,以促进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使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基本得以平衡,这样的大局对整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3)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怎么让人满意,现在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高校集中的地方,升学率也越高,录取分数相对越低,重点大学分配给的名额也越多。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少的地区,录取分数相对越高,高校的录取率也越低。
比如在北京,学生的录取率大约是1。8∶1,而在甘肃大约是4∶1,升大学比率显然太不公平。还有,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有18%左右是北京市的学生,而北京的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能有10%吗?
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意见。如果国家不加大力度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话,经济落后地区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为什么?人才的制约,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的话,将会使先进的更加先进,落后的更加落后,使全国的发展真正的陷入可悲的“马太效应”(见附录2)的怪圈之中。
E、高考成了素质教育的路障。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
然而,现在的录取工作,第一看中的就是分数。由于分数以外的素质,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所以高考也只能以分数来做统一的比较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现象。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减负”一直喊、一直抓,素质教育一直落不到实处,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考的评价标准和大学供不应求的现实在作怪。因此高考又成了素质教育的路障而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或批判。可以这么说,只有大学能够满足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对大学的需求时,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否则说多少道理都无济于事。
附表1:2004年全国部分省(区、市)高考录取分数线
北京陕西山西吉林宁夏甘肃海南重庆河北安徽河南
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
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
一批本科
474576574501532578626537582564599
491562571492526568588518590565589
二批本科
435510539421485528564472550520564
433508531392482508514450543501533
三批本科
430363440458504544
428309415383484507
专科
310302/246418/385482
高职
300240/221360/300412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6日
ˇ附录2:
马太效应:《圣经》中的马太福音有这样的话:“没有的,连他已经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第二部分高考的功大?过大?
[资料]
在一次办公室闲聊中,针对目前高考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老师历数了现在高考的种种弊端,认为应该取消高考。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高考确实有种种弊端,但是到目前还没有到取消高考的时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互不相让,最后以不了了之收场。
前面谈到了高考的功劳与过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高考的功劳确实不小,它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以及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在贡献的另一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最严重、受批评最多的是:它注重应试的成分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有呼吁取消高考之势。
但是,冷静分析高考的优点和不足就会发现,高考的功劳还是远远大于过错的!尽管我也是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应试教育之苦,我也盼望能够早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仔细分析高考的种种过错时,我们就会发现:高考有许多不尽完美,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些过错是它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过错是人们对高校的追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造成的,这并不是高考本身的错误。
比如说,高考引发的教育腐败问题和新的“孔已己”问题,并不是高考本身有毛病,而是人们对高校的追求造成的,不能把账记在高考的名下。
再比如,人们反对的应试教育问题、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问题,也都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
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案出台之前,根据分数来确定是否能上大学的标准,相比起来还是最好、最合理、公正的标准了。再没有哪一个标准比这一标准来的实在、合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雷颐研究员在《教育与社会》中分析到:“考试制度确有十分严重的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
他还说:“考试的成败对某个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而言却是公平、正常的。对少数因偶然性而落榜的考生来说,的确不公,但若因此而否定考试,则会对绝大多数考生更为不公。当然不能说每一个考分低的学生就一定不如每一个考高分的学生,但如果作群体性比较,高分群体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的确高于低分群体。现有一种颇流行的观点:高分低能,还有人认为那些在历次考试中获胜的学生,他们的证书文凭是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而取得的。照此逻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专科生,专科生的创新能力要低于落榜生,而创新能力最低的应是北大、清华的学生。这与事实明显不符,事实说明,从总体上说,考分就是考生水平、能力的体现由于考试的优点明显,所以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
所以,批评、指责高考制度,呼吁取消高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真的取消了高考,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不能不吸取“文化大革命”中取消高考后,引起教育大倒退的教训,也不能不面对当前社会法律体系不完善的现实。
按雷颐研究员的话说:“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在教育权力结构、行政体制没有较大改变之前,这些措施不仅不能补考试之弊,而只会使腐败更加严重……一个正常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考试社会;一个废除了考试制度的社会,必然会使社会价值体系严重紊乱,必然会由失范、失序而渐渐演变成一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混乱世界。”
所以,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发展,高考是万万不能取消的。
第二部分高考改革应该怎样改?
[资料]
在一次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与会老师针对目前高考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种种改革意见,有的说要从方向上做大手术,有的说要从具体的科目和考试的难度上进行改革,有的说现在高考考的太多,有的说应该取消英语考试等等。
前面说了,尽管高考有许多不足,还是应该坚持的。因为它毕竟功大于过,利大于弊。
既然利大于弊就要坚持,既然有弊端就要进行改进。
怎样改进呢?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于回答,更难于解决的问题。保留哪些?去除哪些?增加哪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坚持高考的方向应该保留。在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的大前提下,加进一些别的参考因素。
比如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体育达标成绩等成分。再比如,在高考的科目和高考试题的难度方面做一些改进。
采用不同档次的大学用不同档次的高考试题来考试的模式,删去现在的所有考试都要考外语的不恰当做法,增加考试的次数,先由重点大学考试,再由普通大学或专科学校考试。重点大学考的可以难一些,必须要求外语过关,而普通大学或专科学校考试的难度应该小一些,除了某些专业外,其它的可以不考外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一次或多次考试,选学或者不学外语。这样即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保证了重点大学的生源质量;既不给大多数学生造成学习压力,而且也可以为国家节约一大笔外语教学的开支。
另外,从组织高考的形式来说,取消现行的以中学为单位报名参加考试,以中学为单位公布成绩,计算平均分,升学率的模式。让中学与高考脱钩,国家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学生在参加高考的时候,到所在的专门考试机构报名参加考试,公布成绩也直接与学生见面。使学校不再受考试排名的困扰,就会自然而然的从单纯追求分数转移到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真正的素质教育也就能够实现。
还有,针对考试中出现的一些诸如考试作弊,录取不公平,迟到多少时间不能够入场等细节性的东西。一个是从法律的角度去完善,另一个是从制度本身做修改,使其更加公平、公正、严肃而又不失去人情味。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民主自由的成分(不管什么考试,都加考外语,实际上是一种强迫行为),使高考变的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受老百姓喜爱。
第二部分从迟到考生下跪看制度的人性化问题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