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军建设上有了更大的权力,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他们的一切努力和计
划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早在一年前,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
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46.2%,生产水平例退了20年,十几万家银行和企业
倒闭,10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饥寒交迫,靠沿街乞讨度日。
经济学家、银行家和政治家们试图寻找各种解救办法,包括削减经费、裁减军队,
但大都收效甚微,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在美国各地,到处盛传着共产党人正在渗透
进工会、学校、教堂和宣传机构,鼓动示威游行,并准备发动革命。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克阿瑟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尽管他意识到
当时的陆军在计划、训练、编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亟待革新和改进,
但他只能谨慎行事、待机行动。他每天穿着便装上班,很少会见宾客,尽量避免交
际应酬。但一年之后,他的争强好胜的本性和陆军日益恶化的形势,使他再也坐不
住了。
1931年秋,麦克阿瑟赴欧洲考察。他先到法国参观法军的军事演习,在那里,
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授予他大十字荣誉勋章。随后他又前往南斯拉夫观看南军演习,
受到亚历山大国王的接见。此时,远东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
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麦克阿瑟因而提前返国。回到华盛顿后,他支持国务卿
史汀生的主张,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但胡佛总统因不愿触怒日本而加以拒绝。不
久,胡佛拟派他参加将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裁军大会,但他没有接受。他认为:〃杜
绝战争的方法是制止战争,而非解除武装。〃
30年代初的美国陆军,正规军只有13万,外加18万国民警卫队,在各国军队中
居第16位。陆军经费只有3.5亿美元。就是这点可怜的家底,总统和国会还要砍上
一刀,要求陆军进一步缩减开支,关闭基地,提前退休,甚至提出要把军官人数从
1.2万裁减到1万。为了阻止这一企图,麦克阿瑟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进行抗争。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国会的会议厅里,激烈地抨击和平主义者,极力说服国会
免除对陆军的裁减。他在一次发言中为陆军辩护说:〃一支陆军,缺乏给养可
以生存下去,少衣缺食也无关紧要,甚至武器装备低劣也未尝不可,但若没有数量
足够、训练有素的军官去指挥,那么在战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军官队伍是否有质
量,是否充足,事关战争的胜败。……正规军是整个军事力量的堡垒和基础,是教
官和楷模,在紧急情况下,便是全军的领导者。〃他接着说,按照1920年国防法所
规定的1.8万陆军军官数字,现在还缺少6000名。〃在很多情况下,全营只有一名
值勤军官;这种缺少军官的状况,使美国本土正规陆军的训练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
〃而要履行该法案要求陆军所承担的责任,从目前的1.2万人中再行削减,将会严
重危及国防。〃任何要维护自己尊严的国家,都必须准备捍卫自己。历史证明,曾
一度显赫一时的国家,由于忽视国防而湮没无闻。罗马和迦太基何在?拜占庭何在?
曾一度如此辉煌的埃及又何在?垂死呼号之声不为世界所闻的朝鲜何在?〃在他的力
争下,削减议案终于被否决了。 麦克阿瑟主张备战的思想遇到了日益高涨的和平主义情绪的挑战。20年代末30
年代初,正值美国反战文学的全盛时期,出现了海明威的《水别了,武器》》舍伍德
的《白痴的欢娱》、帕索斯的《美国》》;电影《西线无战事》等大批反战作品。人
们越来越认为,战争是由唯利是图的军火商和具有政治野心的少数人造成的;人民
大众是受害者。1931年底,《明日世界》杂志曾向1.9万余名牧师进行了一次民意
测验,询问他们对战时从军卫国的看法。结果大多数牧师回答说,他们不愿从军卫
国。该杂志编辑要求麦克阿瑟对此发表意见,他气愤地回答说:〃竟有如此之多的
牧师明日张胆地否定宪法义务,而在这种义务面前,他们与其他国民是一律平等的。
〃他严厉地谴责他们〃利用民主政治赋予本国国民的那些特权,而实际上,这些人宣
称的乃是他们宁愿看到国家灭亡也不愿保家卫国〃。末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
〃壮士拿起武器,守卫自己的家园,他的一切才会安全。〃显然,他的话不只是说给
那些牧师听的,也是说给所有拒绝拿起武器保卫国家的人听的。
除了在国会据理力争外,他还到处发表公开演说,积极鼓动备战,严厉抨击和
平主义,并对共产主义表现出极端的仇恨。 1932年6月,他在匹兹堡大学给应届毕
业生发表讲话时说:
〃我们周围到处充斥着和平主义及其共枕者共产主义。在剧院、报纸、杂志、
神坛、演讲厅、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层雾霭缠绕着美国。……这种毒瘤,日复一
日,侵蚀着这个国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保卫我们自己……正是没有保护的财富才会引起战争。美国
的财富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可能最终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
很快,麦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无论他走到哪里,记者们便追到哪里。
他所发表的见解常常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由于他为战备进行辩护,批评者们称他
是〃大众钱包无耻的掠夺者〃、〃盗贼〃、〃战争贩子〃、〃合而为一的三剑客〃、〃虚张
声势的好战分子。〃
就在这一年夏季,美国上演了一场被称之为〃退役金大进军〃的闹剧,麦克阿瑟
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但却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退伍军人向首都
进军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萧条时期,但都没有这次严重。根据1924年通过的国会法
案,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的退役金(总数为25亿美元,平均每人1000
美元)要到1945年才发给他们。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这些老兵吃尽了苦头,许多人
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无保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开始游说鼓动,要
求提前领取退役金,并发起了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请愿运动。1932年5月29日,首
批饥肠辘辘的退伍军人到达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街的一幢空建筑物里安营扎寨。
很快,人数越聚越多,到6月间,已有2万多退伍军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国会大厦
附近。现有的破房不够住,他们就用捡来的旧木板搭起简易帐篷以作栖身之所。华
盛顿很快出现了一座退伍军人城,并美其名曰〃胡佛村〃。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
军歌,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发愁。当时的一名记者描绘道,这些老兵〃衣衫槛
楼,筋疲力尽,神情木然,满面愁容。〃
6月15日,众议院投票通过了赖特·帕特曼议员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议案,但
两天后,参议院又否决了该议案。大部分退伍军人怀着失望的心情踏上归途,但仍
有数干人继续留在那里,企盼政府能改变态度。他们向胡佛总统呼吁,恳求他接见
他们的代表团。但总统传下话来,说太忙了,不能见。在胡佛政府看来,这些请愿
者构成了〃在国会所在地向政府发起进攻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麦克阿瑟更是
如临大敌,认为〃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危险性,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想从濒于枯竭的国
库索取金钱的作为…赤色分子渗入了退伍军人组织,并很快从那些不了解情况的领
导人手中接过了指挥权〃。在他看来,退伍军人的这次进军,乃是共产党人想要煽
动革命。为了证明请愿者与共产党有联系,他要求全国各地的高级军官向他提供与
退伍军人一起进军首都的共产党人的名单,结果答复是谁也不知道'尽管缺乏证据,
胡佛总统还是宣布这些请愿者〃非退伍军人〃,而是〃共党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
子〃。麦克阿瑟也宣称请愿者中有90%不是退伍军人。而实际上,退伍军人管理局的
统计数字表明,这些人中有94%曾在军队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务,20%为残废
军人。
但无论如何,政府对这些盘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们已忍无可忍,决心用武力撵
走这些衣衫槛楼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们似乎并未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因为
麦克阿瑟将军曾对他们的一位领袖说过,即使到了不得不赶走他们的时候,他还是
打算让他们体面地撤出。后来有消息说,政府已经派出军队来对付他们了,但他们
还未觉出是件坏事,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新兵老兵一见面,一定会拥抱起来的。
7月28日上午11点多,华盛顿警察局长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辆摩托车来到现场,
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们赶走。双方发生冲突,警察向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们开了枪,
当场打死两人,打伤多人。总统闻讯后,立即招见陆军部长赫尔利,要他出动军队。
赫尔利马上给麦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军部队开进混乱的现场,与现在负责该区域的哥伦比亚特区警方密
切合作,包围受影,向的地区,将肇事者驱散,不得延误。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给民
政当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坚持这一点,即对呆在有影响地区的每一个妇孺要给予
关照和体贴,采取一切与本命令的正确执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麦克阿瑟接今后决定亲自执行这次任务。据德怀特·艾森豪威
尔后来回忆说,他曾劝麦克阿瑟不要亲自出马:〃街头打架,将军犯不上插手。〃但
麦克阿瑟不同意,宣称:〃叛乱的苗头出现了,麦克阿瑟决定亲临督战。〃当时他没
有穿军装,便派一名勤务兵到他家里拿。艾森豪威尔不主张穿军装,说〃这是政治
事件嘛〃,但麦克阿瑟认为既然这是一次军事行动,就应该穿军装,并命令艾森豪
威尔和其他人也穿上军装。军装取来了,而且是军礼服,肩上佩戴着四星上将的肩
章,胸前披挂着八排缓带和勋章。在临出发前,他恶狠狠地说:〃我们要打断这些
人的脊梁骨。〃
此时,白宫发布公报说,总统宣布军队将要〃对闹事和违抗民政机关命令的人
进行镇压〃,并声称跟警方发生冲突的人〃纯系共党分子〃。下午4点多,麦克阿瑟指
挥部队浩浩荡荡地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开过来,打头阵的是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的挥舞着军刀的第3骑兵团,紧接着的是步兵、工兵部队,最后还有6辆
坦克压阵。当身穿军礼服、腰系武装带、足登马靴,胸前挂满绶带和勋章的麦克阿
瑟神气活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宾夕法尼亚街头时,在那些衣衫槛楼的退伍老兵的
映衬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几十名摄影记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
镜头。
巴顿的部队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观者)发起冲击,用刀背无情地劈砍手无寸铁的
男女老少。〃滚开!〃骑兵们吆喝着。围观的群众则高声回敬:〃不要脸!不要脸!〃一
个头发斑白的老兵叫道:〃老天爷,要是我们有枪就好啦!〃另一个老兵则向冲过来
的骑兵责问道:〃伙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在阿尔贡苦战,那时你在哪儿?!〃
紧跟着,步兵也冲了上来。他们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泪弹,刹时间,一股股烟
雾笼罩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围观者四处逃散。老兵的家属们流着眼泪、喘着粗气、
拖着孩子、拿着炊具,从破烂的木板棚中踉踉跄跄地跑了出来。陆军部长那道关照
和体贴每一个妇孺;采取…切人道措施的命令,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抵抗停止了,老兵们拖家带口地退却了,但后面的军队仍步步紧逼,继续投掷
着催泪弹,像驱赶畜群一样。到晚上9点钟,逃难的老兵已撤到设在阿纳科斯蒂亚
河对岸的大本营。麦克阿瑟想穷追不舍,让部队打过河捣毁老兵们的大本营,但胡
佛总统下令禁止过河。麦克阿瑟对这道命令十分愤慨,认为这是文官干涉军事,并
宣布原定计划不变。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违抗总统的命令,但并非最后一次。
麦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桥头架起重机枪,然后率领一支步兵纵队冲过去,艾森
豪威尔则紧随其身边。到了对岸,他们兵分两路,向退伍兵营地包抄过去,并投掷
催泪弹。老兵们及其家眷边喊边跑,并大声嘲笑道:〃胆小鬼!胆小鬼!胆小鬼!”
接着,镇压的部队用火把点着了营地的所有棚舍,顿时火光冲天,火焰高达50英尺,
连站在白宫窗口的胡佛都看得到。艾森豪威尔看到这种情形也不免动了侧隐之心:
〃不论退伍军人应不应来华盛顿请愿,他们毕竟是少吃缺穿,觉得自己受尽了委屈。
看到他们的住所一下子被烧光,人们就更可怜他们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这样的同情心。在洗劫中,一个想从着火的窝棚里救出心爱兔子的小男孩,被一个
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两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被瓦斯活活憋死;华盛顿的一些有
钱人坐在自己的游艇上观赏着这百年不遇的夜景。到了夜里11点多,乔治·巴顿少
校率领骑兵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毁灭性攻击。在这次受攻击的人中,有一个叫约瑟
夫·安吉利诺的,此人曾因1918年9月26日在阿尔贡战役中救护战友有功而获得十
字奖章,而那被他救了命的人正是现在驱赶他的乔治·巴顿。
在这次小题大作、虚张声势、近乎残暴的血洗老兵事件结束后,麦克阿瑟的刚
愎自用又使他失去了常人的理智。艾森豪威尔曾劝他避开新闻记者,而让政界人物
去发表谈话。但他不听艾森豪威尔的劝告,竞自告奋勇随陆军部长一起去会晤新闻
界人士。在午夜过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却避而不谈自己违
抗命令的事:〃要不是总统不到24小时就动手的话,局面势必非常严重,可能真的
会发生一场战争。要是拖延一个星期,我看我国的政治制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了。
〃赫尔利补充说:〃这是一个大胜利。道格立了大功,挽回了危局。〃
然而,对曾经为祖国而战的人下毒手,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理所当然受到
人们的谴责,招致全国各地一片声讨。一些州的参议员,特别是纽约州州长富兰克
林·罗斯福,把麦克阿瑟视为〃国内两个最危险的人物〃之一(另一个是路易斯安那
州的民主党人休伊·朗格),一个可煽动人们向右转并夺取政权的法西斯分子,他
所制造的事件乃是一场人间灾难。但麦克阿瑟拒绝承认他有错,直到临终前他还深
信,那些请愿者尽是些〃叛乱分子〃,而不是退伍军人;〃退役金大进军〃是赤色分子
的阴谋。正因为他粉碎了这一阴谋,克里姆林宫才诅咒他是个〃该死〃的人。他的这
种顽固不化的观念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就是〃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维护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决不可承认自己的错误〃。
〃退役金大进军〃事件后,麦克阿瑟对艾森豪威尔的工作能力愈加欣赏,于1933
年2月调他作自己的副官。当麦克阿瑟需要帮忙的时候,只要喊一声:〃艾森豪威尔
少校!〃后者就会从隔壁飞跑过来。艾森豪威尔经常为这位参谋长起草演讲稿、信件
和报告,其行文风格以及反映上司的观点和意见的能力,深得上司的赏识,成为麦
克阿瑟推行其陆军建设计划、与国会周旋的得力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