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死无惧-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14
因为我们的文化太过重视智能,而让我们误以为开悟需要极高的智力。事实上,聪明有时候反而是种障碍。西藏有句话说:“你太聪明,反而会漏失重点。”
敦珠仁波切说:“逻辑化的心似乎很有趣,但它却是迷惑的种子。”人们可能会沉溺在理论中,而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西藏人说:“理论就像外套的补丁,早晚会脱落的。”
11。15
虽然我们相信只要放下就会一无所有,但生命却一再显现出相反的事实:放下是觉悟的真正方法。
就像海浪冲刷岩岸,并不会破坏岩石,反而雕刻出美丽的外形;同样的,改变能塑造我们的人格,磨平我们的棱角。经过改变的考验,可以培养出温和及无可撼动的沉稳;自信也增强了,从内自然发射出的善心和慈悲心,也益加强大;同时把喜悦带给别人。
每个人心中都存有善心,它能超越死亡。生命就是在教导我们找到那颗善心,也是一个了解它的修炼过程。
11。16
不要把怀疑看得过分严重或膨胀它,也不要落入迷惑或去分别对错。而要慢慢改变对怀疑的观点:把我们的文化制约和感情掣肘转变为自有、幽默和慈悲。意思是要给怀疑时间,也要给自己时间,去寻找解答,不只是学理或“哲学”上的答案,也是生活的、真正的和可行的答案。
怀疑不会马上自己消除,我们要用耐心,营造一个空间,详细客观地检视、分解、消除和治疗它。我们文化所缺乏的,就是这种心灵的正确、专注和广阔,这些唯有透过禅修才能达到,而禅修所生的洞察力才能使我们慢慢成长、成熟。
11。17
人一诞生,烦恼也随之诞生。
有些人活得越久越愚蠢,因他想要逃避免不了的一死,而变得越来越焦虑。
多么苦啊!为了这永不能实现的愿望。
长生不老的渴望,使他无法活在当下。
——庄子
11。18
那些曾有濒死经验的人说,在濒死经历之后,他们产生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和改变。
有一个女人说:
慢慢地,我感觉心中生起一股浓烈的爱,能够把爱传输给别人,也能够在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找到喜悦和乐趣。对于病人和临终者,心中产生了无比的慈悲心。真希望让他们明了: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11。19
当我们长久祈求,渴望真理,经过多世,业被完全净化后,奇迹就会发生。
若我们能了解并利用这种奇迹,无明就会永远结束;如影随形的“内在老师”,会以“外在老师”的面目示现,几乎像奇迹一般,我们就跟它相会了。这相会是生生世世最重要的事。
11。20
身体躺平在最后一张床上,
口中低喃着最后的几句话,
看着心中最后的回忆消逝,
这戏何时在你的身上演出?
——喇嘛
11。21
业的意思是,不管我们的身、口、意做什么,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即使是最微细的动作,也蕴含着结果。上师们说,即使最少量的毒药也会致命;一颗小种子也会长成大树。而佛陀说:“不要因为恶行小,就小看它;火花虽小,也能烧毁像山一样大的干草堆。不要忽略小善,以为它们没有什么利益;即使是小水滴也能充满整个大容器。”
业不像物质会腐朽,或永远不活动。它不会被“时间、火和水”摧毁,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11。22
噢!爱。
噢!纯洁深刻的爱,
愿此时此地涌现,
成为一切;
世界溶化在你无瑕无尽的光芒中,
脆弱的叶子与你一同燃烧,
其光明亮于寒星:
让我做你的仆人,你的呼吸,你的精髓。
——路米(Rumi)
11。23
佛陀教示我们: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怀疑,“就像解析黄金一样,要烧、切和磨才能测出它的纯度。”若我们彻底遵从这种怀疑,真理就会现前。但是我们既没有洞察力和勇气,也没有修炼。我们已经被训练成沉溺在盲目无用的反对中,一再剥夺了我们认识真理的尊贵、宽广和开放。
为了取代当前虚无主义式的怀疑,我要请求你们,要有我所谓的“神圣的怀疑”,这是迈向觉悟所必须的。这个古老神秘教法所传给我们的伟大真理,是当今危机重重的世界所不容忽视的。与其怀疑“它们”,不如先怀疑我们自己的无知、自以为了解一切、贪欲和逃避。我们对于所谓的心灵热切追求,其实,实相的信差——上师们,早已用他那令人敬畏,无所不包的智慧告诉我们,实相并非如此。
11。24
我们甚至会半相信地说,慈悲真奇妙,但实际上却一点也不慈悲,只会造成自己和别人的挫败和悲伤,而非我们一直想要的快乐。
这不是很荒谬吗?我们一直苛求快乐,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却让我们隔绝了快乐。
究竟什么才会使我们快乐?我们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机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护,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当你真正看清楚我执和我爱时,你会明白它们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根源。
11。25
有些人认为禅坐时不应有一点念头和情绪产生,一旦念头和情绪生起,他们就会恼怒而认为自己失败了。
事实并非如此。有句西藏谚语说:“要肉不要骨头,要茶不要茶叶,这是很离谱的要求。”只要你还有心,就一定会有念头和情绪。
11。26
我们把自我关在黑暗狭小的牢笼中,却认为这是整个宇宙,很少人能够想像心的另一个面向。敦珠仁波切曾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只老青蛙一辈子都住在湿湿的井中。有一天,一只海边来的青蛙来看它:
“你从哪里来?”井底之蛙问。
“从大海来。”它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非常大。”
“你是说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一点。”
“大一点?你是说像我的井一半大?”
“不,再大点。”
“是不是……象井一样大?”
“大得无法形容。”
“这不可能!我要亲自去看看!”
于是,它们就一起出发去看。当井底之蛙看到海时,惊讶得头爆成碎片。
11。27
不管我们投生于何处,佛性始终存在,切永远圆满具足。即使诸佛的无量智慧,也无法增添它的圆满。众生的无穷烦恼也不能破坏它。
将我们的自性比喻为天空,凡夫心的困惑比喻为云。当天空被云完全遮住了,我们从地上往上看,很难想像天空除了云之外,还有什么。但只要我们坐上飞机,就会发现云上有无垠蔚蓝的天空。我们原以为它就是一切的云,看起来如此渺小,远在我们之下。
11。28
“行”就是要真正地观照你的善恶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升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既不追踪逝去的念头,也不期盼未来的念头。不执着喜悦的经验,也不会被忧伤的情境打败。
若你能这样做,就能达到深刻宁静的境界。到那时,善和恶,喜悦和悲伤,就不分轩轾了。
——敦珠仁波切
11。29
你可以把自性想像成一面镜子,拥有五种不同的力量或“智慧”。
它的开放和广阔就是“虚空藏智”,慈悲的温床。能够准确照见一切微细生起的是“大圆镜智”;立于不偏不倚境地的是“平等性智”;明辨一切外在现象的是“妙观察智”;拥有能够使万物成就、圆满和自然示现的潜能的是“成所作智”。
11。30
要进入禅定,就要创造一个宁静、祥和的情境。在我们尚未主宰自心之前,首先要先清静心的环境。
此刻,我们的心就像蜡烛的火焰一样,被思想和情绪的暴风吹袭得摇晃闪烁,不断改变。只有把风停息,火焰才有可能平静。
相同的,只有把思想和情绪的纷扰平息,才可能瞥见和安住于自性。另一方面,当我们找到禅坐的稳定后,任何噪音和混乱都不会困扰我们。
生死无惧 十二月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无 惧 十二月
12。1
初学者的心,是开放的、空的心,是随时准备好接受的心。
如果我们能以初学者的心来仔细聆听,就可以真正听到。若以一颗宁静的心来聆听,尽可能不受预存思想干扰和左右,教法的真理就可能深铭于我们心中,生死的意义就变得越来越清楚。
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你越去聆听,所听到的也就越多;你越去聆听,你就越能深入了解。”
12。2
慢慢地,当你保持开放和专注,运用技巧将你的心越来越集中,你负面的东西会慢慢消失;开始觉得全身舒畅,就像法国人所说的:“être bien dans sa peau (在皮肤中感觉很舒服)。”你会产生一种轻松和完全的自在。我认为这种修行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自我治疗。
12。3
我们曾经想过和做过的每一件恶事,其根本是源自对虚假自我的执着和爱惜,而让它变成我们生命最亲爱、最重要的东西。
所有造成恶业的负面思想、情绪、欲求和行为,都是导因于我执和我爱。它们是黑暗、强而有力的磁铁,让我们生生世世都遭遇了种种障碍、不幸、痛苦和灾难,所以它们是所有轮回痛苦的根源。
12。4
一次又一次静静地观想:死亡是真实的,且会毫无预兆地突然降临。
不要像西藏谚语所说的那只鸽子一样,整夜忙着做巢,到天明时连眼睛也未曾合过。
12。5
微细但完整地体悟“见”,能够转化你看待每件事的方式。我越来越了解,思想和概念都是障碍,常常让我们无法轻松进入绝对的境界之中。
现在我明白了上师为什么常常说:“要努力学习不要有太多的希望和恐惧。”因为它们只会激起心灵的混乱。
当“见”产生时,就可以看清楚心念的真面目:短暂而清晰,且只是相对的。你可以直接看穿每件事,好像你有X光眼睛一样。你不要执着思想和情绪,也不要加以拒绝;而要在本觉的广阔怀抱中欢迎它们。
到那时,你以前所看重的东西——野心、计划、期望、怀疑和热情等,就不再那么深刻地左右着你,因为“见”已经帮助你看清它们都是徒劳无用的,并真正生起舍弃之心。
12。6
恭敬心是体证自性和万物最纯净、最快速、最简单的方法。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相互依存现象:我们不断尝试从内在生起恭敬心,而这恭敬心可以让我们突然瞥见自性,而这种瞥见又增强了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所以,最后恭敬心从智慧中产生:恭敬心和自性的实际体验两者五相激荡且密不可分。
12。7
除了短暂的舞姿之外,人生还有什么呢?过去做过的事,现在看起来不都如黄粱一梦?一起长大的朋友,儿时玩耍的地方,曾经执意坚持的意见和看法,都远远抛在脑后了。此时此刻,你读这本书时似乎那么真实,然而,就是这一页也快要成为记忆了。
12。8
禅坐时,不要“观”呼吸,而要让它自然溶入你,好像你就是它。慢慢地,呼吸的动作,呼吸者的气融合为一;对立和分离都消失不见了。
你会发现这个非常简单的专注过程,能够过滤掉你的思想和烦恼。然后,你好像脱下一层旧皮,某种东西被剥落,而得到了自由。
12。9
静静地坐着,从内心深处,启请真理的化身——你的上师、圣哲或觉悟者,示现在你面前的天空中。
观想上师或佛如彩虹般鲜活、灿烂和透明。
如果你难以观想上师,可以把这种真理的化身想像成光,或去感觉他就在你面前的天空出现。让你心中生起的启示、喜悦和敬畏,取代观想。
我的上师敦珠仁波切常说,如果你无法观想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去感觉这种示现,而且知道它是一切诸佛的加持、慈悲、能量和智慧。
以无比的恭敬心,将你的心与上师结合,然后把你的心安歇在他的智慧心中。
12。10
就如佛陀教示我们的,生命短暂如闪电乍现;华兹华斯(Wordsworth)也说:“这世界再也受不了我们:得到了又用掉,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最令人心碎的是,我们浪费了我们的力量,背叛了我们的本质,放弃了今生(自然中阴)觉悟自性的殊胜机会。
上师一直训示我们:不要再欺骗自己,如果到死亡时,还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我们又学到了什么?
12。11
我们绝不要忘记:透过身、口、意,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选择这样做,就能终止痛苦和苦因,帮助自我的真正潜能和佛性唤醒我们。除非佛性能够被完全唤醒,解脱无明,与不死的觉悟心相结合,否则生死轮回将会永无尽期。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今生不为自己负起所有责任,我们的痛苦将不只延续几世,甚至千万世。
就是这种清晰的真理,让佛教徒把来世看得比今生重要,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来世在等待着我们。这种长远的眼光,左右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知道,如果我们为了今世而牺牲了所有的来世,就好像把一辈子的积蓄一餐就吃喝光了,疯狂地忽略了其后果。
12。12
西方人可能会惊讶西藏有那么多转世的人,而他们大多是大师、学者、作家和神秘家和圣哲,对佛教和社会都有卓越的贡献,在西藏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这种转世并不仅限于西藏,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世界各地。历史上,出现过一些艺术天才、精神领袖和人道主义者,帮助人们向前,如甘地、爱因斯坦、林肯、德蕾莎修、莎士比亚、圣法兰西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等。
当西藏人听到这些人时,会立刻说他们是菩萨:而我听到他们的名字、志业和远见时,我就被诸佛和上师伟大进化过程的庄严所感动,他们为了解脱众生之苦,改善整个世界而示现于世。
12。13
怀疑并非病,而是缺乏我们传统所谓的“见”所导致的症状。“见”就是对自性和实相本质的证悟。
当“见”全部出现时,连一丝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因为我们会用实相自身的眼睛来看它。但在觉悟前,怀疑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怀疑是迷心的基本活动。对治怀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压抑它,也不要执着它。
12。14
要了解我所谓的慈悲的智慧,就是要完全看清楚慈悲的利益,以及不慈悲带给我们的坏处。我们绝对要区分清楚,什么是“自我的利益”,什么是“终极的利益”;错认的结果就是痛苦的来源。
我执产生了我爱,我爱又因伤害和痛苦而生起了根深蒂固的嗔恨。然而,伤害和痛苦并非客观存在;唯有我们的嗔恨心才能让它们存在并赋予其力量。当我们了解这点,就会知道:是我们的嗔恨心让自己遭受了恶运和挫折,让生命充满了焦虑、期望和恐惧。
藉由消除我执和对不存在自我的执着,我们就消除了那种嗔恨,而能去除逆境和挫折对你的伤害。因为,你怎么可能攻击根本不存在的人或东西?
12。15
每次禅坐前,都要有这种觉醒:我们和所有众生基本上都拥有佛性和最深奥的本质,为了觉悟佛性,必须灭除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