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唐山警示录 >

第2章

唐山警示录-第2章

小说: 唐山警示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

  历史将会记住这个时刻:1976年7月27日18点。

  马希融发出强震临震预报9个小时以后,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摧毁了整个唐山!

  ……

  倔犟的马希融哭了。

  他带着眼泪也带着腰伤,冒着余震的危险,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属于他的那堆废墟上扒着,寻找那些洒满汗水和泪水的地震观测资料。马家沟的人看见了,他顾不上给自家盖简易棚,他顾不上去看望地震砸伤的老伴。他把一腔热血泼洒在地震预报事业上了。仅仅过了15天,他就修复了仪器,投入到紧张的地震监测工作中。

  1976年11月初,他准确地预报了11月15日发生在宁河西部的6。9级大地震。他再次宣告了他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

  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希融又成功地预报了多次5级以上的地震,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也多次把先进称号送给了马希融。

  马希融想要的不是这些。

  马老师,我顶着凛冽的寒风“三顾茅庐”,你跟我说早已看透了名和利,一再劝我别采写你了,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1977年的早春,马希融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那位地电专家,写于1977年1月20日。信中说:

  ……

  1976年7月中旬我去你处,由于自己水平有限……结果辜负了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对人民我们是有罪的……

  唐山地震……作为我们地震工作者来说心情十分悲痛,据传马师傅对我意见很大,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形变电阻率,7。8级震前的反映是应该肯定的,你们的预报意见是震前几大家预报意见中震级最大的一家……我们虽然漏报,但增加了我今后的信心,说明地震前有人能够做出预报……

  我注视着国家地震局地震专家的来信。

  一个民族能够正视本民族的弱点,这个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就还能进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无视自己的弱点和过失,那就是很危险的事了。

  我相信这是地震专家真心的忏悔。 
唐山警示录'连载之03':特大地震预报产生于震前14天  
作者: 张庆洲  

  历史狠狠地戏弄了国家地震局一回,叫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长了一个记性,他也忒该长个记性(好像还不仅仅是个记性)了!无论谁坐上那把椅子,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流水似的局长们谁也无法抹掉这个记性。

  1976年7月14日(距唐山地震14天),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主持在唐山召开了京津唐张渤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近百名中国地震界的官员、专家和工作者到唐山二中参观地震科研小组的工作。田金武老师手中的教鞭在“地震数据曲线图”上滑动,边讲解边分析,列举了土地电、地应力和磁偏角异常的确凿数据,郑重发出地震警报:

  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有人问,你说有一个大震在哪儿呢?

  田金武说,大地震就在脚下。

  李伯齐和王书蔚的回忆令我震惊!

  唐山二中地震科研小组成立于1973年。唐山市地震办的杨友宸那阵正忙,他跟唐山二中领导谈,也跟他看得上的人谈。组长田金武老师忒不一般了,不仅仅是唐山市三、四、五届人大代表,六十年代初就曾应邀参加周总理召集的全国“神仙会”。成员也是这所重点学校的高手:数学老师李伯齐,物理老师王书蔚。

  科研小组成立之初就埋设设备,地应力,土地电,还有地倾斜。地应力测量仪是三河地震地质大队出的。地倾斜测量仪也是买的,总坏,李伯齐就动手做了一个。阿基米德说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来嘛。他利用杠杆原理,因为地倾斜量非常小,就做了一个杠杆放大,看得清清楚楚的。他们每天测数据,绘出图表,然后先开个小会,就带着这个结果去会商。每周三市里会商。从1973年坚持到1976年,风雨无阻。

  王书蔚老师说,实际上,说我们七?二八地震测得准,就算是一个偶然吧。临震预报世界上还没过关呢,咱们一个小组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我们说有一个大震,是按图纸数据讲的。

  李伯齐老师把一张图摆在我面前。二十多年过去,图纸已经很陈旧了,似乎还有一些泥土的痕迹。

  李伯齐老师黯然神伤。他说,这是1976年的原始图,笔迹是田金武老师的……你看这条曲线是磁偏角,一直上升,地震前几天突然下来了!这条曲线是土地电,5月份是上升的趋势,进入7月份达到高峰。图纸上的数值很清楚,是一点点地上升,然后又有规律地降下来了,绝不是仪器出了毛病。图纸标得很明白。

  尤其是地应力,你看,它开始挺稳定吧,然后就变化,变着变着就出格了。1975年12月份出格,没办法记录了。又过了几个月,直到7月份,又一点点地降回来了,我们一直记录到7月27日。你说仪器不好?可图上显示,把这个大过程都记录下来了。地应力测量仪是1975年3月份买的,北京三河地震地质大队出的。

  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现场会上,我们就是把这张图放大了挂墙上了。用数据说话,按照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分析。

  田金武当时不搞教学了,天天研究它,他也敢说话。当时我们自己觉着挺狂似的,这个地震怎么这么大?

  最后是王书蔚讲的结束语,我们报了一个大地震,到底怎么样呢?那就让实践来检验吧。

  三种仪器都有显示,我们也说了也震了。你说不科学?可我们记录的数据是百分之百的准确!

  至于我们的认识那就是另外的事了。

  李伯齐王书蔚非常钟爱地震预报事业。地震当天,亲人们的尸体还没料理,就扒出了地震的图纸和资料。那一年年一月月的多少记录本,没地方放也不能浇了它们!当时正是大伏天,一会下雨一会晴。夫妻两个蓬头垢面的,把图纸资料一张张地弄干净,一点点地摩娑平了,保存到小窝棚里。他们说,干了这么多年,积累的图纸资料或许有点用处,供一些专家们做研究吧。

  唐山大地震以后,地震专家们蜂拥而至。什么地球所的,什么地应力的,什么什么的都来了。专家看资料他们就讲解。他们也往飞机场那里送过资料,觉着国家现在还保存着呢。这对夫妻说,自己受伤害了,别人再别受伤害了。北京的地震专家瞅着废墟上的小窝棚,也挺感动的。专家说,你们都这样了,还把图纸资料保存的这么好,你们也不是专业搞地震的。

  1976年底,国家地震局在石家庄召开全国地震总结会。王书蔚老师应邀出席会议,并代表二中地震科研小组发言。王书蔚老师平时血压偏低,记起地震遇难的亲人,血压突然就高了……

  在小组会上,唐山的代表议论纷纷,对地震局的个别专家很有看法。一向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王书蔚老师说话了,地震局根本就瞧不起这些群测点,不屑一顾,说什么土拉巴叽的。他们挺洋气的还测不出来呢。咱们的地应力好像就在地表,他们能打到岩石层,谁瞧得起?

  但也不能说太深奥!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短临预报,无论地震界的专家学者们如何看待唐山地震监测网的简陋仪器,也无论地震界的官员们今天如何评说群测群防,他们应该承认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田金武们按照地震预报三要素曾经成功地预报了唐山大地震!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特大地震最精确的短临预报。据我所知,截止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还未见报道。

  田金武带着遗恨走了。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给故乡人民留下了一份精确的临震预报,还有他那双永远也合不上的眼睛。

  唐山地震后,河北、辽宁、天津和北京等省、市地震界的同仁们,都对田金武的遇难深感痛惜。辽宁省地震局的一位负责同志感慨地说:“田金武是惟其不该忘却的人。”

  人,一生做成一件事很不容易。

  先生,您是做成了一件事才走的
唐山警示录'连载之04':开滦矿务局短临预报意见报给谁了  
作者: 张庆洲    

  王建功,1922年生人。

  1954年至1974年12月,在开滦矿务局地测处任职。

  1975年1月,任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公室主任。

  我和他家人约见王老时,老人患脑血栓正在住院。他出院后我便去采访。老人背很驼。头发大都白了。瓜子脸没有血色,满是疲倦与沧桑。我本不想打扰老人,可是王老所在的开滦矿务局在唐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王老管辖的地震办公室就多达11个。不采访不中,与老人的对话只能简短,再简短。

  唐山大地震,老人记忆犹新。

  张庆洲:开滦矿务局地震台网是如何设置的?

  王建功:矿务局成立了地震办公室。各矿、厂也成立了地震办,矿务局出钱都购置了监测仪器。像林西、赵各庄、吕家坨、马家沟、唐家庄、开滦机厂等都相继成立了地震监测台、站。

  开滦矿务局下设11个地震办公室。

  矿务局地震办公室4个人,各厂矿地震办大约有4至5个人。

  矿务局地震办设在地测处。各厂、矿地震办设在地质科。

  张庆洲:开滦矿务局投入这么多人力财力,研究地震又与出煤无关,成立时有难度吗?

  王建功:我亲自找,一个矿一个矿地督促。

  张庆洲:您能讲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王建功:这个事……(老人面露难色),那阵儿我有看法,可是咱们不能说。

  张庆洲:为什么?

  王建功:不但伤小人物还伤大人物。咱们认为这样,人家认为那样,不好说!

  张庆洲: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异常?

  王建功:地震半年前左右吧,各矿、厂都出现了异常。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张庆洲:有人说,马家沟地震台的马希融发出了临震预报,你作为他的上级,你知道他报给谁了吗?

  王建功:马希融报过不止一次,他报给我了。他来电话说,我把图纸资料整理出来了,是给你寄去呢还是送去?我说你也别寄也别送,我这里有你的图纸资料,咱们在一块也研究过。你送来,咱们还得研究,还得通过领导,那就耽误事了。你直接往地震局报,给我留一份就中。

  张庆洲:我听马彩欣(唐山震后调入局地震办)说,七?二八前几天石家庄开了一个地震会,您意识到要发生大地震,曾带去了书面地震预报意见是吗?

  王建功:1976年7月24日左右吧,我去参加省地震局的会议。临走之前,我写了地震预报意见。那是一份正式报告,复写了三份:一份给矿务局领导,一份带到石家庄,一份留底。

  张庆洲:您的预报意见根据是什么?

  王建功:我根据开滦系统各矿、厂地震办报上来的意见,总结分析了他们的图纸资料和预报意见,提出:

  在7月底8月初,唐山将发生5级以上的强震。

  张庆洲:您亲自交给局长的吗?

  王建功:咱见不着局长。局长办公室外面有秘书,咱连秘书都很少见着哇。我给局办公室,由局办转给局长。

  张庆洲:您到石家庄以后,地震预报意见交了吗?

  王建功:交省地震局了。

  张庆洲:会议开了几天?

  王建功:开了两三天吧。那边开着会,这边就震了。

  张庆洲:您什么时候回来的?

  王建功:当天就回来了。地震发生在哪儿不知道,开始说东北然后又说唐山。我们说唐山,唐山我们回去了。

  地震就把地震会搅散了。

  张庆洲:在我采访过程中,有人说杨友宸如果不上干校,抓住这次地震就有点希望,是吗?

  王建功:你要说这个话,我可就要说了。杨友宸要是不走,唐山大地震就抓住了!

  张庆洲:为什么?

  王建功:大地震前半年开始吧,地震异常就越来越多了。市里会商会上,各单位都发表预报意见,五级六级的都有。我印象最深的是二中,田老师敢报大震。

  我们开滦系统就有11个地震台、站,观测手段跟专业队伍相比差不了哪儿去!

  杨友宸敢抓也敢坚持意见。我就说这个话,他要在,这个地震就是抓不住,在震前也嚷嚷出去了。
唐山警示录'连载之05':我们计算为8。4级,只报了6级左右  
作者: 张庆洲    

  吕兴亚,男,1938年5月11日生,山海关人。

  1955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河北省重点高中——山海关一中。

  1958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因身体原因辍学,山海关一中留下了这个品学兼优的高材生任教。

  1998年5月11日退休。

  他没有完整的大学文凭,却是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史上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没有大学文凭。

  中国地震界承认这位预报过海城、唐山、宁河等震惊中外大地震的杰出人物,邀请他出席了“全国地震战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议”(1977年12月,北京)。

  20世纪末。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我采访了鲜为人知的吕兴亚。采访前一天晚上,我与吕老通电话,他说明天早上要去取水样,10点你再来吧。我大惑不解,老人不是早就退休了吗? 

  我见到他的时候,很难把他和他曾经预报的海城、唐山、宁河等令世人震惊的大地震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大像这个时代的人。我们谈话时,吕老的夫人也在场。

  张庆洲:您退休了还搞水氡化验?这么大雪,路还滑。

  吕兴亚:那就推着自行车走,当拐棍。

  张庆洲:市场经济了,没有更适合您的工作吗?

  吕夫人:渤海中学是私立学校,总请他他就是不去。

  吕兴亚:我观测30年了,中断一天也不行。

  吕夫人:渤海中学董事长说,给月薪一千,还给房,还不用坐班。要是放不下水氡观测,还给他专门找一口井。

  张庆洲:为什么不去呢?是不是地震局给得报酬更多?

  吕兴亚:我说你可别笑话我,早年一分钱也没有。80年代吧,唐山和秦皇岛分家了,你猜给多少?一天一毛!这两年秦皇岛地震局来了个新局长,说这也太少了,就一年给360块了。

  吕夫人:他不会挣钱也不会花钱。前几年我说给他做一件衣裳,他说做那干什么,还得花布票!你说,都什么年月啦……

  张庆洲:您现在的水氡分析数据报给哪儿?

  吕兴亚:报秦皇岛市地震局,然后由他们报国家地震局,可能是入网了吧。我这个点30年了。

  我连续观测这么多年,扔了可惜呀,尽义务也不能扔!

  吕老从1970年测报地震至今已整整30年,退休在家仍然搞水氡观测。楼下的贮藏室别人家放杂物,他家却建成了小试验室。我参观的时候,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久违的震撼!

  写字桌中间是化验水氡的仪器,铭牌是:上海电子仪器厂出品,型号FD…105K。左边是一个小型真空泵,右边摆着一个厚厚的记录本,封面上印着:

  水氡观测记录

  FD…105K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