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27章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27章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尼泊尔建筑艺术融会的杰作,也是元代喇嘛塔中的代表作品。

居庸关在北京市西北五十公里的昌平县境,关城中心的一座塔台名云
台,建于元代末年,全部用汉白玉(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台基长二十六米
多,宽十七米多,高九点五米。台上原来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已于元末明初
时被毁。但台下拱门内的石壁上,仍保存有精美的石雕佛像和四大天王像,
可以说是元代石刻中的代表作品。同时,石壁上还刻有梵文(古代印度文)、
藏文、八思巴文(元代时制定的蒙文)、维吾尔文、汉文和西夏文六种文字
书写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也反映了元代时我国是一个疆
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国内外交通发达的情况,所以这处古建筑遗迹
很值得珍视。

除北京以外,现存元代建筑中最完整的一处,是位于山西永济县的“永
乐宫”。这座道教建筑物建于公元1244—1262 年之间,前临黄河北岸,后依
高耸的雷首山。这里的山川秀丽,松竹成荫,相传是道教神话中“八仙”之
一的吕洞宾的故乡。

永乐宫有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等几座主要建筑物,其中纯
阳殿就是供奉吕洞宾用的,俗称“吕祖殿”。永乐宫的历史艺术价值,不仅
在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道观建筑物,更重要的是在三座大殿内
共保存有面积达九百六十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尤以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
最为优美。如三清殿内的道教人物壁画,描绘了近三百个神像,线条生动流
畅,每像都各有特点,无一雷同。纯阳殿内的壁画,主要是用五十二幅连续
画面来描绘吕洞宾的一生事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研究元代人民日常


生活状况的珍贵艺术资料。这组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道观建筑,解放后
因治理黄河工程的需要,已于1959 年按原样迁建到附近的芮城县县城。

八、明清的宫殿、民居和园林

我国的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在官式建筑方面已经高度标准化和定型
化。清朝政府于公元1733 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又进一步加以制
度化。它规定把所有官式建筑物分成二十七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房屋的大小、
尺寸、比例和构件都固定不变。这种做法在施工中固然方便,但却缺乏灵活
性。但聪明的建筑匠师们利用这种成熟的和定型的做法,妥善而巧妙地完成
了明清皇宫、坛庙和园囿的建筑设计,遗留下来的像北京故宫、天坛和颐和
园等一系列优秀的建筑群。

明清在建造北京皇宫的过程中,曾经从全国各地征调了成千上万的匠
师。如明代江苏吴县的木工蒯祥,就曾精确地设计了宫中的楼阁台榭和回廊
的布局,博得了“蒯鲁班”的称号。江苏武进县的石工陆祥和松江县的木工
杨青也对故宫的建筑作出了贡献。在清代设计宫殿的著名匠师中,则以号称
“样式雷”的雷发达一家最为有名。雷家曾在清代工部衙门的“样房”里世
代任职达二百年之久。雷家所制的“烫样”模型,设计得非常准确精密,被
认为是清代最杰出的世袭建筑师。

由明清杰出工匠们建造的北京故宫,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也是我国宫殿建筑物中总结性的杰作。它占地达七十
二万多平方米(合1087 市亩),其中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拥有大小殿
堂宫室计九千多间。前部以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中心,左右配以
文华和武英二殿,作为皇帝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后部有乾清、坤宁二宫和
交泰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还有东、西六宫是皇后和贵妃们的住
所。目前,这座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珍贵的宫殿建筑,正由
我国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精心管理,并向国内外观众开
放。

明清的民间建筑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也趋于标准化和定型化。但由于
受到的约束较官式建筑为小,再加上地区、民族、阶级和贫富的不同,表现
在具体建筑物上的差别也比较大。这就意味着民间匠师们在设计施工中享有
较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使此期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更为显著。

早在明代中期,江浙一带民间的木构建筑就有了规范化的专书《鲁班
经》,它是以堂屋为中心来规定其他房间尺寸的。流行于北方黄土高原的窑
洞住宅,到明清时期也有了发展,从布局到结构都作了改进。当时福建的土
造楼房,用一米多厚的夯土墙承重,可以建成高达四、五米的楼房。各地区、
各民族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比官式的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在明清时期,四合院式的住宅在我国北方更为流行。这种住宅的特点是
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安排房屋和院落。通常是把南向的房屋称作“正房”或
“上房”,北向的房屋称作“倒座”,东西两侧的房屋称作“厢房”。其中
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晚辈居住,倒座则用作客房或仆役的住室,另有耳
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等。院子的四周都有封闭式的围墙,所有门窗均朝
向院子,以保持安全和宁静。大门多开在南面围墙的东部,大门内有迎面的


影壁(又名照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内的动静。大门和二门之间称为“前院”
或“外院”,前院的南侧有一排“倒座”。二门又名“垂花门”,常有比较
华丽的装饰。二门内称为“内院”、“正院”或“里院”,是四合院的中心
部分。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常用走廊连接,庭院里多栽有花卉树木。比较大型
的住宅则由几个四合院组成,并在左右或后部再营建花园。

四合院的屋顶式样以硬山式的居多,次要的房屋才用平顶。一般居民住
宅的屋瓦和墙面多使用灰青色,比较讲究的住宅才在大门、二门、走廊和主
要住房略施彩色。至于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的装饰,则只有贵族府第才
许使用。一般四合院房屋内外的地面多铺以方砖,室内可按照生活的需要,
用格扇和博古架(饰有古代文物图案木板架)隔成若干空间,上部再安装纸
糊的顶棚。由于北方气候寒冷,所以屋顶和墙壁部比较厚实,室内还设有暖
坑。

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一直广泛流行着窑洞住宅。到
明清时期,在结构上也有了发展。可分作“靠崖式窑院”和“天井式窑院”
两种类型。靠崖式窑院是在天然崖壁内开凿窑洞,较为讲究的还在窑洞里加
砌砖券或石券,以防黄土崩坍。有的还在窑洞外加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
模略大的窑院,则在崖外再建房屋,并围以土墙,组成较大的院落。“天井
式窑院”或称“地坑式窑院”,是在平坦的“原”(黄土岗地)上,开凿方
形或长方形的深坑,再沿着坑壁开凿窑洞。这种窑洞多以各种形式的阶道通
到地面上,或掘隧道与附近的天然崖面相通,成为连接外部的地下通道。这
些窑洞的形式,一直到今天还流行于我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在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所以屋顶的结构和墙壁都较单薄。较
大的厅堂内部则常用屏门、隔扇等分成小间,其中分作前后两部分的厅堂称
作“鸳鸯厅”。在色彩上一般喜用白墙和灰瓦,露出于室外的木构部分则常
刷成深色,如黑色、褐色或墨绿色等。

又如居住在西南各省和台湾、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的少数民族住宅。由
于这些地区气候炎热,并且多雨潮湿,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使用下部架空的“干
栏式”住宅。这种住宅既便于通风和采光,又可防范野兽或盗贼的侵犯。像
云南傣族的住宅,平面多作横长形,有的是木结构,有的是竹结构。下层多
用作饲养家畜,或作堆放杂物和碾米之用,楼梯有的设在室内,有的设在室
外。上层的前部有晒台和长廊,后部就是堂屋和卧室。有的干栏式住宅可以
高至三层,并利用屋顶作成阁楼。

我国的园林艺术有着三千年左右的悠久传统,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成熟,
并且出现了总结造园经验的专书。例如江苏吴江人计成,他是明末江南的著
名造园匠师。他一生贫困,终年为富商豪绅和显宦造园。他在崇祯四年(1631
年)写成的《园冶》一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部书曾被日本园林学界
推崇为世界造园学的最早名著。

在明末清初时期,江南的商品经济更为发达,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若干
因素。当时不少城市兴盛繁荣,一些富商大贾纷纷兴造园林来作为一种享受。
特别是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常熟、松江和嘉兴等地,私家的园林分布
最多,计成的《园

冶》一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在《园冶》中,特别讲究堆砌假山的技术和借景的重要性。如在“选石”


一卷中,他认为苏州洞庭西山的太湖石最佳,其余有江苏宜兴石、昆山石、
镇江岘山石、六合灵岩石、南京龙潭石和青龙山石、安徽灵壁石、巢湖石、
宁国宣石、九江湖口石和广东英德石等。清朝初年扬州的名画家石涛和尚又
是叠石作山的高手。他利用扬州盐船从外地返航时所带回的小石料堆砌假
山,有时甚至要用上万块石料才能叠成一座假山。所以,他造的园林博得了
“万石园”的称号。

江南私家园林的面积一般较小,并且常同住宅联系在一起,所以又名为
“宅园”。由于空间小,距离短,在造园时就必须采取某些独特的艺术手法,
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环境。造园的要求是以“得景”为主,富有曲折
变化,而不能使人一览无余。因此,《园冶》中所说的“借景”手法就显得
特别重要。“借景”的意思是把附近的自然山水或高大建筑物(如宝塔和寺
庙)的景色组织到园林中来,这样就能大大地延长人们的视野,无形中也扩
大了园林的面积。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就成功地利用了附近的九层高塔——
宋代的北寺塔作为借景;另一所名园——留园,也以附近的虎丘塔(五代时
建成的七层高塔)作为借景等等。

“因地制宜”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另一特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水面很大,
几乎要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匠师们在设计时,就将园内诸景以“散”为
主。而同地的网师园,由于水面少,面积小,设计时又将园内诸景以“聚”
为主,这同样可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这些私家园林还经常利用假山、树
木、花墙、漏窗、回廊、亭榭和厅堂等,将全园分隔成各具特点的“景区”。
各个景区又富有变化,使山石、树木、池水和建筑物互为“对景”。这样,
就可以取得小中见大,幽深曲折和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在游览中也可以使
人左右逢源,莫测远近,以增添游兴。

由于江南私家园林具有上述的艺术特色,所以深受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二
帝的欣赏。他们下令在北京和承德一带的皇家园囿中,也大事模仿江南园林
的景色。如苏州的狮子林和杭州的西湖十景,都在圆明园中有所反映。而乾
隆时始建的颐和园(当时名为“清漪园”),则更是有意识地模拟西湖,如
以西山诸峰比拟杭州的南北高峰,以西堤比拟西湖的苏堤和白堤,以昆明湖
中的小岛比拟西湖的湖心亭,以报恩寺塔(清末改建为佛香阁)比拟西湖的
雷峰塔,以玉泉山石塔比拟西湖保俶塔等等。

此外,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仿自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内湖的长
桥两侧则仿自苏州的临水街道,故名“苏州街”。而承德“避暑山庄”(又
名热河行宫)中的“烟雨楼”和“狮子林”,也分别仿自嘉兴和苏州的同名
私家园林。

但是,北京的皇家园林由于有政权力量的支持,财力雄厚,占地广阔,
并且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所以又有许多江南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地
方。例如北京西郊的三山(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
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即颐和园),它们都是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人工建筑与大片自然胜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
圆明园,以及慈禧太后挪用海军款项修复的颐和园,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
典园林艺术的高峰。前者已毁于英法联军侵略者之手,只有少数遗迹可寻;
后者至今还完整无损地保存着,该园风景绝佳,为旅游胜地。

总起来说,我们伟大祖国的建筑传统是十分悠久的。早在七、八千年之
前,就出现了以木材构成的框架式建筑物。经过历代匠师们不断地总结经验


和创造性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就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
建筑体系,并且在明清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至于砖石结构的建筑物,也
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它只是木构建筑物的一种补充,有相当数
量的砖石结构建筑物仍然是仿照了同期木构建筑的式样。

现在保存于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物,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
化遗产,其中已定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二百四十个之多,这是
我们民族的骄傲。这些优秀的古建遗物,可以用它来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建设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和
物质文明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


古代飞行的故事

张鸿

一、关于飞行的神话和传说

我们在儿童时期,大概都喜欢看空中的飞鸟、晴朗夜晚的月亮吧。看,
鸟儿多么自由,月亮多么可爱,要是能长上一对翅膀飞到天空中去看看,飞
到月亮上去玩玩,该多有意思呀!

古时候的人们,当然也有这种想法。

不过,生长在现代的儿童们,除了有长翅膀的幻想以外,他们还有乘飞
机遨游天空的可能,甚至有做宇航员的希望。因为,在科学发达的今天,飞
机已经成为一般的交通运输工具了;就是坐飞船到太空去探测宇宙,也已成
为现实了。

可是,在古代,人们对鸟儿只能羡慕,对月亮只感到神秘。他们望着辽
阔的天空,只能产生种种美丽的幻想、神话和传说。

关于人在空中飞行,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和传说。我们祖国有
悠'yōu 优'久的历史和文化,从很早时候起,我们民族就创造了许多有关飞
行的故事。那些故事不仅十分美丽,而且有丰富的想象力。

传说我们的始祖黄帝①就是骑着龙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①。。 
也曾经驾着龙到天空游玩。传说中的周穆王②访问西王母③的时候,曾经乘一
辆“黄金碧玉之车”,腾云驾雾,以日行万里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仑山;作
为主人的西王母,乘一辆更为华丽的“紫云车”。还有:仙人王子乔④骑的是
白鹤;秦穆公⑤的女婿是乘龙的肖史,女儿是跨凤的弄玉。他们都能在空中自
由来去。战国时候的伟大诗人屈原⑥在他写的一首长诗《离骚》里,想象自己
坐在飞龙拉着的车里,在空中飞行。云象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凤凰在他的
旁边飞鸣。他飞过高峻'jùn 俊'的昆仑山,飞过望不见人烟的流沙,最后到
达广阔的西海。至于《西游记》里那个大名鼎鼎的孙悟空,更是了不得,一
个觔'jīn 斤'斗就是十万八千里。至今保存在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