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5-地球一奔-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市中心博物馆的一面墙前,伊方的嘉宾已在等待,加兹温省省长尼库依·索拉塔先生,霍梅尼国际大学校长阿里·阿斯嘎尔·瓦尔赛依先生及雕塑家阿波巴斯先生等被介绍给团员,然后是团员介绍。伊方几乎是清一色的男人,全着西装,我们是清一色的灰上衣、蓝裤子、旅游鞋。一字排开。
省长首先致辞,他说今天能够在加兹温省府加兹温市举行特别伟大诗篇《列王记》中一节,由本地著名艺术家阿波巴斯创作的泥雕揭幕仪式之际,很荣幸地邀请到“潘德明(中国)环球足迹考察寻访团”的全体团员来参加今天的仪式,我代表加兹温省人民表示欢迎和感谢。
揭幕后,一幅高3m,宽4m的泥雕呈现在眼前,那是根据《列王记》中英雄屠龙的故事创作的,一位勇士骑在一条龙上手持利刃,正要结束龙的生命。泥雕是伊朗700年前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幅泥雕创作了六个月。仪式结束后张老师、书中与伊方画家现场作画交流。
随后,我们去参观一个皇帝夏宫。
给我们讲解的是当地环保委员会负责人。
夏宫是500年前为一个皇帝所建,只为避暑用,它的建筑过程经历了很多朝代,墙上的装饰分属于三个朝代。我们很幸运,因为这个夏宫刚刚修复,还未正式对外开放。
夏宫中最古老的是40根柱子,还有拱顶上面积约有几平方厘米的装饰及图画造型也是最初建造时的遗迹,屋中央还有一个水池,很像我国西安的“贵妃池”,是用纯白色石头修复,据说原来就是这样,并且有很多的雕像。
二层楼是一个展览馆,正好有一个波斯文书法展。我知道波斯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只知道有中国书法,没想到波斯文也有书法。波斯文书法与中国书法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采用各色颜料而不象中国书法只用黑墨加盖印章,其次比中国书法它只能说纤秀,一般用竹笔书写,字体较小,字幅也小,所有的书法都放在镜框里,你必须凑到近前仔细欣赏。
这个展览中有两个书法家的作品被重点介绍,因为人多没能记住名字,两人是师生,同在国际大学,老师是教授,国内知名的书法家,学生则是后起之秀,最近频频在国际国内书法赛中得奖,也是少有的年轻女书法家。我注意到在介绍这位女书法家时,她的校长也附和,露出很赞赏和自豪的神情。我能感受到伊朗人非常尊重知识的良好品质,无论男女,他(她)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受到尊敬。
接着参观的是一座伊朗有名的清真寺,在寺中的展览馆中,陈列有许多中国唐朝时期的瓷器碎片及丝绸残片,说明文字上说是从这个清真寺发掘出来的。这个清真寺最有名的是在大殿的大门一侧的墙上有一段著名的国王铭文,据说是真迹。
参观者除了我们外还有几个当地的老人,实际上,他们是在寺中的树下纳凉聊天。
午饭被安排在城中的一个富商住宅,候赛音家族庭院。现已不住人,辟作参观地,这据说是典型的伊朗穆斯林民居,大门是拱顶的,一进门就是一条长方形的水池横在眼前,上方是葡萄藤架,与之相对的是一条长廊,长约十几米,与正房相连,正方是一间大房间套小房间,小房间通大厅堂的,七曲八拐的房屋,设计得十分科学,奇巧,从客厅的落地窗正好可以看到那长方形水池及满院绿荫、花木,我把它与丽江古城的纳西民居作了一个比较,丽江的民居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数院”等形式,突出体现走廊文化及天井文化,强调天地人合一;而加兹温民居的特点是高、空、透、水,因为地处沙漠地带,缺水、少绿荫、酷热、风沙多,因此房间的功能设置就费了不少功夫,既要适于生活,又要不枯燥,为了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就有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的设计不像丽江是以天井中心为向心,而是以客厅视觉为向心,向纵深扩展开去。因此就有在玻璃墙前喝茶观风景,而长条形的水池一是带来水的气息,二是可以放眼望去较远处,那是水池隐在一片浓绿荫中,完全没有了沙漠的风沙,燥热。真正的生活,难怪伊朗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用是诗人,诗歌会自然地涌上你的心头。
校长及几个教授已经在朗诵诗歌了,可惜我坐得太远,没能听清翻译的话。
午饭后参观的是一个地下水库,它的上半截呈半圆形露于地面,全是灰色的砖砌成,在它的墙根下,几个妇女带着两个约五六岁的小女孩,卷曲的头发,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裤,她们还没有到穿袍的年龄,因此你可以看到她们的身体线条,与其他民族的小女孩没有什么两样。地下水库要往下走约4层楼那么高的阶梯,库底面积足足有两块足球场那么大,四周的墙壁有一根根的瓦管伸到顶,顶棚四周有一米见方的孔围绕着,这些据说是用来透气和测水位的,这个水库已经有几百年历史,曾经是这个城市赖以活命的水源,它主要接管雨水及几条细小的溪水供应水。大家在地面吼叫着,四壁发出巨大的声响,如同有千军万马在这里,我是不断地在惊叹这个水库顶它没有用一根横梁,全用砖砌成,据说经历过很多次地震都没有垮,说明它的坚固性和建筑技巧都是非常高超的。
在伊朗伊玛姆霍梅尼国际伊斯兰大学的礼堂,我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大门外列队欢迎的是50多名中国留学生,有十多个是女生,我注意到这些女大学生的穿着比德黑兰女大学生在花色、细部装饰上要多一些,活泼一些。比如她们有着灰色或深蓝色的蒙突袍子,戴的鲁莎丽头巾是两层的,特别突出了里面白色一层的部分。所有中国留学生全是穆斯林,来自西北各省区及河南省,据说河南的学生最多,所有的中国学生都显得激动万分,异口同声地说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中国人实在是万万没有想到。
当我们走进行礼堂时,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这是一个可容千多人的礼堂,走廊和过道全站满了学生,我们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每一个团员被介绍时,全场都会向站起的团员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以后,掌声频频,校长、团长致辞,全体团员到台上齐唱团歌《豪迈的跋涉》,压轴戏是祁云吹奏葫芦丝,一曲又一曲,如同一个香港著名歌星的演唱会,欢呼声、女生尖叫声、口哨声已快把屋顶掀起来了,台上的祁云是激动得频频出错,但我相信谁也没有发现,因为除了团员,伊朗的学生们保准是第一次听到这种中国傣族的器乐。
最后的节目是当地的一个著名古波斯音乐民间乐队演奏古波斯音乐,十二个演奏者都是男子,其中有两名男高音歌唱家穿插演唱歌曲,据说是在演唱伊朗古代著名诗人的爱情诗。
我面前是一位鼓手,瘦削的高身材,一个希腊式的鼻子上面是一双略带忧郁神情的大眼睛,下方是一个如樱桃般的红红的嘴,我想樱桃小口不仅仅是形容女人的,用在眼前的这个鼓手身上是恰如其分,他的那双手,出奇地修长,出奇地白,出奇地瘦,出奇地灵活,鼓在双手中被拍打出高高低低,轻轻重重的美妙声音,整整两个小时的演奏,我不错眼珠地盯着这双手上下灵巧地翻飞,他沉静地闭目倾听,仿佛是双手在指挥大脑。我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妙的鼓声中,时而看到广漠荒凉的沙漠,时而见到一队骆驼,时而见到一群美丽的姑娘跳着优美的舞……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最神奇的鼓声,我没想到鼓声也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音乐美感,这么令人浮想连翩,这么令人陶醉,我祈求时间停止脚步,祈求这令我欣喜万分的鼓声永不停息。
天下没有奏不完的乐曲,我们在全校师生簇拥的欢送下步出校门,甚至没有时间跟我那美鼓手合影留念。
雕塑家阿波巴斯执意要请大家到他家访问。在一条僻静的街道,很远就见巷子深处的一家屋顶有一只艺术化了的鸽子标志,这就是阿波巴斯的家,还有路标及箭头指示,无论是何方人要找到他很容易。
阿波巴斯是一个很热情的中年人,一双眼睛略带灰色,深深地嵌在眼窝里,更像一个外国人,头发已谢顶,但两边的头发十分地蓬松,有点像爱因斯坦的样子。他站在大门旁迎接大家进去,大门洞仅有两平方米,他指着一把窄窄的楼梯要大家上去,二楼是住所,三楼是他的画室,准确地说,阿波巴斯的画室是个小型的会议兼陈列室,十几排椅子足足可坐得下100人,正前方是可放幻灯片的讲台,两边陈列着他的各种作品,因为除了雕塑外还有印象画、染画、铁皮雕塑等类作品,每件作品都摆放得很艺术,有的还打了射灯,他领导大家边参观边介绍,赞叹声不断地从我们的团员中传出。在楼梯口一方才是阿波巴斯的创作地,有一个巨大的画台,两个台子里盛着他的作品,他从中取出一摞印在明信片上的作品送给每人一张。
离开阿波巴斯家时已近黄昏。车队在离开城市后停了下来,团长带上四五个人又去访问一个当地书法家。我们在车上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肚子饿得嗷嗷叫。
等车队出发后,我抱出珍藏已久的大西瓜,大家高兴啊,唏里哗拉一抢而光。幸而有一点西瓜当晚餐,夜里12时到达使馆,团长宣布不吃晚饭,睡觉。
《地球一奔》第二部分伊朗(九)
⒐小眼睛的中国人
1998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晴 德黑兰
终于,今天我们到德黑兰大学采访。10月6日时已有过一次小范围的采访,回来的团员眉飞色舞地讲女大学生如何如何漂亮,还讲了一件事。那天,在德大门口刚把车停下,因是在一个坡上,车子竟往前滑行撞到了前面的一辆轿车上,大家寻思着这下可惹麻烦了,急忙让翻译前去探究道歉,谁知车主下了车先察看了一番被撞情况,然后再看我们的车和人,问翻译是哪一个国家的,翻译说是从中国来的环球团。一听说是中国人,车主连连说:不要紧,不要紧,你们中国人眼睛小,看不清前面有车,情有可原!竟轻松地放过了肇事司机。大家一头雾水,只怕车主回过神再来找麻烦,急忙挪了个地方,这下与前来接的人失去联系,等人的张老师习惯地蹲在街边,不一会只见周围围满了小孩,双手托腮定定地看着他,有的竟逗到眼前细细地盯着他的眼镜看,他感到十分地纳闷,心想今天就遇到怪事,我一个老头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听翻译讲,不是老头好看,而是他们对老头的小眼睛感兴趣,伊朗人称中国人为小眼睛。
知道了这个缘由,大家不由得相互看了起来,“轰”的一声全笑开了,果然,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比起伊朗人都算是太小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小,特别张老师,眼睛简直就是一条缝,难怪人家小孩围着他看呢。那天在使馆采访中国留学生时不是听到伊朗的一句名言吗?“今后的世界都是小眼睛的。”也就是中国人的世界。
法黑兰大学是伊朗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大学。校园很大很大,一条街道把它们隔成两院,我们的车队进了主院,校园树林很多,树荫下有许多石桌,一些身着黑袍的女大学生正在埋头看书,我们都不敢轻易上前跟他们接触。
我们被领进学校大礼堂参观,要上两层各有几十级台阶的石阶才能进到礼堂中,礼堂也是礼拜堂,每天有5次祈祷会,可能又要进行一次祈祷了,仨仨俩俩的男女师生们涌进了礼堂。
今天我身着拖地黑裙,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紧身长裙,两袖是透明的,为了掩饰曲线及双臂透露,我把土库曼大使馆得到的那块蓝绿丝巾整块披下来,它很长,可以遮盖到腰际。我感到放心的是,我这身装束几乎没有引来异样的目光。无论是女生或男生都没有过多地注意我。
今天我们将见到总统哈梅内伊的宗教代表。
会见是在德大的一间小型会议室,总统代表叫阿布特约毕,看上去约模50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穿着正式的伊朗男装,包头使他的脸显得瘦长,络腮胡子,非常地严肃。他首先讲话:今天我在这里欢迎中国环球团是德黑兰大学中国学生索玛叶·于丽促成的。没有她是没有今天的机会的,在此也感谢她。她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中国天津人,原在中国学音乐,自费到德黑兰大学学习,对于寻访团的简况她写了两篇很长的文章作了很好的介绍,使我很感动,于丽还要求总统接见寻访团,我回去后将作努力。于丽还向我申请帮助寻访团到各大城市参观事宜。
总统代表的这番话使我们很惊讶,没想到一个文弱秀气的于丽有那么大的能耐和热情。
于丽我俩是这次会见中的女性,坐在一起,她递给我一个条子:“一奔姐,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我见到团长讲话,心里充满了激动,只想流泪。”她又疾笔道:“也许你不知道,在人类发展渊源历史上,真主曾派造了1400多位使者(也是圣人),他们宣传的目的和我们寻访团的目的是一个。我在伊朗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你们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是真主在中国那片神奇、广大的土地上选择了你们去向世界倡导一种美好的精神。我发自内心地为你们自豪!当看见你们那天起,当听到铿锵有力的演讲后,我的感觉是那样地坐立不安,我知道这是我自豪我高兴的结果!我差不多有三个礼拜没有好好学习了,我第二次引进寻访团德黑兰大学访问,我很高兴。”
这时两方介绍来宾。
于丽在我的日记本上继续写道:“我出生在一个非宗教家庭,从小对宗教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非常小的时候,自己总是搬一个小凳子,双手托着下巴。去想天上的世界,想着想着,自己就编出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自己甚至为这个美丽的故事感动地流下泪来,然后用小手抹去脸上的泪,又去忙着自己的事了!这是我幼小心灵的一个小秘密,没有人知道!”
团长在向我们瞪眼睛。吓得我集中思想看着一个正在说话的人,于丽说他是德黑兰大学外生办副主任伊斯考拜。他正介绍与中国的交往,德黑兰大学与中国北京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北大100周年校庆时,德大校长应邀前往参加庆典,由于两国关系紧密,共同编出了汉波、波汉词典,两译成语词典正在编篡之中。
几个月前,中国考古博士乔务桑从吐鲁番到德大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北大设有波斯语专业及教研室,中国有许多学生在德大及国际大学攻读硕士、博士。
文学系主任伊斯拉米由于要在即将开始的礼拜上做领拜,只简单地说在古代波斯文学中提到中国绘画很悠久,全世界都希望到中国去看一下。古兰经是一本人类创造和平的书。他说他深信有丰富文化的中国,由于有你们这个团体在传播也已显出高尚的品德。
随他而去的还有著名的环保系主任巴哈米、考古系主任芝合吐比亚。
做礼拜的呼唤声已在校园的高音喇叭中响起。
阿莫洛是文学博士、教授,也是一个热情洋溢的诗人,他一开口就谈吐不凡:
“我以独一无二的真主起誓,我以哈菲斯诗歌献给大家:
跟朋友用爱交流