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

第14章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第14章

小说: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走在虔敬的道上呢?」

    由于他无知,这个学生坚持他的看法,这是唯一的法宝吧。我们的议论很快地就变成争吵,阿南达玛依玛走过来对他的学生说:「不可和这两位年青的出家人争吵,人必须尽可能的去了解他自己内在的价值,然后信奉最适合他的方法。虔诚敬爱之路并不是指愚蠢的奉献。虔敬是完全的奉献、臣服和挚爱宇宙至上之道。这是一条纯真心灵的途径,但它并不反对用聪明和智慧来解决生命上的许多问题。虔敬也是其他方面的一个部份。一个知识瑜伽行者如果没有虔敬之心也是无法开悟灵性的。每一个人都想要追随巴克蒂——虔诚奉献之路,自忖那是非常容易和简单的事。事实并非如此。虔诚奉献之路是指以接受上主的存在来替代对个人自我的崇拜。那些只是哭泣、颤抖、变得情绪化或举止怪异的人并不能算是虔诚奉献瑜伽的追随者。宁静的心灵必须假以历炼,才能了解所有的方法,否则不可能了解这些方法。洁净的心灵是不可缺少的,只要能通过心灵、行为和言语的锻练才能洁净自己的心灵。论辩只是学习的一种形态,而非生命本体的形态。」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她那不凡的开示。我请问她:「您所走的道路优于其他的途径是真的吗?是不是也只有你所做的才是真实的?你是否认为别人只是在浪费时间?」

    她答道:「我的虔诚奉献之路对我很适合,但是不要改变你的方法。有些人没有人指导因而变得无所是从,并且经常改变他们的方法。散乱的心灵不适宜走任何道路。真理的追求者可以从老师是否具备无私、诚实、真诚和能否控制心灵、行为、言行等特徵的辨别上来寻找一位能依止的上师。当学生们变成理想主义而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能力或遵循任何的锻练时也会犯错。他们只看心中所想要看的。这会防碍了他们的学习,并使他的固执的认为现在做的就是当初想要遵循的道路。他们变得极为狂妄和自负,甚于开始与人打架。这种事有可能在任何追求者的身上发生,如果他的自卑感继续发展,将导致划地自恨而关闭了所有知识的门户,造成个人的自我中心、孤僻、自负和骄傲。」玛依玛认可了我们的信念并加强了对我们所遵循的原则的信心。她说:「研究经典是很好的,能获得极大帮助,但若缺少灵性同修的砌磋,这种研究学习也会使任何一个人变成骄傲、自负。一个博学的人若常与灵性之人为伍,他的行为一定是极为谦卑、开朗和随和的。」

    初学者经常会争辩和夸张自己所学的方法有多好多好,但是真正走在灵性道上的人了解所有的道路都是走向同一的目标。在方法上并没有优越或低劣的分别。一个人走那条道路并不重要,但是他必须谨慎地审修自己的心灵并且学习如何不使心灵放逸。当她注视她丈夫的眼睛时,就像一杯充满了虔敬的美酒,我们告别了阿南达玛依玛,回到我日常隐居的宁静住所。

七、四方参访 献上真心

    献上真心

    在印度,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塞克教徒(印度北部一教派)、祆教徒和苏非教派(回教之密教派)和谐相处了好几世纪。印度是一个大融炉。只要到印度来的都会投进到这个炉子里。这种情形造成了印度文明的历史。在次大陆的印度人民爱好和平,但是统治印度的外国人利用分化和统治的政策,在各宗教组织间制造仇恨。

    苏非(Sufi)教派的人从世界各地回归印度,认同印度的苏非教派。甚至到今天,印度仍是苏非密教的根据地。苏非教派是个倡导博爱的宗教,并未承袭回教排外的作风。在我所遇见过的许多苏非圣老当中,最伟大的是一位女士,她住在离德里120公里远的阿格拉市(Agir),这是一个很著名的城市,因为有名的泰姬玛哈建筑(印度阿克拉的回教庙TajMahal)即座落于此,它是爱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建筑之一。

    有一次我从喜马拉雅山去访问这位年长的女圣者,她全身赤裸地住在一个很小的回教修道院里(dargab)。她已九十三岁了,于夜间从不睡觉。我通常都称她为比比女士(Bibiji),这个字一般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她则叫我“我的孩子。”(bete)。在阿格拉市停留的期间,我经常于凌晨12点到1点间去探访这位苏非的女圣者。我晚上去探访比比女士造成了很大的误会,一般人开始认为我的行为有欠检点。许多高级军官和博学之士也都常来造访她。莫哈拉上校(J。S。Khaira)是她非常虔诚的弟子。虽然许多印度人和其他的人士都很崇敬她,但是很多住在这个城市的人却不了解这位伟大的苏非主义者和她那神密的生活方式。她以悲天悯人的胸怀接待来访的客人,但是对于世俗世界她的观点是:“世人都学会了如何去屯粮食和钱财,但是没有人知道如何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有一天晚上比比女士跟我说:如果我想要会见上帝,倒是很容易。我请问她:“那是什么方法呢?”

    她说:“若要与至上之主合而为一,一个人只要不对这个物质世界起执着并与所挚爱的至上主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就是这么简单。把你的灵魂整个献给上主,果能如此,在解脱的路上就再没有其他的事要做的了。”

    “比比女士,但是怎么去做呢?”

    她开始用对话录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照她的叙述,一字不漏的记了下来。

    她说:“当我去见我挈爱的上主时,他问道:‘谁站在我这圣地的门口?’

    我说(BiBiji):“上主!是挈爱您的人。”

    上主说:“你能给我什么样的证明?”

    我说:“我以双手献上我的真心,虔诚的泪水在我的眼中涌出。”

    然后上主说:“我接受你的奉献,因为我也同样深爱着你,你是属于我的。你就住在达格修道院吧!”

    “我的孩子,从那时开始,我就住在这里。我日夜的等着他,我永远的等着他。”

    记得一个伟人曾说过:“这株可厌的生命之树只有二颗果实——冥想宇宙永远不朽的大道和亲近圣者。”

    好几次我注意到从比比女士的眼中放射出非常强力的光芒。她自心灵流露出来的至上喜悦的光辉、舍己为人的作风,以及她对上帝那种无法言喻的爱都使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她说:“智慧的珍珠原本就隐藏在心海的贝壳里。尽量深潜,有一天你会发现这颗珍珠。”

    一日她在含笑中仙蜕而去。我们环绕在她四周的十二个人都看到了一道像星星般的光芒。自她心脏射出,有如闪电般的没入虚空。她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以最诚挈的爱和敬意向比比女士致意。

七、四方参访 无因即无果

    无因即无果

    我常听到很多关于住在布林答班的圣者——乌利亚巴巴(UriaBaBa)的事迹,他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智慧四方驰名。我的上师派我跟这位圣者生活在一块儿。巴巴的一位虔诚弟子和我很熟,就带我去布林答班。当我到达那里,我发现有好几百人正等着这个伟大的人物给他们开示。这位虔诚的弟子告诉圣者我已经到了。他非常亲切的使其弟子带我到他房里。这位伟大的人物身材短小,外表约摸六十五岁,被认为是北印度最伟大的学者。在全国各地都有广大的追随者。他对我非常和蔼亲切。

    黄昏时分,我们通常都到贾木那河边沐浴。有一天傍晚我问道:“出世的生活是否比入世的生活来得好?哪一个才是正确的道路?”在这些日子里,我学习了行动(Karma)的哲学。我知道行动意味着指原因和结果。我同时知道要挣脱因果律的束缚而获得自由是很困难的。

    巴巴在谈话之中告诉我:“并非所有的人都必须过出世的生活,因为这条路是非常难走的。实际上并不需要弃绝世俗的事物,因为人并不真正的拥有任何事物,因此也不必放弃什么东西,只要把占有欲放下就行了。不论你过出世或入世的生活,这中间并没有多大的不同。执着于世俗的事物是不幸的源由。一个人很真诚的锻炼不执着,就能从行动的束缚中获得自由。在行动的道上,不可以放弃你应尽的责任,且应以无私和适当的方式去做它。出世的人,虽放弃并远离世俗的事物,但仍然在从事他应尽的责任。入世者也担负起本身应尽的责任。收取利用自己行为成果而变得自私自利的人,就为自己制造了许多的麻烦和拖累。如此就很难从自造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如果所有的执着和占有欲无法消除,那么即使是出世的路子,也会变得痛苦了。同理,世俗之人若不锻炼不执着,并继续加强其自私和占有欲,也会为他们带来不幸和痛苦。要完成生命的目标,不论他是过出世或入世的生活,都必须尽其应尽的义务。出世和行动之路,虽是两个不同的道路,但对自我了悟的助益则没有两样。一条是牺牲之路,另外一条是征服之路。”

    巴巴又说:“因果律适用于所有事务。我们过去的因果业报(Samskaras)深植于无意识层次里。这些潜藏的因果业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念头,以我们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灵修的人是可以从因果业报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这些记忆既来自因果业报里,那么人若能以不执着之火来燃烧因果业报,就能免于自心所制造的束缚。就像一条被焚毁的绳索,虽然看起来仍旧像一条绳子但是已没有捆绑的力量了。当潜藏的印象,虽然仍存在于无意识层次里,然已为真知之火所焚烧,丧生了萌芽的力量,它们不会再生长了。就像被烤过的咖啡豆,你可以用它去冲调一杯咖啡,但已无再生长的力量了。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因果业报,其中之一可作为灵修者的踏脚石,另外一种则会形成灵修的阻碍。

    “不执着像一把火,专为焚毁因果业报束缚力量的火。出世者因断绝世俗的念头而得利益,过世俗生活的人则因不执着而得到利益。出世者因离世俗而获开悟,入世之人则在世俗世界中了悟了大道。

    “不执着并不是冷漠无情。不执着和爱是合一也是相同的。不执着给予自由,但是执着则带来束缚。通过不执着,世俗之人仍然知道自己生命的目的并能无私地行其责任,他的行为成为助道的工具。在出世的生活里,隐修者仍然不忘其生命的目的,并藉修炼达到开悟。不执着和断绝世俗的念头可以扩展意识,当一个人知道扩张他的意识以与宇宙意识互相连结时,他就超越了因果业力的束缚,即能得到完全的自由。

    “像这样伟大的人物是有力量带领他人走向解脱之路的。不论他是入世或出世,他也能够治愈由因果业力所引起的疾病。他即使不经由碰触或接触也能取掉他人的业力种子。真正的上师业已控制了自己,并能于此世界来去自如。陶匠完成制品时,所用的轮盘,因余力故还会回转一下,但它已无法制造陶器。已解脱的灵魂,生命之轮虽仍在行动,但是其行为不会为他制造任何的束缚。此种行为被称之为没有业力的行为。当学生在身体心智和灵性三个层次都预备好,并能胜任地走在了悟的道上时,伟大的老师就能很轻易的带引他走向最终的了悟之路。”

    我请巴巴告诉我一些伟人特殊治病的能力。他说:“治疗可分为三个层次:肉体的、心智的和灵性的。每一个人都包含了三个层次。具有灵性力量的人能够在这三个层次里治疗别人,但是如果他想把治疗变成职业,他的心灵和意志力量就落入世俗的窠臼里了。放逸和凡俗的心灵是没有资格去治疗任何人的。人若变得自私,心灵也会变换其流向,开始向下流到低下的境界。滥用灵性的力量反而削弱和分散了这个力量的基础,在梵文里我们称此情形为尹恰·夏克提(IchaShakti)。伟大的人永远赞诵所有的力量都归属于上主。他们只是工具而已。

    每一个人都有治愈疾病的潜能。治疗的能量始终不断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流着。藉着正确的使用强而有力的意志力,这些治疗能量的管道就能够流向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部位。痊愈之钥是无私、博爱、坚强的意志和对内在上主完全真诚的奉献。”

    和乌利亚巴巴生活了十五天之后,我回来得到的结论是——不论入世或出世,生活和生命的艺术建立在对生命目标和心不执着二者的了解。

七、四方参访 在甘地的修道院

    在甘地的修道院

    四十年前,我有一次机缘与甘地在华达修道院相处了一段日子,在那里我遇到许多充满和善和爱心的人。在那儿,我看到马额马·甘地服侍一个麻疯病患者。这位患者是一位博学的梵文学者,他饱受疾病的打击,使得脾气也非常的暴燥,但是马额马·甘地亲自以最大的爱心、耐心、细心来照顾他。他是我们大家最好的榜样。他服侍病人的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永恒的印象。

    我的上师要我特别注意马额马·甘地在走路时的神态,当我注意观察时我发现他走路的神态与其他圣者完全不同。他走路的姿态好像神识已与其身体分开,看起来就像马儿拉着马车般的牵动着自己身体。他是一个经常为人祈祷的人。他对任何的宗教、种族、教义、性别、肤色都没憎恶和成见。他有三位老师,耶稣基督、奎师那(Krishna)和佛陀。

    作为一位深具不伤害意识的开路前锋,甘地经常试着去扩展人的能力,去爱更多的人。这样的人在历经风霜的煎熬中发掘出生命的乐趣。甘地从不保护他自己,而宁可保卫他的不伤害原则——即是爱。爱的火焰在他心中日以继夜的燃烧着,就像一把永远无法熄灭的火炬。完全不依靠他人和毫不畏惧是甘地哲学的基石。暴力或许会深深的伤害到他的生命,但只要有符合不伤害(Ahimsa)精神的英勇行为,他始终勇往直前。

    在他的生命中不曾有过怨言,也未隐藏有任何的敌意。

    1、非暴力和懦弱无法相容,因为非暴力驱除了恐惧,是爱的完美表现。一个以武装表现勇敢的人,实际是含有恐惧的成份在内。不伤害的力量是非常重要和积极的力量,它不是来自身体的力量。

    2、真正“不伤害”的追随者不会想到失望和沮丧。他永远生活在幸福祥和之中。而一个夸耀学问、知识的人,祥和与快乐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它们只降临到充满着诚信,完美和纯真的心灵里。

    3、聪明可以制造出来许多奇异的事物,但是非暴力是心灵上的东西。从知识的锻炼中你是无法得到它的。

    4、憎恨无法克服憎恨,只有爱才能够。这是一个不变的法则。

    5、虔诚的奉献不是只用嘴来说的。而是要通过心灵、行动和言论来舍己为人。

    6、甘地不认为宗教、文化、迷信和互不信任会造成隔阂与障碍。他教导所有的宗教都应如兄弟般的生活在一起。

    7、甘地相信生活的艺术是一个人的行为不求回报。他锻炼不为得失而操心,只要能专心于手头上的工作即不会感觉到丝毫的焦虑或疲劳。

    8、为了要享受生活,人不可以自私执着于任何事物。不执着指的是有一个纯洁的动机和正确的方法,而不企求或担心其结果。

    9、瑜伽是使所有的心灵状态:如心智、感觉、情绪、本性和性格等的每一个层次都回复到圆满的状态,它是一个通往整体合一的历程。

    10、一个人静坐的梵咒(Man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