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大明官途 >

第93章

大明官途-第93章

小说: 大明官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思远脸色一变,他盯着李维正的眼睛,缓缓摇头道:“我不明白李大人的意思?”   
李维正随和地笑了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吕兄,其实我也知道,我任三所千户的当天晚上,你和王翰去了赵岳的家,你没有出面,就呆在马车里,另外,冷千秋也告诉过我,你是秦王地人,吕兄,我说得对吧!”   
吕思远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半晌,他低声问道:“冷千秋怎么知道?”   
李维正望着这位被秦王之事折磨得神情憔悴的男子,有些怜悯地摇摇头道:“吕兄,亏你还被称为毒秀士,这么简单地事情都看不透吗?冷千秋是谁的人,他又怎么知道你投靠了秦王,其实你早已经被秦王的人出卖了,一直就坐在刀口上,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今天是詹徽来逼你,明天又是某某亲王来要抰你,你答应一件事就等于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一根绳索,本来你还有路可走,可今晚你若真为了詹徽参与到秦王的案中去,你就将置自己于死地,就是蒋也保不住你了,我不妨告诉你实话,秦王一案,有很多相关利益方都在盯着,吕兄何必为詹徽的一己之而毁掉自己呢?”   
李维正的话字字敲在吕思远地心中,良久,吕思远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想替詹徽办事,只是他抓住了我的把柄,一旦告之蒋,我也无路可走,但凡有第三条路,我也不会冒此风险,参与到秦王案中去。”   
李维正忽然笑了起来,俗话说当局者迷,这句话一点不错,他摇了摇头笑道:“吕兄怎么会没路走呢?当真是钻牛角尖了,如果吕兄愿意听,我就给你指出三条路。”   
吕思远蓦地站起身,向李维正长施一礼,激动地说道:“我愿洗耳恭听,请李大人教我!”   
“第一条路,你若没有写什么效忠书,就索性坚决不承认曾经投靠过秦王,大不了是秦王来拉拢过你,只不过你态度暧昧,不过这样一来,蒋大人必然会怪你隐瞒他,会对你有成见,你将得不偿失,所以这只能算下策;第二条路是你反过来对付詹徽,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以秦王党罪将詹徽扳倒,那时他对你的任何不利言论都可以视为栽赃,不过这里面有皇上的变素,皇上抓罗子齐下狱,而不抓詹徽下狱,由此可见他对詹徽也在犹豫之中,从这一点来,风险与胜率各半,可谓中策。”   
“那李大人的上策是什么?”吕思远有些急不可耐地问道,下策他肯定不会选择,就算他将来不承认詹徽的告发,那冷千秋呢?还有秦王的幕僚,他们若也来指证,自己就无可退之路了,而中策虽比下策稍好那么一点点,但风险太大,詹徽不仅掌握吏部,也掌握监察院,要想扳倒他,蒋第一个就不会支持,所以这个中策也实际难行,他现在关心地是上策。   
“上策其实很简单。”李维正盯着吕思远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三十六计,走为上。   
”   
‘走?’吕思远缓缓坐下,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锦衣卫,压根就没有向这方面考虑过,怎么走?去哪里?呆了半晌,吕思远犹豫地问道:“李大人认为这上策可行吗?”   
李维正冷笑了一声道:“如果不可行,那吕先生为何要投奔秦王?”   
一句话提醒了吕思远,是的,他为何要去投靠秦王,不就是因为他要给自己谋条后路吗?狡兔死,走狗烹,蒋迟早要被皇上宰掉,自己怎么可能靠他一辈子,走!吕思远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早晚都是一个‘走’字,为什么现在不能走呢?他的钱已经捞足了,也不是什么朝廷职官,不过一个幕僚而已,完全可以一走了之,隐藏起来好好享受几年,待机会出现时再出山谋政,这才是真正地上策。   
李维正从他的眼中便知道吕思远动心了,他微微一笑,给他吃下了最后地定心之丸,“如果吕兄不嫌山东贫瘠,不妨就躲在我的地盘去,我会照顾你。”   
吕思远呆呆地望着墙角发怔,尽管他也有了离开锦衣卫地意向,但事情来得太突然,他需要时间考虑,过了一会儿,吕思远才叹了口气道:“这件事让我好好想一想。   
顿一下,他又道:“不过李大人可以放心,罗子齐的事情我绝对不会插手。”   
当天晚上,吕思远给蒋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自己离开原因含糊其词,但他也暗示了蒋,要提防监察院插手秦王案,随即一家人悄悄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除夕地夜幕渐渐笼罩了京城,大街小巷地爆竹声此起彼伏,饭菜香气飘荡,家家户户***通明,笑声不绝,已开始了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时刻,除夕团圆之宴。   
但皇宫内却冷冷清清,丝毫感受不到除夕的热闹和喜庆,朱元璋仿佛没有过年地意识,他还和平常一样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晚饭已经简单吃过,御案上已经堆起了高高的奏折,虽比平常少一点点,但数量依旧很多,这又将是个不眠之夜了,这也难怪,在朱元璋眼中大明江山就是一个大家,子民们要过年过节他不反对,但作为家长,他需要将家里的事情处理完结才有歇息的时候,只是家里的事情一直就是这么多,这也注定了他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尤其是年底,他要接见属国的觐见,要举行各种重大仪式,还要考虑明年地诸项大事安排,因此更加朝务繁重。   
此刻,朱元璋在考虑一项对北元的重大战略方案,重建东胜卫和大同诸卫,洪武六年,朱元璋意识到北元非一日可灭,遂改变对元策略,以防御为主,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云内等屡受北元侵袭的州郡,边民一概内迁,东胜五卫也随之撤离。   
但经过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和今年的歼灭战,北元的残余势力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从得到的情报来看,北元内部明显出现了分裂迹象,两个大部落瓦剌和鞑靼因内部权力之争发生了对立,北元极可能一份为二,在这种情况下,大明就不能急于对北元大举用兵,以免北元在大军压境下重新团结,而是应静观其变,等待北元分裂,同时应利用这个机会清剿大明边境附近的残余势力,并巩固大明防御,现在无就是重建东胜卫和大同卫地最好契机。   
朱元璋的计划中东胜建五卫,大同以东建五卫、以西建六卫,这样一共新建十六卫,按平均五千人一卫来算,也就是九万军户,连同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五六十万人的规模,但让朱元璋为难的是各边军并无多余地兵力,东胜和大同诸卫不可能平空而出,只能从内地迁移军户,朱元璋为此事已经考虑了整整两天,他最终决定从山西各州府民籍中以四户选一户改为军籍,调赴东胜州和大同州重建防御体系,包括粮食、牲畜和大量筑城物资的调集等等也一并进行。   
这样一来,东胜卫和大同卫将起到屏障河套腹地地作用,东连宣府、开平,西与宁夏遥相呼应,‘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战略决策。   
但这也是一个涉及一省数十万人地大事情,使朱元璋背着手站在山西地图前久久不语,粮食、后勤、筑城等等因素他都得考虑周全。   
朱元璋不由叹了口气,让他担忧的不是民力问题,而是大明地财政,尽管新十六卫可以以屯田方式自给,但早期的迁移和筑城费用都得由财政负担,还有山西税收相应会减少,这一增一减就使得刚刚收支平衡的财政又将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钱粮不足,这是让朱元璋操心了二十几年的老问题,尽管年年开垦荒地,但仍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就是宝钞的贬值,据说江浙一带的宝钞已经贬到十贯才抵一两银,民间买卖根本就不认宝钞而只认白银,不管他怎样下旨严禁都无济于事,民不畏死,奈之如何?其实朱元璋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于他无节制的发行宝钞,他心里当然明白,可他又能怎么样?他要和北元作战、他要修建长城,就算士兵不需朝廷养活,但他们的盔甲、马匹、器械呢?还有民夫调集,哪一样不需要钱粮,他以身作则,对自己已经节俭得不能再节俭了,但朝廷每年收入的钱粮仍远远不够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总不能再兴大狱收刮民间富户吧!   
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在年中时放宽了对商贾的限制,期盼以此能增加税收,朱元璋不由又想起了次子秦王的三十万两白银,以三万两黄金就从日本换来三十万白银,这中间利润之厚让他也不禁为之瞠目,他也为之动心了,所以他才决定将库存的旧装备借高丽之名卖给日本南朝,以延长日本南北朝的对峙,并获得日本的银子,只可恨倭寇和日本地方军阀的袭扰,使他的计划至今没有能够完成。   
“陛下,太子在外求见。”一名太监的禀报声打断了朱元璋的思路。   
朱元璋愣了一下,除夕之夜,太子不和家人团聚,跑到自己这里来做什么?他随即又笑了,也好!太子到来正好和他商量一下分封诸王的问题。   
卷一 卷进大案 第三百零七章 天子门生   
大明官商第三百零七章天子门生   
臣抬眼张望间。只见端门徐徐开放。不多时。两列|军伍在端门中门前会合。随即顺御道鱼贯而入。向着午门方向齐头并进。群臣大哗。   
为何?按着周礼所订。禁宫前设五道宫门。合“九五之尊”中的“五数。…道宫门中门间以御道相连。能开穿正门御道的从来只有天子驾。而这端门。正是天子出宫禁之所。天子出巡。端门中门开。端门门楼内钟声作。宫外黄土垫道洒水净街。官民人等伏道相迎。天子回宫入端门时。端门鸣钟。午门击鼓。寓天子安归。可想而知。这端门是何等所在。今日端门正|竟为这两列军兵而开。按说是大礼制。   
阁臣刘忠见此情形。不住轻挪脚步凑到李东阳身边。低声道:“元辅。这是何意。岂非逾越?”   
李东阳淡淡一笑。轻声回道:“呵呵。开中门行御道。还有一干人不属制——天子门生!”   
所谓天子门生。即贡生会试上榜的入殿试。由天子亲试钦点放榜传的新科进士。殿试起自武氏周朝。但于有唐一代时断时续。不成体制。多数年头还是委宰相等重臣主考。如此。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如此。则便利主考结党营私。培植势力。故而自宋代起。天子亲自主持殿试。钦点及第。新科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感恩戴德的也只能是天子了。只是这殿试。素来只取文士。今日这上千武学学生也的以厕身其列。还一来一大拨。难怪朝臣惊诧了。   
只见队伍来到阅台前横列整队。随着排头值星官一声立正——”口令。齐刷刷“”的一声脚相磕之声';|大个军阵齐整立。鸦雀无声。文武百官此时看个分明。军伍共两千余人。分作左右两大列。   
校阅台左手的队列。排数十将校外。皆是尉级军官服却无军阶衔牌的徒手学兵。右列则是两佩枪精壮官兵。号衔齐整。显然是个完整团级编制。   
此时。值星官出列。朝冯行个军礼声禀报:“讲武堂教官学兵及教导团全员来到。静候军令。”   
冯回礼。原地候命!”   
“—”   
待值星官入列。冯转身向正德行军启奏陛下。我大明讲武堂全体教职。第一期全一千名学兵及教导团将士全员抵达。恭请陛下训示。”   
正德回礼。命道:“头。朕要检阅。”   
冯虞引正德下了校台。侍卫牵了御马过来正德摆手。朕步行阅军。”于是。冯伴着正德在城楼上奏响的军乐中由东向西步行检阅军阵。正德所到之处。保持军礼地学兵将兵注目随行目光无不尊崇炽烈。让正德心|大喜。这才是统御三军的滋。频频与学兵们挥手致意。时不时还停下步伐拍拍这个。瞧瞧那个。学兵们何曾想过能有机会面见天子更不用说如此阅了。一个个感激涕零。有眼眶不禁泛出泪花。   
冯虞则在身解说陛下现下讲武堂于豹房以北营署已全数完工交用。学堂现已选编文武教职二百余。只是合地教官依然不多。有些只是顶个数。聊胜于无。学为正编生员九人。候补生员一百人。于教学中逐次选汰换。最终能完训结业的当在七成。别的也继续受训算业。回原部则列为|补官。战时有了伤亡。则可填补。”   
百工使司明年哦今出产枪炮弹可供三个师简编换装及囤积备需。这第一期。召的员额便是依此而。明年若是使司整合扩产便。或可换装六师。”   
“那校级学官呢?”   
“现下学堂师资太弱。不过数。课案也无着落。尚无力教导学官。只能先由学兵教起。待明年入冬筹备更加妥些再开教或更好些。”   
正德点了点头。继续检阅。   
来到教导团军阵前。冯虞又道:“臣以为。讲武堂当附设一军。供教官学兵研摩战役战指挥习学统兵之用。此外。后若是有何新装备。也当优先拨付该部。以实证器优劣。研拟相应战术战法。”   
“回皇上。目下为卫亲军第一师第一团兼任。日后。臣拟选调各军久经战阵最好是负过伤的老兵编组。并扩编为师。如此。该部可称雄中之雄。平日为讲武堂教导团。试用军备研拟战法最有心。万一有事。便为皇上手中一可靠足可以一当百。”   
正德大喜。“如此安排甚是妥帖。不过。按你如此说法。如今这一团人马是否单薄了些。你也太小家子气。将你这第一师全数先行抵用。平日里三个团轮换。不值守豹房的就配属讲武堂。至于日后教导师编成。加上侍卫亲军全体。战时皆列为统帅部直属战略……那个什么来着?”   
“直属战略预备队?”   
“哦。不错。就是名目。”   
“臣领旨。”   
检阅已毕。正德重|校阅台。发布训示。   
朕却与文武百官同道地。为我大明讲武堂开署。为什么?想我大明先祖先烈奋军威而扫**。开创这煌煌基业。百年之后。国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之暮气日重   
胄都不全的鞑子都能肆虐九边。官军竟不能制。小||夷。败军。便为祸沿海数十年!国家兵千日。竟连一时也不的支撑。这是朝廷施政之误。更是我大明军人之耻!   
今日正旦都说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朕便是要取这吉意。重振我大明军威。整军经武首在人。诸位教官学兵将士。便是我大明新军劲旅根基之所在。   
何为新军?新枪新炮新装新编更要紧的是新战法新眼界。为何日后提拔武官不再起自行伍。而要自学堂简?如今这装备换了。打法跟着换。战术跟着换。编制跟着换。脑筋也的跟着换。日后官军编制更庞杂。指挥调度更是学问。诸位学成后。是要领兵地。只会舞刀弄棒徒逞蛮勇不济事了。学问从何而来?讲堂上学先生所授固然紧要。更要举一三。自行揣摩。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才是武学之道。   
今日尔等自端门正门而入。就此一行。便是天子门生的名号了。所谓天子门生。一心向学|然紧要更怀一腔忠君报国之志。国家养兵何为?要的就是仰赖士们奋勇为国。振国威于四海。扫顽敌于八荒留英名于青史!岳武曾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我大明讲武堂。要的便为国为民不怕死不惜命地热血儿郎。今日朕便赐一副对子与学堂。”   
说着两名';官各一副竖轴条幅。于正德身边展开。只见联上写着:“贪生怕死请走别路升官发财莫入此门”。另一宦官再展一横幅:“大明军兴”。字倒是龙飞凤舞颇些霸气。至于这对联词句。却是冯虞替正德所。至于出处。便是后世黄埔军校门上那一对了。   
台下这上千学。皆是边军与侍卫亲军中所选拔一要作战悍勇无畏。二还要识文断字。能合着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