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金粱:《道咸同光四朝佚闻》,第 18 页。
③《华州王牧赞襄禀遵札设局开办修筑堡寨情形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96 —97页。
④《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97页。
以屯田为务“,他”师行所至,相度形势,于总要之处安营设卡。附近营卡各处,战事余闲,即释刀仗,事鉏犁,
树艺五谷,余种蔬菜。农功余闲则广开沟洫,兴水利,以为水利;筑堡寨,以业遗民;给耕具种籽,以赒贫苦。“
⑤他还主张使用机器从事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他认为:“农器为作苦所必需。乌垣既旧有铁厂,工匠当亦易招集,
应仍开厂采铸,以收地利而便民用。”①“须于外洋购觅织造机器,始可节省工力,速观厥成。??饬沪局购器募匠前
来,正直趁此时督率原习织造匠工相从仿效,庶事半功倍。”②“泰西水器有裨实用,为中土急宜仿效之事。”③对于
左宗棠这种安定民心以求治的思想和举措,《申报》以《论新疆购用耕织机器》为题发表评论指出:今观左爵相檄购机
器一事,则又知爵相加意民事,而又能随地之宜,因时之利,其意之良而法之美,盖不胜心服焉!新疆之地,荒芜本多,
加以连年征伐,民无安居。
此时大难初平,疮痍未复,人民稀少,种作维艰,苟无利器以资其用,则地广人稀,荒芜者何日能治?而且阡陌不
分,田区广阔,则运用机器更觉相宜。左宗棠在陕甘、新疆还把交通设施的建设同利民联系起来看待。光绪二年(1876
年),他为甘肃会宁县的一座新桥命名时,欣然命为“平政”桥,并为此桥写了碑记。
碑记中写道:邵阳魏君光焘备兵平庆泾固,巡视斯道,良用恻然。请于余,率所部屯军循山凿石,去廉利,填塞洼
坎,??尽岁俸所入以充用,率所部将士千数百人就工作,昼夜罔间。经始今年闰月,凡五阅月而功成。余闻而嘉之,
命其桥曰“平政”,并为之记。
客有谓余曰:孟子平政之说,就役民言也。会宁之治道建桥,所役者军,公以此义当之,有说乎?余曰:惟其时耳。
凡厥庶民修桥治道,力役有征,农隙为之,其常经也。若夫役不可已而民力不足举之,商旅俱病,又适当征调络绎,军
书旁午,驿传攸经,而乃脱辐没踝,灾及行役,将若之何?会宁乱后,遗黎仅存,魏君慨民力之艰,不得已以屯军代役
之,其恤民也。??桥修道治,会宁休息有年,丁男萎衍,足任斯役,异时缮其坍纪,补其缺坏,有不待催呼而自亟者,
追维始事之功不益晓然平政之义矣哉!左宗棠在入京辅政和总督两江期间,均把治水视为有关国计民生的要政来对待。
他于光绪七年(1881年)指出:“水利废兴,关系国计民生”,“禹之治何,为肇事于冀也。”他针对“顺天、直隶水
患频仍”的局面,充分发挥自己治水的经验,“用其所长”,令其所部参加永济河的治理工程,终于将永济河制服,实
现了他“大流东趋,官民相庆”,“而十余年积患一扫而空”
①的愿望。光绪九年(1883年),左宗棠上奏描述了江淮水患的情形:“淮北运河经流漫溢,拍岸盈堤,底水更高
于上年”,高邮一带“居民多在水中,偶值西风骤起,自忖无可趋避,倾刻间将尽成鱼鳖,号泣之声闻数百里,情形惨
切,耳不忍闻。”因此,他要求从引淮水入海工程做起,以图根治江淮水患。他指出:“熟察江南时务,有关于国计民
生者,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入海一着,足以截断众流,捍卫淮扬数州县亿万生灵,且可化灾区为腴壤,
⑤《复陈移屯实边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0,页二八。
①《署镇迪周道崇傅禀乌垣等处善后事宜并金巡检劣迹及捕蝻诸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28页。
②《赖镇长禀验收后路粮台解到各项机器请委刘道专司局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1页。
③《刘道璈禀省城东关外地方宽厂堪以建造机器房屋由》,《左宗棠全集》札件,第 443页。
④《申报》,1878年 12 月 14 日。
①《会宁县平政桥碑记》,《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72页。
①《复陈涿州工作已可就绪情形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八,页一九至二一。
而于江南盐、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均大有裨益。??此工告成,去水之害得水之利,从兹江南北禾稻遍野,于漕运民
食大有裨补,积久盖藏充裕,治水之费亦可渐次减少,而驱游手于陇亩,徐收经正民兴之效,将视此矣。“②左宗棠主
张治政应当以”视民如伤“为前提,并要有”爱民之心“。他在《燕台杂感》诗中说:”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
亦难。“他于致友人书中指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乱,故以丛脞为戒。器久不用则蠹,政不常修则坏,故以累省
为戒。??视民如伤,当铭诸心。“③他正是在利民思想的指导下来治政的。
②《夙恙难痊恳恩开缺回籍调治仍力疾料理海防水利盐务事宜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一,页四五至四
六。
③《书赠徐讱庵》,《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6页。
四、“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
吏治,指官吏治事的方法和成绩。左宗棠讲求吏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吏治务求予以整饬,并通过
“察吏”来革庸奖循;二是主张以“训吏”和“恤吏”来提倡为官之道。
(一)整饬吏事与“察吏”
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封建统治机制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历代统治者面对着吏治腐败的状况,都对整顿吏治予以关
注。然而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恰恰又使得其吏治的整饬难见成效。清王朝自乾隆朝后期起,吏治日趋昏暗。嘉庆初年,
曾处理了乾隆宠臣和拔垡话福吻旎实垡擦ν颊袼⒏偌停倮舻母芤殉善毡橄窒螅浯砗肼滋拔郯覆扇〈
事化小的办法即表现吏治整顿乃困难重重。嘉庆皇帝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各省地方官积习因循,稍能守法奉职者,已
不可多得。”①道光皇帝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整顿吏治,甚至做出节俭的样子,时常穿着打有补钉谓之“打掌”的旧裤子,
试图有所作为,扭转颓风,结果也未能使政务有什么起色。道光朝所面临的不过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②的政局,
“公卿大夫日以薄书期会相责成,而天下之利权,非中饱于私家,即漏卮于海表。”①对此,左宗棠有清醒的认识,他
说:“嘉、道以来,天下切要之政莫如讲求吏治”②,主张从整饬吏事入手。左宗棠意识到人民群众反抗清王朝的起义
与“吏治不修”密切相关。他说:“惟吏治不修,故贼民四起,此时再不严治好民,慎择牧令,事更不堪问矣。”③
“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正。”④因此,他主张:“勘乱之道,
在修军政,尤在饬吏事。军政者弭乱之已形,吏事者弭乱之未发也。用人之道重才具,尤重心术。才具者政事所由济,
心术者习尚所由成也。浙江吏事因循废弛已久,故大乱随之。??深维致乱之原,于属吏之庸鄙猥诈者,实不觉恨之深
而绳之峻。”⑤左宗棠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利益出发,强调对吏治的腐败进行整饬,目的是为了防止天下大乱。这固然
表现出左宗棠所持的阶级立场,但他认为整顿吏治为“弭乱之未形”,说明他对社会“致乱”的原因还是有比较深刻认
识的,揭露出清朝吏治的腐败成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左宗棠对整饬吏治尽管决心很大,但清朝吏治昏暗已成积重难返之势。对此,左宗棠多有述及。他说:“闽省吏治、
军政之坏,由于因循粉饰已久,积习相沿,骤难更易,??一省之大,筹兵则无一卒之恃,筹饷则无一月之储。问守令,
则朴于者难得数人;察局员,则练达者未能指数。”特别是随着捐官风气盛行,许多人“一经得官,即可兼权子母。入
仕之始,即怀苟利
①《清仁宗实录》,卷二七九。
② '清' 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第 87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①[清]黄彰年:《林文忠公政书序》,《陶楼文钞》,卷八。
②《〈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274页。
③《答陶少云》,《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页八。
④《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七。
⑤《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册,第 164页。
之心,取息稍丰,又可为捐升之本。而且委署必计年限,更换多因调剂。其作官也,伊若经商;其视官也,一如传
舍。“左宗棠深为”吏治不修,官司不知教养为何事,治本之策已亡;官司不知政刑为何事,治标之策复失“而感慨,
他在上奏中表示了如此心境:”自入闽以来,所见所闻竟有出意想之外者,中夜以兴,罔知攸措。“①他在家书中同样
说道:”闽中兵事尚无他,所苦在本地无一将一兵之助,而吏治民风竟颓敝无可下手处。“②”惟吏事则贪庸者多,尚
难整理,??是为焦烦耳。“③左宗棠的可贵之处,是知难而进,主张对昏愦、贪庸之官予以革职,对精明、廉正之官
给以褒奖,并强调”为治之道,兴利不如除弊,任法不如用人“④,在吏治的整饬中把”察吏“作为如何用人的重点来
对待。
左宗棠数次上奏主张将那些“年力衰颓,昏鄙不职”而“难膺表率”、“貌似有才,心殊狡诈”而“有玷官箴”、
“庸懦糊涂”,“性情乖谬”而“不堪造就”、“才庸识暗,贪利忘公”而“庸劣不职”⑤的官吏革职。他甄别官吏的
方法为:“凡属官之贤否,政事之得失,舆论之是非,俱默为存记,时加访察。”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左宗棠不仅革去
了一批贪庸之官的职位,而且对那些“为守兼优”、“堪膺表率”、“廉干朴勤”、“舆情爱戴”、“守洁才长”的
“官声卓著、政绩昭彰者”力请加以任用,以表明“澄叙官方至意”。①左宗棠寄希望于“良吏”任政,并亟“求治事
之才”。他说:“良吏难得,良吏而兼将材者更难得。”②“维经武之道,丰财居一;理人之术,得才为先。闽省吏治、
军政之坏,实均因贫困而起。则治闽之要,首在理财。理财之要,在于修明政事。孟子所谓‘无政事,则财用不足’者
此也。今欲修明政事,则必先求治事之才。”③在左宗棠看来,清朝的衰败与缺乏人才有关,“偌大世界,能胜督抚者
竟不可多得”。④他认为“东南大局,若有实心任事、稍通方略者三数人及早经理”⑤,局势将会对清政府的统治有利。
于是,他强调指出:“我国家自强之道,莫要于捐文法,用贤才,任亲贤以择督抚,任督抚以择守令。政事克修,远人
自服。”⑥他的结论是:“任法不如任人,人存而斯政举;兴利不如除弊,弊尽而利自生。”⑦可见,左宗棠所遵循的
是儒学政治思想中“人治”的观念,把为官之人的道德品行和才干视为吏治好坏的关键。
①《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5—7 页。
②《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6 页。
③《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8 页。
④《敬陈浙江应办善后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册,第 585页。
⑤《甄别道员厅县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册,第 164页:《参革庸劣知县刘荣亮等员折》,《左宗棠全
集》奏稿,第 6册,第 468页。
①《特保政绩卓著知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1册,第 537页。
②《答王璞山》,《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三,页三六。
③《沥陈闽省困敝情形请调员差委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7页。
④《与孝威》,《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116页。
⑤《复仲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99 页。
⑥《复陈筹议洋务事宜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3册,第 70 页。
⑦《沥陈闽盐试行票运情形折》,《左宗棠全集》奏稿,第 2册,第 326页。
左宗棠不仅主张将庸劣之官革职和任用政绩卓著者来整顿吏治,而且强调对那些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的官吏雷厉风
行地进行惩处,他在处理江苏道员杨坊“因奸致富,又复为富不仁”,“膜视邦族奇荒,不加拯恤”时指出:“杨坊以
市侩依附洋商致富,十数年间,拥资百万,捐纳道员。从前在浙经手洋务,往往从中渔利,人所共知。??此次因浙省
奇荒,谕令捐米五万石赈恤灾民,竟敢藐抗不遵,委催罔应。”鉴于此,左宗棠上奏“相应请旨,敕下江苏抚臣将已革
道员杨坊派捐京米勒限追缴,再行押解来浙捐输赈米,以杜规避。”①左宗棠主张“察吏必先惩贪”,他面对贪官污吏
充斥的状况指出:“国家好好地方,好好百姓,尽为若辈搅坏,殊深发指。”②他强调对欺压民众的官吏应绳之以法,
指出:“朝廷设官,所以为民,当为地择人,不当为人择地。??当留其贤者久任其职,责其成功,加以拔擢,其不肖
者重法绳之。”③他主张对“鱼肉缠民,假权作势”者应“收回魁柄,惠此一方”。
④他在查处甘肃徽县知县杨国光营私一案时指出:“杨令国光前在署徽县任内一意营私,声名狼藉,业经本爵大臣
阁部堂札饬撤任查办。”但在查办过程中,不仅该知县的下属们纷纷“设词开脱”,“代为弥缝”,而且作为其上司的
巩秦阶道的道台也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法,表面上以“实事求是自任”,而实际上却是“随俗波靡,于应办各事并无整顿
实效,此次委查杨令国光劣迹又漫不加察”。左宗棠不无感触地说:“甘肃官场恶习,惟以绚庇弥缝见好属吏为事,不
复以国事民事为念,驯致上下相蒙,吏事废弛。若再事因循,不知伊于胡底。兴念及此,实深叹恨。”①于是,他将包
庇杨国光的县丞、道台给予记大过处分。
左宗棠在整饬吏事时,主张对陋规严加革除。他指出:“吏事之坏,大部见得而不思义者,实阶之厉。当官而不能
持廉,则属吏得以挟持之,丁书得而朦蔽之,层累脧削,往往本官所得无多,而属吏丁书取赢之数且数倍过之。日久视
为应得之款,名曰陋规。踵事增加,无有纪极。家肥国瘠,职此之由。究竟攘夺之财,每多意外之耗,蠹国者未必即能
肥家,而公家经入之数已不可复按矣?兴言及此,良用慨然。”因此,必须“裁革各项杂项,最为正本清源要图。”②
他还指出:“官评以操守为重。属吏馈赠、官价派买与衙门一切陋规不准收受,例禁綦严。晚近以来仕风不正,道府取
之州县,州县取之民间,上下交征,吏事遂不可问。??做官不要钱,是本分事。”③左宗棠对查处陋规态度严明,特
别是在茶务以票代引的改革中做出了“如有丁书巧立名色需索规费,查出立毙杖下”④的规定。
左宗棠力主对日趋腐败的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