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大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中书省中,执事官主要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偶尔也有中书令,他们被统称为宰执。
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蒙古已经开始设立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又叫中台、内台、乌台或宪台等。御史台的长官是御史大夫,另外还有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官员。御史台下辖殿中司、察院等机构,主要纠察官员的善恶和得失等。御史台的官员一般品级很低,而且俸禄也不多,但其作用和影响相当大。除了御史台外,蒙古还设立行御史台和廉访司等地方机构。
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下令设置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各一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元世祖正式下令设置知枢密院事一名,成为枢密院的长官,元朝枢密院制度完全确立。枢密院是中央最高的军事机构,主管宫禁宿卫、驻军、征伐、边防、举功转官、节制调度等事宜,又称为枢府或者密院。它的最高长官是枢密使。由于军权位高权重,一般由皇太子担任。但是,皇太子也经常没有人选,因此,这个职位经常空缺。实际上负责枢密院工作的是枢密副使和佥书枢密院事。此外还有同知、副枢、佥院、同佥枢密院、院判、参议等官。自从设置枢密院开始,四怯薛各自派一名代表参与院议,中书省也派平章政事前往参加商量院事。
除了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之外,元世祖还曾经设立过总理全国财政的国用使司和治理诸脱里、驸马、投下蒙古及色目人的刑名等问题的大中正府等等。
在地方上,元朝普遍设置行中书省,简称为省或者行省。河北、山西和山东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吐蕃(西藏)由宣政院管辖,其余各地按地域划分为四川、甘肃、云南、江西、江浙、湖广、陕西、河南、辽阳、岭北等行省。行省的长官设置与中书省相同,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参知政事等等。行省之下,设置了路、府、州、县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开始是中央派生出的临时机构,后来固定化,成为正式的机构。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1291年,忽必烈正式颁布了《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这部法律是参照唐、宋的法律条文,结合蒙古习惯制定的。在法律当中,公开地宣布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提高宗教的地位。根据这部法律,佛教的地位提高了,僧侣享有很大的特权。元朝将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来统治。
除政治和法律外,军事也是忽必烈时期的重头戏。在忽必烈统治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元朝不是对外用兵就是对内平叛,因此,军事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应当说,元代的军事制度是在蒙古汗国兵制的基础上日趋完备的。
元朝统一后,世祖下令将全国的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汗国时期从诸千户中抽调士兵组成,作战时属于先锋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屯戍边地的镇戍军)、汉军(由原属金国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组成的军队,又叫做汉诸军)、新附军(新归附的南宋军)等。其中,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元朝政治的中心,主要驻防在京师和“腹里”(今河北、山西、山东一带),而汉军和新附军则驻扎在江淮以南的地区。这种军队编制与法律一样,具有民族不平等的色彩。
第三部分 宋徽宗赵佶第28节 元世祖忽必烈(3)
四、远征缅甸、日本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正月,高丽国国脱里脱里派遣大将军俞洪慎前往元朝庆贺新春,元世祖欣然接纳。
初八,元世祖下令药剌海率领大军征讨缅甸国。
初十,元世祖打算征讨日本,命令高丽国准备粮草二十万石,以供元军使用。
十二日,元世祖命令伯要带等人在烈埚都山和乾山砍伐木头造船,共砍伐了十四万二千株。此后,元世祖命令各军帖户中的成年和壮丁五千人、民夫三千人运输这些木头到平滦。
十八日,世祖下令让中书右丞脱里里帖木儿率领万户三十五人、蒙古军中练习成水军的二千人、探马赤军一万人、练习水战的五百人前往征伐日本。
二十五日,忽必烈为了准备后援部队,命令各军训练水战。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五月初五,丞相伯颜、诸侯脱里相吾答儿等人上奏说:“征伐缅甸的大军除了使用蒙古军和探马赤军外,也可以就近选用新归附的南宋士兵。”世祖忽必烈权衡了一下利弊,批准了他们的建议。
五月初六,元世祖免去五卫军征讨日本,另外调派了一万名士兵赶往上都替换他们。
五月十一日,元世祖下令设立征东行中书省,由高丽国国脱里和阿塔海共同管理,下令让高丽国派兵协助元军攻打日本,并向攻打日本的高丽军提供所需的衣服和甲仗。
五月十三日,元世祖下令让阿里海牙调派汉军七千人,新归顺的南宋汉军八千人跟随唆都东征日本。
五月十八日,占城行中书省攻占占城,占城的国君补底逃跑。元世祖下诏招降他。五月二十一日,元世祖调派征讨日本的重罪囚犯赶往占城和缅甸等地随军作战。五月二十六日,海南四州宣慰使朱国宝请求增援征讨占城国君的军队。元世祖立即下令让阿里海牙率领一万五千名士兵前往援助,协同作战。同一天,元世祖采纳脱里积翁的建议,诏令江南运送粮食,从阿八赤刚开凿的神山河以及海道两条路运送粮食,供给东征军作战。五月二十八日,元世祖下令赐给占城行中书省弓箭和盔甲,以示嘉奖。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十一月初四,元世祖派遣阿八剌监督江淮行省的军备物资,派遣察忽监督辽东行省的军用物资,以确保征伐日本的军需。
十一月初十,元世祖派遣使臣前往高丽,要求高丽国脱里调派一万名士兵、六百五十艘战船援助元军攻打日本。同时,命令高丽国脱里派人继续在距离日本较近的地方制造战船,以备军需。
十一月二十五日,元世祖下令将江淮的大米通过漕运运送一百万石到高丽的合浦贮存。同时,元世祖还下令在东京和高丽各贮存十万石大米,准备征伐日本。各军从第二年的三月开始,按照既定的顺序进军,到八月在合浦会集。十一月二十八日,元世祖招集宋朝贩卖私盐和熟知海路的士兵作为水手,征讨日本。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正月初七,元世祖觉得日本是孤远岛国上的外夷,没有必要征伐,于是停止了征讨计划,征召阿八赤赶来朝廷,并且解散了所有雇佣的民船。
五、平定诸脱里叛乱
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政权,其内部的矛盾非常复杂。阿合马专权、桑哥事件和卢世荣事件等集中反映了权臣专擅等问题,这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但其内部统治集团中兄弟阋墙、父子争权的叛乱持续时间之长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首先与阿里不哥两人进行了四年的汗位争夺战,巩固了皇位。但是,诸脱里的叛乱却仍旧十分激烈。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四月,宋脱里乃颜谋反。乃颜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曾孙,广宁脱里爪都的次子。有人告发他谋反,忽必烈立即派西北总军伯颜前往窥探情报。伯颜于是带领随从假装犒劳士兵,装载了大量衣物进入了乃颜的领地,将衣物分发给沿途驿站的士兵。到达乃颜的营帐后,乃颜准备将他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伯颜察觉到异样,与随从假装镇定地慢慢退出营帐,然后与随从兵分三路逃走。一路上,曾经受他恩惠的驿人争着将好马让给他们骑,乃颜无法追赶上,伯颜得以脱离险境。
乃颜知道谋反的事情已经败露,于是干脆起兵造反。不少西北诸侯脱里见乃颜造反,也跃跃欲试,准备跟随乃颜造反。为了平定乃颜叛乱,减少阻力,元世祖派阿沙不花前往各个诸侯脱里那里,劝说他们放弃反叛。阿沙不花谎称乃颜已经投降,只剩下那些诸侯脱里蒙在鼓里孤军奋战,然后又大夸元世祖的圣明和宽大,要他们自己前去解释以求得“宽大”处理。各诸侯脱里纷纷前往元都向忽必烈告罪,反叛联盟因此瓦解。
同年五月,忽必烈派阿沙不花先到北京等地的宣尉司传达圣旨,但凡隶属于乃颜部的人,一律不允许他们乘马持弓箭。不久,又采纳浙西道儒学提举叶李的建议,以左丞相李庭率领汉军作为前锋,采取汉人的作战方法布阵。
六月,元世祖亲自率领大军从上都来到撒儿都鲁(今辽河附近),乃颜和金家奴、塔不歹等率领十来万军队进逼元世祖的住所。忽必烈见敌众我寡,接受司农卿铁哥的建议,搭设营帐,端坐在胡床上细斟慢饮,效仿诸葛亮空城计,以计取胜。塔不歹等见忽必烈镇定自若,心里害怕,不敢发动进攻。
不久,忽必烈在乃颜军队退缩之时下令李庭率领汉军向叛军发起猛烈进攻,乃颜败走,逃到实列门林后被元军擒杀。七月,元世祖派人领兵攻打乃颜的余党,一直向北追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南大兴安岭),全部剿灭了乃颜部的势力。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正月,诸侯脱里海都进犯边境地区。海都是太宗窝阔台的孙子。宪宗时,海都被封在海押立(巴尔喀什湖和伊黎河之间)一地为王。到元世祖时,海都的势力强大起来,成为窝阔台汗后代各位诸侯脱里的首领。1269年开始,海都便开始谋求自立,一些脱里贵族逐渐依附海都,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力量。1289年秋,元世祖亲自率领军队讨伐海都。经过几年的征战,双方互有胜负。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春,元世祖忽必烈感觉身体不舒服。正月十九日,病情加重。正月二十二日,元世祖在紫檀殿驾崩,在位共三十五年,享年80岁。正月二十四日,皇帝的灵柩安葬于起辇谷中。同年,成宗铁穆耳即位,继续攻打海都,直到1308年才彻底平定了漠北的海都叛乱。
第四部分 明太祖朱元璋第29节 明太祖朱元璋(1)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从走投无路的小和尚到君临天下的皇帝,朱元璋经历了传奇色彩的一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平分相权、与民休息等积极措施,为明朝前期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但他多疑猜忌的性格,又使他广置特务,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留下了一段腥风血雨的专制史。
一、出身布衣
朱元璋,字国瑞,安徽凤阳人,出生于1328年,小名叫重八。因为宋元时期平民百姓往往以行辈、出生日期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而当时朱元璋在他兄弟中排行第八,故取名重八,至于元璋则是他参加红巾军起义后取的名字。
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朱元璋的出世也被人为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今南京市句容县)通德乡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其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朝廷剥削,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垦荒种地。朱初一死后,家里一贫如洗,朱元璋父亲朱世珍(本来叫朱五回,后来朱元璋给父亲追名为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并在这里有了朱元璋。
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朱元璋父母十分迷信,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一命,保佑他平平安安地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把幼小的朱元璋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并让朱元璋拜寺里的老和尚高彬为师。
朱元璋到了10岁时,其父亲朱世珍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再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
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勋,成为开国元老。
朱元璋长相奇特,鼻子很大,眉毛粗浓,眼睛滚圆,脑门骨向前突出,下巴比一般人要大出一寸多,脸色十分黑,有种威严。比他大的孩子都怕他,听他使唤。
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并曾经读过几天书,所以鬼主意最多。常玩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丝丝缕缕,粘在嘴上当胡子,用一块车辐板放在头上顶着当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作样称起皇帝来,还让伙伴每人捡一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
当放牛娃,不仅常挨主人打骂,而且经常吃不饱,只有饿肚子放牛,于是发生了朱元璋宰牛的事情。一天放牛时,朱元璋和徐达、汤和、周德兴都觉得肚子饿,于是朱元璋出点子,将一头小牛犊杀掉,大家烤着吃了。没多久,只剩下一张牛皮、一堆骨头和一条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么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发愁了,于是互相埋怨。朱元璋于是站出来,想了个办法,他让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迹掩盖起来,然后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缝里,就说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拉不出来。小伙伴都纷纷赞同。这个天真的想法当然瞒不过地主刘德,结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顿并赶回了家,而且给父亲增添了赔偿小牛的债务。但是朱元璋却因敢作敢当而深得小伙伴的信任。
二、流浪行童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