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菩提大道 >

第4章

菩提大道-第4章

小说: 菩提大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分隐蔽分。要如何了知呢?是由佛的开示,证明隐蔽分的存在。我们要相信佛所说的话,这与皈依有密切关系;首先须知佛是实语者,真语者,是不欺诳众生。而且佛所说的法都是证量,没有任何错误。因为佛说一切法,都为解除众生痛苦。众生痛苦分三种:三恶道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所知障造成无法了解一切法的障碍。所以,佛陀为使众生去除这三种障碍,说了很多法,先说解除轮回痛苦的法轮,及很多成办解脱的法门,在四谛讲无常、苦、空、无我等性质,细微的无常是肉眼见不到的,但仔细思惟了知每一刹那都在转变。经佛说出性空的道理,可以了知「我」确实惟名所取而安立的假相而已,并非我们所执著的那麽的真实。由四谛法轮,可知痛苦来自内心,内心痛苦来自烦恼;虽然我们从经验可体会这些烦恼,但不知烦恼的根源,佛在谛法轮中说,真实执著是烦恼的根源。经由这样反覆思惟和自己经验,会体认到佛陀确实了解我们未曾想到的东西,未曾思惟过深奥的道理。现在知道解脱是可以成办的,轮迥是可以离开的。佛陀说这些粗分的隐蔽分,没有一点欺诳的,更何况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的隐蔽分呢!佛陀一一点醒了。更深奥的道理,佛陀无所不知,也不会欺瞒我们。佛说业果的经典,不会有任何欺诳。因此思惟业果和皈依,有很密切的关系。 

    下士道修心 

  思量细微的业果,先要生起皈依的量。皈依分三种:上士道皈依的心量,不只是为自己,而要为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急迫的想成就一切遍智,使有情获得解脱,成就一切遍智的障碍是所知障,畏惧所知障的障碍,相信三宝能净化内心的所知障。以此信心生起大乘不共的皈依之量。中士道目标为个人解脱,畏惧轮回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得到解脱,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希求早日得到解脱。下士道所追求是後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的痛苦,相信三宝能使他避免堕落三恶道。以此畏惧及信心皈依三宝,能得後世人天的安乐。畏惧三恶道痛苦,如何生起畏惧之量是问题。人身难得易坏,生命在呼吸间,死後随业漂流,而今世所造大部分是恶业,可知所感的果;造作较重且多的黑业,感得三恶道痛苦的危险性较大。人何时死不知道,但一定会死,谁也无法救。要思惟死无常,生起对三恶道极大畏惧心,这种心使我们生起极大的皈依之量。皈依之後必须遵守皈依学处,是避免十恶业道。此说「若以何方便」,这「方便」即无常的思惟,对三恶道的畏惧心,皈依的学处等。「唯於生死乐」,唯於人天的安乐,人天道毕竟仍在生死轮回中。「但求自利益」,为了自己得到後世人天的安乐。「知为下士夫」,这是下士道修行者, 

    止修及观修 

  前几天说过,要改善或净化内心,就是靠修行;修行是反覆串习的意思。我们被自心控制,心被烦恼控制,虽想离苦得乐,但所获结果是相反,痛苦多快乐少,所以反覆的串习,有办法控制内心,自主的运用内心。心不受烦恼控制时,才是修行所要达的目的。内心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情绪,一切皆由内心的串习所造成,平常如有个善的习惯,自然处於善的状态。例如一位初学佛者,刚开始时不要说内心觉受的生起很难,连了解佛理都觉得很艰苦,会觉得佛法那麽深奥,那麽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学习,长期的修习之後,只要一想到佛法的内涵,会马上生起觉受,这完全靠反覆串习的力量。可知内心的改变是由串习而得到。 
  以生起证量而言,由凡夫到圣者,在修行的过程中,可以显明的了知内心的改变。以一位初学者,对一切误认完全真实有,或无常法认为常法等。经过佛法熏陶之後,慢慢观察常或无常,产生疑感也可分三阶段:刚开始对认为无常的部分,产生偏向於常,但不如前的肯定,再次观察可能是无常;无常的理由较多,常的理由较少,可能是无常,但无法肯定。经过慢慢的观察,才生起对无常的了解,这还不是证量;但他知道无常是有理由,却无法通达。再反覆思惟,生起定解,会觉得一定是无常,除此之外没有理由安立常法,这时才称为证量。我们内心的改变,是不断的慢慢走上去,这种增上是靠串习及观察的力量,使我们内心获得改变。 
  获得证量之後,再反覆观修所要了解的所缘境,一次又一次的观修,首先是一种比量;比量是以理由证明的。经再次观修之後,可以亲眼见到与事物一样,这时比量变成现量,可现证一切法的究竟性质,不论是无常或性空。因此,比量成为现量,也是靠串习的力量变成现量的。 
  以上学的次第,首先听闻,不只听闻而要反覆思惟,觉得不只是佛陀这麽说,而且是正理可以安立的,产生极大的决定,假使我好好观修,应该可得证量。我们先有希求心时,是思所生慧,观修之後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有二:一是蓄意的,一是自然成就的。蓄意非自然,当我们想内心产生极大觉受,只是想,觉受无法生起。自然成就,是每次想,均能生起极大的觉受,叫做任运而生。 
  对佛的信心,首先思惟三宝的功德;经反覆思惟之後,觉得我们没有佛的功德,因而对佛功德生起极大信心,从心深处生起恭敬心。由思惟产生的信心有二:一是止修。一是观修。这是由观修的力量,对佛生起信心,当生起极强烈的信心时,应该让这种感受持续,在保持这种强烈的觉受当下,安住在这种感受,专注一心缘这种感受持续下去,称为止修。在止修觉受的力量渐渐衰退时,再次思惟三宝功德和慈悲等一切圆满;当生起极强烈的信心时,再以止修持续那原有的感觉,这是止观双运的方法。观慈悲心、观信心、观无常、观空性时,以同样的方法,把心转变安住所缘境,不是把心刻意变成无常空性等。 
是思惟无常或性空的性质,经过反覆思惟和观察之後,当心生定解,有把握定之後,把心安住在缘无常或缘空性的止修。当内心开始散乱,无法如原有的坚固安住在所缘境时,再次观察和思惟所缘的性质。这样反覆以止观双修的方式来修学。所以修有二种:一是把心变成所修的对象,如信心和慈心的观法。一是以心缘境的观法。通常我们每天也在止修和观修—只是不同的所缘而已。如生起贪心时,尽量思惟观察倒底怎样的好的特徵,或如何美丽,尽量找好的理由,所以对某些人、事物,贪心一直增长中,这是刻意的观察所缘对象好的部分的缘故。当我们产生贪心之後,让自己沉迷於贪的感觉,这就是止修罗!所以说我们平常也有止修观修,只是对象不同而已!同样瞋心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生起极大瞋心时,想尽办法找出他的缺点,也是一种观察,想尽办法去伤害他。因此我们平常也在修止观,要把止观对象转换善的所缘。我们修行的原因是要快乐,所以尽量让我们未串习、未调伏的心,串习於善所缘境。在止修观修时,净罪积资非常重要的。比如同样的老师,以同样的时间,教导同样的学生;学生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进学习,但所获成果并不相同。这是很多因缘及夙生习气有关,这是一点。第二与他个人的罪障轻重有关。第三是邪命,由世间八法接受他供物,这会造极大罪障。因为种种因缘,有的观修所获成就较高,有的毫无办法,所以净罪积资是非常重要的。我认识一些深山闭关的修行者,因为净除了很多罪障,但当他们受到他人供养,内心有点不清净,根据他们经验,收了供养几天之後,无法生起如前清净的感受。我们每天吃别人东西,所以都不知道了。净罪积资非常重要,同时以心反覆串习善法,这种串习是靠止修观修。净罪、积资、止修观修三者并行,修才能有所成就,最重要是止修观修。 
在修的过程中分正修未修,正修时以止修和观修相互运用,让心维持在善念中。未修时尽量做净罪积资,如礼拜、供养、亿念三宝功德等。在正修时,从一个修菩提心或修慈心的修行者来说,为使内心恒续在所缘境,必须反覆的依正念正知,观察内心现前所处的状态。在未修时也必须依正念正知,观察心是否同正修所缘一致,二者是不可分开的。在未修时,以无上瑜伽来说,分恰悟瑜伽,饮食知量,把我们的心日夜处于善法中。在未修时段,尽量让自己的心与正修时相应,倘若能兼顾二者时段,未修的净罪积资,可帮助正修时的修行!正修可以加强未修时段的善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此反覆串习,自然夜梦都是吉祥的。甚至梦中也可忆念,如何正修如何观修,梦境有关慈心悲心,醒来也会受到影响,对内心很有帮助。一个初学者正修时间应该短,次数多。 

    念死无常 

  至於止修观修的对象,有很多种,但现在主要是讲述无常。可能有人觉得一定会死,为何要念死无常呢?念死无常的用意,是让我们不要浪费珍贵的人身;因为由人的智慧可以成办今世的安乐,後世的安乐,永恒最究竟的安乐。假使不好好运用人的智慧,就会虚耗了人身。所以念死无常,让我们珍惜每一时刻,每天、每月、每年,不让它白费,才能不枉费暇满人身的大义利。反覆思惟念死无常,对自己有极大义利。佛陀初转四谛法轮时,第一是无常,苦、空、无我,所指的是最细微的无常,但必须经由对粗分无常的性质的认识,才间接了知细微的无常性质,粗无常就是念死。佛陀初转法轮讲无常,而快涅槃时也讲无常。 

(摄颂) 
堪破犹如卢糠皮 日夜无间取心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说明无常。 

    皈依及业果 

殁堕三涂终难定 救畏信必唯三宝 当行皈依极坚住 勿会学处衰减损 

  说明业果。佛说:重业先报,人死後世到那里,由业决定。假使黑业与白业同样,则看今生的善业行的多,或是恶业行的多,决定去向。或以前所造业未感果剩馀的第一个黑业或白业,来做决定。假使临终後随黑业感果,即堕入三恶道受苦。 
  「救畏信必唯三宝」,是皈依之意。皈依的因有二:一是畏惧三恶道。一是对三宝的信心。畏三恶道或轮回的痛苦,寻求依靠救护,投靠安全的地方,可以救我们的就是三宝。相信三宝具有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认识三宝的功德。前面说过对三宝的认识,先了解法宝的功德,才能了解三宝的功德,进而了解佛宝的功德。畏惧分多种:没有任何理由,因妄念而生的恐惧感,这不用观修,不用思惟,因为没有理由。这是第一种畏惧心,是不需要的。第二种畏惧心态,是无法避免的,思惟这种畏惧,只有让我们苦上加苦。因为无法解脱,这畏惧不要刻意思惟。但有一种畏惧的感觉,必须去思惟;畏惧假使可以挽救, 
经由思惟畏惧的感受,自然会寻找解脱方法,来策励我们寻求解脱痛苦之道,这是我们需要的。 
  「当行皈依极坚住」,为了生起极为坚固的皈依,对於法宝的认识极为重要的,如果要透彻了知法宝性质,则不离空性;对空性没有领悟,则无法生起极坚固的皈依,也就是真正皈依之量,来自对空性的领悟。经过如是思惟,认识法宝,进而认识佛宝和僧宝。完全肯定三宝是真正皈处,则成为佛教徒了;内心动摇疑惑,三宝是否有能力救我们,就不是佛教徒了。 
  「勿令学处衰减损」,如果皈依量极为坚固,就要遵守皈依学处。 

黑白业果善巧思 坚决如理修取舍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这就是皈依学处,遵行十善业,断除十恶业。因为由动机而造作的行为,产生二种不同性质的果,分为善恶二种业;想要快乐,取名为善业,痛苦的,取名为恶业。由动机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感受。业分身口意三业,身业口业来自意业,意业为身口业的根源。造业时是由意乐加行,业又分白业黑业杂染业三种。 
  因果不断在变化中,由於我们造作很多好与坏的行为;这个行为与动机有关,行为本身是果,也是因,它影响後果的产生,这种特殊因果与动机有关,所以称为业。业本身是因,而我们不以种子或桌为业,因为它与动机无关。我们身语的行为是直接与动机有关,故称为业。造业时有对象、意乐、加行、究竟,由此四层次来决定业是否圆满,所以业的行相讲非常广泛的。业果可能今生感,可能来世感,也可能後後世感,这是不一定。许多佛教论师争论,造作的业未感果前,需要等几世才感果,业到底是何状况?业是在随眠状态中,也称习气;习气本身是无常性质,有感果的能力,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归类於不相应行法。习气所依是意识,十二缘起的第三支识,即因时的识(因位识)。讲更细微时,当缘空现量三摩地时,即现证空性「三摩地,所现起的量都是缘空三摩地,这时恶习气到底依何识而存在呢?因为所有意识都成现空证量,现空证量意识是不允许以前的恶业种子存在,这时恶业种子依何而住呢?因为有很细微的争论,我们说原有恶习气是依附唯我的假名上。所以业的依附处可分为二:一是属於坚固的,在唯我的假名上。一是属於不坚固的,在十二缘起第三支因位识。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得很详细。因由烦恼造作身语不善行为,会感到痛苦的原故,要断除重的十恶业,相反的就是十善业。远离了十恶业,尽量行持十善业,使我们远离三恶道。为使我们获得决定胜,就是解脱和佛果位,这不是一生一世的问题,要多生多世的努力精进学习,因此要持续获得人天果报。如我们八圆满的暇身的功德,而有能力快速地走上解脱之道。 
  为使能快速成佛,应修八异熟功德:一、寿量圆满。长寿久住,依不损害众生得长寿,施诸医药得无病。二、形色圆满。身材适中,诸根无缺,众所乐见,施庄严妙色可得。三、族姓圆满。生於世间受人恭敬称扬,依无慢心恭敬他人,犹如仆使。四、自在圆满。受用资具无缺,应修布施。五、信言圆满。有情信奉言教,由远离四不善口业。六、有大名称。大名誉,发弘愿修善业,供养三宝尊长父母。七、具男性。当时的社会男性地位较高的关系。八、有大力。身力心力,少病无病,由协助他人或代作施饮食等。 
圆修圣道所依性 咸未今获绝增进 通具斯因当勤学 三学妄染成堕罪 
故特净障实关要 恒具四力励行忏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忏悔净障,分忏悔及防护二者,防护今後不再造作恶业,否则永远无法忏尽的,所以最主要是防护未来重造恶业。已造恶业可以忏净。因忏悔力量不同,有些业可以、水远不会感果,有些业感轻微的果,即是重罪轻报,有的业可以延後感果,这同忏悔力量有关。忏悔以四力对治。一、追悔。对往昔所造恶业,生起极大後悔,把恶业视同毒药,不慎吃了进去,急想排泄。二、对治力。把往昔所造恶业,由善业力量净除。拜三十五佛,或念百字明咒。或不动佛心咒,以这些善业的力量对治往昔所造。三、防护力。由三宝为证,愿以後不要造作三门恶业。四、依止力。依止皈依及菩提心。 

    中土道修心 

(道炬论) 
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