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1)-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督教中这种个人主义,逐渐削弱了一切社会关系,尤其是在那些最热心的人中。这种影响在天主教中比在新教中要小。在天主教中,我们应当服从上帝,不是服从人。服从上帝意味着服从良心,但人们的良心是不同的。当良心和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时,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尊重服从自己良心的人,不是法律的命令。在古代文明中,父亲是上帝,在基督教中,上帝则是神父,结果父亲的权利就被削弱了。
现代家庭的衰落,主要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这种衰落早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家庭衰落起源于个人主义,青年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依从父母之命选择配偶,已婚儿子,住在父母家中的风俗也已不存在。儿子从学校毕业就要离家谋生,已成为一种风尚。过去,儿童可以在工厂做工,成为父母生计的财源之一。
在每个时代,人们都认为应以自己的收入情况而生育孩子。现代家庭的地位,由于国家的作用而降低了,即使是最牢固的家庭也不例外。在家庭的旺盛时期,一个家庭包括年迈的父亲、许多成年的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也许还有更小的。
这些人同处一处,通力合作,像一个经济单位,他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就像现代军国主义国家的国民一样。今天,家庭成员仅限于父母和他们年幼的孩子。
这些孩子,也根据国家的法律,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有益于他们的事情。现在,英国的父亲不但不能像罗马的父亲那样拥有对孩子的生杀之权,如果他按照一百年前大多数父亲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道德观去对待孩子,还可能会被指控犯有虐待罪。
父母一贫如洗,国家会免费提供医疗帮助,并供给孩子食物。这样,父亲的作用就被降到最低限度,父亲的作用大都被国家取代了。
随着文明的进步,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原始状态中,父亲是必不可少的,就像飞禽和类人猿中的父亲一样。由于经济原因,为了保护孩子和孩子的母亲免遭伤害,父亲的确举足轻重。对资产阶级来说,父亲去世比父亲健在效果更好,因为他会把财产留给他的孩子。在工薪阶层,父亲还是有经济作用的,就整个雇佣劳动者而言,这种作用正由于人道主义的观念而不断减小。
现在,最具有重要意义的父亲存在于中层阶级中,因为只要他活着并有丰厚的收入,就能使他的孩子得到昂贵的教育,这种教育又使他们保持住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如果他去世,而孩子还很幼小,这些孩子就很有可能失去他们的社会地位。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父亲都因忙于工作,不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孩子。早上,他们急于上班,无暇与孩子们交谈。晚上回到家时,孩子们已经上床。
曾听到这样的说法,即孩子们心目中的父亲只是“一个前来过周末的人”。父亲很少照看孩子,这种责任是由母亲和教育工作者分担的。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虽说他很少有时间与他们相处。
星期天,在伦敦的贫民区中,人们都可以看到许多父亲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他们因能有这短暂的机会与孩子们相处,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上层社会中,父母很早就把孩子交给保姆,再把他们送去上学。母亲负责选择保姆,父亲负责挑选学校,这样就完整地控制了孩子的思想,这在工人阶级中,是无法做到的。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大户人家通常不如在雇佣劳动者家密切。
大户人家的父亲虽然在节假日与孩子有游戏活动,但他们对孩子的实际教育,并不比工人阶级的父亲多。现在家庭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父母的情感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最能影响人类的行为。
有孩子的男女通常都是根据孩子来规划他们的生活,也只有孩子最能使普通男女的行为,在某些方面变得无私,买人寿保险恐怕要算是最明确、最显著的例子了。
买人寿保险的心理,完全是在经典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动机之外。这种政治经济从心理上说并不是自动的,因为一个人对于财产的欲望,是与父母的感觉密切相关的。
里夫斯说,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起源于家庭。他指出,鸟类只是在孵卵的时候才有私产,而其他时间是没有的。人类也是这样,当他们有了孩子后就比没有孩子要贪婪得多。这种结果是属于本能的,它是自发的,是下意识中产生的。
从这一点来说,家庭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那些富人攒钱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渴望幸福孩子的利益(3)
这一点常引起父子之间的误会。工作的父亲对游手好闲的儿子说,他一生做苦工全是为了他将来的幸福。孩子宁愿现在只得到一张金额不大的支票和些微的爱抚之情,也不愿在父亲死后得到一大笔遗产。孩子还会很快注意到,父亲到城里上班,完全是由于习惯的支配,而不是出于爱子之心。在孩子的心理,会断定父亲是个骗子,正像父亲认为儿子是不肖之子一样。
孩子只看见他父亲所形成的一切习惯,而没有看到形成习惯的原因。父亲在青年时代也许遭受过贫困的磨难,他的本能使他发誓不再让孩子遭受痛苦。
这种决心永远支配着父亲的行动。这也就是家庭仍具吸引力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重要事情,就是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爱抚。毫无疑问,父母的爱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避孕已很普及,家庭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传种接代。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孩子带来的快乐,又没有机会和孩子发生密切关系,他就会感到生孩子没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把现有的经济制度稍微改变一下,家庭的成员也许只剩下母亲,父亲不久就会被完全取代。这样,妇女就可以和国家,而不是和父亲共同抚养孩子了。
男人限制家庭的发展,往往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当然,女人也有这种原因,但她还有自己所特有的原因。一些有职业的男人,为了能使家庭受到高等教育,情愿承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损失。
有人说,如果男人不再负责任,会不顾一切地生孩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一个希望得到孩子的男人,也会希望得到孩子带来的责任。在流行避孕的今天,男人有孩子往往不只是他追求快感时的意外结果。男女总是需要一种永久性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男人才能享受到成为父亲的乐趣。
如果法律和习俗都赞成孩子仅属于母亲的观点,妇女就会觉得任何与现有婚姻相似的事情,都会侵犯她们的独立,会给她们对于孩子的占有权带来麻烦。
这种制度会减少男女关系的严重性,使男女关系变成一件单纯,而不是一种有关心灵、理智和肉体的密切结合。这将使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变成冷淡,男人都把自己的热情集中在事业、国家或与个人毫无关系的事情上。这种说法太片面了,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被一个人视为大逆不道的事,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好事。
我认为,消灭父权,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淡漠乏味,会引起厌烦和绝望情绪的增长,生育将逐渐趋于灭亡。
第三部分:渴望幸福不同的婚姻观(1)
《旧约》和早期文明时的大多数法典一样,是禁止通奸的。但《旧约》里所说的通奸,指的是与已婚女子性交。
例如,当亚伯拉罕带着撒拉来到埃及时,他告诉埃及国王说,撒拉是他的妹妹,国王相信了他的话,把撒拉领进了后宫。后来,国王发现她是亚伯拉罕的妻子,不禁大惊失色,他知道他已不自觉地犯了罪,于是,指责亚伯拉罕对他撒了谎。
这是古代的一般法规。一个女人如果有婚姻之外的性交行为,就会被视为犯罪,而一个男人只有与他人的妻子性交才会受到谴责,因为他犯了侵犯他人财产的罪。按照基督教的观念,一切婚姻以外的性交都是不道德的。这种观念的根据是一切性交都是罪恶的,就是婚姻以内的性交也不例外。这种观念违反生理事实,只能被那些心智健全的人视为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失常。
圣保罗的观念,得到古代教会的重视。独身主义被视为是圣洁的,人们都到荒野中去和撒旦搏斗,因为撒旦在他们的意念中充满了淫欲的幻想。
教会反对洗澡的理由是,凡是能使身体变美的事物,都会导致犯罪。污垢受到称颂,圣洁的声誉越发深入人心。圣保罗说:“身体和衣服的洁净意味着心灵的不纯。”
虱子被称为上帝的珍珠,虱子满身是圣洁之人不可缺少的标志。
“隐士圣亚伯罕在他信教之后共活了五十年,从他信教的那天起,便开始拒绝洗脸洗脚。据说,他是一个相貌极为英俊的人,一个为他作传的人竟然意想天开地说:‘他的脸反映出他心灵的纯洁。’
一个名叫西尔维娅的处女,虽然已年满六十,虽然她由于自己的习惯而身患疾病,但她仍然遵守宗教规则,坚决拒绝洗刷身体的任何部分,只有手指除外。
圣幼发拉刻司亚加入了一所有130名修女的修道院,她们从来没有洗过脚,只要提到洗澡,浑身发抖。
有一次,一个隐士在幻想中被魔鬼所嘲弄,因为他看见了一个因污垢和多年曝露而浑身乌黑的裸体人,一头白发随风飘拂,从他眼前跑过荒野。
埃及的圣玛利从前是一个美貌女子,为了免除自己的罪过,她拒绝洗澡竟达四十七年之久。假如那些修道士偶然违反了那些习俗,将遭到很多非议。
男修道院院长亚历山大,回顾过去时悲痛地说:“我们的父老从未洗过他们的脸,而我们却常去公共澡堂。”
据说,沙漠中有一座修道院,修道士由于没有水喝而感到极为痛苦,但在修道院院长狄奥多西祈祷之后,出现了一条水源丰富的小河。很快,有些修道士见水动心,放弃了原有的尊严,劝说修道院院长利用这条小河,建造一座浴室。浴室建成了,一次,那些修道士享受了一次沐浴之乐,那水就突然断流。祈祷、流泪和禁食均无用。整整一年过去了,修道院院长终于把上帝愤怒的物体——浴室毁掉了,于是,那水又出现。
凡是有一种性观念流行的地方,即使有性的关系,也近乎于兽性和粗俗的。就像在禁酒时期饮酒一样。因为在这种地方,爱的艺术已被遗忘,婚姻也是兽性。
那些禁欲主义者,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们开始相信贞洁是一件至高无尚的事情。这些禁欲主义者的工作虽然伟大,但却遭到了损害,因为他们对婚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教父们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虽然可以找出两三篇描写这一制度的绝妙文章,但总的说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最粗俗、最令人厌恶的制度。
为了弥补死亡的损失,自然要规定一种关系。按照林尼阿的说法,这种关系就是在花一般的世界里也是会有的,但人们认为,这关系是亚当堕落的结果,婚姻几乎是最坏的一种结果。
至于婚姻所表现的温存的爱,以及随着婚姻而出现的那些圣洁和美好的家庭特征,在一般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禁欲主义者的目的是吸引人们去过一种纯洁的生活。
婚姻在他们眼里是一件低俗的事。他们认为,为了人类的繁殖,以及摆脱更大的罪恶,婚姻的确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它仍是堕落的条件,是所有想成为真正圣洁的人应当摆脱的。圣耶柔米那认为,圣徒的目的就是“用圣洁的大斧砍倒婚姻之树”。如果允许别人赞美婚姻,那只是因为婚姻可以产生童男处女。
第三部分:渴望幸福不同的婚姻观(2)
禁欲主义者的这种激情,给家庭生活中的其它关系带来了痛苦。如果丈夫或妻子患了宗教狂,带来的后果就是使幸福的结合成为幻想。有宗教性的一方会立即想过一种孤独的禁欲主义的生活,即使没有固执地要求离异,至少也是过一种婚姻中非自然的分居生活。
在教父的训导书里,以及圣徒的传说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如:圣奈勒司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产生了盛行的禁欲主义的欲望,经过一场痛哭,他的妻子竟然被说服同他离异;圣安梦在新婚之夜,以历数婚姻之恶迎接他的新娘,结果两人立即同意分手;圣美拉尼亚长时间恳切地说服她的丈夫,终于获准离开他的床;圣亚伯拉罕,在新婚之夜抛弃妻子出走,等等。
据传,圣亚历西斯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是许多年过后,他又从耶路撒冷回到他父亲的家,他的妻子还在那里为她的被抛弃伤心落泪。圣亚历西斯经过乞求,得到一个类似慈善待业的安身之处。他在那里居住着,受人蔑视,举目无亲,无声无息,一直到死。
罗马天主教并不像圣保罗和提贝易德的隐士们那样不合乎生理之道。
圣保罗给人们的印象是——婚姻只是一种发泄性欲的合法出路。他对于节制生育是不反对的,他认为怀孕和生育是很危险的。教会则相反。在正统的基督教的教义中,婚姻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圣保罗所承认的,另一个是生男育女。教会使性道德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婚姻外的性交是非法的,就是夫妻间的性交也是罪恶,除非性交的目的在于生育。
根据罗马天主教教义,希望得到合法的孩子,是性交的唯一合理动机。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不惜采用任何残酷的手段,即使妻子厌恶性交,即使她可能死于第二次怀孕,即使孩子会生病或成为精神病,即使没有足够的经济,也不能阻止男人去行使他在夫妻关系上的权利,只要他有生儿育女的希望就行。
罗马天主教关于这个问题的教义有两个根据:一方面,它根据于那种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的根据,即给这个世界带来尽可能多的灵魂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灵魂都是能够得救的。他们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灵魂也是会灭亡的。
罗马天主教教徒,利用他们的政治影响,阻止新教教徒实行节制生育,但又相信,由于他们的政治行动,所造就的绝大多数新教教徒的孩子,来世是要受苦的,这使他们的行为显得有些残酷,无疑也是神秘的,是那些凡人所无法理解的。
罗马天主教的教义承认,孩子是婚姻的目的之一。他们的结论是,不以孩子为目的的性交是罪恶的,但它却没有允许人们因不生育而解除婚约。无论一个人盼子之心如何强烈,如果他的妻子不会生育,那他在基督教的道德中是无法得到补救的。事实上,婚姻的积极目的,即所谓生育,并不很重要,而它的主要目的,正如圣保罗所说,在于防止罪恶。私通还是处在中心的位置,婚姻从根本上说来还是两件不幸之事中的一件幸事。
罗马天主教极力遮掩他们对婚姻的厌恶,说婚姻是一种圣礼。这种说教就是使我们相信,婚姻是不可解除的,不管两个人中间任何一方的行为如何,即使其中一个人得了精神病或花柳病,或酗酒成性,或公开和另一个人住在一起,两个人的关系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