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坏了孩子-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高中毕业会考”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目,从而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
不仅如此,它作为一个统一时间,而且还要交费的考试。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但是,这样一个已经失去意义和价值的会考,至今仍然在继续进行,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这里面,是否存在一个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调查研究不利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钱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学生参加“高中毕业会考”的时候,还要交若干元的“会考费”。“会考费”除了发给出卷、监考、阅卷老师少量的补足外,其余的部分都有上级管理部门调配使用。如果取消“高中毕业会考”,这一笔费用也就自然的被取消!
所以是否存在为了收取这一笔费用也,还要坚持会考的嫌疑?
也许是,也许不是。
不管怎样,在现在的形式下,“高中毕业会考”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是一个应该取消的考试!
第四部分教改新思路——我请专家来讲学
[资料]
前些天,参加一个民主党派组织,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活动。闲谈间,聊到了当前的教育改革。有位教师说:“如果让我来上选修课,我就讲乡土文学,而且我还请资深学者替我讲,保证质量。”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摄影记者说愿意义务讲座摄影知识常识,有报纸编辑说愿意义务讲座写作知识常识和报纸的办报常识,有保健医生愿意义务讲座生理、心理健康常识……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并且都表示一定保证质量,不取报酬,就算是做义工为教育做了贡献。
虽然是闲聊,但是它引出了一个新的教改思路!
请“专家”、“名人”讲学,本来是大学的一贯做法,要是把它嫁接到中小学,效果将会如何?
“专家”、“名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资源,请他们来中小学讲课,无疑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中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档次,而且对“专家”、“名人”来说,也是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于社会、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真的能够请到“专家”、“名人”来中小学讲学的话,它必定会比一贯的老师讲座要好许多。因为他的专业知识结构、他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他在某些方面、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都是一般的老师无法达到的。请“专家”、“名人”来中小学讲学,不但能够弥补教师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解放了教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使老师不再为一些自己能力达不到的工作而发愁、发憷。
假如叫我上乡土教育课,我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自己去上,显然劳累自己而且效果不佳。但是如让我去请“专家”、“名人”代替我讲,我的压力小了,而且教学效果肯定要比我自己去上好的多。
请“专家”、“名人”来中小学讲学的好处,除了上述对于社会、教师、学校方面外,还有对学生的好处。它可以使学生比较早的通过与“专家”、“名人”的接触,听“专家”、“名人”的讲座,增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到单纯在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的实现。
请“专家”、“名人”来中小学讲学的好处确实不少,可是社会上的“专家”、“名人”有多少?怎样的人才算是“专家”、“名人”?你能不能真的请到?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有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专家”、“名人”也不例外。A地的专家对于B地来说可能是一般、对于C地来说,可能连一般都算不上。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他在A地的专家地位。所以,我们不能对“专家”、“名人”进行过高的要求,不要指望他是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大专家,只要他在本地区是最好的,最优秀的,那么他就是这个地区的专家、名人。
在搞清楚“专家”、“名人”的定义后,接着就是能不能请到“专家”、“名人”的问题?或者因为条件所限,学校所处的环境中根本没有“专家”、“名人”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没有“专家”、“名人”,我们能去制造一个“专家”、“名人”。我们不能请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给他戴上专家的帽子。有了“专家”、“名人”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又请不到他们,如果我们只盯着他们而没有其他的准备岂不误事?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前提是同意请“专家”、“名人”给中小学开讲座。如果这样的设想都没有,其他的一切都是空想。
现在流行着这样的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虽然是假设、虽然是空谈,只要有人能够有这样的思路,没准那一天它还真的能够实施。
第四部分谁是学校的主人?
八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学校管理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等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因此,在我们思考中国教育的时候,就有必要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思考。
1。谁是学校的主人?
[资料]
听我一个同学讲,他所在学校的校长,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全校大会上指名道姓的扯老师。而且经常说:在我的手下,要不要你都是我说了算,谁要是让我看不顺眼,你就倒霉了,不相信你可以试试?……显然一个土皇帝!
有这样的校长,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对学校、对老师、对教育事业都是一样。
这位校长的言行暴露了他自身素质的低下。通过此人此事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是学校的主人?
谁是学校的主人?我个人认为:教师和校长一样都是学校的主人。
因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通过教师完成的,没有教师就不成其为学校,没有教师的努力付出,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教师既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思想的决策者;在学校,教师虽然是被管理的对象,但也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确实是学校的主人。
然而,在一些学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权利不但被剥夺,成了纯粹被管理的对象,甚至成了学校地位最低下的人。除了校长有权对教师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外,一些后勤服务人员也对教师喝五吆六,甚至连一些学校临时招聘的员工也不把教师放在眼里,教师的主人地位显然被漠视、剥夺了。
如资料中所述的那位校长,不知道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不说,连对教师最起码的尊重都不知道。经常在全校大会上指名道姓的骂老师,而且经常用带有威胁、恐吓的口气训斥教师,把教师看作是仆人、是奴才,显然一个土皇帝!这样的校长,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这样的校长怎样才能将学校的工作搞好?
现在,我国中小学大多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育法》和《中小学管理规程》等法律法规指出:“校长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法负责全校行政工作……学校应建立教职工大会制度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可见,校长负责制有着特定的内含,在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校长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作为校长,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作为校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校长有权利、有资格批评教育工作不上进、不努力、不负责的老师;校长有权利、有资格批评教育个别违反学校规章的老师,甚至对个别在品德、思想、能力方面有重大问题的老师进行解聘。但是校长没有权利随便谩骂教师,没有权利随便威胁、恐吓教师,也没有权利根据个人好恶随便解聘教师。校长和教师是上下级的同志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因为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看,还是从法律法规地位看,老师都不是奴仆而是主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校要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有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而学校要形成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主要靠校长。所以校长要将老师放在学校主人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理解、关心、尊重教师;校长要能够用共同的价值观把老师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把所有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朝着美好的办学理想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办的越来越兴旺。
“心不累则身不乏”,在学校,对于老师的过失,校长应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态度去看待,不求全责备,多表扬,少批评;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多用奖励,少用惩罚;更不能随便地谩骂、威胁教师。相信校长的宽容必定会赢得老师的爱戴,学校的凝聚力也必定会因此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必定会因此提高。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各项工作离不开教师,而教师心情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为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请校长和各级领导善待老师!
第四部分对教师的量化考核好不好?
[资料]
据《北京日报》报道:“从2004新学年开始,北京海淀区1。2万教师将人手一册《师德评价手册》,率先对教师师德评价实行量化标准,对师德不合格者将解除聘用合同,尤其对有不赡养老人等恶劣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在本区教育系统内不得聘用。”
“该《师德评价手册》基准分为100分,每学年将扣分或加分一并计算的所得分,即为教师师德分数。其中100分以上为优秀;99分至90分为良好;89分至80分为合格;79分以下为不合格。……”
北京海淀区《师德评价手册》的出台对考评教师的师德提供了新的标准。
看了这篇报道,作为教师的我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产生了一种极其悲凉的感觉。量化,量化,从出勤管理到成绩评价,从工作态度到工作业绩,样样离不开数字,样样都要量化,现在连师德都能够用数字来量化统计,使人不得不感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实行数字化的“量化考核”。所谓“量化考核”,即将教师的工作设置为德、能、勤、绩等若干考核项目并分别赋予若干分值,用分值高低来衡量老师所在各项的达成度,最后将各项得分相加,得出考评总得分,然后将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浮动工资发放以及各种荣誉挂钩。
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对学校来说,不仅省时省力,又能减少矛盾,因为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面对清清楚楚的数字,谁也不会不服气!
“量化考核”乍看上去似乎公平、公正,事实上不够客现。
作为教师,我知道教师工作的涵盖广、特殊性强。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等具体的教学工作,还有个别谈话、家访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主要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校、家庭、图书馆、实验室都可能是教师的工作场所。而且因为所教学生的不同,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所取得结果却不相同,而这些东西岂是数字这种简单的考核所能评价的?
不仅如此,每个教师因为个性、工作风格、习惯等不同,这就无法用某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如果不考虑教师工作的差异性,不但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差异,而且还会诱发教师去追求量化考核的高分值,限制或压抑教师个性的发展。
记得有报纸报道,辽宁一位女教师为了给孩子“减负”而大胆改革,结果因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下降而不得不在家长们面前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
“量化考核”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远不止这些。
只看表面数字,不看数字的含金量,不看数字之外的东西,这是学校管理中的危险导向,很容易形成“好数字出好教师,好教师出好数字”的违反教育科学的怪圈,强化教师们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使老师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追求数字的最大化。
作为教师,我不仅知道众多的“优秀教师”,是通过“量化考核”的惊人数字涌现出来的,我还知道这些数字有很多是以牺牲学生、老师的休息时间,以学生、老师的身心疲倦为代价换来的!
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只有部分可以精确量化的,大部分却难以量化。因为教师工作质量带有模糊性的特点,不同性质、不同岗位的工作很难作量的简单换算,就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教师,由于具体班级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可能不同。
在此,我想起了某学期末我所教的三个班级的考试平均分,有一个班竟然比另外的两个班差了6分,这简直就不是一个档次!从我个人而言,每个班级我都是一样的对待啊!幸亏问题出在我这个还算有点资格而且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身上,这样的事情如果换成是两个教师,而成绩差的恰巧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如果用现在的数字化考核评价的话,他不就很惨吗?
记得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假如陈景润被“量化考核”,他很可能不仅当不上教授,甚至连工作都成问题,因为他有10年时间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
所以,唯数字化考评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也会因此蒙上功利色彩,甚至让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而且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一些教师带来心理障碍,给学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不赞成现在时兴的所谓“量化考核”。
我觉得学校管理应该有更多人性化的东西,多一些模糊性,少一些精确度,这样也许对学校的工作更有益处。我们知道自然科学应该是最讲求精确度了吧,但是数学有一门新的分支叫“模糊数学”。我在给学生讲化学的计算性选择题时,有的题目如果应用精确的计算反而繁杂,不易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做模糊处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自然科学况且如此,作为学校管理的人文科学,就更应当有比较大的模糊性!
比如评比师德,99分和95分在实际的教师身上有多大差别?但就是这区区4分可能引起老师内心的不舒服。再比如,教学业绩里的99分和95分的差别,99分的老师在教学、教研能力上也许不及95分的2/3,这样的考核结果,势必会给老师之间正常的教学交流带来不必要的隔阂!
所以,不要片面追求考核效果的可比性,也不要盲目追求考核的数量化。不要认为只有数量化的方法是科学的考核。有时候,模糊性比精确性可能更加有利!
第四部分该不该关心教师的福利和家属问题
[资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