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

第10章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第10章

小说: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抄的全部物资,其中丝绸项下,单是妆花一类的品种就有妆花纱、妆花云
纱、妆花补纱、妆花缎、织金妆花缎、妆花绢、织金妆花绢、妆花䌷、妆花
潞䌷、妆花罗、织金妆花罗、妆花改机、妆花丝布、织金妆花丝布、妆花云
布、妆花焦布、妆花锦等十七类。

妆花纱是在透明的纱底上,织出五彩加金的花纹,既淡雅,又富丽。北
京定陵出土的妆花纱龙袍,肩上织着五彩加金的过肩云龙,前后下襟织着五


彩加金的潮水云龙,袖口等处织着五彩加金的云龙,工丽异常。定陵还出土
了各色成匹的妆花锦、妆花缎、妆花绸。。等等。这些精美的高级丝绸,都
是当时的劳动工匠创造智慧的结晶!

改机是弘治年间(1488—1505 年)福建一个名叫林洪的丝织工人创造
的。他把用五层丝织制的织品改成四层丝,织出比过去细薄实用的新品种,
人们称做“改机”。

妆花丝布,是用麻、棉纱作地纬和经线、蚕丝作纹纬线交织而成的。它
用纬丝显花,看起来花明地暗。丝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特产,傣〔dǎi 
逮〕族、壮族、侗〔dòng 洞〕族、土家族、瑶族的妇女们,都善于织制花色
优美的丝布。明代还有一种丝、棉交织的棉锦,在明代经卷的封面中及贵州
明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均有发现。

妆花云布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特产,它是先把经丝绞

染成花,然后织制的。织出的花纹似隐似现。这种富有诗意的丝绸,今天仍
然是维吾尔族姑娘们心爱的衣料。现在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还可以看到清
代各少数民族贡献给清朝统治者的丝布和云布。

(2)彩织锦缎
清初,苏州手工丝织提花的技术,大为提高,出产的重要提花品种,如
妆花纱、妆花缎、妆花绢等,有用十多种颜色织制的、色彩繁富。织制方法,
有的是用十几把大梭子同时织,有时是用一把大梭子织底纹,用十几把小梭
子各穿不同彩色的丝线和金银线织花。织花的小梭子,不是穿过整个幅面,
而是根据花纹的边界,在花纹轮廓线内来回盘织。用这种方法织出的花纹,
就象是从幅面上挖出来的一般,所以称为“挖花”。上等的锦缎,敷色自然,
晕色和用线都可以和工笔的绘画媲美。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清朝康熙年间
(1662—1722 年)苏州织造的百花蝴蝶袍料,上面织着散点布置的折枝花,
三三两两的彩蝶,穿插在鲜花嫩叶之间。它不仅是一件美

丽的衣料,也是一件百看不厌的艺术品。

故宫博物院里还保存着清朝乾隆年间苏州织造的一件巨幅重锦织物“极
乐世界图”,长451 厘米,宽195 厘米,上有佛像二百七十四尊,个个眉目
清晰,面带表情,织工的精美大大地超过了前代。

(3)妆花丝绒和金彩绒
明清时期,江苏的南京、苏州,福建的漳州等地都出产丝绒,其中以南
京的妆花绒和金彩绒最为名贵,所以当时就有“京绒、苏缎、杭罗”之称。
妆花绒有的是在缎地上起彩色绒花,称为“妆花绒缎”。有的是在条纹暗地
上起彩色绒花,称为“妆花天鹅绒”。金彩绒是用金银线织成地纹,地上起
彩色绒花,色彩豪华富丽。

明清时期,各地出产的丝织品,品种很多,上面所列举的只是其中比较
重要的几种。我们仅仅从上面所举的几个品种,已经可以看出当时技艺水平
的高超了。


* * *


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一项光辉的发明创造。数千年来,丝绸为丰富人
类的物质文化,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中国丝绸的历史,
就象一树永远艳丽的鲜花,在人类物质文化的宝库中,吐露着芬芳,放射着
异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丝织业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
展,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近年来,新型的丝织工厂不断在各地建立
起来,丝绸的新品种新花样正象春天的花朵,在和风煦日中争妍斗艳!


货币史话

俞沛铭

一、货币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
物考证,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生产
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
由氏族部落首领平均分配给全体成员,勉强维持生命,那时是没有货币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余产品,就
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最初是部落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长来进行交换,所交
换的东西是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越来越占优势。
交换的产品,这就是商品。

商品孕育着货币,但还不马上产生货币,因为商品一开始是物与物直接
交换的,比如米同羊交换,刀同麦交换,等等。这种交换的场面是怎样的呢?
古书《易·系辞下》中记载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说的古代人们以货易货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天
下”,是指当时的市场上,有从很远地方来的人,带来了远方的货物。

物物交换困难很多,比如一只羊,可以换四十斤米或四张兽皮、六把斧
头、一枚美丽的贝壳,也可以换半块拳头大小的铜;而一张兽皮,又是和四
分之一只羊、十斤米或一把半斧头等价。商品价值的计算和比较,在物与物
的直接交换中是多么不方便啊!

物物交换还有流通的不便。倘若以羊换米,以米换羊,双方按等价成交,
那自然很方便。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碰得到,更多的倒是按各自的需要,如
牵羊的想换米,背米的却要换刀。于是,牵羊的只好去找一个拿刀的,同他
换成了刀再去换米。如果碰巧拿刀的想要羊,三方交易很快成功;可是如果
拿刀的偏偏不要羊而要丝,那就麻烦了。人们往往费了很多的周折,仍然无
法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物物交换尽管是那么不方便,却经历了比使用货币悠久得多的历史。后
来,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经验中知道,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一种比较容
易被别人接受的商品,比如羊或贝壳,再拿羊或贝壳去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这样就解决了物与物直接交换的矛盾。于是,从商品
中分离出一种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称之为一般等价
物。

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玉、刀、铲、纺轮、弓、箭、
皮、帛、牛、马等等,都曾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使用过。但到后来,有的由
于计数不方便,有的因为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有的则因笨重而不便携带,
终于被逐渐淘汰,只有贝依旧被使用着。

贝所以最早被选择为货币决不是偶然的。贝天然具有美丽的形态、斑烂
的花纹和滋润的光泽,是大家都喜爱的装饰物。贝在当时又是美好的象征,
被看作是避邪品或吉利的护符。此外,它又可以一只一只计数,加加减减方
便;坚固耐用,不易损坏;轻巧灵便,携带不觉累赘。根据历史的记载,在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贝已经当作货币使用了。人们贮藏它,借贷它,拿
它作买卖,还把它作为贵重的贡献物或赏赐品。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看,
当时帝王赏赐给臣子的物品中,最常见的就是贝。

贝有一百多种,其中大贝最为稀罕。在中国古代,当作货币使用得最普
遍的是齿贝。这种贝小巧玲珑,一面有槽齿。因为它当作货币用得最多,所
以又称为“货贝”;又因为它象珍宝那样有价值,所以还称它为“宝贝”。
从汉字看,凡是同财富有关的字,几乎都带着贝,如财、贫、贪、货、贵、
贱、赏、赐、贡、贺。。

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称作货币。

二、早期的金属货币

我国古代很早就会冶炼金属。商周时期,青铜器已达到极精美的水平。
金属比贝实用、坚固,既便于携带保管,又能够分割熔铸,尤其是小件的金
属制品,如铜贝、钢铲、铜刀等,都便于计数。它们具有金属的一切性质,
又几乎兼有贝的种种优点,慢慢地,也就跨进了货币的行列。特别是仿海贝
形状铸成的铜贝的出现,是货币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早期的金属货币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铜铸币,它形式多样,使用广
泛,工艺水平也较高;另一种是黄金铸成的金饼。

铜铸币是从实物转化而来的,大体上又分为四类:布币、刀币、环币和
蚁鼻钱。它们各有各的流行区域,各有各的发展历史。

先说布币。布币的前身是一种铲形农具,有的叫“镈”'bó博',有的叫
“钱”。镈和钱的形状、功用较为接近:上首空圆,可以装木柄;中间厚重,
不容易折断;下足尖薄,适宜于锄草。所不同的是:镈在古代除了锄草以外,
还用来掘沟;为了使用方便,镈的面不能太平,要稍带点圆凹。镈、钱发展
成货币后,钱渐渐成为货币的专用代名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在古代,
镈、钱样式的货币,则统称为布币。

早先的布币与铲非常相似,只要在上首装一根木柄,简直可以当作农具
使用。从钱而来的布币,肩平足钝,称为平足布。从镈来的,则肩

{ewr MVIMAGE;MVIMAGE; !50000460_0122_1。bmp} 
略高,足略尖,这与镈面带点圆凹有关系,称作尖足布。

稍晚些时候,布的上首虽然仍是空圆,但上首这段就比较长了;整个布
体小而薄。用这样的货币兼做农具,显然不行了。研究钱币的人称它做空首
布。空首布的币面上大多有文字,有的是数字、干支、地名;有的还有其它
意义的文字,如财富的“富”,通行的“行”。

再发展下去,布的上首变得平而实,称为平首布。它的个体越来越轻小,
上面的文字都用地名,书法比以前也有进步。平首布的形制精巧,纹饰美观,
使用很方便。还产生了一种圆肩圆足的布,布的两足显得更钝方。这种变化
也是人们从实践中得来的,因为尖锐的,容易戮痛人的皮肉,用多了要磨损,
易折断,纯圆的要好些。

布币的使用,大致自西周起到战国止,主要流行在以农业为主的黄河中
游地带。而这时在渔猎业比较兴旺的山东半岛上,还使用着刀币。

刀币形状象刀,是由古代一种叫铜削的渔猎工具变化而来的。它端尖、


背弧、刃凹,下面有穿绳的圆孔。晚期的刀币身轻体小,背直刃钝,头方或
圆,上面铸的字也逐渐讲究。刀币有大刀、小刀两种:小刀主要是北方燕国
的货币,大刀是东方齐国的货币。它的铸造和发行领域后来向西北扩大,在
许多地方同布币一起使用。

随着布币和刀币的演进,又出现了环币。它的形状与布币、刀币完全不
同,既不象刀,又不象铲,圆滚滚的,中间还有个圆孔,所以也称圆钱。

环钱是从纺织工具的纺轮演变而来的。古代最早的纺轮用石头磨成,中
间钻孔,插进一根木棒,就可以用手转动,纺绕丝、麻。后来纺轮改用陶制
的、铜制的。这铜纺轮就是环币的前身,两者的大小、形状都差不多。

比起布币和刀币,环币的计数和携带更加方便。因为它既象布币那样不
易折断,又跟刀币一样有孔可穿绳。到后来,它逐渐成为更受人们欢迎的货
币,甚至代替了布币和刀币。布币流行区的环币,面平孔圆,和纺轮相似。
刀币流行区的环币,中间孔是方的,边缘有凸起的轮廓。

到战国时期,除南方的楚国外,环币已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了。地处关
中的秦国,铸造的环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币面上铸有“两”和“朱”(铢)
——秦国的某些布币上也有这两个字,这是重量单位;二是从公元前336 年
(秦惠文王二年)开始,货币的铸造权集中在王室(国家),因此币面上也
就不再铸地名。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基本上是以秦环币作为蓝本的。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货币单位分成等级。尖足布、方足布和圆足
布都有大小两种,大概是两枚小布等于一枚大布;刀币也有大小之分;环钱
中有一种“■”——半睘,就是指环钱的一半。

布币、刀币和环币,都是在中国北方流行的。而地处江淮流域的楚国,
这时使用的是与众不同的货币:铜铸的蚁鼻钱和黄金铸成的金饼。

蚁鼻钱外形象贝,但比贝更小,很明显是从仿贝转化而来的。有的面上
铸着一个至今还释不出的字:■,形状似蚂蚁;有的是■,笔划凹下去,底
下两竖的中间部位显得凸出,象人的鼻子。这就是蚊鼻钱名称的由来。它用
铜铸成,比起贝币当然先进;可是在制造的精巧美观和携带计数的方便等方
面,与同时期的布币、刀币及环币比较,就相形见绌了。

蚁鼻钱仅仅在楚国流通。这一方面是由于楚国早期经济文化比北方各国
落后,布(镈)、刀、纺轮的使用比较迟,铜铸币只取仿贝形态;另一方面,
楚国的制度一向富有地方色彩,政治、军事、礼俗等都与别国不一样,因此
货币也独树一帜。

早期金属货币的另一类——金饼,出现在楚国,这也不是偶然的,因为
楚有许多产金区。在中国古代,黄金主要是作装饰、宝藏和支付之用的。楚
国的金饼是一块块的小方块,上面铸有两个字:一个象“爰”'yuán 元',有
人说就是货币单位,但也有人认为是重量;另一个为地名,如楚国的国都“郢”
'yǐ ng 影。在今湖北江陵一带',或曾经是国名后来被楚灭掉作地名的“陈”,
等等。

黄金比铜稀少,是珍贵的金属。它体积小,价值大,不锈不烂,分割也
不太困难,更适宜作货币。如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金银
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从这个意义上讲,楚国的金饼在中国
货币发展史上,倒是一个先进因素。不过,黄金的产量毕竟太少了,不可能
取代铜币。因此,自从铜铸币诞生后,它便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通,为民间
普遍使用,直到秦王朝建立后,统一的货币还是铜铸币。


三、货币的首次统一

自从出现了金属货币之后,货币的应用比起贝币时代,大大广泛了。除
了买卖东西、赏赐、馈'kuì愧'赠等外,弱国向强国纳贡,穷人向富人借贷,
也都用货币支付。借贷的利率少则二分,多到加倍。齐国有个大封建主叫孟
尝君,放债收取利息,养了食客三千人。有一次,他派一个名叫冯谖'xuān 
宣'的食客,到每年坐收利息十万大钱的薛地去索债,冯谖为了替孟尝君收买
民心,留一条急难时可以逃避的后路,将老百姓借债时写的字据当众统统烧
光。老百姓吃够了借高利贷的苦头,一时如释重负,竟高兴地欢呼起来。

货币的用处既越来越大,人们对货币也就更崇拜了。战国时有个读书人
名叫苏秦,到秦国去求官,结果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回到家中,父母不同他
谈话,妻子自顾自织布不理他,嫂子不肯做饭给他吃。等他第二次外出回家,
已经做了高官、发了大财,父母远道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瞧他,嫂子爬在地
下,再三跪拜。苏秦问嫂子干吗上回傲慢、这回卑谦。嫂子答道: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