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帝对郭一裕的这样处理,是颇为谬误的。恒文之罪,不在于其购金制造金手鑪以备进贡,贡品奢侈,不过遭帝斥责而已,构不成大罪。恒文之所以被定为有罪,是因其藉买金为辞,勒派属员短价购买,藉此牟利,以及纵容家人收受门礼纳取贿银,是犯下了贪婪之罪,而不是进贡之罪,进贡不能定罪。这一点,乾隆帝不会不知,他曾多次因臣僚进献贡品奢侈豪华而拒收其物,降旨训诫,也不过是训诫而已,并未将此定为大罪革职严审。前述谕旨也列举了郭一裕奏进银一万两之事,亦仅仅予以申斥,并未将郭革职惩办。作为封疆大臣,郭一裕是不应该以进献厚礼来博取皇上欢心,但此仅系作风欠妥的问题,应予严斥,可是不宜以此来定其罪。更重要的是,郭一裕是因参劾恒文之罪,而被恒文供出商制金鑪之事,即使此事属实,也不能说郭一裕是“行险取巧”,“先发制人”,有意陷害恒文,最多不过是做法欠妥、欲贡重礼取悦皇上而已,谈不上犯了什么大罪。权衡主从轻重,是郭一裕参劾恒文之后,才查明任至总督大臣的恒文,竟是一个赃私累万的大贪官,应当说郭是立下了一大功,对整顿吏治颇为有益,为民除去了一个大的吸血鬼,为朝廷清理出一个奸臣,应予重重奖赏。可是乾隆帝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竟紧紧抓住恒文供称与郭商议制造金手鑪一事,大做文章,一再下谕,吹毛求疵,连捐银万两的老账都翻了出来,硬将郭说成为有意陷害总督的奸诈小人,还罢其巡抚之官,责令钦差尚书严查其贪婪苛民之事,好象不将郭一裕定成贪赃枉法的赃官,难解心中之恨。虽然他曾专门辩称此举不是偏满轻汉,斥责外人所说:“郭一裕以汉人参满洲,是以两败俱伤”之言是“谬误”的,[33]但揆诸上述谕旨,很难使人信服,他的这番辩解,显然是软弱无力的。
也许乾隆帝逐渐意识到此举有些欠妥,因此于下谕罢免郭一裕之职后的第四天,七月初五日,他又下一谕说:前因郭一裕供称制护购金时是“照数发价”,但此外有无赃私,难以置信,故谕令刘统勋“据实穷究,如应查封,即将伊任所查封”。刘统勋奉旨后,应秉公查办,如郭不能洁身自爱,贪污不法,亦如恒文之负恩,自当将其家财查封,请旨治罪。若无此情,“而因朕已降旨,遂有意苛求,遽将伊任所货财封禁,则是全不识事理之轻重矣。此事关于政体官常者甚大,必虚公研究,方能情罪允当”。[34]
乾隆帝虽想作些调整,欲图略微减少一点压力,让钦差大臣审案稍稍公正一点,但大臣皆知帝意,哪能拟议公允。八月初,刘统勋之折到京。刘奏称:奉旨查审郭一裕二案,“讯明郭一裕诈伪贪鄙款迹,按律拟流”,并请查封郭之家产。照说,刘统勋还算办事较公之臣,他虽接到令郭解任对其严审之旨,拟议意见不能不受谕旨约束,相当苛刻,但在查证问题时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没有严刑逼问诱供逼供,没有硬给郭栽上莫须有的赃银巨万的大罪,并如实上奏。乾隆帝于八月初四日下谕拒绝其议说,郭一裕与恒文,各有应得之罪,而轻重不同。恒文赃私累累,众证确凿,家产自应查封,以惩贪黩,而郭一裕不过交属员代买物件,短发之钱不及百金,更有将原物退还者。即其令属员修造花厅,亦只数百两,较之恒文,情罪亦应有所差别,若一律抄家,“殊不足以服其心”,已传谕定长,将郭赀财照旧给还,不必查封。[35]
二十二年九月十二日,乾隆帝下谕,列举恒文、郭一裕之罪,勒令恒文自尽,革郭之职,发往军台效力。他说:根据刘统勋、定长的查审和上奏,恒文令属员买金,短发金价,巡查营伍,纵容家人勒索门礼等款,“俱属确实”,恒文任所赀财多至数万两。恒文并非素封之家,其历任封疆不过二三年,养廉银除用于一岁公用及往来盘费外,“即极为节啬,亦何能若是之多,是其平日,居官之簠簋不饬,不待言矣”。昨刘统勋面奏,尚认为恒文之败检,皆由于家人恣横所致,“其意似为恒文卸罪者,此则所见非是”。恒文果以洁清律己,奴仆下人焉敢如此肆行无忌。况且勒索门礼即系家人所为,而购金短价,受属员馈送,“岂亦家人教之耶?”恒文深负朕恩,情罪重大,若“曲为宽宥,其何以伤官方而肃吏治!”著派侍卫三泰、扎拉丰阿驰驿前往,于解送所至之地,即将此旨宣谕,“赐令自尽”。郭一裕为人,“本属庸鄙”,前岁曾面奏愿捐养廉羡余银一万两,到滇后又有购金制鑪之举,“惟以声色货利殖产营运为事”,深忝封疆之任,但其在官,尚不致如恒文之狼藉,同系购金,发价并未短扣。郭一裕著革职,从宽发往军台效力,“以为大吏鄙琐者戒”。[36]不久,又以署云贵总督定长请免于处分署玉屏县知县赵沁等十五员,因其系被恒文之家人赵二等勒索银两,并复自首,不必革职罢官,而下谕斥责其非说:上司家人需索属员,例有明禁,该知州、知县等官员,果能持正不阿,则应一面锁拏需索的家人,一面据实禀闻上司,听其惩治,即或上司袒护家奴,地方官可直揭部科,据情详查,对“如此大有风力之员”,“朕不但加意保全,且将召见而擢用之矣”。乃赵沁等官,始则被恶奴勒索,甘心贿送,及至恒文败露之后,经署督行文饬查,始行报出,焉能藉称自首得免吏议不至去任?赵沁等十五位官员,俱著交部察议。[37]不久吏部奏准,赵沁等十四员降一级留任,其余永昌知府佛德、临安府知府方桂等三十八人亦分被惩罚。
恒文、郭一裕之案,至此总算了结了。恒文、郭一裕二人,原本企图贡献珍品取悦于帝,不料弄巧成拙求福得祸。恒文因此而丑迹败露,从一个飞黄腾达的治政能臣、从一品大员,一变而为赃私累累、声名狼藉、违法致死的大贪官,人死家破又财空。
郭一裕险被定为污吏,儿经周折,最后被皇上定为庸鄙奸险投机取巧之小人,革职罢官,发往军台效力。
乾隆帝严惩恒文,拒绝刘统勋宽免恒文罪过之议,以及处治馈送总督贿银的赵沁等十五位州县官员,以惩贪风,肃吏治,是十分正确的。只要是贪赃横行,违犯国法,就应加以制裁,哪怕恒文是贵为总督的满人、蒙帝擢升的能臣,也不能逃漏于法网之外,而被按律处死籍没,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对郭一裕的发落,却甚为不妥,颇欠公允,这样一来,恐将使汉官缄口,不敢弹劾满员大臣,以免两败俱伤,自身遭受横祸,其消极的影响,不宜低估。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或者出于其他的考虑,乾隆帝于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下谕说:郭一裕之派属员买金,虽亦不能算是无罪,但恒文之事,实由郭一裕举发,郭前在部呈请赎未准,恐将来各省督抚有贪婪之事,“同官以事相干涉,惧于己有碍,转不据实入告,将无由发觉,其何以明国宪而儆官邪耶!”郭一裕著加恩准其纳赎。[38]数年以后,帝赐予郭一裕三品衔,授河南按察使。这样一来,总算作了一些调整和修改。
五、山东巡抚蒋洲贪婪命丧法场
乾隆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乾隆帝连下二谕,命督修山东运河工程的刑部尚书刘统勋前往山西,查审移任山东巡抚的原山西巡抚蒋洲之贪污案件。他在谕中讲道:据山西巡抚塔永宁奏,蒋洲于山西任内,侵用帑银二万余两,升任时,勒派全省属员弥补,并卖寿阳县木植赔补,“此事实出情理之外,为之骇然”,必须彻底清查。查审此案,非刘统勋不可,著刘统勋即传旨,将蒋洲革职拿问;带往山西,并塔永宁劾疏内提到的杨文龙等人,一并严审定拟具奏,其任所字迹赀财,一并查明奏闻。[39]
乾隆帝所讲看过奏疏后“为之骇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案犯蒋洲既非小小七品芝麻官,而是从二品的封疆大吏山西巡抚移任山东巡抚,又非寒门小户贫寒乡民,而是书香门第宰相之子。蒋洲之父蒋廷锡,是云贵总督蒋陈锡之弟,工诗善画,以举人、进士供奉内廷,事圣祖内直二十余年,任至内阁学士。廷锡更受到世宗的赏识和提拔,六年之内,由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晋户部尚书,兼领兵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兼领户部,并蒙授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雍正十年病故,谥文肃。廷锡政绩卓著,秉公执正,史称其“明练恪谨,被恩礼始终”。蒋洲之兄蒋溥,雍正七年由举人、进士、庶吉士,直南书房,袭世职,十一年授编修,四迁任内阁学士。乾隆五年蒋溥授吏部侍郎后,历任湖南巡抚、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兼署吏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兼领户部,身任要职近三十年,颇有建树,政绩显然。蒋洲就是凭藉父兄之势及皇上对父、兄之恩宠,由一个小小主事很快就累擢至山西布政使,乾隆二十二年又升任山西巡抚,于同年七月移任山东巡抚。一家之中出二相,四十年的高官要职,姑且不说侵吞帑银、科索民财、收受贿银,就是正额薪俸、养廉,皇上恩赐,属员献纳,督抚馈遗,门生敬奉,等等收入,为数也十分可观,这样富豪高贵的家庭,怎会出现贪官污吏?父、兄皆系科甲出身,任至大学士,自应正身律己齐家,严教子弟,其子、其弟怎能丧失廉耻见利忘义?所以,乾隆帝不禁为蒋洲之贪婪而“为之骇然”!
过了十一天,十月十六日,乾隆帝再谕军机大臣:据塔永宁奏:蒋洲任内,一切舞弊纳贿之事,皆其幕友吴姓及管门家人黄姓、马姓等从中经手,已密咨山东署抚,提犯人解送山西,等语。吴姓诸人均系此案要犯,著传谕山东巡抚鹤年即速严拿,委员解晋,交刘统勋归案严审,务该委员严加防范,迅速解送,勿使该犯逃脱,或畏罪自戕。
经过思索,乾隆帝感到问题不只是蒋洲一人,便着手新的审查。第二夭,十月十七日,他又谕军机大臣,讲了四个问题。其一,蒋洲藉端诡辩。据刘统勋奏,蒋洲供称:因修理衙门,多用银两,以致亏空,等语。外间亦有如此议论者,此话究未可信,修理布政使司衙门,需费即多,何至用银二万余两!显系藉端捏饰。其二,查审明德。巡抚明德与蒋洲共事较长,两署仅一墙之隔,蒋洲如此侵公亏银狼藉,明德岂毫无所知,何以并未上奏?恐其中必有缘故。即使诿诸于不知,而藩司侵吞帑银如此之多,犹一无闻见,“巡抚所司何事耶?”著传谕刘统勋、塔永宁一并详细查察,明德为何如此庇护?务得实情,据实陈奏。其三,追查拖穆齐图。蒋洲供内,又有拖穆齐图欠银三千两之话,看来拖穆齐图为人亦甚不妥。其在山西,养廉银颇多,为何去任起程时,又须蒋洲为之担承至三千两银?“种种情节,俱当悉心研究,使水落石出,毋得草率完结”。其四,严防蒋洲自戕。刘统勋现正带蒋洲前往山西,途中需要速行,不可久稽时日,更应留心防范,勿令其畏罪自戕。[40]
随着审查蒋洲案件的深入发展,又发现了新问题,这就是山西省贪官污吏太多,吏治十分腐败,必须大力整顿。十月二十六日,刘统勋、塔永宁呈报查讯情形之折到京,二人奏称:平定州知州朱廷扬侵亏帑银二万余两,守备武琏侵亏营银一千余两。乾隆帝于这一天连下四道谕旨。第一道谕旨着重讲彻底清厘贪官污吏。他说:朱廷扬侵银二万余两,武琏亏银一千余两,“由此类推,其恣意侵蚀而未经查出者,更不知凡几,该省吏治尚可问耶!”乃塔永宁奏称,若遽行盘查,恐通属惊慌,必致贻误地方政务。此话不免有畏首畏尾之意。且据刘统勋、塔永宁另折所奏蒋洲案内道府勒派情节,于杨龙文(冀宁道)署内,“查出派单一纸”,太原府知府七赉连名作札,向各属催取,“明目张胆,竟如公檄,视恒文之授意派买,更有甚焉。此致各属中之素有侵亏者,皆无所顾忌,如朱廷扬、周世紫,皆盈千累万,此又与蒋洲之勒派无涉。吏治至此,尚不为之彻底清厘,大加整饬,何以肃官方而清帑项!”此等劣员,被勒索银两者情尚可原,可如滇省被勒之员例子处理。至子杨龙文、七赉、朱廷扬等人,则罪无可逭,“塔永宁何所瞻顾而为此调停之奏耶!”七赉著革职拿问,交与刘统勋一并严审究拟。著刘统勋会同塔永宁,“严行查办,不得稍存姑息”。[41]
第二道谕旨宣布将原山西巡抚现任陕西巡抚明德革职拿问。他说:据刘统勋等人奏到,晋省州县中,侵亏库银,竟有至盈千累万者,“是该省风气,视库帑为可任意侵用,已非一日”。明德身为巡抚,察吏是其专责,乃一任属员侵帑营私,至于此极,实为深负委任,著即将明德革职拿问,解赴山西,交刘统勋审拟具奏,其任所货财,立即查封。[42]
他在第三道谕旨中说:山西平定州知州朱廷扬亏帑银二万佘两,山西巡抚已行文直隶,查封其家产,但闻知该犯原籍系浙江绍兴人,可传谕杨廷璋(浙江巡抚),速即访察该犯居住地点,将其所有资产严行查封,以补帑银,不得稍有泄漏,以致其家藏匿寄顿。
第四道谕旨,是命刘统勋、定长对明德“秉公严讯,不可稍为回护”。其蒋洲案内各犯及现在查出侵亏帑银的官员,“一并令刘统勋等彻底清厘”。所有各犯监禁于晋省,均须留心防范,严行看守,倘有松懈,令其自戕灭口,不得明正典刑,则有关人员罪责难逃。[43]
过了三天,十月二十九日,乾隆帝再谕军机大臣,令速结蒋洲之察。他说:蒋洲勒派属员,弥补亏空,及将寿张县木植卖银补款之案,刘统勋已于杨龙文署中查出勒派银数清单,并于经过各州县中提取了七赉等人连名书札,此事已确有证据,只要审讯蒋洲、杨龙文、七赉三人,即可速为审拟,具奏正法。至于山西通省亏空之事,已降旨命刘统勋会同该抚查办,此乃在蒋洲勒派本案之外,不妨于蒋洲案完结之后,再详悉办理。
又过了五天,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乾隆帝下谕,宣布对蒋洲一案的处理意见。他说:蒋洲乃原任大学士蒋廷锡之子,由部属擢用,任至巡抚、布政使,不思洁己奉公,乃恣意侵吞亏空帑银钜万,又复勒派通省属员,以为弥补之计,“其贪黩狼藉,玷辱家门,实出情理之外”。杨龙文身为监司,曲意逢迎上司,侵帑勒派,不法已极,其情罪实无可宽宥。蒋洲、杨龙文俱依拟即行正法,以昭炯戒。七赉作札催取,但以知府迎合司道,较杨龙文罪稍轻,著依拟绞监候,秋后处决。其余应行拟罪议处各官,仍命刘统勋、塔永宁逐一查明,分别定拟具奏。明德收受蒋洲及各属古玩金银等物,已降旨将其革职拿问,解赴山西,命刘统勋审明定拟。拖穆齐图与蒋洲结纳关通,携取蒋洲古玩,收受银物,“甚属贪汙无耻”,著革职拿解来京治罪。“山西一省,巡抚藩臬朋比为奸,毫无顾忌,吏治之坏,至于此极,朕将何以信人,何以用人!外吏营私贪黩,自皇考整饬以来,久已肃清,乃不意年来如杨灏、恒文等案,屡经发觉,而莫甚于蒋洲此案,若不大加惩创,国法安在!联为愧愤!”[44]
蒋洲勒派属员之案,至此告一段落。此案本系追查布政使蒋洲勒派属员银两,弥补亏空,不料,案情不断发展,牵扯到巡抚、按察使,涉及监司、知府,并从而查出了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