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军事 德军篇-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距离才140米,只能喷射16到20次。显然,“虎”I喷火坦克的作战效能太差,消耗“虎”I的底盘改进喷火坦克无疑是浪费。其次,加大喷射距离后,必须重新研制新材料的喷射燃料,加大稠度,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最后,盟军对德军生产“虎”I的工厂进行了密集的轰炸,难以生产出足够的底盘改进喷火坦克。
1945年3月17日,陆军兵器部终于将首辆改进后的底盘和新型喷火装置装上列车,准备运至卡塞尔的维格曼货车工厂完成最后的组装并接受测试。然而,由于沿途铁路不断遭到盟军空袭,该次列车直到4月3日也未抵达卡塞尔。柏林方面只得命令列车改道至鲍恩斯威克,由那里的MIAG公司完成组装工作。但MIAG公司刚刚接手不久,4月15日,其生产车间遭遇盟军轰炸,刚刚具有雏形的“虎”I喷火坦克样车被炸得面目全非,这种被元首寄以厚望终极喷火坦克就此无缘与世人谋面。
▲尾声
二战期间,德国研制和开发了多种型号的喷火坦克和装甲车辆,并逐步建立了合理的喷火装甲部队编制和出色的喷火坦克使用战术,在作战条件合适的一些小规模战斗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然而,由于喷火坦克具有的一些比如喷火距离短、燃料携带量不足以及装甲薄弱等缺点,加上其生产和装备数量远不及普通坦克,始终只被德军当作一种配合普通坦克和步兵作战的辅助性武器。因此,德国喷火坦克和装甲车辆在整个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根本无力挽回纳粹德国最终的败局。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二战军事 德军篇 第13节 德国多拉式铁道炮
(更新时间:2006…11…26 16:44:00 本章字数:1974)
本站首页 … 东线战场 … 西线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陆战武器… 海战武器 … 空战武器 … 精锐部队 … 二战名人
德军超级武器--“多拉”800mm超级巨炮
1935年,为了突破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依旧由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设计师穆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多拉”炮。
“多拉”除了在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2米、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榴弹丸重4。81吨。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公里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 作为对比,依阿华级战列舰 有9 门 406 毫米主炮,每发炮弹的重量才是 1200 多公斤,就足以在地面上炸出足球场那么大的大坑,一发炮弹就足以摧毁一个炮兵连,更不要说 多拉大炮的 7。1 吨重炮弹威力了。(不过人家全舰才 2000 舰员。)
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 4000 多人。
不过,由于个头太大,“多拉”的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实战能力。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就需要1400…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
1942年4月,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受挫,德军高层遂决定把“多拉”派上战场。前苏联黑海舰队司令部在塞尔斯托波尔城安营扎寨,抗击着德军的多次进攻,苏军凭借坚固工事,使德军多次进攻失败。德国炮兵调来上千门各种炮,要进行报复,其中就有多拉大炮。从6 月7 日起,多拉大炮就向塞城的主要7 个目标进行轰击,共发射48 发炮弹,使塞城成了一片废墟。其中有一发击毁了埋在岩石下数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后来,“多拉”又连续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及莫洛托夫城的作战,但也没有建立什么特殊功勋。 1944 年波兰地下武装起义,德国秘密警察头子下令镇压,又使用多拉大炮。在离华沙30 公里地方,发射30 发炮弹,使成千上万人民死亡。从此,多拉炮就销声匿迹了。多拉炮从初次登场到最后镇压华沙起义,有据可查总共发射104发炮弹。尽管“大多拉”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差很远,与制造它的成本更是不成比例这种大炮尽管相当厉害,但它非常笨重,运输、架设都很费时费力。而且它的寿命也很短,每个炮管只能发射几十发,就得吊换新炮管,不然就会爆炸。造价也很昂贵。。二战结束时,“大多拉”炮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生。尽管德国制造了这种世界上最大的炮,但终究不能挽回希特勒的失败。只不过在“兵器史册”中,多了一个传奇故事而已。
(附注一笔,希特勒这个疯子,曾经设想过在 70000 多吨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后续舰上,安装多拉大炮。如果能行,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舰载主炮了。英国的 18 英寸主炮和日本的大和号都要玩去。一发炮弹顶他们5个。
但这怎么可能呢。一两门巨大的多拉大炮就要 3000 吨的分量,而且射速极慢。且不论这个射击不中而对方趁机逼近,一时半会儿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怕境地,最可怕的是,70000 吨的载舰,在主炮射击的时候,也有被后坐力冲击倾覆的危险。。。。。所以我只能说希特勒是个疯子。不过,多拉大炮是设想中的最大舰载主炮,呵呵。)
“大多拉”炮(Dora Gun)性能诸元:
口径: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长:约43m
炮弹重:7100kg
炮高:12m
系统全重:1350吨
最大仰角:53度
有效射程:40km
制造厂商:克虏伯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多拉巨炮
二战军事 德军篇 第14节 德国卡尔式自行迫击炮
(更新时间:2006…11…26 16:46:00 本章字数:4242)
“卡尔”臼炮
二次大战中的德国超级大炮,除了八百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之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卡尔”了。
一九三三年,德国为了对付正在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而向克虏伯公司提出八百毫米列车炮的订单,当一九三七年克虏伯正式着手进行建造时,纳粹政府又向它的死对头-莱因金属公司发出了设计一种用途相同的自行臼炮的命令。
一九四○年五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十一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一百二十四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最大时速只有可怜的十公里,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一九四一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四门“卡尔”臼炮的第六二八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起在一九四二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卡尔”的高爆弹在粉碎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一~四号炮被转交给第八三三重炮营,而“洛奇”和“迪沃”则参与对一九四四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在战争末期,每两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
为了运输方便,德军有时将“卡尔”挂上两个特制火车头做铁路行进。
“卡尔”600自行迫击炮,不是重型坦克,赛过重型坦克,有人称它为“超级战车”、“超级巨炮”。它大吼一声,大地也要抖三抖!
1934年希特勒上台伊始,便积极扩军备战,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为了能攻陷马奇诺防线一类坚固设防工事,希特勒对一些重型兵器青睐有加,重型迫击炮便是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
1936年3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径迫击炮的设计要求。任务书中要求,迫击炮的口径为800毫米,发射4吨重的迫击炮弹时的初速为100米/秒,最大射程为1 000米;发射2吨炮弹时的最大射程为2 000米;迫击炮的移动采用履带式底盘车辆。不久,军方和莱茵金属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193年1月,莱茵金属公司拿出了最初的方案,火炮的口径改为600毫米,迫击炮弹为前装式,射击前还要放下驻锄,整个射击准备时间要1.5小时。1938年8月,军方批准了经过改进的第4种设计方案,决定先试制1辆,再加上6辆生产型车。由于在研制的过程中,德国炮兵的卡尔(Karl)·贝克将军竭力促成此事,这项计划被命名为“卡尔设备”。建成后的600毫米自行迫击炮也被称为“卡尔”自行迫击炮。研制的项目编号为040装置。
根据莱茵金属公司的报告,1号车和2号车于1940年11月完成,3~6号车,分别于1941年2~8月间完成。这些车都进行了6~10发的炮弹射击试验。“卡尔”600生产了6辆。到了1942年3月,德国军方又提出了研制改进则的自行追击炮,研制的代号为04l装置,也称为“雷神装置”。“雷神装置”的特点是火炮的口径减为540毫米,但射程更远些,“雷神装置”540也有人统称为“长尔”540毫米自行追击炮,生产数量:为5~6辆。
尽管600毫米迫击炮的身管短粗,但它仍然是个庞然大物,其战斗全重高达124吨,顶得上2辆重型坦克的重量。炮班的人数为19人,其中指挥官1人。车长11.37米,车宽3.16米,车高4.78米。短而粗的炮管,是它的最主要的外部特征。
总体布置为,车体由前至后分为三个部分,前部为驾驶室及发动机和变速箱,驾驶室在车体前部左侧,驾驶员后部设副驾驶员席,中部为炮身支架和火炮,后邮为发电机、燃油箱、火炮操纵装置。火炮炮管向后呈“倒坐观音”状。车体的最后设2个登车梯,说明上下车的乘员还是比较多的。车体的装甲厚度不详,估计在10毫米上下,可防轻武器的攻击。
无疑,火炮和炮弹,是“卡尔”600自行迫击炮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威力所在。040装置的火炮为口径600毫米的追击炮(臼炮),身管长为8.44倍口径,为5.064米,弹丸为后装式。041装置的火炮口径为540毫米,不过它的身管长为11.5倍口径,达6.21米。也就是说,后者虽然口径略小,但由于身管加长,其射程也比前者要远些。600毫米追击炮的高低射界为0~70度,一般常在55—70度范围内射击。火炮方向射界只有左右各4度。也就是说,超过这个范围,就只能靠转动车体来实现瞄准了。火炮本身的重量高60吨以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火炮的俯仰竟然靠手动来实现。不过,想一想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只要有足够的传动比,使火炮俯仰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样一来,将火炮升到最大仰角,起码需要4~6分钟的时间。其规定射速为6发/小时,即每10分钟发射1发炮弹。除了摇炮费劲之外,装炮弹也挺费劲,要用吊车将2吨重的炮弹头吊到炮尾的弹槽内,再用专门的推弹杆推弹入膛,然后再将发射药推入炮膛。
由于口径巨大,其炮弹的个头和重量也十分了得。600毫米炮最初用的弹丸为混凝土贯穿弹,弹头长2.51米,重为2.17吨,内装270千克炸药。采用1装药时,射程为2 840米;采用4装药时,初速为220米/秒,射程达4 320米。到了1942年,为了增大射程,又研制出轻型混凝土贯穿弹,弹头重1 700千克,内装炸药220千克,采用9装药时,最大射程可达到6640米。发射600毫米混凝土贯穿弹时,可以贯穿2.5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然后爆炸,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041装置的火炮口径改为540毫米,目的是为了增大迫击炮弹的射程,主要措施是增大身管长度并改进了弹药。尽管火炮的口径减小,但由于身管加长,整个火炮重量还是增加了2.35吨,包括药室的火炮长度为7108毫米,发射6装药时的初速达到378米/秒,发射6装药时的最大射程达10060米。发射混凝土贯穿弹(弹丸重1.58吨)时,可以贯穿3—3.5米的强化混凝土工事,其威力比600毫米炮有新的提高。
“卡尔”600毫米自行追击炮只生产了几辆,和单件生产差不多,但它却用了两种发动机、两种变速箱。一种动力装置为戴姆勒—奔驰公司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580马力,装在1、2、6号车上;另一种动力装置为MB507型柴油机,最大功率稍有增加,而其油耗却大大降低,装在3、4、5号车上。变速箱也是两种。机械式变速箱由阿尔
德尔特公司生产,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用到1、3、6号车上;液压式变速箱由波尔舍公司生产,用到2、4、5号车上。燃油容量为1 200升。由于它的单位功率很低,最大速度仅为6~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分别为42千米(MB503时)和60千米(MB507时)。
行动部分也有两种结构,但都采用主动轮在前和诱导轮在后的布置方式。1号车和2号车的行动装置为每侧8个负重轮和8个托带轮,并有轮轴架,主动轮的轮齿为17齿;3号车以后,每侧有11个负重轮和6个托带轮,主动轮的轮齿为12齿。悬挂装置为扭杆弹簧式悬挂装置。履带为钢质履带,宽500毫米,履带板节距170毫米,履带接地长7米,每侧有133块履带板。3号车以后,履带板节距增大为250毫米,每侧履带板的数量减为94块。由于战斗全重极大,加上单位压力很高,在困难路面上根本无法行驶,机动性很差。不过,它毕竟是一种自行车辆,能以自行的方式转移火炮发射阵地,这一点比起列车炮受铁路的限制要强得多。长距离机动时,要用专门设计的铁路运输车,“两个架一个”来吊装运输,真够罗嗦的。有时要把“卡尔”600大卸4块,分头运输,同样是很麻烦的。
尽管这种自行追击炮只制成十来辆。但是,它却屡屡出现在欧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