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邓丽君私家相册 >

第15章

邓丽君私家相册-第15章

小说: 邓丽君私家相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慨。  除了《smoke in your eyes》等五首英文歌外,这张专辑还有《恨不相逢未嫁时》《不了情》《人面桃花》《莫忘今宵》等中文歌。    邓丽君的亲笔遗作。一张纸上的淡淡的痕迹,写着她的心事,语调伤感。这就是她后来被编辑的诗作《星愿》。这首诗,后来还被谱成歌曲,又有齐秦、齐豫等著名歌星演唱纪念。“一切都是为了年少的野心而开始,只要惶恐逞雄,不理黑暗中的陷阱,为何独立细雨中,是否世事难预料……身世浮沉雨打萍,天涯何来有知己……”    邓丽君在“香港邓丽君歌迷会”的会员证,她也是这个歌迷会中的一员,在会员证上,她的编号是1,笔名则以英文名“Teresa”代替。         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为纪念邓丽君投资排演了传奇音乐剧《但愿人长久》,此剧在香港公演时,基金会制作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   朝鲜为邓丽君制作的一张邮票。当有中国人去朝鲜观光旅游的时候,天生能歌善舞的朝鲜人也经常以演唱《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一首又一首的邓丽君歌曲作为热诚的欢迎。  不过,朝鲜虽然发行了邓丽君的邮票(其实还有已逝的英国王妃戴安娜的邮票),但据说这种邮票在朝鲜国内是不可以使用的。中国人去朝鲜旅游,最后购买的东西就有朝鲜专门发行的这张“华人歌星邓丽君”的邮票。    邓丽君的签名,“鬼画神符”还是“鬼斧神工”?很容易可以认出签名里的“邓”字,而“丽君”二字却在一撇一捺中飘散难认了。    在“筠园”中,在邓丽君的墓碑前,可以通过一个按钮进行点歌——当然,点播的歌曲都是邓丽君自己演唱的—一共可以点播的十首经典邓氏情歌中,就有在2004年11月下旬去世的,被认为是香港乐坛鬼才的黄为她创作的《忘记他》,这是一首粤语情歌,也是邓丽君粤语歌中的当然代表。  邓丽君出道不久,黄即发现了她的潜质,他慧眼识珠,坚信邓丽君日后一定会有巨大的成绩。    邓丽君是《明报周刊》的常客,这是香港的一份娱乐杂志,邓丽君27岁时,也即1980年10月,首次在《明报周刊》上亮相,成为《明报周刊》第622期的封面人物。这是《明报周刊》第1383期,登载的是邓丽君客死泰国清迈的消息。邓丽君的故事占据了该期杂志的主要内容,有关她的死因、故居、一生情事皆有叙述。封面上,邓丽君最后一位男友,以及一生钟爱的母亲,各自的表情不同。对于邓母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时心中的悲痛已不可言表。


第七部分:人间正道沧桑:何日君再来人间正道沧桑:何日君再来(7)

  琼瑶在黄山的照片。  琼瑶写的言情小说感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少女,音乐天后邓丽君也没有逃出她的影响。据说,邓丽君非常喜欢琼瑶与严沁的小说,对于琼瑶早期的小说《窗外》《庭院深深》更是钟爱,深深迷恋于其中的爱恨情结、悲欢离合。然而,琼瑶的这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言情故事并没有成为邓丽君的爱情、婚姻指南,终其一生,她还是被关在婚姻的门外,而本身的故事,仿佛又是一本红颜薄命的小说。  早期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其主题曲很多都由邓丽君演唱,这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脱胎于《诗经》的这几句歌词被邓深情地唱出,时而迷茫、时而明朗,其中的苦闷情绪和莞尔之喜悦尽在歌声的一丝一缕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需要一个有爱情故事的女人才能唱出来的。  演唱琼瑶电影的插曲,从而使邓丽君结识了琼瑶电影的主要演员,二林二秦之中的秦祥林即与邓丽君发生过一段真假莫明的恋情,但邓丽君最终知道秦更爱的是林青霞,也就早早退步抽身,这段绯闻便很快收了场。  而这张照片,正是林青霞与秦祥林在电影中的剧照,如今算来,已是30年前的如烟往事了。    邓丽君1989年在香港与日本做卫星连线的演出,这是她和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在一起的照片。    邓丽君与谭咏麟是同时代的歌手,两人的交情自然也是匪浅。2000年11月22日,谭咏麟任主席的“东魅网”与“邓丽君文教基金会”一起成立邓丽君官方网站“永远的邓丽君”,以示对逝去的优秀同行的致意和怀念。  在网站成立的仪式上,谭咏麟感触无限,眼有泪光。事后访问他时,他没有否认,更面有憾色地说:“她去世时还很年轻,否则仍有一番作为。”他亦坦言于网上重温她的资料,勾起他们相识于微时的种种回忆。最深印象一次是他们在新加坡登台时遇上,还一同入住同一间酒店,空余时便在酒店走廊上,拿着啤酒及花生谈天说地,彼此俨如大孩子般,这些日子过得很快乐,亦是最真的时刻,颇堪回味。另一次是大家合作拍《爱人女神》MTV,向来斯文的她,突然来了180度转变,为配合扮飞仔的他,也扮起飞女来。如今一切俱往矣!  谭咏麟称开设邓丽君网站,是有感她在华人地区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歌手,当与文教基金会接触,希望他们提供有关资料,大家一说即合,前后不过一个月时间便成事,而设计网站则精益求精,花费了有半年时间。  P268  天生“流浪女”、“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台湾女作家三毛。  这是在旅途中休憩的三毛,三毛去世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落葬的墓地就在“筠园”附近。邓丽君与三毛,都是台湾社会感人至深的女人,在音乐与文学之中,两人各自代表了一种流行的风气,也都是台湾文化符号式的人物。    歌神许冠杰在演唱会上展示他的百变衣衫。20世纪70年代,许冠杰兄弟与邓丽君一道开拓了中文歌曲的市场,使香港人们的音乐接受习惯从西方歌曲转到了中文歌曲之中。  老友许冠英。  许冠英是邓丽君的老友,2003年,纪念邓丽君逝世八周年的“邓丽君纪念音乐会”上,许冠英也动身前往参加,旋即被媒体围住,问其为何与邓丽君有此深厚渊源,他回答说,自己与邓丽君认识多年,记得当年第一次走埠登台,同行的便是邓丽君。虽然那时的邓丽君已是当红歌手,但却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常与他及乐队成员一齐玩乐。当媒体再笑问如此好的女人,他没有追求之意吗?他直言从没想过追求邓丽君,大家只是好朋友,他很谦虚地说:“我生得那么丑,哪敢想追求的事呢!”  香港演员曹众,邓丽君御用模仿者。  曹众不但长相与邓丽君相似,而其身材则更像。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香港分馆要制作邓丽君的蜡像,便是以曹众作为模特量身制作的。曹众表示邓丽君的旗袍很合她的身形,没有改动过,但自己的身材不及邓丽君苗条,腿亦不及邓丽君靓。至于为何被选中作邓丽君替身,曹众笑言是因为身高相近。  为邓丽君做模特,曹众感到很荣幸,没有收取任何酬劳,在度身仪式上,曹众穿上的是邓丽君生前穿过的一件黑色旗袍。而在“邓丽君纪念音乐会”上,曹众还表示自己曾梦见与邓丽君一起跳爵士舞,她认为这是偶像在向她报梦,因此自己也计划在这场音乐会上表演舞蹈。  


第七部分:人间正道沧桑:何日君再来私人公史(1)

  《世纪华人私家相册》丛书缘起  文/师永刚  “世界史即私人史。那些灿若星辰的人神共存于史册的每个角落。他们或在天堂,或在人间,但更多的是在纸上留存。那些比天的神功,传世的奇伟,巨大的暴力,热情的革命,曲折百回的历史,全写满了不同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是一截历史的表情,人的脸孔与想像力,成为我们接近他们的依据。我们会从这些人的呼吸中找到那个年代的呼吸,甚至以瑾他的方式想像那个年代。不论那是一段野史、清史、正史还是革命史。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过于武断的历史学家永远都会为自己接近历史的方式找到依据与论断。但这些说法至少解释了公众对于传记的痴迷以及关于历史人物的传承热潮的勃兴。  华语圈阅读兴味的流行正在代表着华人时代的某个侧面。一切都处于高速的经济热潮的复兴中,超高速的经济时代的精神极度的空旷需要更多的精神座标。灯塔式的人物正在成为现实的选择。至少在新千年度,2000年开始之后的华语圈,正在兴起的一波波传记热潮至少说明了华语阅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偶像感到兴趣。这种大面积的阅读甚至导致了众多明星、革命家、甚至敌对者,甚至历史深处的千年人物,都成为这波阅读潮中的新的热点。每种热潮身后都是某种大面积思维的纵深结果。如同我们无法体味为什么会在两千年后怀念汉武大帝,一百年后重新走入清代,与几位皇帝进行民间解读。五十年后的毛泽东热,对于革命者的红色纪念永远都是最好的理由,但纵深的是什么?十年后开始接近对岸的“敌人”蒋介石、宋美龄,他们正在成为宽容政治以及现实利益的结合体。五年后,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明星们,他们因为在电视上流行,而在民间成为消费品。他们以声名作为本钱,而书则成为公众接近他们的私密小径。阅读史正在成为某种历史积累的判断,甚至成为评价某部分历史的依据。  在公众的书架上堆积着各种不同的正史、甚至野史。名人们正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消费者的使用。但能使用的是什么?他们的精神,他们消费历史时的过程,他们的方式或者创造者的心态。那些被挤压在史册的形象,就是真实的历史吗?  至少这种怀疑正在成为某种书写者的理由。人们正在创造着自己书写历史的方式。如果笔在你的手里,你会如何去写作,去描述,去记忆,去采信,去判断,去证实,去虚构,去取得历史人物后人的信任,去取得旁观者的信任甚至原谅。  我就在这种迷茫中寻找着那些历史人物。那些被更多的人想像出来的历史越来越成为我们远离真实的可怕的障碍。历史学家,那些沉迷在现实利益中的出版商们,都成为这个链条中重要组成部分。越接近事实真相,越发现撰述的虚伪以及伪托,甚至臆造。生硬的历史被文学家们变得滑润,故事性十足,卖点十足。为了好读而重新杜撰的历史正在成为后人所认识的新的历史。一个人物可以有上千次的描述,也可以有上万个版本的不同解读。同样的事件在每本书中的表达都变化无穷,甚至脱离了最早的事实本身。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书面史,再一种就是真实的历史。而书面史流传了下来,真正的历史却在消失。这是一个可怕的悖论,但却不容回避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纸张的发明保存了历史,但能保存的则是文学家想像中的历史,我相信,有许多历史如果能够重新度过,绝对不会是他们所描写的样子,也许历史本身更为生动,也许许多历史同我们的庸常生活一样,了无兴趣,但被文学家们弄得兴味盎然。照相术的发明虽然留下了摆拍下来的表情,但那种真实至少令人们找到了可以触摸的表情。  “但能说话的会是什么?”在2002年我首次接触到宋美龄的历史的时候,这种不安就非常强烈地存在了。我怕我们的描述同样陷于文学的想像中,只是增加了另外一种想像的历史的重述,甚至曲解。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了“这些照片”。“这些照片是会说话的真实的影像。她远比我们的描写真实,也远比我们发现的历史的解读方式真实,因为照片保留着当时她的想像力与眼神,甚至当时的细节。”  《宋美龄画传》使我们找到了描述历史人物或者现世人物的方法,至少接近部分真实的方法。我们只是在反映历史,但我们拒绝评价历史。这种理念下出版的这本书至少创造与开拓了一种新的传记体。即用照片予她留在世界上的真实的影像,基于公论的历史记述来组成的一种新的混合表达体。这种想像力在其后的另外一个历史人物邓丽君的传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本书以邓的图片为主,内容则是其家人口述所组成,而该书最大的突破在于将影像也作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附赠的邓丽君传记纪录片令大陆方面的读者找到了新的阅读依据。尽可能多的提供真实的本身的历史图片为主的画传思路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而这套丛书的出版,也使我们找到了重新编撰传记的方法。同时一个更加宏大的想像力正在形成,我们希图创造“一种新的传记体”,用客观的笔触与真实的图像,解构“我们发现的历史”。当然,这样的历史事实上正在成为同步发生的新闻事件,但我们唯一秉持的立场则是“笔则笔,削则削”之史识和“不隐恶、不虚美”的史德,力图在历史的天平上界定其地位。  这个有点夸张的计划与理想,在我们随后推出的以“画传”命名的系列丛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甚至一度使我们作出了要为所有值得纪念的世纪华人立画传的宏愿,并将此作为一个作者与出版者的梦想。而由此我们甚至出了以《切格瓦拉画传》与《戴安娜画传》两本为主的《世纪洋人画传》丛书,将此概念延伸到所有在世界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画传。


第七部分:人间正道沧桑:何日君再来私人公史(2)

  这个看似宏大的理想很快就受到了挑战。“世纪华人画传丛书”以《宋美龄画传》及《邓丽君画传》出版,引发了一股画传出版潮。跟风的书达到数百种,因质量高低不同,围绕着画传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与官司。甚至影响到了这一画传体的整体形象,并受到了质疑。而我们计划中的多本书,因需要达致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在还未出版之际,就被先期出版的诸多版本以画传来命名的书“抢去先机”。一时间,市面上以画传命名的书极其好销,被海外媒体认为是“快速简便并且出于商业目的赚快钱方式”。一种有效并且研发许久的创意在中国被模仿甚至跟风,最后导致泛滥,被消费者抛弃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图书界几成痼疾。而这种跟风甚至达到了我们在推出《世纪洋人画传》升级版本《戴安娜画传》一书时,竟在出版后,以同名书跟风出版。跟风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这说明了画传这一品牌的成功。但许多出版社将一些文章配图就称为画传,则客观上造成了对画传这一体例的误读。  中国的图书业的无序与混乱已严重影响到了原创力量的积极性。跟风、抄袭品牌创意、甚至同名事件等已成为“中国图书病”。在这一波波的跟风与创意抄袭中,画传这一品牌正在丧失其固有的力量,而成为一种公众感到厌倦的商业行为,而其本身的缺少原创性与品牌误读也使我们对画传这一体裁进行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决意告别画传这一品牌。尽管它是我们创造的,但却不属于我们,因为法律不保护我们的品牌创意,也不保护原创。向画传这个品牌告别,向一种图书界“可怕的势力”告别,但这绝不是妥协,而是为了创造更新的形式,更新的品牌,我们将像微软的Windows一样,作一个永远的创新者,推出画传的新的升级品牌,新的升级版本。创新与开发原创将成为我们坚决的动力。  是时候推出画传的升级版本了,同时寻找一种更新锐的表达方式,来取代这一体例。而另外一条路径正在形成:能否让图片继续成为一本书的主体,让文字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