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秦帝国(3) >

第69章

大秦帝国(3)-第69章

小说: 大秦帝国(3)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山鬼迷了你的魂灵,分明你走得没错,脚下却偏偏走错,由不得你也!如此说来,阏与之惨败便是天意了?上天要是存心让你出错,纵然圣贤又能如何?呸!宣太后惨淡地笑了,如此山野怪谈方士之说,你却信了?你纵然信得,老秦人难道也信了?天下战国难道也信了?掩耳盗铃,芈八子何其蠢也。    
    仔细想来,众皆昏昏我独醒,还得说白起了得,兵家大势拎得清!若无白起羽书,这阏与之败岂非便要冤屈了八万秦军锐士?岂非要湮没了我等一干君臣的昏庸错断?秦之强,在于法行如山,阏与之惨败若对朝野没个交代,这老秦人丧子之悲愤岂能平息?一班老秦大臣又岂能不闻不问?话说到头,若得秦国不离心离德,便得在她芈八子与秦王魏冄三人之中出得一人承担罪责。秦王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正在盛年之期,又不亲自主政,他纵然愿担罪责,又何能服人之心?丞相魏冄是自己的嫡亲弟弟,撑持国政三十年,功勋卓著,然则其性也暴烈其行也霸道,若由他承担罪责必定是大快人心,然则,岂非也意味着要将他置于酷刑死地?魏冄一死不打紧,入秦的芈氏三千余口,却有何人护持得浑全?    
    面对着血红色的沉沉落日,宣太后猛然打了个冷颤。    
    次日午后,秦昭王与魏冄白起分别同时到了章台干栏云凤楼。令三人惊讶的是,大厅竹榻前第一次挂起了一道黑纱,两边站着两个目光炯炯的侍女,三张长案却离黑纱近在咫尺,完全不是寻常时日的摆置。三人一阵愣怔,便是同声拱手:“参见太后。”黑纱后传来宣太后苍老的声音:“都坐了。只听我说,任谁无须多言。”    
    “遵太后命!”三人竟都觉得有些不安起来。    
    “第一件事,阏与惨败,罪在芈八子错断大势。”宣太后的声音竟是清晰异常,冰冷得令人心跳,“秦王未涉国政,丞相亦未力主,芈八子利令智昏,是为国耻也。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是故即颁《摄政太后罪己书》,以明战败之罪责。”    
    “母后!”秦昭王一声哽咽,目光却飞快地瞄过了魏冄。    
    魏冄紧紧咬着牙关,唇间一缕鲜血竟哧的喷出,却硬生生没有说话。    
    


第八部分:胡服风暴秦军首败 天下变色(6)

    “秦王少安毋躁。”宣太后的话语第一次干净得没有丝毫的家常气息,“第二件,武安君白起,国难不避艰危,强势独能恒常,沉毅雄武,国之干城也。终白起之世,秦王若有负于武安君,人神共愤之,朝野共讨之。”    
    “娘啊!”秦昭王一声哭喊,便是号啕大哭,“娘亲正当盛年,何得出此大凶之言!”呼地起身便扑向竹榻。两个侍女却同时一个箭步便架住了秦昭王,太后有令,任谁不得触动黑纱!秦昭王更感不妙,挣扎着嘶声哭喊:“娘啊,你我母子共为人质,情如高天厚土,娘何能舍嬴稷而独去了!”    
    “嬴稷!”却听宣太后冷冷叱责,“你已经年届不惑之期,如此狂躁,成得何事?你只说,方才正事,可曾听得进去?”    
    “娘!”秦昭王一声哽咽,却又立即正色道,“嬴稷但有人心君道,何敢自毁干城?”    
    “便是这个道理。”宣太后平静冷漠地声音又缓缓传来,“第三件,八万铁骑为大秦烈士,当设法全数运回尸身,务使忠勇烈士魂归故里。”    
    “太后,”白起第一次哽咽了,“此事白起一力为之,太后宽心便是。”    
    宣太后长长地叹息一声:“最后一件:对赵战事,悉听武安君白起决之,秦王与丞相唯秉政治国,毋得,搅扰……”猛然,黑纱后传来沉重的一声喉结咕噜,动静大是异常!    
    三人觉得大是不妙。白起一个长身便甩开了两名侍女,几乎便在同时,也一手扯开了黑纱。便在这骤然之间,三人面色苍白,踉跄着竟是一齐跪倒——素净的竹榻上,跪坐着一身楚人装束的宣太后,鹅黄明艳的长裙,雪白的九寸发髻,胸前挂着两条晶莹圆润的红色玉佩,双手肃然握在肚腹前,一口雪亮的短剑插在腹中,鲜血弥漫渗透了竹榻下的白色丝绵大毡,竹榻边搭着一方白绢,赫然便是鲜红的四个大字“自刑谢国”!    
    “咚!”的一声,秦昭王撞倒在案前昏了过去。    
    夜幕降临了,无边的林海涛声淹没了整个山塬。章台的所有灯火都点亮了,小山一般的干松柴围住了秀美的干栏云凤楼。午夜时分,魏冄举起了一支粗大的火把,丢进了松油津津的柴山,轰然一声大火冲天而起,整个山塬竟是惊心动魄的血红。    
    三月之后,宣太后的隆重葬礼在老秦人的万般感慨唏嘘中结束了,秦国朝野终究是平静了下来,对赵国的仇恨也由举国喊杀化成了一团浓浓的疑云——如何在骤然之间赵国便强大得足以硬碰硬地打败秦国?强敌便在邻里,秦国却浑然不觉,毛病究竟出在了何处?目下赵国实力究竟有何等强大?赵军战力若都象赵奢之军一般悍猛无匹,老秦人又当如何?    
    月余之间,咸阳宫便连续举行了十几次朝会,秦昭王定下音准:“只议内事,不涉邦交。”竟是将朝野疑云一囫囵掩埋起来。丞相魏冄重新振作,每次朝会后都要颁行几道丞相令,随后便立即派出干员督察推行,两三个月下来,国政民治便是井然有序热气腾腾。老秦人仿佛又回到了孝公商君变法时期,鳖足了一股劲勤耕奋兵,嘴上却甚也不说。    
    然则,细心的朝臣吏员却都觉察到了一个异象:自宣太后葬礼之后,在国人心目中最有份量的武安君白起竟是一次也没有露过面。熟悉白起秉性者的将士国人都说,白起但沉,必有大举,等着吧,大秦国不会爬下的。    
    


第八部分:胡服风暴茫茫边草 云胡不忧(1)

    秋风萧瑟的时节,一支商旅车队辚辚驶进了河内郡东北端的安阳要塞。    
    安阳原本是魏国城邑,叫做新中。白起夺取河内郡,秦国便将这座要塞改名为安阳 。这安阳正在洹水南岸,北出洹水百余里便是邯郸,历来都是魏赵秦韩通商之枢纽,自然也是兵家垂涎之关墚。这支商旅进了安阳便安下了大本营,专门做起了贩马生意。战国之世,河东汾水地带的骏马很是有名,被天下呼之为“赵马”。赵马虽则不如阴山胡马那般雄骏高大,却是个头适中奔驰耐久,很得中原各国的青睐。不出战马的江南吴越楚三国,更是以大量买赵马为急务。这支商旅人楚语楚衣,显然便是楚国马商。旬日之后,这支商旅便分做三路进入了赵国:西北路河东,东北路邯郸,北上一路竟直奔云中九原。进入赵地,这三路商旅便星散流云般化开,渗到赵国的角角落落去了。过得不久,便有络绎不绝的骏马从赵国进入安阳。奇怪的是,马商但入安阳,却从来不住楚国商社,而总是住进靠近官府驿馆的一家小客栈。每到夜晚,这些马商便必到驿馆,而驿馆的灯火也便常常通夜长明。住得三两日,马商们便又北上了,一旦回来,又是如此。倏忽之间,这支商旅便在安阳驻扎了两个春秋。    
    两年之后的中秋,秦昭王会同丞相魏冄并一班重臣在章台举行了秘密朝会,议题竟是只有一个:听上将军白起通说赵国详情,议定对赵长策。秘密会商整整进行了三日,末了秦昭王竟是慨然一叹:“若非赵雍心血来潮,大秦国便真正难过也!”    
    终于,赵国二十余年强大的面纱被揭开了。    
    赵国的强大,还得从赵雍即位说起。    
    这赵雍,便是后来威名震动天下的赵武灵王。赵雍即位时,正是秦惠王十三年,也就是秦国称王的那一年。赵雍之勇略,原本便为列国所知,惟其如此,他的即位便为天下瞩目,各国都忐忑不安的注视着赵国。然则,一年一年的过去了,赵雍却丝毫没有动静,一直到了第十九年,赵国依旧在沉沉大睡。其时燕昭王任用乐毅的变法强燕已经开始,秦昭王也已经从燕国回秦即位,齐国已经成为不可一世的超强战国。当此之时,秦国主少国疑似乎已经黯淡,楚国怀王昏聩已无伸展之力,魏国萎靡不振,韩国堪堪自保,唯余燕齐赵三国大有变数。然则,赵雍十九年没有响动,谁还能将赵国在放在心上?要说春秋楚庄王初期沉沦,也不过十年不鸣,而后便是一鸣惊人。赵雍果真勇略,何至十九年不鸣?要将一个十九年默默无闻的战国君主看作深谋远略,任谁都会不可思议的。大战连绵,争端迭起,十九年踏不进中原一步,指望天下正眼看你?于是,列国便渐渐有了公议:赵雍庸才,原是天下人走眼也。公议弥漫,众口铄金,战国目光便齐齐的聚向了齐燕两国,对赵国竟是不屑一顾了。    
    然则,恰恰便在这第二十个年头,赵雍竟使天下轰然炸开!    
    哈哈,赵雍智穷才竭,竟要沐猴而冠穿胡人衣裳了。还要学胡人轻兵骑射?甘心做胡人子孙算了,当真华夏耻辱也!一片嘲讽戏谑嬉笑怒骂,列国君臣竟连正经评议一番的心思都懒得去花,谁却要去循战国之例派出特使探察了?于是,一场后来使天下战国目瞪口呆的巨变,竟是在任谁也不在意的情势下悄悄发生了。    
    事实上,赵雍从一即位便开始了异乎寻常的谋国奔波。    
    赵肃侯留下的赵国,是一个内忧外患交相迫的危邦。先说这外患。全局看战国之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没有外患。然则基于地缘存在的独特性,外患的严重程度却是有巨大差别的。譬如秦国,秦惠王之后,西部北部的戎胡之患便大为减轻。在秦昭王夺得魏国河内郡与楚国南郡,又大力反击北地、上郡的匈奴胡人部族之后,秦国的外患几乎全部消除,所有的对外大战都是基于大争天下而发。南部楚国在吞灭吴越之后,外患便只有西北的强秦与东北的齐国。滨海之齐国,西有宋国鲁国薛国卫国等小邦隔开中原大国,也只有与北燕南楚互为外患而已。中原腹心的魏韩也只有秦楚齐三大国构成外患,却没有北地胡患。纵是燕国,在燕昭王平定辽东之后,东胡之患也全部流窜转移到了赵国头顶,燕国的外患也只有齐赵两个夙敌了。


第八部分:胡服风暴茫茫边草 云胡不忧(2)

    惟有赵国却是特异,非但有中原战国的大争外患,亦有中原各国已经消除或大为减轻的胡患,当真可说是外患层叠!具体说,这时的赵国北有三胡(东胡、林胡、楼烦),西有中山与强秦,东北有老冤家燕国,东有咄咄逼人的强大齐国,南有同根相煎百余年的魏韩两国,实在是强敌环伺危机四伏。而在所有的外患中,北地胡患对赵国威胁最大,以天下棋语说,便是“急所在胡”。其所以如此,在于秦国强大之后,将西部戎狄的“不臣”部族与北地、上郡的游牧匈奴以及林胡楼烦已经全数驱赶出境,这些戎狄匈奴胡人部族便聚集于阴山草原及其东北部大漠,占据了包括九原、云中在内的广阔地带 ,直接压在了赵国雁门要塞的头顶 。与此同时,东胡部族在丢失辽东根基之后,也迁徙到西北草原大漠,压在了赵国正北的代地 。然则,更急迫的还是赵国的两大胡族夙敌——林胡与楼烦。林胡也叫做澹林,是长期游牧于雁门关北部山地草原的强悍部族。楼烦则是长期游牧于秦国上郡与雁门南部山地的强悍部族,丢失秦国上郡根基,便举族北迁到赵国代地雁门之间,与林胡一起构成了赵国的肘腋大患 。其所以是肘腋大患,便在于这林胡楼烦有一个共同处,便是精于骑射动如飓风,经常出其不意地攻陷城堡掠夺财货人口牛羊马匹,偏偏却是极难捕捉,即使费尽心力咬住了也无法给予重创,更不用说聚而歼之了。赵国其所以始终在北边驻守十万大军,且始终无法将这十万大军投入中原争霸,根本因由便在于强大的胡患始终不能稍减。赵国其所以民穷财竭,极大的原因便是三胡部族经常的闪电式的掠夺。就大势而言,这时的赵国边患实际上便是整个华夏的边患。换句话说,就是西北两方之游牧部族,自春秋以来对整个华夏的威胁,此时都聚集到了赵国头上。    
    单有外患还则罢了,凝聚朝野全力反击便是。偏偏赵肃侯之后的赵国又是世族分治山头林立,凝聚国力却是分外艰难。更有特异处,赵氏部族在春秋晋国时期便是天下赫赫大名的领军部族,几乎是代有名将精兵,更在长期抗御胡患中形成了世族独自成军的传统;三家分晋之后,赵国朝局的变动便弥漫出一种强悍的国风——以各方军力强弱定权力格局,政变杀戮之频仍居列国之首,国君稍弱便有倾覆之危!历经赵成侯、赵肃侯两代,虽则稍有好转,但依然发生了几次大的军争式政变,最惨烈者便是赵雍亲自发动的剿灭叔父奉阳君而还政于父亲赵肃侯的政变。政变但起,便难禁杀戮。那次杀了叔父奉阳君合族三千余口,留下的朝局创伤犹在。未及理顺,父亲赵肃侯便撒手归天,国政裂痕直是乌云压顶,赵雍如何不忧?当次之时,又何敢轻动?    
    如此这般,便是年轻的赵雍所要面对的严酷格局。    
    即位后的次日夜里,赵雍独自驾着一辆四面垂帘的缁车来到将军肥义的府邸后门。肥义是赵肃侯的能臣干员,年逾五十,官职却只是一个五大夫爵位的邯郸将军。赵雍做太子时便以肥义在边地的军中实力为根基,发动了对奉阳君的灭门夺政之变。按理说,肥义功勋显赫当大为擢升,可赵肃侯却偏偏一直没有晋升这个实力派老臣,肥义竟也丝毫没有怨愤之情,依旧忠于国君,不党附任何世族山头。对新君赵雍的夤夜密访,肥义也没有任何惊讶,只淡淡一笑,便将赵雍领进了书房密室。    
    “邦国危难,请将军教我。”赵雍便是深深一躬。    
    “君侯在上,安敢言教。”肥义扶住了赵雍坐入案前,自己却依旧站着,“肥义姑妄言之,君侯姑妄听之。赵有三难:朝局不安,中原虎视,胡患压顶。臣以三策对之:柔韧安内,示弱中原,力除胡患。如此做去,若得大局安定,再图一展抱负。是否可行,君自定夺也。”虽则谋划如故,却隐隐然透着一种局外人的淡漠。    
    赵雍双眼炯炯发亮:“将军为国之长剑,可否为赵雍制衡朝局?”    
    “但在其位,必谋其政。”肥义神情肃然。    
    赵雍哈哈大笑:“国之利器,自当高悬于庙堂之上也!”    
    次日朝会,赵雍立即当殿下诏四道:其一,将军肥义着即爵加上卿,擢升左司过兼领柱国将军 ,职司纠察整肃国政,右司过两臣着肥义举荐定任;其二,中府丞周绍擢升太子傅,辅佐太子赵章修习国事;其三,赵禹、赵燕、赵文为博闻师,訾议国政;其四,朝中凡八十岁以上之老臣,皆受“国老”名号,每月由国府致礼抚慰,可随时进言督察国政。    
    四道诏书一下,大臣们竟是百味俱生莫知其所。这设立司过大臣并命肥义领职一事,世族大臣们便是惴惴不安。且不说这肥义本来就是个唯国君马首是瞻的硬骨头,仅做了个柱国将军就敢突袭攻灭手握重兵的权臣奉阳君,世族大臣们已经是如芒刺在背了;如今肥义竟骤然爵加上卿,头顶上再有两级(侯、君)便到人臣之极!加爵还则罢了,肥义毕竟也是赫赫名臣,赵肃侯未加重用本来就是留给赵雍的,大臣们谁个看不出此中奥秘?可新设如此一个“司过”大臣,还要兼领邯郸军政手握三万精锐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