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

第33章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33章

小说: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战役初期1∶3的概算。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是鲁中南地区。根据鲁中南六分区的统计:该区人力动员为49万人(常备民工17万人,临时民工32万人,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该区总人口300万的16%多。按照以往的战争统计,人民的负担能力一般不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里抽一个民工。去掉年龄和性别差距(老幼、妇女)实际上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都参加了民工队伍。淮海战役对民力的动员,山东已经超过负担能力的最高点。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一直是华野的主战场,经历多次战役。每一次都需要老百姓付出巨大的代价。莱芜战役时,贫困的沂蒙山群众就提出“破家支前”的口号。淮海战役是空前大规模的动员,要完成出人出粮出车的任务,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以莒县为例,有自1947年以来常年出民工的,一年负担二三百个工,自己家里土地荒芜,春天挨饿。一个叫杨家圈的穷村子,出了36头驴,支前时死7头,病6头。受到这些损失,上级再动员支前时就出现叫谁去谁不去的现象。出工多的嫌吃亏,出工少的耍滑头。有的家确有困难,有人无车。有的家是有车没粮食。针对这些情况,华东局认真制定政策,既要保证战争需求,又要照顾民工的切身利益。这些政策归纳起来有三条:1。人工合理负担;2。工具合理顶工;3。照顾民工家属和生产。所谓合理负担,就是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合理摊派任务。积极分子要带头,但是不能让他们老出工。对有条件出工的,要防止他们找借口不出工。只要公平合理,干部带头轮流去,群众也会跟上出工。对于群众出的车和牲口,要折工计算,损坏要折价赔偿或给    
    予维修,总之不让出工具牲口的群众吃亏。对出工的家庭,由村里的变工队代替耕田,由耕作到收割一包到底。如果耕作不认真,由村里评议降低工值。这样出工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实行这三项政策,群众支前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莒县一个区原来计划出900辆小车,估计已经到顶。县里让再出200辆,区里召开动员会后,群众又出了500辆车、700条麻袋,超额完成任务。'1'随着战线不断南移,民工也随着部队越走越远。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的小车队是模范的典型。他用的一根竹棍,上面刻着他们支前五个月内经过的路线:从家乡山东胶东区的莱东县(今莱阳万第镇)出发,经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直到濉溪口。跨越三省88个城镇和乡村,行程上千里。他们跋山涉水,日夜奔走,自己吃的是高粱米、萝卜干,车上的白面、小米一点不动,留给前线战士们吃。这支小竹棍,拉车时拄着它走路,过河时用它探路,它不仅为支前作出了贡献,还作为历史的见证被收藏在博物馆里。苏北地区小车队支前,正是寒冬腊月。白天有国民党飞机轰炸,民工都是夜里运输。每天太阳落山,一队队的小车就行进在条条公路上。小车上的油灯在漆黑的原野上星星点点,一望无际,非常壮观。华中五区的民工运送一批大米到前方,原来规定的终点是宿迁。到宿迁时部队已经西进,要他们运到睢宁。到睢宁还是没赶上部队,他们又跟到符离集。最后一直到达濉溪口,才将这批大米交到部队手中。这次运粮行程长达700里,民工出来时没想到走那么远,有的没带棉衣,有的鞋走烂了。'2'民工支前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三纵炮兵团与渤海民工团并肩战斗,互相关照。部队和民工住在一个村里,战士们总是让出房子给民工住,自己在露天搭棚子睡。前方作战很难找到饭锅,部    
    '1''2'华东局支前办事处调研室:《淮海战役人力支前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总结》。    
    陈国栋:《华中人民支援淮海战役》。    
    队总是让民工先做饭。他们派人给民工讲防空防炮知识,指导民工挖防空壕,避免伤亡。民工没有棉衣穿,部队就将缴获的棉衣送给民工。'1'人民的支援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中野司令部在《淮海战役中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中指出:“这次作战中的物质供应,是达到较完满之要求的,无论在粮食弹药的接济与医术救济诸方面,都未感受到意外的特殊困难,这是此次作战胜利的有力保障。没有这种保障,要想取得这次的完满胜利,是不能设想的。”1951年2月陈毅在南京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起淮海战役的胜利时说:“支前民工达500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作战。”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证实了这个真理。    
    华东局支前办事处调研室:《淮海战役支前民工政治工作总结》。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四部分东北野战军入关(1)

    1辽沈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写了《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他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在东北野战军进行辽沈战役期间,华北解放军对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和太原绥靖公署阎锡山集团也发起了攻势。徐向前指挥第1兵团围攻太原。第3兵团举行察绥战役,攻占包头,包围归绥;这些作战配合了东北战场的决战,进一步削弱了华北国民党军的实力。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在国民党军的几大集团中,华北“剿总”傅作义的情况算是最稳定的。因为华北解放军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难以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傅作义则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也不轻易出战。当东北、华东、中原各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之时,华北则战事不多。傅作义集团60万之众,分布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北到承德、西到张家口、南到保定、东到唐山的区域内,绥远是他的老基地,由董其武分兵把守。原来傅作义依靠北有卫立煌,西有阎锡山,可以相互呼应支援。现在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没,阎锡山困守孤城,傅作义顿时变得孤立无援,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北平是文化古都,属消费型大城市。城里两百万居民、几十万军人和公教人员、大学生,生存就是一大问题。国统区报纸称华北是个“偏枯”地区,粮食物产都不丰富,而且远离江南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国民党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华北,百姓生活每况愈下。像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朱自清教授因贫病交加去世,陈寅恪教授出卖自己的藏书来换取冬季的取暖    
    傅作义    
    煤。学生的伙食团,主食一律改吃混合面。大家都知道日子会越来越苦,学生也学会了囤积粮食。学生自治会发起了“储粮运动”,短时期内就吸收了600个户头,存了两千袋面。家长汇来的金圆券,学生们到黑市换成美元,放在身边,以防不测。享受公费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就更不行了。最困难的是那些从东北逃到北平的流亡学生,在临时居所度日如年。由于得不到妥善安置,北平市政府要将他们“集中军训”,实际就是要抓壮丁。东北学生激愤之下,1948年7月5日到市参议会游行请愿,砸了参议会的牌子。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下令208师到场镇压,开枪打死打伤学生三十余人,酿成“七·五”惨案。东北士绅对傅作义大加讨伐,傅作义又赔钱,又赔罪,把陈继承调离,将208师调往唐山,才将众怒平息下去。各地学潮和抗议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8月中旬,国民党特别刑事法庭向各大学发出传票,并出动宪兵到各学校抓人,再次激起民愤。8月21日下午,当北平军警来到燕京大学,校方表示不与搜查者合作后,开了大门。陆志韦校长对在场    
    的学生、教职员和军警们发表了沉痛的讲话:    
    这样的聚集,在燕大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从前有一回,跟今天的情形有点相像的,那是民国卅年十二月八日上午的聚集。所不同的,那一天来的是仇敌,是日本人,今天来的是我们的同胞。是同胞,将来共患难的日子多着呐!    
    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林团长来校,跟我商量搜查的手续。他的态度十分客气,他说是为执行公事来的。各位,我的处境的困难,就不说,你们也能明白了。拘票上传票上的学生,早已不在这儿了。受搜查的全都是跟这件事毫无关系的人。我当然可以用种种推辞把这件事情拖些时候,可是我不愿意借外势,也不愿意求人情,打官话。我并不怕事,我出生入死,是为中华民族经过患难的。我为你们选择了对于你们最少损失的一种方式,就是说开了条件,让宪警进学校来搜查。我要是做错了,我个人负责。我对我的同事负责,特别是对西籍的教职员。因为用民主的眼光来看,今天你们会看见看不惯的事情。我做中国人,只有惭愧。'1'警察虽然进校搜查,但在全校同学和教职员的保护下,他们一无所获。在地下党安排下,一些进步学生脱离学校,投奔了解放区。《观察》有篇报道描述清华的课堂:    
    教室里的座位愈来愈空了,教授拿着名册叫着:“×××!”“……”“哪里去了?几堂不见上课?”堂下默不作声,相互而笑,仿佛有什么秘密,心照不宣似的。“跑啦!”一句流行的口语,真的不少的人跑啦!这现象其实早在七月大逮捕时便已开始,不过今日更厉害罢了。有的固然由于逼迫,但大半都是为着实现他们的憧憬,他    
    们的理想,暂时搁下书本而出走的。其中包括不少成绩优异,服务热心的高才生,一位只差几个学分便登“学士”宝座的,也忍耐不住最后五分钟了!'1'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10月,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长春和平解放,整个辽沈战役已近尾声。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蒋介石、傅作义在北平制定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企图扭转战局。石家庄是1947年11月解放的。从此,石家庄即成为华北解放区的中心城市。1948年5月,中共中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石家庄西北平山县西柏坡。周恩来说过:“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蒋介石打算像1947年进攻延安那样袭击西柏坡。因为当时人民解放军在石家庄地区的兵力不多,就命令傅作义实施偷袭计划,企图打掉解放军的中枢指挥机构,借以缓和东北和华东的局势。10月23日上午,傅作义在北平的华北“剿总”司令部召集军事会议,调集94军三个师的兵力,外加百余辆汽车,大批炸药,由94军军长郑挺锋指挥,准备27日在保定集结,分三路向石家庄进攻。当这项秘密的军事行动即将实施时,北平地下党得到了情报。《益世报》采访主任刘时平借着职业的便利,经常接触国民党将领。23日晚,他与绥远同乡、骑兵第12旅旅长鄂友三吃饭。酒过三巡后,鄂友三说:“委座下令要老傅明天去端共产党的老窝,这次为兄的要大显身手了,老弟等着瞧吧。”刘时平为之一惊,摸清情况后,当夜赶到《平明日报》社,与采编部主任李炳泉(中共党员)紧急前往中共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崔月犁那里汇报。崔月犁和地下电台工作人员冒着被特务监听的危险,破例在上午开机,将这份加急情报报告了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部长刘仁。'2'    
    '1''2'《烽火边沿的清华园》,《观察》第5卷第16期。    
    张新吾:《傅作义一生》,群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四部分东北野战军入关(2)

    与此同时,华北军区安插在傅作义总部里的一个刻蜡板的文书甘霖也看到了偷袭石家庄的书面命令。看完这份文件,他当天秘密搭车到了徐水,从徐水县政府给华北军区打了电话:接电话的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唐永健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向聂荣臻报告。10月24日晚上,西柏坡大院正在放映露天电影。任弼时和周恩来坐下不久,机要人员送来一份急电,任和周当即回到办公室。这份电报是北平地下党城工部发来的,具体报告了傅作义部队的偷袭计划和北平西直门火车站匆忙运输的情况。周恩来和任弼时立即报告毛泽东,并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联系,核实情况,作出紧急部署。'1'当时的情况确实危急。保定以西只有华北军区第七纵队,这是冀中军区部队组建的,武器装备都不强。主力部队距离最近的是郑维山的第三纵队,正在涿鹿一带作战。保定以南直到石家庄,就只有地方部队和民兵了。这形势真像“空城计”,如果国民党军行动迅速,后果不堪设想。聂荣臻命令三纵向满城方向急行军,五百里山路限三天赶到。命令七纵司令员孙毅、政委林铁在保定以南进行阻击,坚持到三纵到达。如果七纵堵不住,就在正定以北的滹沱河放水抬高水位,还命令各分区、县区领导组织民兵在公路上布雷、破路,组织村村联防,用一切办法迟滞国民党军。这时,毛泽东显示出大智慧。他给傅作义唱了一出《空城计》。自10月25日至31日,他为新华社写了三篇新闻稿,让秘书胡乔木送到广播电台公开播送。第一篇名为《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26日播出。全文如下:    
    新华社华北二十五日电:确息:当我解放军在华北和全国各战场连获巨大胜利之际,在北平的蒋匪介石和傅匪作义,妄想以突击    
    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1页。    
    石家庄,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据前线消息:蒋傅匪首决定集中九十四军三个师及新二军两个师经保定向石家庄进袭,其中九十四军已在涿县定兴间地区开始出动。消息又称:该匪部配有汽车,并带炸药,准备进行破坏。但是蒋傅匪首此种穷极无聊的举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匪军。'1'这是要告诉蒋介石、傅作义,他们突袭石家庄的计划中共中央已经知道了,并已作好了一切准备。第二天早晨傅作义看到秘书为他抄录的新华社电讯,大吃一惊。兵力尚未集结,人家就全都知道了。军事机密不保,偷袭又岂能成功?!傅作义拿起电话找秘书长王克俊:“德明,昨天夜里中共方面广播了我们的‘援晋’行动,你听到了吗?看来不妙,人家既然了如指掌,就会有所准备,我们的行动,将难以成功。你要通知郑挺锋,一切行动要谨慎小心,不要中了共军的埋伏……”这天郑挺锋正在保定集结部队,部下看到从石家庄乘火车过来的商人手里拿着《号外》,知道他们的计划已经泄密,郑挺锋等大骂司令部里共产党太多,估计此行成功的可能性已不大了。'2'虽然毛泽东公开表示不怕国民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