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我的虚拟婚姻 作者:徐兆寿 >

第32章

我的虚拟婚姻 作者:徐兆寿-第32章

小说: 我的虚拟婚姻 作者:徐兆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点着头,忽然,她抬头问我,对了,有一点我觉得是不是你在病中忘了,在小说的后面,你怎么再没交待那个小叶以及是谁给你们寄钱来的,难道是小叶?怎么会没有结果呢?
  我笑道,没有结果,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都是过客而已,干嘛那样认真?
我们正面临一个完全失范的时代
  ――写在《我的虚拟婚姻》之后
  “你这是极不现实的。”
  “你要现实些。”
  “这只是幻想,不是现实。”
  “这是客观存在。”
  ……
  也许以前的社会,人们在用这样的语句来批评一个人是多么地有理,但是,在今天,如果人们还是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生活和批评一个人,显然他已经落伍了,因为这样批评已经不存在了,站不住脚了。毫无疑问,今天,无处不在的网络、手机等信息手段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观念。一个真正被工具改造着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虚拟世界。
  它将成为我们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真实地存在。请注意,我说的是“真实地存在”。
  尽管我们还是能看到太多的“专家”忧心忡忡地发表这样那样的观点,也有无数的成年人在指责信息手段对人类道德的冲涤,可是,未来是挡不住的。假如我们本着这样的信念再来审视网络、手机等电子化信息时代的一切,也许我们会更为明智些。其实,我们大可不必那样悲观,相反,在下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现实和我们的生活。
  一、虚拟世界的意义:
  它无限地开发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极端地肯定了人类的精神价值
  何谓存在?老子说“实为利,空为用”。老子说的“实”是指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客观存在,而其“空”便是指虚无,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空空的世界。也许我们可以用它来指今天的虚拟世界。老子对客观存在与意识存在同样都是肯定的,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将他指为“唯心主义者”。这样来看,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对老子是有误解的。误解的人们总是只承认能摸得见、看得着的物质存在,对人类精神即意识的存在总是武断地否定,或者轻视之。“物质第一性”的存在观对中国人精神道德的伤害已经深入骨血,今天之所以国人对道德抱着虚无的态度便是其伤害之一。
  西方世界对存在的认识也是有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是指绝对的客观存在,如原子论、进化论等,而另一种则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存在,如柏拉图、笛卡尔、海德格尔等。看起来,不如老子对两者的肯定全面。
  假如以前我们很难来认定精神世界对于人类的意义的话,那么今天,网络以其魔鬼般的力量在证实人类精神存在的实际意义。如果我们可以把过去的物质存在认为是一种“实在”的话,而把我们的幻想等认为是一种与“实在”相对应的“虚无”的话,那么今天,这种“虚无”的存在也可以肉眼来感知得到,甚至用心能触摸得到。
  当然,我们也许可以将其认为是一种电子存在,但这种电子存在恰恰说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物质仅仅是我们存在的一种表相,即老子所说的“实”,而精神才是我们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或者可以说是我们真正的存在方式。
  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对网络的认识是“双刃剑”,那个时候,上网的大多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那时,上网的人被称为“网民”或“网虫”,绝对是另类的指责。可是今天,除了那些“日理万机”地缠于社交场上的“老人”外――当然还有那些没有能力用上网络的人类――几乎很少有人再来指责网络是人类的“敌人”了。双刃剑快成了单刃剑了。实际上,就是那些忙着无法上网的人们,他们只要有机会上网,总是会匆匆地看看自己的邮箱、主页或博客什么的,因为那已经是他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观点:
  这仅仅是表象。它的真正的意义绝非如此。
  它改变了我们对真实与虚假的认识,改变了现实与虚拟的界线,而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精神的极大肯定。
  我们过去对人类意识的存在的态度是偏激的、狭隘的、短视的,但实际上,今天也许更为普遍,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过去中国人在治欲思想的教导下,虽然格物的能力极其高超,但对物欲总是排斥的,于是过分地强调道德,而今天恰恰相反,今天是一个纵欲的时代,我们嘲笑和抑制的恰恰是道德。今天,我们可以公开地说:“我是一个物质人”,但你总是羞于说“我是一个道德人”。如果你说了,你便是这个时代的敌人。当然,道德与意识又是两回事。即便如此,我的一个朋友还是说:“我的肉体便是我的灵魂”。出于对他的爱,我总是想将其理解为“肉体与灵魂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肉体是“实”,灵魂为“虚”。用老子的话说,肉体是为灵魂来搭架子的。但是,我知道,这种解释无疑又否定了他,因为他本来的意思就是肉体的存在更为真实。
  在这样一个“实在”的存在大于“虚无”的存在的时代里,要讨论和肯定精神的价值有些困难,甚至会遭人白眼。但是,如果我借助网络这个“实在”时,也许我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网络最初为什么让人担忧?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是一个无政府的世界,甚至说是一个无理的宇宙。它使地球忽然间变得狭小起来,使空间的感觉发生了质变。过去要用飞机才能到达的地方,现在只用点一个鼠标就可以了。你竟然能认识那里的人,如果你懂那里的语言,你便成为他们的一分子。这种感觉使人们的幻想成为真实。它改变了现实的存在方式。如果过去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以空间、时间和实物的存在为前提,而现在这空间仅仅成为时间的一部分(等待网页的时间)。
  人类还习惯这样一个“无礼”的世界,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它的唾骂,历史已经记住,我用不着在这里浪费笔墨。对它的礼赞,我听得真是太少了。大概没有人像我这样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礼赞它的。
  那么,我凭什么来礼赞这样一个“无礼”的“魔鬼”呢?
  除了以上的一些叙述外,我要说的是它对现实的梳理、批评和补充。我们那些老朽的人们总是盯着网络上日益增多的色情内容和因为它而犯罪或丧命的新闻,却很少去真正认识网络的奥妙。像我这样的很多成年人对网络的利用大多还限于利用,比如收发电子邮件,QQ聊天,查看信息等。这是一种很老套的做法。年轻人却不是这样理解网络的。他们进入的是虚拟世界,或写博客,或进论坛。他们也许对自己的名字(这是父亲取的,它代表一种集体意识或社会意志)很不满意,在网络中可以实现这种不足。他们会取一个连自己也觉得很有快感的名字,甚至十几个,上百个。这是第一次实现自我。接下来,他们将用键盘敲打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发出的声音,那声音也充满了快感。这是第二次实现自我,一次充分的宣泄。在很容易实现的两次自我实现,其实包含着深义。有过网名的人知道,取一个好的网名是多么让人自豪的事,而在论坛上发出声音更是富有快感。这是一次伟大的转变。我的一个写诗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他总是温文尔雅,甚至非常腼腆,少言淡语,可是,他竟然是一个网络高手。他在网上既是一个文化英雄,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又是一个大言不逊,动辄污言秽语的“流氓”。不但我无法将他与“现实生活”中的他视为一人,就是他的同伴也常常惊叹。可这就是他,这就是真实的他。有时候我想问,哪一个他更为真实呢?很显然,网络上的他更为真实。在这个时候,我们总是想起人们说的“现实是虚假的”这样一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戴着面具在生活,而在网络中,他再也不需要这样去生活了。他解放了,他自由了,他成为了他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实现。假如我们人人都有这样的实现,生活岂不是变成更为可信?
  在这里,网络中的虚拟其实恰恰是被现实掩盖起来的活脱脱的真实。我们宁可相信网络中的人,也不可相信现实的他。
  但这仍然是低层次的。论坛里虚拟的自我仅仅成为现实生活的补充,成为现实的批判者,成为另一个自己。这种存在不过是将那个被“现实存在”刺杀的“本我存在”拯救了而已。博客中的那个存在,有时候是写作者对现实存在的炫耀,是现实生活的流水账而已,它已经越来越失去原初的活力,成为“现实存在”的俘虏。这是因为网络在渐渐地“现实存在”化。这是悲哀的。
  超越这种存在,而真正将人类“虚无”的意识“真实”化的是虚拟世界的出现。这是伟大的发现,远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意义重大,但我似乎还不知道那发现者。也许这就是网络的奇异和伟大,它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无名者,实现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说真的,我们根本不需要管它是谁发现的,它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
  “网恋”出现了。也许人们会责问我,为什么要把“网恋”如此重要地提出来说呢?的确,它已经被我们日常化了。人类的惯性是可以将一切伟大与妙小视为日常,将一切高尚与卑鄙混为一谈。在这个以加速度行进的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新鲜事物的屡屡发生。只要我们叹一口气或睁一下眼睛,最多说一句话,一个重大的问题便被翻阅过了。谁还会在意“网恋”这样一件小事呢?
  二、从网恋到虚拟婚姻:
  它使人类的意识可以单独而真实地存在
  在我的课堂上和新浪网上的心理咨询热线上,大学生提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如何看待网恋?
  我显然轻视报端的新闻,记者们总是想用“死亡”、“罪恶”这样的词来代替“网恋”,并试图想会大量的统计数字和一些离奇古怪的案例概括出一种真理。实乃荒谬。这个时代的荒谬之一就是一些人在用数学的方式来打败智慧。统计学在很多时候乃一骗局。我们很多人都上了媒体的当。
  首先,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网恋。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是因为恋爱的需要,这自然不必去费口舌,可是,那些已婚的成年人为什么还要偷偷地网恋呢?他们能在这其中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愉悦呢?
  在我看来,网恋使人们抛弃了现实的表象,而直接进入心灵的真实。在网络上,即使是游戏的恋爱,也是那样可爱和充满了性感。它摒弃了虚伪的一面。那些网恋成功的人和沉迷于其中的人,大都是些忠实于心灵的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往往是一种现实审美的结果,即首先是对外在的审美,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心灵,甚至有些人一直耽于外在审美而始终不能进入内心的审美,但网络不同,它首先是对内心的审美,是由内而外的。现实恋爱的失败往往在于现实,而耽于内心的网恋也可能失败于现实。我们不能因为网恋会失败就一概而论它必然是失败的。
  其次,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对网恋存在敌意。一个曾经上过我的课的女生,在第二周就去山东会见她的男朋友。说真的,她长得并不漂亮,我对她的这次长途跋涉充满了忧虑。她的同学几乎也没有支持她的。只有她的爱在支持她。她去了。她回来的时候比先前漂亮了。很显然,她成功了。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很可能会劳燕分飞,但我们能因此而说她没有获得爱情?长久以来,我们总是拘泥于现实的爱情,因为现实的爱情裹着一层让我们放心的现实,而网恋裹着一层让我们担心的“精神”。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找到答案:人类从来都没有真实地肯定过人类的精神价值,人类实际上从来都是对自己的精神价值是否定的,但是,我们表面上多么地热爱我们的精神。这是悲剧的所在,也是问题实质所在。它的结果是,我们始终是表里不一的,始终是否认我们内心的生活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我们始终害怕我们自己的内心,始终害怕一种内心生活的来临。
  人类是多么地可悲!始终没有摆脱一种动物性,始终在物质的羁绊下跌跌撞撞。
  这就是我支持网恋的原因所在。人类应该过上一种丰富的内心生活,只有内心生活的丰富,才能使人类真正的自由和充盈,否则,即使富可敌国,仍然是行尸走肉。
  然而网恋仅仅是一种开始。在人们还普遍对它充满敌意的时刻,它已经有了新的生活,那就是虚拟婚姻。从网恋到现实婚姻是可歌可泣的,而从网恋到虚拟婚姻呢?是应该拍手称快还是应该扼腕叹息?
  我们总是回答得太早,且往往是以政府的口说出来的。这是多么地愚昧!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来谈谈,应该从价值的本位出发来分析之,而不是武断之。
  虚拟婚姻是一种什么样的婚姻?它为什么会存在?我想,这首先要涉及到的就是现实婚姻。那些没有成家的青年人也许大多是游戏的态度,这当然不必去管它,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些认真对待虚拟婚姻的未婚青年和已经有了婚姻的人们。对于那些未婚者来说,这自然是他们婚姻的一部分。他们先在一起进行演习,以便为未来的现实婚姻打下基础。这种婚姻无疑是值得尊敬的。我想,这种婚姻远比那些草草结婚的人们要牢靠得多。他们已经超越了很多心灵的障碍。
  而那些已经有了婚姻的人们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呢?大概谁都会想到一种答案,那就是现实婚姻的悲剧性。人类从原始群婚生活走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不能完全说走向了文明,但也不能完全说它走向了异化。一夫一妻制是否真的符合人的本性?是否真正地实现了人的愿望?是否真的使人幸福?等等,我想,这些正是网络婚姻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有很多人并非想要放弃已有的现实婚姻,他在网上恋爱并继而建立虚拟婚姻,完全是对现实婚姻的补充。现实本身就是悲剧,它使人类的心灵和欲望秩序化,它捆绑了人类飞翔的心,所以,人类始终要背叛现实。背叛是无奈之选择。背叛是要完成一颗本来完整的心灵,即那颗原始的心灵。这是生命中无意识的力量所在。网络恰恰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手段。网络使我们梦想成真。那些一直想过一种多妻制的人在这里满足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实捆绑而失去心灵自由的人们在这里满足了。那些想回到原始状态的人满足了。在网络上,你的幻想总是会有人相应。弗洛伊德说,恋母情结是人类的性意识的一个特征,是人类童年生活的痕迹。荣格说,实际上人类早期生活的历史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中。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人类始终有一种要乱伦的念头,而这种念头就潜伏在人类的意识中,所谓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等只不过是人类乱伦的一个征兆而已。今天,在网络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水性杨花的本性,这实际上就是那时乱伦的潜意识存在而已。网络唤醒了这一切。
  从表面上听起来,这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件。但它已经来临。我们如何来认识它并对待它呢?
  我把人类的性文化历史分为九次性革命历史。在人类的原初,母子、父女之间都可以发生性关系。这从西腊的神话故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所谓的恋母情节就是在那时候出现的。一般的性学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