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 >

第4章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第4章

小说: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不合当时的情势,要打败力量超过自己的强敌,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削弱敌人的力量。只要能削弱敌人,就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团结到自己这一边。等打败了强敌之后再把这些人转化成〃君子〃,如果实在转化不了再〃咔嚓〃也不迟。在后金成为明帝国主要的威胁时,毛文龙无疑是最佳的统战对象。虽然他起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大,但对后金汗国多少有点牵制作用,否则后金汗国也不会对其大感头痛。袁崇焕既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毛文龙的小命也就完完。凭袁崇焕的超人智慧,除掉毛文龙不过是小菜一碟。袁崇焕借去东江阅兵的机会,轻而易举地把毛文龙砍头。毛文龙死后,东江作为一支威胁后金的武装力量已不复存在。岛上的土匪只服大土匪毛文龙,不服袁崇焕任命的〃君子〃,没多久就作鸟兽散。毛文龙的养子孔有德和耿仲明则投降后金,成为后金汗国入主中国的得力向导和开路先锋。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虽然得不偿失,但再英明的人也难以避免失误的。和袁崇焕对明帝国的巨大作用比起来,杀毛文龙的失误本可以忽略不计。皇帝朱由检最初也认为此事应该忽略不计,袁崇焕虽然有点过份,但只是方法的失当,动机是好的,袁崇焕还有很多的机会将功补过,更何况毛文龙确有可杀之罪。如果是在汉唐时期,大臣也会认为此事可以忽略不计,可明帝国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袁崇焕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们也许会这么认为;但因为袁崇焕超群绝纶,此事就变得关系重大了,甚至关系到帝国的千秋大计。也不知皇帝身边的官僚使了什么法术,使朱由检对杀毛文龙一事突然认真起来,对袁崇焕的态度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下面我们推断一下皇帝和某位大臣的对话: 
皇帝:你认为袁崇焕这人怎样? 
大臣:袁崇焕这人能打仗,有能力,人也聪明,就是有点那个? 
皇帝:什么这个那个的,有话直说! 
大臣:也没什么,不过是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罢了,有才能的人都有这毛病;如果看不起我们到没什么,但不能看不起。。。。。。 
皇帝:看不起什么?你今天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 
大臣:皇上恕微臣无罪,微臣方敢直言。 
皇帝:恕你无罪。 
大臣:但不能看不起皇上。 
皇帝:袁崇焕真的连朕也看不起吗? 
大臣: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皇上不可当真,但袁崇焕确实对微臣说过皇上不会打仗。 
皇帝:他真的这么说? 
大臣:他还说皇太极很会打仗。 
皇帝:什么?! 
大臣:听说他还私下向后金求和,皇上一定知道这事。 
皇帝;我不知道,我能作汉奸卖国贼吗?谁给他这么大权力? 
大臣:皇上别生气,你的英明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毛文龙就说过皇上是亘古未有的天才军事家。微臣该死,我怎么提到他了,袁督师会怪罪我的。 
皇帝:袁崇焕算老几?你凭什么怕他! 
大臣:不只我怕他,满朝文武都怕他,我们都怕成为第二个毛文龙。长此下去,朝中只有袁崇焕没有皇上了。 
。。。。。。。。。。。。 
经过上述那段对话后,袁崇焕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五 
自努尔哈赤中炮身死后;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皇太极和乃父一样英明神武,知道在袁崇焕身上讨不到半点便宜,但又不能在没有签订实实在在和平条款的前提下和明政府长期休战。对于一个新崛起的马上民族来说,要在一个综合国力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下生存下去就得不停止地进攻,直到对方被打垮或被迫承认自己的平等地位为止。所以皇太极对明帝国的战略是〃以战迫和〃,在明帝国不再称女真民族为叛逆和承认后金的独立国家地位之前,满洲兵团就得对明帝国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既然袁崇焕是后金战胜中国的最大障碍,那么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他。除掉袁崇焕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因为袁崇焕已被一千次地证明比满洲人更有战斗力;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行反间计,借敌人之手除掉这个强敌。明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是行使反间计最理想的对手。 
皇太极开始有步骤地实施他的反间战略。 
一六三0年,皇太极统率十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越过平地松林进入蒙古大草原,从北面威胁长城的重要关隘喜峰口。明帝国的边防军除了袁崇焕的辽东兵团外,其他边防武装皆不堪一击,边防成了一道纸屏,满洲兵团很轻易地越过长城南下,威胁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明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袁崇焕得知满洲兵团威胁首都的消息,即刻亲统大军千里赴援,来到北京城下时已是人困马乏,但仍不顾疲劳投入战斗,向满洲兵团发起攻击。满洲兵团一看到袁崇焕的旗号,胆气顿时去了一大半,即刻解除对首都的包围,撤军五十里立下营寨。 
首都劫后余生,皇帝朱由检又恢复了自信,亲自出城犒劳袁崇焕的大军。袁崇焕请求让兵士入城休息,朱由检竟然拒绝了他;袁崇焕又请求让兵士象另一支赴援的武装一样在外城驻扎,朱由检依旧拒绝。疲惫不堪的辽东兵团只好在城外无险可守的平旷地带露营!前面养精蓄锐且占绝对优势的满洲兵团则对这支武装虎视眈眈。 
朱由检的态度使辽东兵团感到自己是一支强盗武装! 
立下太功得不到奖赏反而受到盗贼的待遇,一丝不祥的预感袭上袁崇焕的心头。 
迫在眉睫的危机一消除,京城的达官显贵不但不感谢使他们转危为安的袁崇焕,相反还纷纷指责袁崇焕应该承担让敌人越过长城威胁首都的责任。在他们眼中,袁崇焕显然是在纵敌玩寇! 
喜峰口是蓟州军区的辖地,袁崇焕指挥不了那里的部队,辽东兵团也不能在没得到皇上命令和对方邀请的情况下进入蓟州军区。按常理满洲兵从喜峰口入关袁崇焕一点责任也没有,可朝中的达官显贵认为他有责任,就一定有责任了。 
皇太极一直在密切注视明帝国的动向,散布在京城的间谍带来了袁崇焕遭非议的消息,实施反间计的条件成熟了。 
当天晚上,皇太极伪造了两封袁崇焕和后金汗国来往的书信,命人射入德胜门和永定门。第二天一大早,太监拾到了这两封书信,然后交给皇帝朱由检。朱由检阅信后大起疑心,尽管两封信伪造得很拙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对方在行反间计。 
正午时分,后金兵团向辽东兵团的驻地进发,袁崇焕率军迎敌。两阵对圆,皇太极请求和袁崇焕在阵前对话。两人如约在阵前相会,皇太极象老朋友一样和袁崇焕打招呼,说了几句无聊的散话后就转身离去,边往回走边回头对袁崇焕点头作神秘状。 
这一切都被躲在城楼里的朱由检看得一清二楚。袁崇焕通敌的证据确凿无疑! 
当天晚上,已成为后金俘虏的两位明帝国监军太监发现帐外两位女真看守在交头接耳,一会儿听到〃皇上已和袁崇焕定下密约,后天佛晓献城,袁军作内心。。。。。。〃说完后看守喝酒庆贺即将到来的〃胜利〃,灌下几大觥几后便酩酊大醉。两位太监剩机逃走,连夜向皇上报告了袁崇焕的大〃阴谋〃。 
这本是《三国演义》里周瑜计赚将干故事的翻版,可朱由检相信袁崇焕通敌谋叛是事实。 
第二天早朝,朱由检传诏袁崇焕晋见。袁崇焕一出现在金銮殿就被锦衣卫逮入诏狱。罪名是擅杀〃抗金英雄〃毛文龙和通敌卖国! 
朱由检根本不听袁崇焕的分辩,就下令把袁崇焕千刀万剐!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一听说主帅被擒,当即率领部下星夜回师山海关,准备在关上誓师为袁崇焕讨公道。袁崇焕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给祖大寿写了一封信,劝祖大寿要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千万不能在外敌当前时反抗政府。此时袁崇焕已知道他将被自己挚爱的祖国千刀万剐。 
英雄的高风亮节让人扼腕叹息! 
袁崇焕临刑时,一定想起了他的前辈岳飞。岳飞临刑时朝中官员虽然没有为其鸣怨,可毕竟有一个韩世忠肯说句公道话,百姓也为之落泪。今天满朝文武都在喊杀;满城百性也要生吃他的肉!!! 
袁崇焕行刑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天空异常灿烂。天道也对日益走向没落的民族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不再用〃六月飞雪〃示警于人了。 
袁崇焕死后,佃农出身的李自成在陕西米脂举起了反旗,八年后进入明帝国的首都北京,皇帝朱由检去煤山上了吊。明帝国的创始人朱元璋也是佃农出身,历史的巧合让人沉思。 
然后满洲人入关打败李自成,成了中国的主人。 
如果袁崇焕活着,朱由检不会上吊,满洲人也不可能越过山海关一步。 
岳飞死后只二十年就平反昭雪,朝廷发还了当年抄没的家产,五个儿子皆拜爵封官。袁崇焕平反时,当时的人没有一个活在世上,袁的后裔也无从查考,就更不用说归还抄没的家产了。这样的平反又有什么意义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