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

第87章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87章

小说: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险的,一则会被皇上认为自己无能,堂堂执掌一省绿营军队之大帅,竟然对付不了区区乌合之众;再则也会开罪于顶头上司闽浙总督常青,惹怒统率驻防八旗的福州将军恒瑞,求派重臣来台,自然是意味着闽浙总督与福州将军是尸位素餐,难胜敌军,才有此请,这两位大臣岂能不找机会对己报复?如果不是军情紧急,台局危险,任承恩是不会如此冒昧的。
  执政五十年素以英明自诩的乾隆皇帝,照说对此情景应是了如指掌,能够妥当处理的,不料,他竟未能洞察真情,反而作了错误的批示和安排。他对任承恩欲渡台征剿,批示说:“岂有两提督往办一匪类之理!若不诚,是巧诈,若诚,是至愚。”对其请派重臣,则批示:“更不成话,不料汝亦如此至愚。”[8]他在痛讥任承恩愚蠢荒唐的同时,给军机大臣下了一道长谕,讲述对付台湾起义之事。他说:
  “此等奸民纠众滋事,不过么么乌合。上年台湾,即有漳、泉两处匪徒械斗滋扰等案,一经黄仕简带兵前往督办,立即扑灭。今林爽文等结党横行,情事相等,该提督到彼,匪党自必望风溃散。即使该提督病后,精神照料未能周到,亦止可添派能事总兵一员,多带兵丁,前往协剿,乃任承恩竟欲亲往,岂有水陆两提督俱远涉重洋,办一匪类,置内地于不顾之理!至所请简派钦差督办,更不成话。督、抚、提、镇俱有绥靖地方之责,设一遇匪徒滋事,辄请钦派大臣督办,又安用伊等为耶?从前康熙年间,台匪朱一贵滋扰一案,全台俱已被陷,维时止系水师提替施世骠带兵渡台进剿,总督满保驻扎厦门调度,不及一月,即已收复蒇功,伊等岂竟未闻之乎?”[9]
  正当乾隆帝大谈不需多调兵马、削平义军易如反掌之日,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起义军,却已连下彰化、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全府丢失大半,官军困守于郡城,形势十分危急。
  林爽文等人起义的经过,大致如下。早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诸罗县捐贡杨光勋与其弟监生杨功宽争财起衅,杨功宽因兄长已入天地会,有会党支持,遂另立雷公会,结党相抗。台湾总兵柴大纪、台湾道永福饬属下查拿,把总陈和拿获天地会会员张烈,会众“夥党抢夺”,杀死陈和,救出张烈。柴大纪偕永福赴诸罗,拿获杨功宽等五十三人,为欲大事化小,改天地会为添弟会,按光勋弟兄不和故结会相争而结案,以免牵涉上违禁的天地会而遭受朝廷责斥。果然瞒过了皇上,乾隆帝阅过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呈报上述情形的奏折后,下谕嘉奖柴大纪、永福“办理此事,尚属迅速妥协,著交部议叙。”[10]
  张烈被会友抢救出险后,同一些天地会员,逃奔林爽文处,商谋起义。五十一年千一月初,总兵柴大纪北巡至彰化,理番同知俞长庚请柴留驻统兵镇压,柴大纪不从,仓皇回郡,遣游击耿世化领兵三百名,偕台湾府知府孙景燧赴彰化。彰化县知县俞峻派衙役杨振国往拘林爽文,随即查出林爽文曾“犯窃被获,系该役卖放”,即将杨振国收禁。十一月二十五日,俞峻与北路营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至大墩,离林爽文居住之庄还有七里,不敢前行,安营驻扎,谕令村民擒拿林爽文等人献官,如不捉拿,即将村庄焚毁,并“先焚数小村怵之”。被烧的村民并非会党,纯系无辜百姓。村民极端愤怒,“号泣于道”。“爽文遂因民之怨,集众夜攻营,”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全歼官兵,斩杀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和游击耿世文。林爽文乘胜进攻彰化。此时县城只有兵士八十人,根本无力抵挡。林率众于十一月二十八日晚上攻下县城,杀知府孙景燧、理番同知长庚、摄知县事刘亨基、都司王宗武、署典史冯启宗,十二月初一日又打下竹堑,杀巡检张芝馨。会众拥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驻彰化县署,建元顺天,以杨振国为副元帅,王作为征北大元帅,王芬为平海大将军。爽文以玄缎为冠,盘两金龙,结黄缨,自顶垂背,衣衮服,高坐于堂上,会众欢呼万岁。十二月初六日,林爽文又破诸罗,杀摄县事董启埏、典史钟燕超等,各地会众纷起响应,连破斗六门、南投、猫雾捒等处,杀县丞周大纶、陈圣传,郡中大震。台南庄大田也起于凤山。庄大田闻知林爽文起义后,与族弟大韭、大麦等号召庄民会众,椎牛歃血,造军器,树大旗,庄锡舍、王阮郭等亦各率众来会。庄大田自称南路辅国大元帅,或称定南将军、开南将军,数日之间,众至数万,于十二月十三日攻下风山县城,杀典史史谦,清军参将瑚图里匹马单枪狼狈逃去,知县汤大奎自尽。
  台湾府一共辖有四个县,台湾县为府治之地,附郭,凤山县在府城之南八十里,诸罗县在府北一百七十里,彰化县南距府城三百九十七里。林爽文占彰化、诸罗二县,庄大田据凤山,全府去了一大半,仅剩下台湾府城,犹如孤岛。林爽文于十二月初七日,水陆两路进攻府城,水路有船数百只,陆上有兵万余,连攻三日未下。二十七日,林爽文与庄大田再次合攻,亦未能得手,撤军暂退。一些广东移民居住的“粤庄”村民,以及一些泉州、兴化移民,纵众反抗林爽文、庄大田,“各书义民字样,共相守护”,并协助官兵作战,守住了鹿仔港,斩杀和擒拿了副元帅杨振国等重要首领。
  闽浙总督常青在未接到圣旨之前,已于十二月先后派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总兵郝状猷、副将徐鼎士、林天洛等将,领兵一万余名援台,于五十二年正月初陆续到达台湾府城及北淡水,原驻澎湖之兵亦于十二月十四日到台湾府。
  此时,增援台湾的清兵有一万三千余名,台湾本府有额设驻兵一万二千余,两者相加为二万五千余,还有广东及泉州等移民中支持清军的“义民”,人数并不少于天地会起义军。官兵军器远远超过义军,枪炮弹药皆比林爽文、庄大田部更为充裕,如果统帅调度有方,将弁奋勇,本来是会很快扭转战局的。但是,一则台湾额兵缺员太多,且极懦弱,再则更为重要的是主帅怯战畏敌。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虽然是将门之家,很早就袭封一等海澄公,历任衢州总兵、湖广提督、广东提督等职,但并末打过多少大战,此时又年老有病,更为胆小。任承恩虽系勇将总兵任举之子,却未能继承父志刻苦习武,“素不知兵”,不过一纨绔子弟。黄仕简驻府城,“卧病床榻”,仅派台湾总兵柴大纪北取诸罗,总兵郝状猷南取凤山,自己却长期拥兵坐守郡城。柴大纪率兵二千余名,在“义民”的支持下,于五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在外山部竹地方与会党交战,擒获将军廖东等人,二十二日又获军师侯辰、吴映、张请先等人及“番妇”八十余人,攻下诸罗县城。”郝状猷带兵三千余名,南出二十里即为义军拦阻,顿兵四十余日,才收复离府城仅八十里的凤山空城。任承恩于正月初到达彰化县属的鹿港后,观望等待,不敢进攻四十里外的林爽文家乡大里代军营。郝状猷因凤山县城空无居民,遂招民复业,庄大田乘机派遣会员混入城内,并于三月初四日起猛烈进攻。郝状猷虽统兵二千余名守城,但胆怯畏战,于初八日弃城而逃,遁归府城,凤山县城又落入义军手中。林爽文与庄大田分别率军攻打各地官兵和“义民”村庄,尽力截断府城与鹿港的联系,势力迅速发展。
  面对义军的强大攻势,水师提督黄仕简与陆路提督任承恩皆胆怯惧战,一个是“株守郡城”,另一位则静坐鹿港,又因二人官衔相当而互不相下,“彼此观望”,只是不时檄令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分率所部,前往堵御义军在各处的进攻,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疲于奔命。清军处于严重被动的局面。
  乾隆帝在批准常青派遣水陆提督赴台之后,既迫切盼望捷音,又有些担心。他于二月初一日得悉黄仕简于正月初四日抵鹿耳门、任承恩初六日到达鹿港的消息时下谕说:“此等么么贼匪,原不过一时乌合,现在黄仕简、任承恩督兵会合搜剿,自无难立时扑灭。”[11]但是,他又因黄、任俱系提督,恐其不能和衷共事协同征战,于二月初七日下谕,申斥黄、任二人,催促调任湖广总督的原闽浙总督常青渡台统辖全军。谕旨说:黄仕简、任承恩抵台已逾一月余,“何以至今尚未据奏报剿贼消息”,著传旨严行申饬。“看来黄仕简、任承恩全不谙事理轻重缓急,且彼此俱系提督,不相统摄,竟有互相观望之意,于剿捕事宜不能得力”。[12]
  不久,当他看到军事进展迟缓,分析其因时,愈来愈察觉出二人保命避战的真情,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降旨对二人多次斥责,并因其毫无悔改之意,而将其革职拿问。三月十四日他降下一旨:“黄仕简、任承恩始终贻误紧要军机,其咎甚重,必须拿问”。常青到台湾后,遵照前旨,先将二人摘去花翎,送回厦门。[13]过了七天,三月二十一日,他又下一谕:台湾林爽文等纠众滋事,“水陆二提督带兵分路进剿,并不亲临行阵,定期会攻,黄仕简株守郡城,任承恩安居鹿仔港,仅派委将弁等零星打仗,二人彼此观望,不思埋根首进,惟事迁延,致贼匪日久未就扑灭”。现据李侍尧奏称:“南北两路该提镇等,各有牵制,不免坐费时日”,著将任承恩解任革职拿交刑部问罪。[14]又过了六天,三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李侍尧奏述台湾情形,并抄录了海防同知杨廷理察帖。杨廷理禀称:“贼匪滋事以来,大兵仅属固守,皆以兵单难于远捕为辞,如彰化早经恢复,而任承恩驻兵鹿仔港,普吉保驻兵埔心庄,诸罗收复月余,而柴大纪驻兵城外,凤山复经收复,郝状猷分驻四门静守,黄仕简驻守郡城,以致贼匪各路啸聚。现在台湾之兵,统计一万三千有余,合之则多,分之则寡。”乾隆帝批示:“该同知所察各情形,早在朕遥度之中,可见兵力以分而见单,伊等贻误,实由于此。”著将黄仕简革职,拿交刑部治罪。[15]

三、庸帅常青株守郡城 全台危在旦夕
  从乾隆五十二年三月中谕惩水陆提督黄仕简、任承恩起,到十一月初福康安至台止,这八个月征剿义军的重担,是由皇上钦派的将军常青承担的。
  乾隆帝虽然低估了台湾林爽文义军的力量,但对台湾的局势仍然十分重视,很早就在人事安排上作了变动。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初十日,他降下一谕:现在水陆两提督业已渡台征剿林爽文,“逆匪自无难立时扑灭。惟是海疆重地,将来善后事宜,均须妥协筹办。”湖广总督李侍尧久任封疆,虽于军旅未娴,而办理地方事务,于轻重缓急事宜,较为熟练,著将李侍尧调补浙闽总督。湖广系腹地省分,且地方宁谧无事,常青自能胜任,即将闽浙总督常青调补湖广总督。[16]
  过了十八天,正月二十八日,他因黄仕简、任承恩均系提督,难以统摄,又降一旨命常青渡台督师。谕旨说:黄、任均系提督,体制不相上下,且水陆各有所辖,难以统摄。常青对办理善后事宜,不如李侍尧谙练,“而督率搜捕,则常青为优”,著常青待李到闽后,即亲自渡台,督率剿捕,[17]常青奉旨后,于二月二十二日至厦门,等待顺风,三月初抵达台湾府城。
  乾隆帝把尽快削平会党的希望寄托于常青身上,给其提供很多优越条件。四月初四日他接连下达三道重要谕旨,讲了四个问题。其一,授常青为将军,以福州将军恒瑞、福建陆路提督以期枚(由江南提督调任)为参赞,“俾事权归一,军威益振,蓝元迅奏荡平,绥靖海疆”。其二,严肃军纪,诛戮逃将。海坛总兵郝状猷统兵三千余名,系“派往南路剿捕大员”,收复凤山县城后,理应一面派兵,设卡防守,一面亲率将弁,征剿敌军,“乃安坐营盘”,既不能先事防御,又当闻听参将瑚图里被敌拦截之时,不即亲督弁兵前往接应,奋勇冲杀,反而畏敌退避,潜回郡城,官兵纷纷溃散,致使凤山县城又复失陷。“似此畏怯偷生之员,若不明正典刑,其何以肃戎行而昭军纪!”著常青将郝状猷在台湾郡城众将弁之前正法。参将瑚图里身系满洲,前当会党攻打凤山时,所统兵丁即为敌军冲散,本人仓皇骑马遁回府城,已有应得之罪,此次又畏惧敌势,潜行逃避,罪责难逃,著常青将其正法示众。其三,处治黄、任。黄仕简、任承恩贻误紧要军务,“均应按律即行正法”。但念黄年老有病,任承恩又系总兵任举之子,任举于金川用兵时阵亡,其长子又以救火得伤身亡,无有子嗣,任承恩亦无子,若将任承恩正法,则临阵捐躯的任举竟至绝嗣,二人均可免其一死,将黄仕简所袭一等公爵革去,令其长孙黄嘉漠承袭。其四,增派援兵。台湾现有援兵一万三千余名,常青又飞咨添调闽、粤、浙兵七千名。李侍尧等已调广东潮州、碣石二镇兵四千名。因浙兵“向来柔懦”,著停调,改派福建驻防满兵一千,代替浙兵,由福州将军恒瑞率领赴台。福建续调的二千名兵士,著蓝元枚统领。一共增派援兵七千名。
  在此前后,乾隆帝又连续下谕,指授用兵方略,勉励将弁奋战。他在三月二十七日降旨:若必待粤兵至台,始行进剿,则“竟须至五月,岂不旷日持久”。著常青将台湾现有之兵,“择其精壮者,亲身带至大里代贼巢,痛加歼戮,将首犯林爽文擒获,其余附从,自纷纷瓦解,固属甚善”。若台湾之兵“实不可恃,必须接济”,则待粤兵到后再进攻。[18]四月初一日,他又降谕给军机大臣,强调集中兵力征剿。他说:康熙年间进剿朱一贵,不及一月即成功,“盖由大兵会合一路,由厦门进攻,声威壮盛,贼匪望风胆落,故能一举歼灭”。此次黄仕简、任承恩系分路渡台,其余将弁又各由别途陆续起行,“已觉兵势稍分”。二人赴台后,理应会合:“厚集兵力,直捣贼巢,将首恶缚擒,余党自必瓦解”,乃二将仅派拨各将“零星打仗,四处堵御,以致贼匪从而生心,得由山径绕道蔓延,各处啸聚,官兵转为所牵制,兵分而力见单”,幸而敌军未施巧计,否则“岂不又蹈木果木之覆辙耶”?“著常青抵台湾后,即将各路官兵调集,会合一处”,“以期兵威壮盛,士气振奋,专力全赴贼巢搜剿,断不可又蹈黄仕简、任承恩故辄,轻分兵力,观望迟延,俾贼匪得以四散牵制,蒇事致稽时日也”。[19]
  过了两天,四月初三日,因李侍尧奏林爽文于家乡“掘壕放水,多筑土墙,安设炮位”,他又降旨:“贼党盘踞穴巢,以图并力固守,看其光景,别无他图窜匿之计,转可聚而歼戮,其事尚属易办”。但恐大兵云集,四路围攻,敌军计穷力蹙,窜入内山,致稽缓时日,著常青抵台后,“即将各路官兵调集,会合一处,拣派精锐,亲行带领”,直赴敌巢,“奋力围剿,务将首恶林爽文一鼓擒获,余党歼除净尽”,至于堵其后路,不使窜入内山,则责令柴大纪戴罪立功,“专力堵御”。若其能拿获首犯,不使余党一名漏网,则可宥其前罪,并录其功,否则惟柴是问。[20]不久,因常青奏请遣派曾经参加过战争的侍卫、章京前往带兵进剿,他于四月十三日下谕,派乌什哈达等八员即日起程,星驰前往。
  四月二十日,闽浙总督李侍尧之折到京。李侍尧奏称:凤山再失之后,“贼匪益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