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1-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插图(2)(图)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一首《乡愁》,牵动了亿万华人的心
走近大师,感悟大师不凡的往事人生。
余光中亲点傅孟丽写其传记,独家授权本社出版中文简体版。
封底文字:
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平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我写作,是为了炼石补天。
…——余光中
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是为了娱人;写批评,尤其是写序,是为了娱友;翻译,是为了娱妻,因为翻译的工作平稳,收入可靠。这四样东西的版权将来正好分给四个女儿。
——余光中
人如果太绝情,老是理性地慧剑斩情丝,也未免太乏味了,像是不良的导体;但若是太自作多情,每次发生爱情就闹得天翻地覆,酿成悲剧,又太天真了。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实际生活,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
——余光中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
——傅孟丽
重阳节出生的余光中,对自己出生的日子显然很满意,因为“这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对于自己竟然诞生在重九,他也暗暗感到自豪,并自称为“茱萸的孩子”;不过另一方面,“重阳节的意义为避难,为了逃一个大劫,于是在自豪中又感到深沉哀伤。”
——傅孟丽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传记作品相结合,全方位品位大师
周爱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首《乡愁》,牵动了亿万华人的心,也正是这首《乡愁》,使我们认识了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
但诚如余光中先生所言,“《乡愁》这首诗像是我的名片,一方面介绍了我,另一方面却也遮住了我,使不少读者只见名片不见其人,很方便的把我简化为‘乡愁诗人’,便定了位。”毕竟要全面了解一位作家不能仅停留在熟悉其作品上,更不能仅熟悉其某一方面的作品上。要全面了解一位作家,就一定要将作者所处的环境、经历与作品相结合,这样才既客观又真实,才能深入了解。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使我们有机会较全面的了解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著名作家。
这本传记最大的特色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将传记与作品相结合。
众所周知,“一位作家的传记与其作品密不可分,如果说传记是作家的外传,则作品可谓作家的内传。透过传记,我们看见作家的生活。透过作品,我们才能窥探作家的生命。”
作者傅孟丽,传主多年的好友和研究者,将余光中的一生分为五个时期:大陆时期、台北时期、赴美时期、香港时期、高雄时期;再侧写他的家庭、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与个人性格,并将余老的作品放在章节前,或穿插于传记中,或附于章节后,让读者能从多角度品位大师,并且诗意贯穿始终。“把作品和传记结合在一起看,才能看的真切,看得立体。”
正如余老所言:“《乡愁》只是我的门牌,《茱萸的孩子》才是我的大门,进得门来,才看得见我的庭院,进得了我的房屋。”
本书全面记述了余光中作为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评论家的七十余年的生活与创作、亲情与友情、婚姻与爱情。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余光中先生简介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专访余光中
余光中:近年来,我们这边中学的课本,比如说高中的《史地》,当然都牵涉到意识形态,《史地》有一点压缩中国的背景,比较集中在所谓本土化,这是一点,然后国文因为有方言台语的,注意力要分到那边去,另外一方面,比如英文是全球化,对内对外这么一分,那中间这一大块,本来是最重要的普通话,国语、中文,反而就受冷落了
解说:在余光中看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台湾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让他非常痛心。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记者:这个呼吁已经得到什么样一种回应没有,还是……
余光中:民间回应是非常强烈的,我写这个宣言已经有一万多人签名了,尤其关注的就是高中教员本身,他们是第一线嘛,最早受到冲击,另外学术界、文坛,也有很多人响应,
记者:因为您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包括这儿还有一个美摘中华,在我看来项一个感叹号,也像一个笔,可能在说汉字之美,我读出这样的意思,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解说: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生俱来。1928年,余光中在重阳节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出生,他与诗的缘分似乎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余光中在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离开大陆迁到台湾,从此他的心里埋下了思乡的种子。
字幕:那时的江南少年,幼稚而又无知,怎料得到他的后半辈子,竟然更在南国以南。——《春来半岛》
记者: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我觉得这不是用文字写的,这是用感情写的,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解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光中血液中黄河的澎湃更加汹涌,他的思乡之苦也越来越浓,越来越烈。1972年,在离开家乡20年后,余光中长久积蓄的乡情终于凝结成一首《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阿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记者:当时之所以写“乡愁”,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在于说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
余光中: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记者:“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是这样吗?
余光中:对,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有那么深厚的感觉,所以到时候不怕言之无物,我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写下去自然就出来了。
解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余光中生平所作的900首诗中不止于乡愁,他所著上百部的作品也不止于诗歌。余光中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译著《梵高传》影响了台湾文艺界的几代人。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也在海峡两岸赢得了众多的知音。在高雄,人们甚至把他的诗印在茶杯或者纪念品上。不过文坛的成功并不能代替他对家乡的眷恋。为解乡愁,1974年余光中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从此11年“每依北斗望京华”。
记者: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因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解说:诗人没有想到,写下《乡愁》后,他又苦苦等了22年才终于得偿所愿。1992年余光中的双脚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这一天,他阔别祖国大陆已经42年了。
字幕:还认得出我来么,还认得出久别了,这远游的龙孙——《还乡》
记者: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非常非常多的频率,很高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解说:现在,和余光中同时代的不少诗人已经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辈子的笔依然神奇。他说,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让诗能与永恒拔河,让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记者:在您的这么多年的文字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题记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阅这本传记,仿佛穿梭游走于余光中绚烂的人生历程:幼年的逃难经历,青年的锋芒毕露,壮年的游子心情和晚年的退而不休,构建了他一生的诗与美学。
他曾是现代诗的积极倡导者,而在留美返台后又竭力主张回归文化传统。深谙国学与西学的他,开创了为诗作文的新风格;他外表冷静严肃,甚至得一譬喻为“飞行的雕像”,内心却包裹着奇思妙想和火一般的激情;他会不顾梁实秋“诗人怎么可以开车”的告诫,在美国公路上尽情体验速度的快感,也会暗自祈祷身边喋喋不休的庸俗之辈“忽然被鱼刺梗住”……读余先生的传记,更像是在看一幕幕精彩纷呈的生活秀。而最令我为之动容的,也许不是他多如繁星的名誉头衔,不是他辛勤耕耘的著作成果,甚至不是他与范我存之间的完美爱情,而是对祖国大陆、对旧人故土、对逝去时光,他常抱以深深的怀恋之情和思念之苦。
传记作者对传主本人及其亲朋好友进行细致采访,并结合余老自述性作品成稿,将其一生分为大陆、台北、赴美、香港、高雄五个时期,以此架构为“经”,再侧写他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与个人性格,以此作“纬”,纵横相错,以期达到让读者“横看成林侧成峰”的效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