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

第63章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63章

小说: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ㄒ才苫夭看蟛怂婢鞲А:罄吹氖率抵っ鳎〉鄣恼庑┮螅匝杆倩袷て鹆撕艽笞饔谩
  七月初一日,兆惠的奏折到京,呈报军情说:从听到喀什噶尔来投之人报告的消息以后,即领兵前进,先遣额敏和卓之子茂萨等驰往安抚城堡,查明地亩。喀什噶尔所属牌租阿巴特城伯克呢雅斯遣人来报:六月间,霍集占派人告诉布拉呢敦,将叶尔羌、喀什噶尔城堡焚毁,令回人迁往巴达克山,“我即闭城据守”。同日到达的参赞大臣阿里衮的奏折说:据俘获的回人廋默特供称:霍集占弟兄商议,“欲从巴迭克山路往痕都斯坦。”[21]乾隆帝谕告军机大臣,再次强调必擒二和卓,指示臣下说:“二城即定,而逆贼兄弟未擒,难云竣事。兆惠、富德自应穷追务获”。[22]第二日,他谕告军机大臣,进一步具体指出擒捉霍集占的办法。主要是三条,一是“迫袭最为紧要”,要紧急追袭。霍集占携带上万人口,夹杂有妇女儿童,行走不便,我军“马力有余”,容易追上。如果派兵堵截,迂回拦堵,要绕很多道路,将“徒疲马力”。二是“恩威井用”。逃人人多杂乱,“易生变乱”,我军前进时,遣人招抚,或施用离间,逃人“必自溃散”,“或有擒献者”。三是谕令巴达克山献送。巴达克山是一小部落,“断不能收养如许逋逃”,也不肯“自招罪累”。最后,他督促兆惠、富德“悉心奋勉,以奏肤功”。[23]
  兆惠、富德、阿里衮、明瑞等遵照帝旨,迅速前进,受到维吾尔族人员热烈欢迎,“经过村庄”,“沿途回人扶老携幼,道左跪迎”,“献牛酒果饵,情词恭顺”。闰六月十四日,兆惠率马兵三千名进入喀什噶尔,十八日富德领马步兵二千余名至叶尔羌,“各回人皆具鼓吹进羊酒迎以入”。两位将军“入城抚慰回众,令各安生业”,然后兆惠留驻叶尔羌,富德,明瑞等领兵追剿。[24]
  明瑞于六月下旬率兵九百名追至霍斯库鲁克岭,霍集占军六千余人“负隅固守”,清军不顾敌众己寡,“整阵奋勇鏖战”,长达三个时辰。回军大败,越岭撤退,死五百余人,“受伤遁走者无算”。随即富德与明瑞、阿里衮三队官兵会合,拣选四千人往追,七月初七日赶到阿尔楚山,霍集占将辎重妇女藏于安全地方,以精锐六千埋伏于谷口,而以疲弱兵士前来引诱清军。乾隆帝早就谕示明瑞“临阵须当慎重”,因此,清军“严阵为备”,富德以火器、健锐营居中,明瑞、阿桂(工部侍郎、副都统)为左翼,阿里衮、巴禄为右翼,别派奇兵、援兵各二队,“且以兵殿,如墙而进”。奇兵先夺取回军所据的左右两山,从上往下俯冲,回军“阵动”。清军三面进攻,再次以少胜多,追击二十余里,斩敌一千余人,获炮纛器械牲口无算。”[25]
  富德领兵乘势追剿,七月初十日行至叶什勒库勒诺尔,此系巴达克山界,山足有路,仅能容一骑通行,过一大岭,名叫和什珠克岭,两涯皆山。大和卓将家属安排在河西岭,战局不利即撤走。小和卓领兵万余据北山及迤东诸峰,准备决一死战。富德尾随回军,乘其未进入其他部落,先行分路堵截。富德先令阿里衮等由南岸趋西岭,自击东峰回兵,仰攻逾时未克,便选铳手数十名,缘山北岭往下俯击,阿里衮军亦从南岸山上以火器遥击山北回兵。山麓狭窄,回兵辎重家口拥挤堵塞,去路又被清军截断,无法逃走,人心惶惶。富德等将一面督军猛攻,一面命霍集斯、鄂对树回纛大呼招降,“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霍集占竭力拦阻,严禁部下投降,甚至手刃降者,仍无法阻止,“而降者益多”。清军共收获降人一万二千余名、军器二千余件,驼骡牛羊一万余只(匹、头),两和卓只好携带家眷和旧部四五百人匆忙逃往巴达克山。富德令阿里衮带兵追赶,自己随后策应,未能追上,遂遣使晓谕巴达克山部落献送大、小和卓。[26]
  乾隆帝得悉捷音后,既予以嘉奖,自将军到领队大臣,均交部从优议叙,侍卫、宫兵及阵亡受伤人员,俱送部议叙议恤,又责备富德未立急拣选精兵数百骑快马,穷追深入,致使二和卓逃入巴达克山。他严令富德行文晓谕巴达克山部落缚送二和卓,如若不献,即遣兵索取,一定要“剿绝根株”,天如寒冷,来年再行进征,并谕告军机大臣和有关臣僚,备办军需诸物及马匹,以供支用。不久,富德奏报:巴达山部部长素勒坦沙已遵将军之谕,击毙霍集占,生擒布拉呢敦,“但回部信奉经典,从无自擒族类转送与人之例”,如果将其擒献天朝,恐其他部落“必来滋事”,请求免送。乾隆帝不从其请,命兆惠、富德“克期勒兵向索”,如若该部违命,来年大举征剿,并于九月三十日、十月初十日两次敕谕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嘉其擒拿大、小和卓,“慕化归诚”,“具见恭顺”,“深用嘉悦”,讲述送献与否的利害关系,劝其“将霍集占兄弟俘馘以献”,定当赐以殊恩,使其“永荷无疆之福”。[27]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富德的奏折至京,呈报巴达克山汪素勒坦沙送献“霍集占首级,全部纳款捷音”。[28]霍集占、布拉呢敦弟兄掀起的大乱,终于被乾隆帝派遣的清军削平了,广大回疆重新安定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清高宗实录》卷574,页31、32。
  [2]《清高宗实录》卷581,页5、6、7、8。
  [3]《清高宗实录》卷581,页12、13。
  [4]《清高宗实录》卷585,页10…14。
  [5]《清高宗实录》卷587,页13;卷601,页31。
  [6]《清高宗实录》卷581,页14。
  [7]《清高宗实录》卷581,页29、34;卷582,页11、12、13、20;卷583,页1、2、16。
  [8]《清高宗实录》卷544,页26、27;卷555,页10、27;卷560,页26。
  [9]《清高宗实录》卷555,页12;卷557,页28;卷506,页6;《清史稿》卷51,《藩部世表三》。
  [10]《清高宗实录》卷554,页7、8;卷556,页6,卷558,页6。
  [11]《清高宗实录》卷571,页11、18。
  [12]《清高宗实录》卷586,页8、9。
  [13]《清高宗实录》卷593,页12;卷595,页8;卷597,页35。
  [14]《清高宗实录》卷591,页14、15。
  [15]《清高宗实录》卷591,页14、15。
  [16]《清高宗实录》卷591,页18、19。
  [17]《清高宗实录》卷593,页12;卷595,页8;《啸亭杂录》卷6,《平定回部本末》;《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
  [18]《清高宗实录》卷591,页17。
  [19]《清高宗实录》卷591,页19。
  [20]《清高宗实录》卷591,页20、21。
  [21]《清高宗实录》卷592,页1、2。
  [22]《清高宗实录》卷592,页2。
  [23]《清高宗实录》卷592,页3、4。
  [24]《清高宗实录》卷594,页1、2、22;《啸亨杂记》卷6,《平定回部本末》,《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
  [25]《清高宗实录》卷594,页1、2、22;《啸亭杂记》卷6,《平定回部本末》;《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
  [26]《清高宗实录》卷595,页7;《圣武记》卷4,《乾隆戡定回疆记》。
  [27]《清高宗实录》卷594,页22,卷595,页9…11;卷596,页3、9、10、13;卷597,页34、39;卷598,页22。
  [28]《清高宗实录》卷599,页23。
总结准、回之役 积极建设新疆
第三节 总结准、回之役 积极建设新疆

一、《御制开惑论》与《告成太学碑文》
  乾隆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定边右副将军富德呈报捷音的奏折送到京师后,乾隆帝十分高兴,立即下谕,宣示中外,封赏有功人员,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兆惠,加赏宗室公品级、鞍辔,授一子为三等侍卫;富德从一等成勇伯晋为一等靖远成勇侯,戴双眼孔雀翎,授一子为三等侍卫;参赞大臣一等公明瑞、阿里衮,赏戴双眼孔雀翎;参赞大臣舒赫德等官员,交部从优议叙;参战士卒赏给两月钱粮;叶尔羌等城兵丁赏一月钱粮。贝勒霍集斯伯克,抒其所见,尽心协助将军、大臣成功,加封为郡王品级,贝子鄂对伯克加封贝勒品级。
  第二天,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以西师成功始末,颁《御制开惑论》,晓示中外,十一月初五日,宣读《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这两道文书详细叙述了乾隆帝用兵准部、回部的原因、争议、效果及其基本过程,现将部分内容摘录于下:
  颁行《御制开惑论》之谕旨:“巴达克山素勒坦沙等归诚。逆贼霍集占授首,于办理回部因告成功,而乎定准噶尔全局亦于此大定。……而朕于颁师奏凯时,回念前事,转深祇惧,非仅为履满思谦之虚语也。准噶尔一部,久外生成,自我皇祖、皇考时,屡兴挞伐,未既厥绪。前杜尔伯特车凌、车凌乌巴什等方款关内附,在庸庸无识之徒,生际升乎日久,方皆狃于便安,谓可拒而不纳,殊不思堂堂天朝,抚驭方夏,……岂有俨然视如敌国,至不敢受其降人之理。……且上苍赐祚垂禧,予以经画边陲之事,俾朕继述我祖宗未竟之志事,而朕敢惑于浮议,不勉思敬以承之乎。今统计用兵,不越五载,内地初不知有征发之劳,而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如左右哈萨克、东西布噜特,及回部各城,以次抚定,现在巴达克山诸部落,皆知献俘自效,捧檄前驱,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事,即朕始愿,亦不敢望其遂能至此也。此番遐方绥靖,我将军、参赞,以及一介执戈之士,无不得娴行阵,于国气人才,深有裨益,然非朕力为振作,信赏必罚,以淬励之,其谁不畏难苟安,而坐希无事之福乎。今即饮至告功,而日有万机,宵肝畴咨,又何能自释敬事之怀,有一日之可逸者,即前此军务方殷,运筹乙夜,曾不废令节燕响之文。……”[1]
  乾隆帝的这两道文书,是其对五年之中用兵准、回二部的基本总结,主要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勇于进取,坚主用兵。乾隆帝再次重申,对准、回二部必须征讨,原因有二。一是杜尔伯特三车凌来归和阿睦尔撒纳降顺,需予安排,身为堂堂天朝之“天下共主”的大皇帝,岂有畏惧准部小汗达瓦齐而拒受降人之理。二是准部之事乃皇祖、皇考“未竟之志事”,不办妥此事,无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无法安定西北局面,消除危害社稷的隐息,也不能洗雪和通泊惨败的耻辱。
  其二,浮议屡起。从一开始考虑征准之日起,庸臣反对用兵的“浮议”就不断发生。一征准部,号称天朝人才济济的八旗满洲王公大臣,除大学士傅恒一人赞同帝意外,余“皆畏怯退缩”,反对用兵。阿睦尔撒纳反叛后,又有“无识之人”认为“此事原不当办”,既办复生变,“何如不办”,直到阿睦尔撒纳“已败死俄国时,异议仍起。甚至到了嘉庆以后,一些不谙掌故的官员,仍以乾隆帝开辟新疆岁增兵饷三百万两的错误说法,对此加以贬词。
  其三,因势利导。乾隆帝一征准部时,本来只想在擒获达瓦齐后,将厄鲁特的绰罗斯(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四部分设四汗,按喀尔喀四部之例,实行扎萨克制,不屯驻官兵,不派驻将军、大臣,不料,阿睦尔撒纳谋当总汗,兴兵叛乱,因而在二征准部时,改变了原来的设想,筑城驻兵,屯垦田地,设置将军、大臣,招民入居。对于天山南路的辽阔回疆,乾隆帝最初也仅是想沿袭其臣服于准汗的旧制,收贡赋,仍让伯克管辖回城,谁知大、小和卓拒帝拒抚,忘恩为乱,遂于平叛之后,加强对回疆的管辖,设官驻兵,辖治伯克。乾隆帝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新的方针、政策,对新疆的开发,起了重大作用。
  其四,亲理军务。兴兵以来,五年内乾隆帝日夜操劳,军务繁忙时,“运筹乙夜”,举凡用兵与否,征讨方针、政策与策略,将帅的任用,粮饷、马匹、器械的筹备和运输,等等,他都一一过问和决策。仅《清实录》所载关于用兵的上谕,就有几百道。
  《圣武记》总论清帝指挥征战时写道:“前代方略专持本兵,我朝悉禀庙算。羽檄交驰,立时批答,虽午夜必起披览,召见军机大臣,指示曲折,万里如禁闼。”[2]这段评述正可作为乾隆帝亲理军务的最好写照。
  其五,赏罚严明。五年之中,大批官将浮沉消长,虽然不能说乾隆帝的惩奖完全正确,无一差错,但他确实对此极为重视,敢于惩治劣帅庸弁,敢于擢用猛士勇将,基本上作到了赏必信罚必严。绿营兵高天喜,以军功陆续升为保宁堡守备,二十二年随参将迈斯汉往援副将军兆惠,风雪道梗,单骑往探,奋欲赴援,为迈斯汉所阻,帝知其情后,诏革迈斯汉职,以高代为参将,第二年升至西宁总兵,授领队大臣,年底战死黑水营。乾隆帝闻悉,赋诗悼惜,赞其为绿旗中第一人,图形于紫光阁,亲书赞同说:“爪牙之将,用不拘资,感予特达,授命何辞?百战百进,义弗旋踵,怒则血赤,是为血勇。呜乎!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听磐声,则思死封疆之臣。”[3]富德以一贯奋勇冲杀,十余年内,由护军升至定边右副将军,兼任都统、尚书、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封一等靖远成勇侯,图形紫光阁。兆惠因两次被困,坚守出围,征服回部,五年之内,由办理粮运的侍郎荣任定边将军,升为尚书、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协办大学士,封一等武毅谋勇公,加宗室公品级,图形紫光阁,后配享太庙,其子扎兰泰娶高宗第九女和硕和恪公主,授额驸,袭爵。对怯战畏敌、因循苟且、贻误军机之人,乾隆帝严加惩治。五年内,他先后逮问定西将军、一等公策楞、参赞大臣玉保、定西将军永常,将定边左副将军、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二等公哈达哈与定西将军、尚书、协办大学士、二等公达尔当阿革职削爵,罚充披甲,诛死靖逆将军觉罗雅尔哈善,勒令参赞大臣、都统、二等公哈宁阿自尽。这对严明军纪,激励将帅和三军官兵,增强军队战斗力,克敌取胜,起了重大的作用。
  其六,建树殊勋。乾隆帝非常高兴而且十分得意地说,用兵准、回获得了极大的胜利,建立了丰功殊勋。他在《开惑论》中写道:“两大部落,不为不强,周二万余里,不为不广,五年成功,不为不速。”他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辛苦五年,实现了父祖未竟的志愿,安定了西北局面,消除了产生大的变乱的基础,扩大了版图,节省了巨量军费,实为全胜,实为殊勋。

二、设官建置驻兵屯田 新疆迅速发展
  乾隆皇帝上述关于用兵准、回之成效的评论,大体上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清政府统一了天山南北广大区域,为开发大西北、促进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但是,事情并没有完,这一伟大事业刚刚开始,不能半途而废,因此,紧接着,乾隆帝又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为建设、巩固大西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早在战争进行中,就确定了对待准、回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