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清康乾盛世 >

第20章

清康乾盛世-第20章

小说: 清康乾盛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族迁到辽东地区(即今之辽宁省)居住,以致黑龙江沿岸的人口锐减。在二十余年中,形成了一股自北向南迁居的“移民潮”。这是清(后金)利用政权和军事力量发动的带有强制性的“移民运动”。自世祖定鼎北京,又带动他们继续南迁,大批进入关内。因此,在黑龙江沿岸的许多地方,原有各少数民族居住地,都变成了荒原废堡,像雅克萨、额苏里等处,都曾是达斡尔人聚居之地,在他们纷纷南迁之后,这里却成了无人之区,故轻而易举地被沙俄侵略军所占据,在废墟上重建城池,“筑室散居,耕种自给,因以捕貂”,又强取当地百姓“贡赋”,贩牲畜,以行贸易。《清圣祖实录》,卷115,19~20页。中国的土地俨然变成了俄国所有。


第三部分东北反击沙俄(4)

    圣祖改变了先辈的政策,从沙俄占地筑城取得了经验,针锋相对,也择机要之地筑城,派军驻扎,设官治理,永远镇守,是对黑龙江建制的创举。不久,正式设黑龙江将军衙门,是黑龙江设行省之始。在边境地带建城驻军,为边防所必需,也真正体现国家行政管辖的有效性。有土无人,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和保卫边疆不受任何外来力量的侵犯,所以,以家属随军的办法,将军队的家口迁来居住,就是“永戍”之意。否则,如圣祖所料:即使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指沙俄)退,我退则彼进,用兵无已,边民不安。”《清圣祖实录》,卷119,8页。原先是南下,而今重返故乡,尽管人数很少,却开始了这一历史进程。但十分缓慢,不久就停止了。自康熙时起,为保护其“龙兴之地”不受破坏,竟实行“封禁”之策,严禁关内人进入东北,一直延续到晚清光绪时才开禁。不管怎么说,圣祖决策“永戍黑龙江”,是极富远见的创举。当时,没有人愿意离开繁华的都城而迁到遥远而严寒的黑龙江居住,但圣祖力排各种消极之议,硬是坚持这一重大原则,第一次就改变了民族大迁徙的格局,无论从当时或以后看问题,都有意义。    
    到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备战还在继续进行中,主要是增造船只,由原先50只,增造30只,运足2年用的粮食,共需水手1200人,除原发水手150人,再派乌喇八旗猎户690人、宁古塔兵360人,一并发往黑龙江城。《清圣祖实录》,卷113,5页。其他的准备,还包括驿站之设、建仓储粮、筹措经费等等《清圣祖实录》,卷113,22页;卷114,15页。,也都按圣祖的指令逐一落实。    
    在紧张繁忙的准备中又过去了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新年伊始,圣祖和他的重臣讨论进兵雅克萨。经议,定于四月末水陆并进,力争招抚,争取其投降,否则,即以武力攻取,倘万难克取,即遵前旨毁俄人所种田禾,然后回师。为保证此次军事行动的胜利,圣祖决定,选取投诚的福建藤牌兵500人(后改为400人)前往助战,从京城拨给马2000匹,盛京再给马2000匹。圣祖重新任命都统公彭春统兵,副都统班达尔沙与护军统领佟宝为参赞;命户部侍郎萨海,仍负责屯田种地,以保证军饷不误时,就地取粮。《清圣祖实录》,卷119,7~8页。    
    攻取雅克萨的战斗迫在眉睫。    
    按预定计划,于四月二十八日,清军已陆续赶到黑龙江城集结,总计3000人左右。兵力不算多,但却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京、盛京、乌喇(吉林)、宁古塔(黑龙江宁安)的满洲八旗兵;有山东、河南及山西等地的汉军(福建藤牌兵),以及黑龙江本地的索伦兵等,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在都统彭春的统率下,离开集结地,水陆并进,直趋雅克萨。    
    五月二十二日,清军已抵雅克萨城下。按照圣祖的多次指示,彭春等先向城内的俄军发出了“招抚”的最后通牒:必须放弃抵抗,向清军投降,撤回到雅库(雅库次克)地方,放还我方的逃人,我方亦将你们全部遣归,若执迷不悟,必将雅克萨毁尽杀绝。故宫明清档案部藏:《都统彭春为使罗刹撤至雅库遣还逃人致雅克萨头目咨文》(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城中沙俄侵略军约近千人,“恃巢穴坚固,不肯迁归”,企图负隅顽抗。于是,第二天,清军分水陆兵为两路列营,将城包围起来。二十四日夜,将“神威将军”大炮等火器排列于阵前,至次日黎明,彭春下令攻城,水陆并进,用大炮猛轰,火器齐发,击中城内目标,浓烟滚滚,俄军死伤惨重,所建粮仓、教堂、钟楼等建筑都被轰塌。清军的猛烈攻势,很快摧毁了俄军的抵抗能力。只几天的连续攻击,便迫使俄军头目托尔布津(《清圣祖实录》写作额里克舍)率残部投降,交还被其掠作人质的索伦、巴尔虎人160余名。彭春代表朝廷,给予宽大处理,释放投降的俄军回国。《清圣祖实录》,卷121,9~10页,参见《八旗通志·郎谈传》,卷153。    
    经过长时间准备,而一朝进兵,旗开得胜,一举奏凯。这是自顺治初年反击沙俄入侵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攻取雅克萨因有二次攻战,故史称此次为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    
    捷报传到北京,圣祖不胜欣慰,就此次战胜,他作了带有总结性的讲话:    
    今征罗刹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最钜。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    
    圣祖还总结历次进剿失利的原因,指出:当年明安达礼轻进,至“粮饷不继”;将军沙尔虎达、巴海等“失计,半途而归”,遂致“罗刹骄恣”,以至蔓延到今天,惟有细心筹划周详,才是胜利的保证。《清圣祖实录》,卷121,11~12页。    
    战后,彭春率师焚毁雅克萨城,便很快返回黑龙江城。圣祖及时发出谕旨:以进征官兵劳苦,暂回吉林乌喇(吉林)。至于“雅克萨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应于何地永驻官兵弹压,此时即当定议。”《清圣祖实录》,卷121,16页。


第三部分东北反击沙俄(5)

    九月二十七日,议政王大臣根据上述圣祖谕旨,将议定的几件事请示批准:据查,墨尔根地方(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最为紧要,应筑城驻兵,令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一员驻扎于此;黑龙江城(瑷珲)设副都统一员,须驻防500兵,以乌喇、宁古塔兵充实部分兵力,还有先前发来这两个地方的流徙罪人,让他们披甲为兵,也包括在500人之内。既设兵于墨尔根,就须增设驿站,开阔驿道,可令户部、兵部、理藩院各遣官一员,自吉林乌喇—墨尔根—黑龙江城,宜增设几个驿站,经定议再报告。    
    圣祖对此,表示完全同意,并亲定副都统温代、纳秦驻防黑龙江城,副都统博定筑城。《清圣祖实录》,卷122,14页。    
    战后的处置,圣祖和他的重臣考虑和安排,不能说不周详。但是,他们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这就是放弃雅克萨,没有驻一兵一卒,没有派官驻守,而是把军队撤到黑龙江中游的黑龙江城及更远的墨尔根,把雅克萨所在的黑龙江上游广大地区作为“弃地”而抛却。还在准备发起反击战之前,圣祖就正确地指出:“我进彼退,我退彼进。”为防止沙俄卷土重来,圣祖作出决定:待雅克萨攻取后,要“设斥堠”于此。不幸的是,从前线将领到议政王大臣都没有执行圣祖的决定,连圣祖本人也没有坚持原先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麻痹大意,从雅克萨完全撤退,又给沙俄以可乘之机,再度返回雅克萨,迫使圣祖再度兴师,造成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沙俄侵略军是在清军撤出一个多月后,即康熙二十四年八月,迅速返回雅克萨,先后二批,计500余名侵略军前来据守。其头目除一个叫拜顿的,另一个就是被清军释放的托尔布津,沙俄任命他为“雅克萨督军”,他把自己的许诺和保证忘得一干二净,不惜重蹈覆辙。    
    俄军吸取不久前的失败教训,在故址上重建城堡,四周环以土墙,高达三俄丈,四面筑有四棱突出的炮垒,配置火器;墙外挖掘环城的壕沟。该城三面是陆地,一面依江,在江中至江岸,专设一道拦江木栅,以防清军水师靠近城垣。俄军还调来大批粮食、弹药火器及其他战略物资。清军撤走时,并没有毁坏庄稼,急忙退兵后,就没有人再想收获这些庄稼了。而俄军来时,庄稼已成熟,都被他们全部收割去了,做了储备粮。    
    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萨布素派一支轻骑兵巡逻队前往雅克萨方面巡逻,途中遇到一名奇勒尔人,他把沙俄重占雅克萨的消息报告给了巡逻队。其领兵的骁骑校硕格色闻讯大惊,星夜急驰墨尔根,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对此消息感到震惊,事不宜迟,急草就奏章,以加急的形式,指令驿站快速传递至北京。圣祖得报,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萨布素所奏,乃传闻之言,并非亲见,须探侦确实,再考虑用兵。等侦察到实况,已经是二月,于是,圣祖始下决心发兵,说。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如不尽速剿扑,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他命令萨布素:暂停向黑龙江迁移家属,如前所请,“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旧瑷珲),到达时,可留盛京官兵镇守,只率2000人马攻取雅克萨,另选现编入汉军内的福建藤牌兵400人,令建义候林兴珠率往”《清圣祖实录》,卷124,15~16页。,又派郎谈、班达尔沙、马喇前去参赞军务。    
    萨布素奉命,经紧急准备,于五月初,率军从黑龙江城出发,至月底,进逼雅克萨城下。史称此役为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    
    六月四日,萨布素指挥清军攻城。俄军头领托尔布津为争取主动,率军出城迎战,被清军击败,退回城中,清军直逼城下,迅速占据城外有利地形,将俄军置于清军的炮火之下。经数日激战,俄军已损失110多人,托尔布津被炮火击成重伤,这个顽固的殖民主义分子终致毙命。俄军已完全丧失反击的能力,龟缩在城里,外援已绝,坐以待毙。    
    清军于城周三面掘壕,临江一面驻扎水师,实行围困之策,断其粮饷来源,逼其投降。    
    转眼之间,冬季已经来临。饥饿和疾病在城中蔓延,到年底,沙俄只剩下150余人。    
    到十二月,眼看俄军支持不下去,城将被攻破。突然,萨布素接到朝廷关于停止攻城、解除围困的命令。原来,沙俄明白用武力侵占黑龙江已成泡影,为摆脱厄运,被迫接受清朝多次的和平倡议,特派使臣前往北京,一扫往日的傲慢,请求解除对雅克萨的围困;同时,表示愿和好,并期待两国举行边界谈判。圣祖接受了沙俄求和的要求,便传令前线将士停止进攻,城内俄军可以随便出入,不得抢夺他们的一钱一物,等待俄罗斯使臣到后再作处理。《清圣祖实录》,卷127,24页。参见《沙俄与东北》,65页。    
    第二次反击战以清朝的胜利而结束。虽说此次战争或许可以避免,但毕竟给予沙俄以深刻的教训,终于回到谈判桌上,协商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次反击战也是值得的。


第三部分东北反击沙俄(6)

    两次雅克萨反击战,论规模不算大,或者说,比较小,双方直接参战人数不过3000多人,最多时也不过4000人左右。比起清入关后所进行的历次战争,只能是小规模的战斗,也说不上很激烈,战争的时间短促,第二次因围困需要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尽管如此,两次战争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它是一个新兴起的封建王朝同西方殖民主义的首次交锋,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同正在变革中的沙俄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清朝胜利了,从而挡住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渗透,驱逐入侵者,保证中国领土和主权是完整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神圣的领土不容侵犯。    
    清朝之所以能战胜沙俄侵略军,除了圣祖调动有方,筹划得当,主要是利用平息三藩之乱后形成的有利形势,动员全国的军事力量,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如果清入关后,全国还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若干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就没有实力反击沙俄入侵,容忍沙俄在边境建城、筑堡、移民,其后果不堪设想。清朝统一了全国,就为抗击沙俄入侵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所以,清朝的统一,从这方面说,也是一件好事。    
    乍看起来,沙俄入侵对清朝远没有构成严重威胁。但它干扰了社会的稳步发展,破坏了全国的安定局面。清军战胜入侵者,进一步稳定了全国的政局,推动整个形势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    
    两次雅克萨战争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历经近三年的反复交涉、谈判桌上唇枪舌剑的较量后,双方让步,互为妥协的产物,而清朝作出了最大的让步,迁就了沙俄的要求,才使谈判达成协议。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外国签订的边界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走向及疆域的界限。从此,抑制了沙俄殖民主义的东侵与扩张,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一百数十年的和平局面。不仅东北地区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机会,也促进了全国保持稳定。    
    此外,圣祖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收降台湾郑氏政权,与大陆重归统一。有关这一事件,已有许多专文和专书做了评述,已为人们所熟知,本书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圣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大将施琅向台湾进军,将台湾收入清朝的版图,设台湾府,隶福建省,并设官治理,驻军防卫,标志着清朝实现了对中国的完全统一,无疑是把清朝的统一事业又推向前进。尤为重要的是,再次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通过清朝的统一和强有力的行政管辖,则把台湾与大陆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既巩固了历代台湾与大陆的隶属关系,也防止了未来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在这方面,清朝圣祖的贡献是不可泯没的。    
    国家的大治,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权,安定的社会环境。圣祖朝平三藩,收台湾,消除了“内忧”;逐沙俄,划疆界,签协议,解除了“外患”,重建大一统。自明末以来,长达六十多年的四分五裂,社会的大动乱终于宣告结束,开始进入国家大治的新时期。


第三部分西北扬威平叛(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一月,圣祖以欣慰的心情对臣下说:“今四海升平,偃兵不用。”《清圣祖实录》,卷123,8页。显然,他对二十余年治理国家已取得的成就,是很满意的。他说此话时,刚刚结束了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以为天下已经太平,再没有战争了。事实证明,此话说得早了一些。因为不久就又爆发了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而在签订《尼布楚条约》时,西北战云密布,又传来了千军万马奔驰的喊杀声:厄鲁特蒙古由内乱而发展成同清朝的直接的军事冲突,造成了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大规模战争。    
    如前卷已指出,西北——包括今新疆、青海等省,为厄鲁特蒙古四部游牧之地。早在清入关前,太宗时期,先后同清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清入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