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 >

第24章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第24章

小说: 中国民办教育生存报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允许再失败。”这是她给自己定下的律条,近乎苛刻。只有这样,她的心才好受一点。可是,失败还是如影随形地纠缠着她。有时候,她近乎绝望。永远没法摆脱的阴影越缠越深,她深深地怀疑自己,宣称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    
      一直以为自己很坚强,没想到这么脆弱。她梦呓一样地述说大学生活,不紧不慢,不悲不喜,似已麻木。但是,她还是不甘心。    
      她觉得了自己生活的单调。学校里有那么多社团,那么多活跃分子,整天忙得风风火火。她看着眼热,可是,我行吗?刚想迈出一步,就退缩了。    
      “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就不行?”我鼓动她。    
      她不做声。却讲起了刚刚发生的一件事,说是一件小事;当时对她却是破天荒的大事。《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老师改变了教学方式,鼓励同学们先讲。同学和老师选择了她。她本能地惶恐:英语四级都没通过的人,怎么能上讲台?    
      她找到班干部,要求退出。    
      你能行!肯定行!班干部鼓励她。    
      她只得走上了讲台。为了准备,她事前还预讲了一两次。    
      她太紧张了,不敢去看台下的眼睛,只能听见自己陌生的声音。糟了,肯定要砸!她很恐惧。    
      但是,迎接她的是热烈的掌声。她在掌声中找到了自己。    
      后来,一个舍友对她说:“徐浩,今天我用你的事例鼓励了一个同学。”    
      她迷惑不解,接着就释然了。    
      快乐的翅膀,有时只需要一点点小小的成功就会激发,就会飞起来。    
      “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欣赏自己。”她一向忧郁的脸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但很快就消失了。    
      大学两年,她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大学生。每次回家,家乡人说,大学生回来了。“我扭头就走,心里挺难过,也许只是因为自己不是统招生。”    
      这种异常的敏感、自我怀疑摧折着她的自信心,阻碍着她实现自我的跨越。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能够更深地体会到她的挣扎。没有人知道,她能否走出失败的泥沼,放弃不堪负荷的精神包袱,走向明朗,走向阳光。    
      这个过程也许漫长。但是,真正从痛中站起来的人生当是超乎寻常的美丽。因为,痛也是歌。    
    


黑孩子的梦想麻雀之歌

    当时心里直想哭,想哭,太激动了!……赶忙给爸妈打电话,说:我过了!一下过了四门!再也忍不住,是哭着说的……爸妈在那头也好高兴……    
      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韩晓光回想起第一次的自考经历,依然激动不已。那时刚刚进思源,茫然无措,还来不及抚慰受挫的心,就猝不及防地被推到陌生的自考生涯中去了。    
      他念的是工业工程,总共要过24门课程。第一次就要考四门,其中高数(二)难度挺大,据说历来的过关率都不高。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高度戒备,丝毫不亚于面对高考,心理压力大得很。第一次,很重要,很重要。他时时告诉自己,但愿能顺顺利利地过这个关口。    
      直到从考场出来后,他心里还是没把握。忐忑中等来了成绩,他不敢相信:四门全过了!高数(二)竟得了89分!位于班级前列!他激动地想大声喊,想大声唱。高考之后长久以来的压抑、隐痛一扫而光,第一次,他发现所谓的“成功”是这么简单,而“幸福”就近在咫尺,只要你付出了,就能收获甘美的果实。    
      “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只小麻雀呢?”我问,希望能引出过去的他。我是无意中看到了韩晓光的散文《麻雀的志向》,里面的失落、疲倦和茫然让我感到揪心,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断翅的麻雀依然在仰望蓝天,可是却是如此无力无助,自怨自艾:    
      我是一只小麻雀,一只曾经迷途的小麻雀,在昏昏迷迷中我来到这里,来到思源。在理想破灭之后,我告诉自己,只是只小麻雀,一辈子不可能飞到鹰的高度,永远不可能见到更辽阔的天空。我甚至讥笑自己,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以为自己是只鹰,渐渐地我感到累了,累得连翅膀也抬不起了。    
      就这样,时间像挂在我身上的一辆牛车似的过得老慢老慢,心头有朵乌云,眼前片片模糊,活泼的我变得内向自闭,心高气傲的我却糊里糊涂地度日。    
      “算了吧!”在冷寂的夜里小麻雀面对秋月长叹一声,开始安慰自己:“小麻雀就是一只小麻雀,也许只能住在破旧的屋檐下,只能停留在小树上,而泰山之巅,深云间则是遥不可及的。”    
      显然,我的问题让他回到了最初踏进思源的日子。多么迷茫!带着许多憾恨和悲苦,真的像套上了一架老牛车;让人难以喘息。班上的空气死气沉沉,没有人感到快乐,尽管大家都上了大学。大学,让人感到多么苦涩的字眼!梦牵魂绕的神圣殿堂,青春浪漫的象牙塔,自由、清新的气息无处不在……    
      远去了,远去了。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青春万岁”的呐喊化作月光下徘徊的孤影,暗夜里的无语幽咽。置身其中的大学,是这样年轻,年轻得连石上的青苔都无处寻觅,但是没有想象中的古老和神秘,没有一直仰慕的深厚的学术年轮,更没有梦想中的自由、浪漫……    
      他们要早点名,晚点名;出门要开请假条;课程很多,考试很多;班主任一天到晚不离左右,体贴到无微不至,全方位地注视着你……这是大学吗?简直是高中时代的延续!简直就是“高四”!失望,难以言说的失望,没法向父母倾诉,那样只能让他们对你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更失望。    
      “第一次上课,老师让每个人都做个自我介绍。空气很沉闷,每个人心里都好像有个东西在堵着,一个一个依次站起来,面无表情,匆匆地报了下自己的名字就算完事,没有特色,没有热情……”韩晓光稚气的脸上闪现出凝重的神色,“那时,我真的很气馁,心想把这三年混过去算了,也算是对家里有个交待,但是……”    
      但是,一切是在悄悄中改变的。    
      每周的例行班会,老师什么也不说,让同学们上台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顾虑,不必担心。大家好像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一个一个走上台去,说的都是过去,黑色的七月,失败与命运的改写,父母的欲哭无泪……    
      说着说着,就哭了,台下的也哭,老师的眼睛也红红的。    
      有一个同学,高中学习成绩特别好,有过很“辉煌的记录”。但是高考失利,落了榜,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之后是抱怨,生气,吵架。    
      为了他上这所大学,家里倾其所有,还是没能凑齐学费。就在这时,父亲又下岗了。就在来报到的前一天,他还听到父亲一声又一声沉重的叹息……    
      说到这里,他泪流满面。为“一失足成千古恨”,为未知的将来……    
      “太亏了!我们都特别为他不值。”韩晓光质朴的脸庞很动容。    
      生活的主题就是上课和考试。而考试是中心,是指挥棒。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命运。不管你怎样怨天尤人,指斥考试制度的多么不合理,都是徒劳。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还没有找到更科学、更具说服力的评价体系,面对这样一群被挤下独木桥的低起点群体,如何点石成金?如何化害为利?    
      一个学年里有四个月份是刻骨铭心的:1月、4月、7月和10月。这是闯关的日子,没有人会错过。考前一个月,空气会空前紧张,稍迟一点,教室、图书馆里就找不到自习的位置,三个长明教室,人头攒动,灯一直亮到黎明……    
      “自考生没有折腾的资格,没有享受潇洒的权力。虽然累,却不愿写下‘我是一只疲倦的小鸟,想飞没有力气,想栖没有枝条’的无奈;虽然苦,却不舍得空耗一分一秒,更不用说放纵自己。沉闷的教室里,一个个身影仍在奋笔疾书,任汗水不断淌下——因为考试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喜之喜,忧之忧,苦之苦,乐之乐,冷暖自知,局外人很难体味透彻。”这段抒情的文字是一个自考生的内心独白,可以说是无数自考生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是迥然不同于公办大学的景观。当然,那里也有考试,老师出题、解题、讲课,像工厂的流水线,间或划重点复习范围,以便学生们都有一个可以对学校交待的成绩。那种竞争是外在强加的,但在民办大学,竞争的压力来自内在,来自自我要求。一个女孩这样总结道。    
      时间长了,韩晓光也有同感。看看高中同学进了公办大学,原来很勤奋的一下子失去了动力,反而松懈,甚至感到无聊。还有些同学念的是公办大学专科,开始抱怨“不公平”,坐在那些统招生和本科生中间,却有一堵无形的墙隔离着,他们自嘲“像深圳的二等公民”。    
      他渐渐觉得学校的可爱了,年轻但有活力;老师的可亲,像朋友又像父母;同学的可敬,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在爬坡。    
      老师和同学发现了他的组织才能,开始让他来组织活动。结果,他大显身手,很有感召力。跟刚来时不想交朋友的内向形象判若两人,他发现,学校里表现能力的地方挺多,只要你肯去尝试。    
      “现在,我常常感到浑身有劲使不完,什么都想去尝试!”他热切地说,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这种转变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    
      是麻雀,同样也有志向,也有自己的歌:    
      进了思源,耳濡目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思源不是一棵小树,而是一座崛起的伟峰。栖于其间的都是志向高远的麻雀,我非常高兴,非常自傲。思源的蓝天让我重新看到前途和希望。    
      我已经醒了,不再迷茫。思源是一个育人成才的伊甸园,我会用自己的奋斗作一只冲破重云的麻雀。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我也是个有胆有肝麻雀,怀揣理想,奋勇拼搏,刻苦学习,汲取营养,在思源学院慢慢丰满自己的翅膀,等待一飞冲天的那一天!    
      前途似乎变得明朗起来。他学的是工业工程,觉得自己在管理方面有潜力,以后说不定就朝这条路上走;他还想考研,读MBA,出来做CEO,不是不可能,只要他努力……    
      “我走了一条不得不走的路,现在觉得走得很光明!”韩晓光年轻的背影留给我一个昂扬的惊叹号。    
      在我的采访旅程中,韩晓光的故事很平凡,并无奇崛之处,但是令人欣慰。它是民办大学生的主流,是一群曾经折翅但终于实现跨越的“肝胆麻雀”,他们的歌声虽难免咽哑,但绝不失于亮丽。和人们经验视野里的“天之骄子”相比,他们的求学经历苦涩多于快乐,而他们赖以成长的空间还没有被广泛认同,审视的目光中责难多于称许。但正是这样独特的生存背景磨砺了他们的心志,造就了他们同样独特的青春旅程,打造了他们生命的硬度和精神的韧度。    
      我在他们的文章、诗歌里找到了许多励志的句子、例子,这些是他们心中的座右铭,仰赖它;他们得以在黑暗中相互抚慰,度过了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    
      巴尔扎克说得好,挫折是怯懦者痛苦的无底之渊,是信徒的洗礼之水,是勇敢者的人生砥砺之石。    
      一个拳手曾经说:“在受到对手猛烈重击的情况下,倒下是一种解脱,或者说是一种诱惑。每当这时候,我就在心里对自己叫喊:挺住,再坚持一下!因为只有我不倒下,才有取胜的可能,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还有一些是来自于老师和自我感悟的:    
      “能发芽的不一定是经过挑选的,谁说你们不行……”这句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为我们讲的黄豆的故事。    
      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已错过了太阳,怎能再错过月亮?    
      我不会害怕磨难,因为磨难是人生另一个太阳。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失败到底是什么?其实失败只不过是再一次挑战的开始。    
      你站在什么地方不重要,你朝什么方向走才是最重要的。    
      有个同学在文章中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我震动:    
      一只漂亮的小鸟从未关严的窗户中飞进了屋子,可后来就找不着路出去了。但小鸟并没有放弃,而是向着光亮的地方飞去,一次又一次地冲向了玻璃,被撞得浑身是伤,几乎连站都站不起来。如果是我的话,只怕是绝望了。但没想到,那小鸟用了接近十分钟的时间站了起来,仔细地盯了盯窗户,鼓足了勇气,再次振翼。哇!成功了。小鸟在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走了。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韩晓光们终将破窗而出,飞向高远的蓝天,尽管伤痕累累。    
    


黑孩子的梦想白鹿原日记

    坐在我面前的两个女孩,一个沉默而抑郁,一个好像憋了三年终于找到了倾诉的机会,她的滔滔不绝中似乎蕴涵着一股沛然之气,尽管她的表情哀怨得和年龄极不相称,话语之间充溢的却是成长期青年特有的苦闷、失落和难得的坚韧。    
      那个沉默的女孩就是徐浩,而那个有着极强倾诉欲的女孩叫何丽君。何丽君念的是国贸,来自河南商丘,进思源已经快三年了。最初读到何丽君的文字是在《白鹿文苑》里,那篇题为“放飞自己”的文章不经意间触动了我:    
      我们曾经努力过,辉煌过。然而,也曾经失败过,甚至败得一塌糊涂。七月的风景,大煞了我们的眼睛;七月的流火,烧得我们遍体鳞伤;七月的阴云,如丝的缠绕着我们那年轻而脆弱的心,久久不散。透过如雨的叶片,看落日孤烟,云卷云舒,灵性的啼鸣震颤我蒙埃许久的翅翼。在山穷水尽的时刻,我选择了自考,选择了思源。往事如烟,掠过无痕,这一切都成为历史,无法挽回。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啊!不珍惜今天的青春年华,将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啊!固然,生活对于我们是坎坷的,命运对于我们是不公平的,但我们怎能就此而屈服于命运。失败固然可怕,然而失败不只是失败,只是尚未成功。一千次的失败,我们会发起一千零一次的进攻。人们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要相信,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跌倒不总是摔断脊梁,恶梦不会紧连着恶梦,总有一天醒来后,会是满眼晨光。    
      昂扬、乐观。然而,滔滔不绝的何丽君似乎不尽如此。    
      “老师说,看你那样子学习,简直像自残!”她拼命地学,发狠地学。每一次上课都无一例外地占领着教室第一排的中间位置,像要把老师的话都“吸”进去。她的日历里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只有冷寂的书桌和课本。    
      “我们和那些统招生不一样。”她反反复复地强调。自考生意味着什么?考试,考试还是考试!他们之间频率最高的交流语词就是:过关。“你过了几门?”彼此探询着,暗地里较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