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西去的骑手(全) 作者:红柯 >

第25章

西去的骑手(全) 作者:红柯-第25章

小说: 西去的骑手(全) 作者:红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师长说:“我们反对金树仁的黑暗统治,参加四一二革命,我们不能死在黑夜里。”

                          李溥霖答应给他们拉电灯。

                          “不要电灯我们要火。”

                          李溥霖答应囚徒们的要求。囚徒们从雪地里扒出好多木棍,看守们都没想到院子里会藏这么多东西。囚徒用木棒造反可不得了。李溥霖不停地摸手枪。后来他发现囚徒们把木棍堆起来,并没有反抗的意图。

                          那些木棍跟他们的身份相吻合,以军阶大小堆起来。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结局了。木棍垒起来就是一堆好柴禾。

                          刘师长的在最顶上。

                          刘师长说:“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感谢盛督办对我们的提携。”

                          东北军的一名排长将火把扔在柴堆上,那些木棒开始碎裂,裂缝喷出火焰。

                          木柴在树林里生长的时候靠的是泥土和雪水,它们压根没想到自己蕴藏有火焰。

                          苏联顾问问李溥霖:“点火干什么?”

                          李溥霖说:“木棒是他们的替身,他们让灵魂先死,受刑时就不难受了。”

                          苏联顾问说:“你们中国人很怪。”

                          囚徒们失魂落魄,注视着自己的毁灭。

                          材料都是二号监狱里的工犯加工好的。二号监狱关的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些人加工的材料天衣无缝,囚徒签字如画龙点睛。囚徒们醉心于篝火,六神无主,很快就签上自己的大名。

                          最先烧完的是刘师长,刘师长走进黑房子,行刑人员用绳子勒五秒钟,再把他挂到后墙的铁钩上。每烧完一根柴棒,就勒一个。勒完以后挂起来慢慢死掉。

                          那天夜里,四百多木棒垒起的篝火,一直燃到太阳出来,太阳都被烧扁了。

                          每勒一个囚徒,监狱上空就发出一阵风吹电线似的嗡嗡嗡声。那些声音像鸟儿落在天穹深处。因为囚徒一个接一个,天亮以后,人们发现那些鸟儿整整齐齐排在蓝天上,像成群的大雁排着队,排出大大的人字。

                          尹团长的木棒最后一个烧完,按军阶他在刘师长郑旅长之后,下边还有许多营长连长排长……可他那根木棒真神了,一直燃到天亮。尹清波说:“我是从马仲英部队投奔过来的。”阳光哗啦啦落下来,像秋天的杨树叶子,阳光冰凉而沉重,落在地上竟然没有弹起一点,据说金子掉在地上就是这样。盛督办把他们烧成了金子。

                          篝火熄灭后灰烬被风卷进雪里,那是仅有的一点痕迹。卡车把他们的尸体拉到六道弯,那里有个大土坑,像大地的伤口;伤口不流血,黑乎乎的尸体把坑填满了,接着是沙石。沙石愈合了大地的伤口。干完这一切,还不到十二点。中亚腹地的冬天,寒冰不拒绝太阳,阳光大片大片往下落,落下来全变白了,连太阳的模样也是白煞煞的。公安管理处的人没心思烤火,爬上车回去了。

                          李溥霖和苏联顾问坐小车去督办公署。苏联顾问说他很钦佩中国人的聪明,干什么事都天衣无缝。

                          李溥霖说:“盛督办英明伟大。”

                          苏联顾问说:“斯大林更英明更伟大。”

                          李博霖说:“那当然。你们是我们的老师嘛。”心里骂:妈拉巴子钦佩咱的鼻子没你们的大。

                          苏联顾问说:“莫斯科大审判你知道吗?”

                          李溥霖说:“那是你们内务部的功劳,挖出那么多阴谋分子。”

                          苏联顾问说:“我们有些工作没做好,比如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很顽固,我们费了很大劲都没有奏效。中央书记叶诺夫只好另辟蹊径,以政治名义要求他们两人帮助党摧毁托洛茨基及其匪徒。最后把斯大林都请出来了,斯大林跟加米诺夫、季诺维耶夫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他们才答应为党的利益放弃抗拒,接受指控。”

                          三十年代发生在莫斯科的那场大审判,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这些老布尔什维克纷纷放弃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竞相与法庭主动配合,大搞自我控诉,那种强烈的舞台效果打动了无数善良的群众,就连当时旁听的美国总统特使也不例外。叶诺夫就这样在从肉体上杀害布哈林等人之前,已经残杀了他们的灵魂。

                          李溥霖说:“那堆篝火烧毁了他们的灵魂,勒他们时他们都伸出了脖子。”

                          苏联顾问说:“你们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盛督办不用出面就把一切都办好了。”

                          李溥霖说:“我担心他们乱喊乱叫,中国的土匪上法场时要唱戏文,他们只放了一堆火。”

                          李溥霖小时经常在老家关东看法场砍头的场面。他很喜欢那种踔厉激扬的气氛。他经手的这场大屠杀,四百多号视死如归的军人连个呵欠都没打就被解决光了,从屠场到坟场,弥漫着一种阴郁的气息,一种令人透不过气的窒息。

                          李溥霖说:“妈拉巴子,一代不如一代,大清朝时用刀砍,嚓!血喷二丈远,到了民国用枪打,用炸子炸,把个大脑壳炸没了,还不如放炮。”

                          李溥霖吐口唾沫,“不吭不哈用绳子勒,没意思。”

                          盛督办表扬了李溥霖。

                          李溥霖说:“刘师长很有意思,他羡慕马仲英的骑兵,骑大马拿大刀比坦克飞机威风。”

                          盛督办说:“他一直跟36师作战,受马匪的影响很深,本督办及时法办他,就是防止他成为另一个马仲英。”

                          “他不是打败36师了吗?”

                          “36师都是真正的军人,刘师长跟他们打过仗,这叫不打不成交。”

                          “马仲英也算英雄?”

                          “你说呢?”

                          “我从小不念书,宁肯挨枪子也不认字,义父说我没出息。”

                          “你很能干。”

                          “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谢谢督办栽培。”

                          第三部(4 )

                          红柯

                          按计划,马仲英和他的二百四十名骨干军官从安集延坐火车直达莫斯科。苏联中亚地区边防军司令部对这个中国娃娃司令太感兴趣了,司令员一定要见见这个娃娃司令。宴会上,司令员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少年尼奇拉,我可以告诉你,头屯河战役的指挥官是我,军人的交情是打出来的。”蔡雪村当翻译,蔡雪村告诉马仲英尼奇拉是俄语将军的意思,马仲英很喜欢这个词,对少年就不感兴趣了,他大声说:“我已经二十三岁了,娃娃司令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司令和苏军军官全都笑了,“在我们俄罗斯,二十五岁的青年还可以称少年少女。”

                          对马仲英最感兴趣的是布琼尼元帅。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什么时候打过败仗?

                          元帅曾当着斯大林的面大声咆哮,要亲自带兵去教训这个乳臭未干的中国小孩,顺便把新疆拿过来。斯大林端着那只有名的黑烟斗,笑眯眯的,只有布琼尼可以在斯大林跟前这么“放肆”,他们的交情在内战时期就很深了。斯大林说:“布琼尼同志,你怎么也像个孩子,一点委屈都受不了。”

                          “红色骑兵军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

                          “我理解元帅同志的心情。”

                          有个叫巴别尔的作家在小说《骑兵军》里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内在美,写了不少骑兵战士的残忍和阴暗面。布琼尼一下子火了,在《真理报》上向巴别尔发难。

                          高尔基挺身而出,告诉布琼尼,这是一部罕见的杰作,不是对骑兵军的诽谤而是艺术上的赞美。官司打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只能处之以微笑。

                          斯大林太了解他的元帅了,红色哥萨克就是他的亲儿子。元帅的愤怒很短暂,因为马仲英不但打败了哥萨克骑兵,而且把强大的装甲部队也阻挡在头屯河西岸,坦克装甲车被炸毁了许多。布琼尼元帅跟许多苏军高级将领一起去观看从中国拖运回来的坦克残骸,布琼尼对那个中国娃娃司令的仇恨顷刻间化为乌有,而且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那简直是狂喜!骑兵!伟大的骑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只有荒漠和草原上的汉子才能欣赏一匹骏马的美与高贵!国防部长杜哈切夫斯基元帅望着被骑兵炸毁的坦克,心情很沉重。这正是布琼尼元帅所希望看到的。杜哈切夫斯基早在内战时期就与布琼尼发生矛盾,他们一起打垮白军,把人侵的波兰军队赶出国界,并进军华沙,全世界为之震惊,欧洲报纸把杜哈切夫斯基称为“红色拿破仑”。确切地说,杜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声望远远超过布琼尼,甚至让斯大林都感到不安。杜哈切夫斯基在军队的影响根深蒂固。红军最初由托洛斯基组织起来,杜哈切夫斯基就是创建人之一。杜哈切夫斯基完全是个职业军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敏感。他是二战前世界上少数几个热衷于坦克战立体战的探索者之一,当英法德几国处于理论探讨阶段时,杜哈切夫斯基已经开始立体战军事演习,装甲兵与航空兵结合将引起一场军事革命。布琼尼是斯大林的有力支持者,布琼尼在国防会议上公开指责国防部长杜哈切夫斯基:坦克装甲车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而骑兵代表无产阶级。双方僵持不下。这时,从中国新疆传来装甲部队受挫的消息,布琼尼元帅兴高采烈了,终于有了一个骑兵打败装甲部队的战例,更多的是数千年来蔓延在辽阔草原的古典式的骑兵神话。

                          可以想象马仲英一行在莫斯科受到欢迎的热烈场面,布琼尼元帅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拥抱马仲英,用拳头砸这个剽悍的中国小伙子。斯大林咳嗽两声,“布琼尼同志,你的情绪波动太大了。”元帅露出草原牧民才有的那种憨厚质朴的笑。

                          马仲英日夜想念着飞机,他们被安排去布琼尼元帅的骑兵部队。那真是现代化武器与古典式骑兵的完美结合,马背上配有轻机枪和小钢炮,在旋风般的冲锋中发射暴雨般的子弹和炮弹。马仲英技痒难忍,布琼尼元帅慷慨大方像个国王,“孩子们!——”哥萨克兵全都扬起脑袋,连马都无限崇敬地望着元帅,元帅抱着马仲英大声说:“顿河的孩子们,他就是第一个打败哥萨克骑兵的英雄马-仲-英!”元帅首先鼓掌,整个草原发出暴雨般的掌声和跺脚声。骑手在战场上兵刃相见是一回事,到草原上来作客又是另一回事,血腥和友谊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马仲英的愿望得到满足,哥萨克们微笑着希望远方的英雄能选中自己的马,那将是多么大的荣耀!马仲英却一溜小跑奔向河边的马群,他早已看中马群里的灰色马。灰色马,就是灰色马,《圣经》里所说的灰色马上骑着死亡,一个穆斯林是不信这个的。那匹顿河草原的灰色马是标准的骏马,长长的脖子,小巧结实的脑袋,后臀圆得像大车轮子,光那圆圆的闪闪发亮的后臀就能激起男人的雄性之力,可它的毛色让人骇怕!信奉东正教的哥萨克们总是远远躲开它,那是一种阴森森的美。这个中国穆斯林对它情有独钟,连马鞍子都不要就翻身上去了,贴着顿河疾风般奔跑。哥萨克们都叫起来。顿河两岸常常出现陡坡和悬崖,会把骑手的脖子摔断。谁也不敢贴着河岸纵马疾驰。元帅命令快去追,一群哥萨克兵消失在原野上。

                          两个时辰后,马仲英和大灰马贴着河岸回来了,从身上的尘土可以看出大灰马翻越了多少悬崖和陡坡;更让人吃惊的是马仲英手里提着两只野兔,野兔浑身发抖,黑眼睛亮晶晶的。元帅哈哈大笑,“我年轻的时候也能纵马抓兔,最优秀的哥萨克才有这种本领。”

                          马仲英说:“我们河州人每年都要纵马抓兔,小孩都会这个。”

                          “河州什么意思?”元帅感到好奇。

                          马仲英说:“就是黄河第一州。”

                          “噢,就是河的大儿子。”元帅很聪明。

                          马仲英终于如愿以偿,甚至比愿望更圆满,他们参观了飞机制造厂。那么大一座工厂,跟一座城市一样,一座航天工业城市在生产飞机。在航天城里他们碰上另一拨中国人,是盛世才派来学习飞机制造的,盛世才要在迪化建工厂造飞机。

                          马仲英就觉得这个盛世才很不简单,在那么落后的地方造飞机。简直是神话。

                          马仲英去过北平南京,中国的大城市除了热热闹闹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这些工业神话让他大开眼界。他瞧着蓝天就心里发急,好像辽阔天空是他家的院子。

                          在飞行学校检查身体,一半人不合格,马仲英就想回新疆再换一批人,“我有一万多人,不够还可以招,中国有的是人。”校方告诉他:“几十万人里才能挑出几个飞行员,你带来二百四十个人,能挑出一半已经是个奇迹了。知道一百二十名飞行员是什么概念吗,那是一个完整的空军师。”“哈哈,一个师,我还是师长,你们听见没有,要好好地学,咱们36师成空军师啦,留在国内的弟兄给咱们做地勤工作吧。”

                          理论课之后,要用大量时间做准备开教练机。每个教练带一个学员,马仲英被教练员带两次以后,自己就驾机飞上蓝天,连翻几个筋头,把指挥中心的人吓一跳。“这个中国人胆子太大了。”“他是骑兵,他以为在天上放马呢。”

                          马仲英驾机起飞的照片刊登在苏联报纸上,很快落到盛世才的办公桌上,盛督办百感交集。文字部分介绍36师一百二十名学员的学习情况。一百二十架战机装备起来的36师将是什么样子?盛世才连想都不敢想,他马上喊来秘书,让秘书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