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坝-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阳县城西迁至双江镇。西区地势较为平缓开阔,布局也不赖。东区街道分层迂回,状如巫山新城。我从一街区走阶梯直奔三街区,竟有近千级台阶,爬出—身臭汗。不过登上县城制高点纵目四顾,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倘若不修三峡大坝,云阳人做梦也想不到能修这么漂亮的新县城,住上这么宽敝明堂的楼房。库区人说起住,总抑不住心头的激动与骄傲。
忠县新城也是后靠。旧貌已换新颜,新修的长江大桥与新城联成一体,显得异常娇妍。
开县是刘伯承的故乡,原本不在移民搬迁之列,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期间,压根没人想过躲在万州大山背后的开县会受淹没影响,而且是全淹全迁县城。这个县境内有条支流注入长江,系三期水位淹没城市。有关专家曾拟定“小江防护方案”,打算筑坝拦江,将开县保护起来。该方案后因投资巨大且效果未必理想而放弃。这样一来,时间就耽搁了好几年,移民工作无论是内安或者外迁都严重滞后,新城规划和建设亦紧锣密鼓与三期水位争抢时间。好在开县领导班子得力,诸多大事急事难事都已稳妥解决,现新县城建设己近尾声。
丰都鬼城名山镇亦是全淹县治,现己乔迁至江南。多少年阴间与阳界混杂,如今总算是“人鬼”脱离了。
万州老城与新城宛若“楚汉鸿沟”,径渭分明。淹没线下的旧城低矮破旧,显得丑陋不堪。二马路一带码头及街区楼堂馆所,早被夷为平地……
总而言之,三峡库区二期水位线下的所有建筑物全都成了废墟(严格讲,是干净的空地)。所有的厂矿企业均已“关停并转”或搬迁新址;所有的居民全都搬入新居;所有的垃圾场、坟地、污水池及下水道均进行全面消毒清理;重点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实施抢救性搬迁、发掘……就连库区珍贵的植物种群,也千方百计予以保护。
旧城的消逝,迎来了无数个靓丽新城的诞生。
对库区人民而言,这确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建筑学专家称,就区城建而言,这新老过渡,一跃跨过了半个世纪!
但记者在羡慕库区新城的同时,也在内心发出感叹:为什么库区各县市的新城,竟象是一个妈生的孩子,模样儿都差不多呢?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外在美和内在品质,亦即特色和风格。库区各县的老城老则老矣,却各具特色,令游人印象深刻,久难忘怀。而今的新城,能给游人留下什么呢?
说它洋气,比不过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讲它土吧,却分明有若干条新街和标志性建筑。
看来,现代化既创造美丽与欢乐,也生产平庸和制作诸多无法修改的败笔。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txtsk
三峡,以迂回曲折的西陵峡,姿态秀丽、妩媚动人的巫峡,悬岩壁立、雄伟险峻的瞿塘峡,著称于世。
而三峡游览区,其范围便囊括整个库区,即“高峡平湖”这个大区域了。“平湖”两岸,除了许多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
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诗林画廊,定会如醉如痴,留连忘返。
扫描:三峡文物知多少?
三峡库区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呢?
经国务院三峡建委会审批的保护项目,有1087个(重庆库区752,湖北库区335),其中地下发掘项目723个(重庆段506,湖北段217),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64个(重庆246,湖址118)。
涉及135米淹没线下的文物保护项目共有723个(重庆435,湖北288),其中地下发掘项目468个(重庆276,湖北192);地面文物保护项目255个(重庆159,湖北96个),搬迁保护项目32个(重庆31个,湖北北1个),留取资料项目124个(重庆63,湖北61)。
地面文物古迹:
秭归屈原词、新滩古民居;
巫山大宁河古栈道,大昌古城;
奉节永安宫,白帝城和位于瞿塘峡口的粉壁堂;
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和丁房阙;丰都鬼城等。
古文化遣址有四处,它们是:
巫山大溪遗址(新石器时代);
大昌西坝遗址;忠县甘井口和甘井中坝子遗址;
巫山二处早已发掘,忠县二处近年也已实施抢救性发掘。湖北库区古遗址和墓葬,包括三峡坝址中堡岛,均已发掘完毕。
此外,有两处重点水下文物:一是云阳龙脊石,—是涪陵的白鹤梁。前者乃历代诗文书画题刻,后者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的水文博物馆。
此外,据统计的较重要地面文物还有:
古栈道5处;
石刻、题刻56处;
摩崖造像5处;
古建筑19处;古塔3处;
古庙寺院19处;
古桥17处。
地下文物较重要遗址有58处,墓群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草堂古人类化石点,属三峡库区淹没的唯一一处化石点。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后,哪些文物古迹将被淹埋呢?
从下往上说,重点文物古迹有: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牌坊和屈原祠;
重庆巫山境内的孔明碑、大宁河古栈道;
奉节县永安宫(刘备托孤)遣址、孟良梯、瞿塘峡口的粉笔堂;
云阳张飞庙、龙脊石;
忠县石宝寨和汉代无名阙;
丰都鬼城东岳殿;涪陵白鹤梁……
将会被淹没或部分受淹,但可采取挽救或补救措施的重点文物古迹有:
秭归屈原祠,它已是二次搬迁,葛洲坝蓄水时搬至现址,原考虑的是三峡150方案,现要按175方案第三次搬迁至秭归新县城凤凰山。
巫山县大昌古城,亦计划择址部分复建;
瞿塘峡口的粉壁堂,已实施部分切割,在新址复原;
云阳张飞庙业已拆迁,在新址实施“克隆”;
忠县石宝寨十二层塔楼,其底层约为165米,顶层为210米,现已拟定小围堰保护方案,使其在175水位不受影响;
涪陵白鹤梁现亦拟定水下保护方案(就地采用金刚罩覆盖,罩内注水减压);
其它诸如忠县丁房阙、秭归屈原故里牌坊、丰都东岳殿等,虽将被淹,但均可随着新城的建设而搬迁……
难题:众多文物如何保护?
19972001年,三峡建委会己累计拨付重庆市和湖北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经费23894。36万元。两省市与项目承包单位共签合同400多项,合同金额15000多万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峡工程建设,给我国文物保护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为众多的文物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近10年来,全国20多个省市70多个单位的文物专家和科研人员,10多所高校的教授和青年学子共千余人云集三峡,满腔热忱地投入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截止目前,库区地下文物考古发掘面积己近百万平米。这个数据是惊人的。我手头有一份重庆1996年前60年库区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该资料上汇总的发掘面积使人不敢相信:1万平米。你看,6年多时间与60年,1:100。
1:100,客观反映出库区文物考古发掘工作的窘境:时不我待,必须与即将上涨的江水分秒相争!
据1997年以来的资料,库区共发掘60多处古遗址,其中40处乃旧石器时代遗址,14处还保留着原生地层。在丰都县高家镇居然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露天石器制作工场和古脊椎动物化石点,此乃惊世之举。有专家叹曰:它使距今10万年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清晰可辨,亦使三峡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区变成我国旧器时代考古之富集区,从而打开了另一部堪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媲美的长卷!
考古工作者在忠县古遗址还发现了比著名的大溪文化更早的文化——甘井沟文化,它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已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融区。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发掘,为世人揭开了战国时期以前的“巴人之谜”:从已知夏商至西周时期的巴人遗址和墓地,发现了大量巴人建筑、冶金制造、窑业遗址,使巴人文化从夏商、西周至战国,形成了一个不间断的完整序列。
如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巴人就是三峡地区的先民。
据初步统计,近几年三峡库区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物数量非以千计万计,而是将达到30万件之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物世所罕见,堪称国宝。如在巫山新县城建设中发掘的一件东汉“鎏金四神铜棺饰”,被奉为国家一
级文物。
专家评说三峡文物十大价值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关于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的几点说明》中提出,三峡文物具有十大价值:
1、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含14个难得的未被扰动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包括罕见的丰都高家镇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露天石器制作工场。许多遗址中含大量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特征的大型砍砸器、刮削器,是解决我国旧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地区。
2、8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解决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至三峡以西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文化系统分界线的关键地区。
3、100多处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包括夏商周时期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和战国晚期至秦代前后的巴王墓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
4、数十处可说明楚、秦文化进入三峡地区历史过程的遗址和墓地。楚文化大致在西周中晚期时已进入西陵峡地段至秭归一带,春秋战国之际则达到忠县一带;秦人在公元前278年攻下楚国郢都时,占有三峡全境。
5、470余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包括汉代鱼复县和朐忍县县城,是说明中原文化和当地巴文化如何逐渐融合的重要地段。
6、6处古代枯水题刻和数十处宋代以来洪水题刻组成的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水文记录长廊,其中的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7、两处东汉石阙和数十处唐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有些是著称于世的珍贵艺术品,有些可说明当地的重要历史情况。
8、结合三峡自然风光特点的近300处明清建筑物,包括庙祠、民居、桥梁等,是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的荟萃点。
9、古代的栈道、纤道等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迹。
10、大量土家族等民族民俗文物,是四千年来巴文化等遗痕延续至今的活化石。
10年:三峡地下文物保护一瞥
从1997年起,由国家文物局协调,在湖北省、重庆市移民、文物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全国数十家考古科研机构进驻库区开展地下文物的勘探、发掘等工作。截至2006年底共计有80个单位、千余名专业人员直接参与了三峡库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总计承担地下文物保护项目676项,完成勘探面积11,411,708平方米,发掘面积1,738,677平方米。
十年,弹指一挥间。
伴随着一系列的新发现,冲击和更新了学术界的认识,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
据我所知,旧石器时代考古是三峡地区的最薄弱环节。尽管曾有过“巫山人”的惊世发现,但有关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存却难以得到确认。近年的大规模发掘为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构建提供了可能。通过高家镇、烟墩包、横路以及冉家路口等一系列旧石器遗址的发掘,三峡地区已基本确立起自距今15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年代框架,为当地旧石器中晚期文化的演化发展,以及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提供了比较详实的物证。特别是沿江旷野型遗址和以砾石石器为基本特征的峡江旧石器所反映的面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内涵和认识。
新石器时代考古在三峡库区,以往的发现多限于瞿塘峡以东地区,人们所了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基本是以江汉平原为核心考古学文化的边缘。通过规划阶段发现的老关庙、魏家梁子等表现峡江地区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野。1997年以来的大规模发掘,在把研究者的认识继续深化的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年代上,瞿塘峡以西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已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年前,已知类似丰都玉溪遗址下层那样的遗存在库区并非孤例,而其所表现的与江汉平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确定了库区新石器时代基本贯彻始终发展趋势。此后的大溪、屈家岭等不同阶段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基本延续着这一态势,巫山大溪、丰都玉溪坪、万州苏和坪等遗址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奉节老关庙、忠县中坝、哨棚嘴等一系列遗址所展示的面貌反映出库区新石器时代较强的地方特点,文化联系的走向一改注重东部江汉平原的趋势,而更趋向西部的成都平原,为下一个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史称“三代”的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库区的考古学发现也证明,这一时期当地的考古学文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万州中坝子、涪陵蔺市、镇安等遗址都反映了当地考古学文化和东西两端的江汉平原、成都平原考古学文化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的特点,而许多可能具有“礼器”性质遗物的存在,说明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发生着变化,同时也表明库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具的位置。就考古学文化因素的表现分析,库区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和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两者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深入研究。经历了夏商时期的发展,大约到了西周阶段,库区的考古学文化已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征,由巫山双堰塘、忠县中坝等遗址的表现来看,早期巴文化已非其莫属。进入东周阶段可以说是库区考古学文化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已经十分成熟的巴文化不断展现着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云阳李家坝、开县余家坝、巴东团包等一系列巴人墓葬将巴民族尚武崇勇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稍晚一些,楚人开始不断向库区扩张,楚文化的西界也不断在三峡库区考古工作中得到刷新,在干流地区,明确的楚人墓葬已达忠县、丰都一带,考古学展示的库区战国晚期的巴、楚、秦文化的格局与变化,无疑是文献研究所难以企及的。
秦汉时期,三峡库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基本已融入全国的大局,和全国的发现一样,三峡库区的汉代遗存也是最普遍、最丰富的一个历史阶段,无数汉墓以及丰盛随葬品的存在,标志着三峡地区又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经历了短暂的秦统一后,巴文化在保持着些许特点的同时很快被汉文化所同化,当然同化的过程也包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