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回到清朝当海盗 >

第354章

回到清朝当海盗-第354章

小说: 回到清朝当海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有些大、壮观。
    随着一声“礼毕!”的口令。国王也把军刀归了鞘,双手捧着就在马上递给同样端坐马上的年轻“上校”(秦关穿地是英国皇家禁卫团上校军服)。
    秦关突然感觉到背上热乎乎地,可他不能在这个时候回头去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感觉。而实际上他心理很清楚,从踏上英国地那一刻起就很清楚。封印在脑海深处的那个英国少女地形象在这里是无法遏止地时时出现,牵引着他的注意力和心情。
    他在腰上微微用力,双腿夹稳了马肚。双手接过了军刀珍重地端详了一眼后向英国国王行了个举手礼。然后一摆缰绳让跨下的战马转向骑兵团。抽出军刀向2700名英国军人行了个潇洒的持刀礼。
    骑兵团团长科列尔伯爵立即发出了“下马”的口令,2700人“呼啦”一声就下了马。肃立等候新任荣誉团长的检阅……
    1914年9月13日,法国北部埃纳战线上出现了协约国军队和德军拼命向英吉利海峡延伸战线,想彼此从海岸方向迂回对方的战斗,这样的战斗当然没有建设性的战术价值。相同的战术使用,使得双方的战线拉长了,从瑞、法、德三国边境开始一直到了海边。因此,这场战役被形象地称为“奔向大海的埃纳之战”。
    15日,在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大中华帝国派协约国总代表杨蕴春爵士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达成了三项协议。协议规定:英国将在1915年7月1日正式将香港交还给大中华帝国,并承诺不没破坏、拆卸任何的经济、市政、教育、军营、港口……设施。中国承诺给愿意留在香港的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以国民平等待遇并将香港辟为自由港,还给予英国人在香港免商业税的特殊待遇。同时,中国政府无奈地用开放中东通道作为交换条件,允许英军进驻巴士拉,允许英国海军有限利用拉巴丹岛和法奥港口。最后一项协议是英国代表协约国家向中国订购了一大批战略物资,包括步兵轻武器、粮食、军服、弹药、榴弹炮、药品……这些物资都将以黄金换取(因为英国人本身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平息,倾向价值波动很大,自然不会用于这么重要的巨额交易)。在中国人的坚持下,英国只能联合协约国家尽量地用订购来满足中国的工业品生产能力,从而达到不向德国人提供战略物资、民生物资的目的。
    可惜,协约国家没有想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计划早已经在仓库里准备了一大批“富余”的物资。战争,从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就开始展现出对物资的巨大需求。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几乎耗尽了法国的炮弹储备,而面对今后肯定会拖长的战争。法国就算让全国能够向军工转向的工厂都生产弹药,也无法负担起实质上对协约国家的弹药供应。而英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1914年9月还没有完成战争状态的转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英国的疆域过于庞大……
    九月底,英国抽调了两个印度师和一个本土旅在约翰·尼克松爵士将军的率领下开赴中东。到10月底,在拉巴丹和法奥就聚集了将军麾下的一个军约三万人的军队。而土耳其军队则在与中国达成的50公里经济区外,以二万七千人对付英军。这个时候的土耳其军队不再是1912年的了,得到中国的暗中就近军备支持。得到德国的支援和指挥,在中东本土作战,一向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土耳其军队现在可以在印度人面前显示威风了。当然,这其中首先得益于土耳其军队中有五千接受过中国人训练的部队。
    相同的时间里。赵尔陆上将在拍林也没有闲着,在送回大部分部下后。他在驻德大使阎宝森的协助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当然,这些成果是德国人非常期待的。
    德国皇帝假模假样地找到陆军上将抗议中国破坏绝对中立立场向英军让路的时候,耿直的陆军上将显然非常恼火也非常的被动。因此在接下来的军事物资输送的谈判中。德国占了相当大的便宜,这个资源匿乏的国家以比协约国便宜许多的价格得到了想要的物资。钢铁锭、重油、煤炭、粮食、化工原料、脂肪、茶叶、毛毯、甚至是干电池、肉食罐头、马料和一些如衣服纽扣、注射器、药品等等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这些东西显然让陆军上将很不耐烦,只通过草率的协议就半卖半送地塞给了德国。德国人也非常“感激”地象供奉神仙一样供奉着上将和大使。当然也就不好意思让他的海牙代表在国际上闹些什么了。更没有对大中华帝国政府正式地提出什么抗议。
    最主要的是德国人在陆军上将身上看到了中国加入同盟国的某种可能性,他们当然愿意抱着这个希望去与中国将军打交道了。在德国人的眼睛里,中国的政治性质更接近德国而不是象英国和法国一样所谓的民主。中国皇帝是军人。中国的将军们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中国的士兵享受着良好的待遇,这些跟德国都有些类似。这就是共同点,有了共同点就好办事了。因此。德国政府拉着中国大使举行了正儿八经的政治谈判,希望在谈判中摸出:用什么样的条件可以让中国放下架子加入同盟国对协约国作战?
    谈判中,来自法国在东方殖民地的一个消息让德国皇帝欣喜若狂……





    第七章 为祖国而战 第五节 黎亢山战斗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2…9 14:40:05 本章字数:4559

    1914年11月。英国军队从法奥和拉巴丹向巴士拉进发。随即在巴士拉北部与土耳其军精锐的5000禁卫部队展开激战。月底,英军在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击退了土耳其军却没有力量继续向北挺进,只能收束兵力去对付在沙漠中忽聚忽散的土耳其后卫部队。
    十一月的安南进入了通常的旱季,在这个季节里打仗似乎是最适合的。田贵垠(金迈)从山顶上伪装良好的指挥所看向山下的小路,从北边蜿蜒而来的小路即将会出现法国军队。凌晨时分,参谋长牛进才亲自率领两个纵队1100人在河内北边发动了佯攻。从各方面汇集来的情报看,再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法国谅山守备团主力就会从这里经过赶往河内增援。山上山下。4000多名安南游击队员严格地潜伏着,几门迫击炮也早就根据地形标定好射击诸元,机枪则换上了三脚架重枪管,金灿灿的弹链从子弹箱里拉了出来,给独立军的战士们着实地打了一把气。要知道,这种机枪是目前国防军刚刚列装的新式武器呢!
    “司令,电报。”
    金迈转过头去,从黎热那手里接过电报纸看了一眼后,无声地把那可怜的纸揉进了掌心。法军,确定出了谅山,确定会从这条路上经过,这里也确定会爆发一场激烈的战斗。作为独立军的司令,金迈现在隐隐有些担心,也有尽量压制着的紧张。毕竟,这是他到这个鬼地方六年来第一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也是一场决定安南命运的关键性的战役。
    如果独立军能够在这里歼灭法军在北部安南的主力,那谅山、河内就是指日可下。安南人也会迅速地举义应和,形成新一场火热地安南独立革命。这可与以前不同了,以前法国能够迅速地增兵,也有足够的力量去防卫要点。现在呢?整个“印度支那联邦”内,法军不过区区三万余人,分散驻扎在各个要点上难以形成合力。而安南的地形也让这些法军无法很快地聚拢在一起抱成团。因此,此战一成,谅山就在掌握中。谅山一下。国防军刀旅的伪装部队就会大举出关,成为事实上安南独立军的主力。国防军对付法军那些小耗子,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不过,最大地可能是北边的谅山河内一打响,其他法军就会象几年前一样往金兰湾去,依托要塞固守待援。这样,安南事实上就可以因此一战大部解放!
    如果,这一战要出了什么砒漏不能消灭这股法军,让这些法国人退回谅山固守。那事情就砸掉了,完全地砸掉了!
    金迈这样设想着。但是他不知道国防军不可能大举出兵安南。帝国的立场是在法国无力增援安南地时候,在安南国王跳出来成为一个安南独立革命地象征后。才在国际上建议法国给予安南独立。因此,在这位司令脑海里存在的国防军大规模地伪装成安南独立军向法国人开战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打通谅山的真正意义在于独立军的补给和装备问题可以解决,安南国王可以正儿八经、大摇大摆地从广西回到河内。
    不管怎么样,打好这一仗才是关键。
    时间,在金迈的紧张情绪和患得患失的心理中慢腾腾地消失着。
    “来了,来了!”
    指挥部里有人小声地说着。金迈全身一个激灵,忙举起望远镜观察北边的山道。果然。大约一个排的法国人出现了,他们排成很疏散地队形小心翼翼地搜索前进。显然。这是法军的前哨部队。从这个排法军地表现来看,他们地指挥官不是那种容易打发的白痴。在驰援河内地十万火急的行动中,那指挥官还能在摸不准的地形条件下小心地派出前哨。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传令!各纵队沉着气。没有命令不准动,不准开枪!还是老话,就是敌人踩到头顶也不能动!”金迈举着望远镜下达了命令,他对部下这些游击队员实在没有什么把握。毕竟,这些安南与国防军正规部队相比还差得太远。
    法军的前哨排在伏击部队的注视下渐渐地走近了,也许是他们认为最危险的地段已经过去。所以。在一名军官向后招了一下手后,大批的法军出现在山道上。
    法国人没有预料到。最好的伏击位置上独立军并没有安排潜伏部队,这些部队要在枪响以后的第一时间才冲向阵地。因此,法军搜索排在完成任务后放心大胆地走向看起来并不太危险的伏击圈。
    金迈紧张地用望远镜观察着。甚至在心里数着能够看到的法军的人数。一个守备团的法军一般会有四个营大约2100人左右,现在,被他收进眼底的少说也有1500人的规模。
    “命令第一、二纵队立即潜行占领771,773高地,切实控制好后立即发动攻击。”金迈放下了望远镜用手揉着发胀的眼球命令道。
    大约三分钟后,指挥所北边大约400米左右的山头上“啪”地响了一枪。随即。机枪、步枪和迫击炮、火箭筒纷纷开火,枪声和爆炸声响起一片,山谷的宁静骤然被这些巨大的声响淹没。
    法军在通过最危险的771,773高地后已经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也就在这一刹那,子弹、炮弹、手榴弹突然地在人群中横飞、爆炸开来。狭窄的山道上立即成为血与火的炼域。
    法国人在短暂的混乱后立即窜下了山道,各自找着天然的掩护物向着两边的高地、丛林胡乱地开枪。不过,这种情况也很快就结束了,两股不少一个营的法军在重机枪的掩护下猛攻771高地,试图抢占这个高地为全团(欠一营)打开通道。
    金迈有些担心地看了771高地一眼,那里是他的第一纵队两个中队200多人的阵地。法国人地反映和准确的判断确实值得人尊敬而担忧,771如果丢掉的话。相邻的773就在法军火力控制之下了。而眼前的法军虽然还有些混乱,但是他们毕竟是一个成型的建制,有着37mm山炮和哈乞开斯重机枪地火力配备。
    “火箭筒。运动到771。命令5纵队机枪立即到773上压制法军火力。”金迈按捺着想要亲自上771的冲动。他明白自己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没有了参谋长在身边。这场伏击战就要自己来扛,全局必须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因此。指挥位置必须坚守。
    法军地攻击行动并不毛躁。跟独立军游击队打了多年交道后。法国人很懂得利用地形一寸寸地交替掩护着向前推进。在地形复杂、视野狭窄地地方,容不得狂冲猛打的轻率战法。战争,教会了这些法国如何有效地战斗,与他们在法国的伙伴相比,安南的法军部队显然要成熟很多。
    正因为这种成熟,给习惯了游击战的独立军部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法军机枪的掩护下,两个连的部队成5、6排松散的散兵线步步推进,很快地压到了没有构筑有效阵地地独立军一纵队面前。771高地是任何有常识的军官都会派前哨仔细查看地地方,没有可能预先构筑阵地。实际上第一纵队也是在法军搜索队过后才得到命令潜行上771打响了战斗第一枪地。这样一来。双方都没有良好的阵地作为依托,只能依靠树木和天然地四地。山壁匆忙地形成阻击线。
    指挥所里的金迈完全能够从枪声中判断出771高地上的战况。而根据面前的情况来推断,法军的炮兵也应该能够铺展开来发挥作用了。
    他又掉转了视野看南边战场。那边的枪声似乎已经在开始凋落了,有预设阵地的11、12纵队对法军的伏击很有成效,大约600名的法军已经被有效压制,只能在逐步迫近的独立军优势兵力下落得被歼灭的下场。
    “司令,我去771!?”
    金迈转头一看,主动请求任务的是陈平,也是国防军的军官,在安南这片丛林里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了三年多的时间。金迈想了想,771上形势不妙,正好需要一个得力的人带10纵队上去增援。
    “好,你带10纵队去,我用迫击炮火力掩护你冲上去,无论如何,你要坚持到南边战斗结束,明白吗?”,
    “是!”陈平规规矩矩地敬了一个军礼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指着北边的一个凹地道:“司令,你看那里,揍几炮试试?炮一响我就带10纵冲上771。”
    金迈举起望远镜看了看。又眯着眼睛回想了一下战前的地形勘察。陈平的眼光很贼啊!枪声一响就消失了的法军炮兵很可能选择那里作为阵地!金迈回过头来看了看地图。随即大声命令道:“迫击炮班,按照地图坐标X021,Y166,三发急速射!”
    陈平立即主动把命令传了下去,迫击炮班的阵地就在指挥所下面大约30米远的距离上。
    三门50迫击炮“蓬蓬”地在半分多钟的时间里就各自发射了三法炮弹。9个炸点先后在北边凹地的树林中出现,不过,指挥所里无法观察到炮击的效果。在雨林里,大部分的视野都被参天的大树和贴地的茂密的灌木众所遮蔽。
    独立军的炮弹确实击中了法军的山炮阵地,只不过带着试验性质的炮击没有提供足够的强度和覆盖面,也没有形成对法军炮兵的致命打击而已。三门迫击炮要在这样的战斗中形成炮火优势?不可能!
    陈平带着作为预备队的第10纵队300多号人趁着炮击的余威不顾生死地从771高地的西边猛冲上高地。正好碰上法军的第一线散兵凭着火力优势摸了上来。双方就着树干的掩护“噼里啪啦”地一阵交火,总算把法军暂时地压了下去。
    法军刚一与独立军游击队脱离交火,“霍霍”的炮弹破空声就传来。接着就是“轰隆”的爆炸声。显然。法军的炮兵在匆忙地转移阵地后开火了。
    金迈看到了771上的炸点,可他无法从这个角度去推算法军炮兵阵地的位置。也无法去估算这阵炮击给第一、第十两纵队的兄弟们带来了多少的杀伤。
    “命令下去。南边的所有部队尽快出击解决残敌。”
    他隐约地感觉到不妙来。北边大约900来法军拥有他们整个部队的全部重火器,对771的压力不是他在指挥所里能够完全体会到的。只要尽快结束南边的战斗。转用优势兵力发起对北边敌军的强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771,773上的压力。攻击,必须在两高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