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92-再说长江 >

第16章

5492-再说长江-第16章

小说: 5492-再说长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条河流是洞庭湖水的最主要来源,被称为洞庭四水。它们各自从不同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了庞大的洞庭湖水系,并由此勾连了整个湖南地区与长江之间的人流、物流往来。    
    有人曾经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概括了洞庭湖水系与长江的地理关系。这样的战略要地曾经导致了一支大规模的水军在此诞生,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水战在长江边的赤壁开战。战争结束后,原本四处流离的刘备得到了荆州,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开始了和曹操、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比于荆州,和它相距一百多千米的古城襄樊有着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座坐落在汉江边的城市一直是曹操牵制刘备和孙权的要地。在军事家的眼中,襄樊是中国之腰,从这里起兵可以北上中原、西进巴蜀、南下江南,进而控制中国。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鲁肃在洞庭湖边距离湖口不到400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谯楼,用以检阅自己的水军。当群雄争霸的风云逐渐散去,人们发现这里竟然是观赏八百里洞庭湖景观的绝佳之处。于是,经几度修缮,终于有了今天的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段对洞庭湖的描述就来自于北宋文豪范仲淹所著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北面不远处就是岳阳古城的西城门,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靠。繁忙的水路使得西城门成为古城最重要、最热闹的城门,一改中国古代建城中以南门为主的规制。如果不是面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洞庭湖口,这种特殊的格局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的。    
    东去岳阳楼,另一座著名的楼阁在长江边与它遥相呼应,这就是武汉的黄鹤楼。这两座楼阁和江西的滕王阁、山东的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在黄鹤楼的对岸,汉江在此汇入了长江。    
    发源于秦岭的汉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穿越陕西、湖北两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水量充沛、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汉江在与长江交汇后,划分出武汉三镇的格局,“汉口”之名也因此而来。    
    在中国,武汉是一个“居中”的城市。它处于国家行政区划的中心,而在长江上,它也正位于中游的中段。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使这里的人们能够通过长江和汉江走南闯北。     
    久远的岁月里,这片土地始终是长江上最主要的洪泛区。唐代诗人李白来到这里时曾发出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感叹。在很长时间里,武汉四周就是一片巨大的湿地,这里包含着已经消失的古云梦泽。那时,这片湿地沟通长江,吞吐来水,可在洪水季节和长江连成一体,从而将洪峰消弭于无形。    
    今天,武汉城中,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就是那片湿地留下的痕迹。    
    1957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协助下,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在武汉建成通车。毛泽东为此感慨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时至今日,6383千米的长江上已经有164座大桥,其中包括中国人独立设计建成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世界第四大悬索桥——江阴长江大桥;世界第三大跨径悬索桥——润扬长江大桥。    
    众多的桥梁,成为沟通长江南北陆路交通的捷径。    
    长江在和汉江交汇的地带,形成了三万多平方千米的江汉平原,它和南岸一万多平方千米的洞庭湖平原被合称为“两湖平原”。    
    两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相邻,它们都是长江及其支流所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的中心就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10月,鄱阳湖上的候鸟保护区会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如约而至,准备在这个巨大的湖泊边度过漫长的冬季,它们来自千里之外的青海、黑龙江,或是更加遥远的西伯利亚。    
    到这里越冬的候鸟有150多种,其中包括2000多只远道而来的白鹤,这个数量是全球白鹤总数的95%。寒冷的冬天里,这群飞舞的精灵成为鄱阳湖奇妙的景观。


《再说长江》 第三部分第十八集 江流入海(2)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以三倍于洞庭湖的蓄水量成为长江最重要的通江湖泊。历史上,鄱阳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大,保留了较好的生态。和长江上游吸纳大量支流有所不同,长江在中下游连通了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    
    五大淡水湖就像长江的肺叶,它们为长江提供水量补给。当洪水到来时,它们又吸纳江河里多余的水,待汛期过后再慢慢放出,容量越大的湖泊,调节能力就越强。    
    鄱阳湖和长江在江西九江的湖口县交汇。九江的名字来源于鄱阳湖的支流,赣江、抚河、信江、饶江、修水等5条河流汇入鄱阳湖,被称为鄱阳五水。其中,由南到北纵贯江西中部地区的赣江,是鄱阳湖水系最大的河流。五水汇集了更远处的九条支流,注入鄱阳湖,这座江湖交汇处的城市也就得名九江。    
    九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交界处,是江西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    
    长江到达九江市湖口县时,就进入了下游。    
    位于九江湖口县的石钟山是苏东坡写就《石钟山记》的地方。长江在这里与鄱阳湖交汇后,水量大大增加,于是,根据水量的变化,海拔只有67。7米的石钟山的所在地——九江市湖口县被定为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    
    湖口在长江的地理构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长江河道第三个大转折的标志点。受地质断裂构造走向的控制,长江在其6380千米奔腾入海的行程里,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折走向。    
    在经过丽江石鼓镇时,长江在上游河道拐出了著名的“长江第一弯”。进入中游,原本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江,纳洞庭湖水之后,转为西南东北流向,到武汉附近,又转为西北东南流向,形成了“长江第二弯”。往东南方向流去的江水,在九江湖口再次改变方向,这是长江的第三次拐弯。离开湖口后,长江进入了下游。江流在南京附近转向东面流去,拐过了这道弯,一路曲折的长江终于开始顺直地流向大海。    
    从芜湖到南京,长江将要拐第四个弯之前,江流向东北的趋势十分明显。这样的走向变化,使得文人们习惯性地将这段长江的南岸称为江东,北岸称为江左。2000多年前,不肯过“江东”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镇,就在芜湖和南京之间。    
    芜湖,长江下游第一条支流青弋江与长江在这里交汇。在芜湖汇入长江的青弋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市黟县,全长275千米,这条并不是很长的河流连接了江西东部、安徽南部以及古代徽州的广大区域,著名的徽州商帮就是顺着青弋江一路往北到达芜湖,然后沿长江而下到达扬州,开创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    
    芜湖的商贸业素来发达,清朝末年,它已经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米粮交易量占全国米市的一半以上。今天,芜湖可以通行万吨以上的海轮,每年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两千万吨,成为长江上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     
    这是中国最早的运河留下的遗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5年。为了开拓疆土,吴王夫差在刚刚吞并的邗地开始挖掘可以沟通淮河的沟渠,这就是后来的邗沟。在挖掘邗沟的同时,人们修筑了城池,这座古城后来成为运河上最繁华的都市——扬州。    
    今天,人们在扬州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64千米,是在自隋代至清代的漫长时光中修成的。古运河的主体成形于隋代到元代之间。公元604年,隋炀帝利用古邗沟的一部分河道进行整修扩大,6年后,建成了总长度2000多千米的四段人工河道,北可通洛阳,南可到杭州。    
    600多年后,忽必烈在历代修建的运河基础上,打通了从杭州直抵今天北京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基本有了现在的形制。运河穿过扬州古城的中心,在瓜州古渡汇入长江,横穿长江后就到了对岸的镇江。    
    在陆路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长江和运河就像沟通四方的桥梁,人员和货物通过这些水流走向了四方。    
    2005年通车的润扬长江大桥,连通了扬州和长江对岸的镇江。这座全长35。66千米的大桥,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大桥。通过它,往来于长江两岸只需要20多分钟。今天,古老的运河慢慢退化成普通的航道,来往的船只大多只是短途运输,人们选择新兴的陆路,去往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在扬州和镇江之间的世业洲上,修建了润扬大桥的互通匝道。这个44平方千米、比澳门岛略大的江心洲,是长江上的第四大洲。它横于江心的陆地,大大降低了桥梁建设的难度。    
    在宽阔平缓的河流上,都会形成江心洲这样的地貌,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就是这种沙洲。长江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中下游地区沉积,形成了众多的江心洲。江面越宽、水流速度越缓,沉积下来的江心洲面积也就越大。    
    长江每年携带超过5亿吨的泥沙到达入海口,这些泥沙的创造力,远远不止于形成长江上大大小小的数百块江心洲,它们令人惊叹地造就了入海口附近的大片陆地。    
    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就是位于入海口的崇明岛,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的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千米,成为中国第三大岛。今天,这个巨大的沙岛上生活着60多万居民,万里长江就在他们的身边奔流入海。    
    中国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有“水漫金山”的典故,白娘子用法力催动长江水围漫了镇江的金山寺。神话终究无法考证,但是六七千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却在今天的镇江一带,这里的一切都在江水的覆盖之下。6000多年间,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堆积,入海口也不断向前推进。最终,形成了长江上最大的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    
    这是长江流域最年轻的陆地,它的形成,长的不过数千年,短的仅有数百年,这漫漫6000余年间的变化,真正是沧海桑田。    
    长江三角洲包括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通扬运河以南,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地区。曾经是入海口的镇江,已经变成了长江三角洲最西面的城市。            
    在长三角的最东部,黄浦江汇入了长江,它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两江交汇处的城市就是上海。今天的上海,已经从春秋时期的小渔村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围绕着这里,世界第六大城市带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在经济学家眼中,这片地质上最年轻的土地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它创造的财富无法估量。    
    这是长江口最新诞生的一片缓缓伸向大海的土地,它是长江东流入海前留给人们最后的礼物。    
    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冰川中的一滴水开始,自西到东,长江用6380千米的行程横贯中国,最终在这里流入大海,成为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


《再说长江》 第三部分第十九集 水映三千峰(1)

    山因水而有灵性,水又因山而婀娜多姿。张家界人正是沿着流淌的溪水,走到长长的澧水,又从家乡的河水飘到了800里洞庭湖。在那里,他们才触摸到了那条奔腾在自己心里的长江。    
    澧水在湖南西北部山脉之中,蜿蜒穿行流进洞庭湖,成为长江的又一支水脉。澧水发源和流经的地方叫作张家界。    
    20年前《话说长江》热播时,人们并不知道长江的水脉之上,还有这样一片深藏在大山中的净土。     
    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张家界优异的生态环境。    
    说到“界”,当然是指界限、范围,但张家界人讲起来,这“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当中国名山大川几乎被人们踏遍时,张家界却“久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见到它的真面貌。    
    山中的一群人与张家界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他们都姓张,就住在大山脚下。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张家界叫青岩山。    
    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心寒的留侯张良,隐匿江湖,几经辗转颠簸,来到了青岩山。他见到这里群山环抱,水量丰沛,民风淳朴,张良便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张氏一脉子孙。青岩山也改名换姓,叫作“张家界”。    
    张家界的山地落差很大,处在中国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位置上。这个位置造就了完美的气候条件,那风、云、雨、雪都愿意在这里停留。     
    他的名气早已传到张家界以外。他画的不是油画,也不是国画,而是取自于张家界山里的石头,石头研磨成的各色粉末,绘制成独具一格的砂岩石画。    
    于是,一幅幅取之于自然,又再现自然的作品不断涌现。    
    李军声(砂岩石画家):这是我在2002年创作的一张天门山画,这天门山是我们张家界之魂。因为我是土家族的儿子,也是张家界的儿子,更是天门山脚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对天门山有深厚的感情。    
    李军声的作品中以“天门山”为题材的画,有七八幅之多。一个画家不厌其烦地勾勒着一座大山,这座山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距张家界城区8千米的天门山,四面绝壁矗立,巍然支撑在天地之间。其雄其险,犹若直上云天。远眺过去,那孔巨大的石洞就像通天的石门。曾有人这样赞叹它:“人神相宜之绝域,一声惊叹天门山。”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宏伟奇特的景观?据考证,天门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山体断裂,再加上地震,就形成了现在的奇绝造型。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穿山石洞,终年吞云吐雾,仙气缭绕。    
    有趣的是,天门山的景观中有许多数字与中国吉祥数字9相符,人为的奇思妙想与纯属巧合相得益彰。总之,天门山是进入张家界的一张名片。    
    登上天门洞的999级台阶,回看山腰上的“通天大道”,顺山势修建的公路刚好有99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通天大道全长10。77千米,就在这么短的距离里,它的海拔却从200米急剧提升到了1300米,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数不尽的石柱、石峰,是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山体。按地质学的说法,张家界地处云贵高原隆起区与洞庭湖沉降区之间,既受到隆起的影响,也受到沉降的牵制,加上喀斯特岩溶地质极其发达,地表流水切割强烈,形成了这种高低悬殊、奇峰林立交错的地貌。    
    原始的地质风貌是长江流域唯一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对于外界的人来说,张家界有难以描绘的神奇和美丽。那么,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这里的奇峰异石呢?    
    大约在3。8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